第13章
- 外科跌打金刃竹木破傷蟲獸傷門
- (清)陳夢雷
- 4889字
- 2015-12-25 15:39:20
凡春末夏初,犬多發狂,必誡小弱持杖以預防。防而不免者,莫出于灸。百日之中,一日不闕者,方得免難。若初見瘡瘥痛定,即言平復者,此最可畏。大禍即至,死在旦夕。凡狂犬咬人著訖,即令人狂,精神已別,何以得知?但看灸時一度火下,即覺心中醒然,惺惺了了,方知咬已即狂,是以深須知此。此病至重,世皆輕之,不以為意,坐是死者,常年有。吾初學醫,未以為業,有人遭此,將以見問,吾了不知報答,以是經吾手而死者不一。自此銳意學之,一解已來,治者皆愈。方知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此言非虛。故將來學者,非止此法。余醫方皆須沉思,留心作意,殷勤學之,乃得通曉。莫以初解一兩種法,即謂知訖,極自誤也。
凡猘犬咬人,七日輒應一發,三七日不發則脫也,要過百日,乃得免耳。每到七日,輒當搗韭汁飲之一二升,又當終身禁食犬肉蠶蛹,食此則發,死不可救矣。瘡未愈之間,禁食生魚及諸肥膩冷食,但于飯下蒸魚,及于肥器中食便發。不宜飲酒,能過一年乃佳。
蠼螋
凡蠼螋尿人影著處,便令人病瘡。其狀身中忽有處瘳痛如芒刺,亦如刺蟲所螫,后起細(疒咅)(疒畾),作聚如茱萸子狀,四邊赤,中央有白膿如黍粟,亦令人皮肉急,舉身惡寒壯熱,劇者連起竟腰脅胸也。治之法,初得之,磨犀角涂之,止其毒,治如火丹法。余以武德中六月得此疾,經五六日,覺心悶不佳,以他法治不愈。又有人教畫地作蠼螋形,以刀子細細盡取蠼螋腹中土,就中以唾和成泥涂之,再涂即愈。方知天下萬物相感,莫曉其由。
射工
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一名蜮。其蟲形如甲蟲《外臺》云:正黑,狀如大蜚[蜚 原本「飛」,擄《外臺秘要》改。],生有一長角,在口前,如弩檐,臨其角端,曲如上弩,以氣為矢,因水勢以射人。人或聞其在水中鉍鉍作聲,須要得水沒其口,便射人。其蟲畏鵝,鵝能食之。其初始證候,先惡寒噤,(疒叅)寒熱筋急,仍似傷寒,亦如中尸,便不能語,朝旦小蘇,哺夕輒劇,寒熱悶亂,是其證。始得三四日,當急治之。治之稍遲者,七日皆死。初未有瘡,但惡寒噤(疒叅);及成瘡似蠼螋尿,亦似瘭疽瘡。射工中瘡有三種:其一種瘡正黑如黛子,皮周邊悉赤,或衣犯之如有芒刺痛;其一種作瘡,久久穿,或晡間寒熱;其一種如火灼熛起,似此者最急,數日殺人。
凡山水有毒蟲,人涉水,中人如射工而無物。診法,初得之惡寒,微似頭痛,目眶痛,心中煩懊,四肢振焮,腰背百節背強,兩膝痛;或翕翕而熱,但欲睡,旦醒暮劇,手足逆冷。二三日,腹中生蟲,食人下部,肛中有瘡,不痛不癢,令人不覺。不急治,遇六七日,下部出膿潰,蟲上食人五臟,熱盛毒煩,下利不禁。八九日,雖良醫不能治矣。覺得之,急早視其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者,為陽毒,最急;若瘡如鯉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要皆殺人,-不過二十日也。欲知是中水與非者,當作五六升湯,以小蒜五升(口父)咀投湯中,消息勿令大熱,去滓以浴之,是水毒身體當發赤斑,無異者非也,當以他病治之。
江東江南諸溪源問有蟲,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蟲無目而利耳能聽,在山源溪水中,聞人聲,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謂射工也。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身不喜冷,體強筋急,頭痛目疼,張口欠咳,呼吸悶亂,朝旦少蘇醒,晡夕輒復寒熱,或以傷寒發石散動,亦如中尸,便不能語,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數行山水中,不知其證,便謂是傷寒發石散動,作治乖僻。毒盛發瘡,復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復恐疑蠱毒,是以至禍耳。今說其狀類,以明其證與傷寒別也。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惡蟲蛇傷
為惡蟲蛇所傷,用白芷細嚼敷患處,仍以酒調芷末服。蜈蚣傷用雞屎涂。(蟲修)傷用蕨萁芒燒灰,香油調敷。犬傷用虎骨末敷。貓傷用薄荷揩。蜂蠆傷用人參嚼而敷之;或用諸蟹殼燒存性研末,蜜調敷。凡諸惡物傷,急于傷處灼艾數壯,亦佳。
薛氏醫案 【明 薛己】
誤吞水蛭
治誤吞水蛭,食蜜即愈。試以活蛭投蜜中,即化為水,屢驗。一書云:井中生蛭,以白馬骨投之,即無。試之亦驗。夫蛭即螞蝗也,雖死為末,見水復活,人吞之為害不小,治以前法,無不愈者。
蛇入七竅
凡蛇入七竅,劈開蛇尾,納川椒數粒,以紙封之,其蛇自出。更煎人參湯飲之;或飲酒食蒜,以攻內毒。如被蛇咬,食蒜飲酒;更用蒜杵爛涂患處,加艾于蒜上灸之,其毒自解。凡毒蟲傷并效。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毛蟲證治
春夏月樹下壇塹間,有一等雜色毛蟲,極毒,凡人觸著者,則放毛入人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至骨。其初皮肉微癢,以漸至痛,經數日癢在外而痛在內,用手抓搔,或癢或痛,必致骨肉皆爛,有性命之憂。此名中射工毒,諸藥不效。用好豆豉約一碗,清油半盞,拌豉搗爛,厚敷痛癢處,經一時久,豉氣透骨,則引出蟲毛,紛紛可見。取下豆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湯洗痛處。如肉已爛,用海螵蛸即鰞鲗魚骨為末敷之,愈。
治刺蝥傷,無如甘草妙。口內細嚼敷之,即時愈。今蘇州虎丘山下民家,皆以種植樹木為生,周十里內無蝥,乃時用甘草汁灑樹故也。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蟲獸治法
世人被虎咬傷,血必大出,其傷口立時潰爛,其疼不可忍,當急用豬肉貼之,隨貼隨化,隨化隨易;連用地榆一斤為細末,加入三七根末三兩,苦參末四兩,和勻摻之,隨濕隨摻,血即止而痛即定。蓋地榆涼血,苦參止痛,三七根末止血,合三者之長,故奏功實神
方
雄黃消毒膏 【《寶鑒》】 治蝎螫不可忍。
雄黃 信各半兩 巴豆三錢 白礬生,一兩
右為細末,黃蠟半兩,镕開入藥攪勻,為錠子如棗子大。用時將錠子簽于燈焰上炙開,滴于螫著處,其痛立止。
一上散 治蝎螫痛。
半夏一字,生用為細末 雄黃一字,另研細 巴豆一個,去皮如泥
右三味,同研和勻上之。
圣惠方 治蛇咬蝎螫蟲咬,妙。
雄黃三錢 信一錢 皂子 巴豆各四十九粒 耳塞 麝香各少許
右,五月五日,不聞雞犬婦人處,不語,搗為細末,在杏子核內封之,針挑出上痛處,大有神效。
又方 治毒蛇所傷。
細辛 香白芷各五錢 雄黃二錢
右為末,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溫酒調服效。
又方 治諸般蛇咬。此敷之于擒蛇者。藥味不全亦可。
大青 小青 青木香 烏桕葉 火炊草 山蕨肌 過山龍 地蜈蚣 天門冬 白芍藥 香薷
右細末,用白木香研細,生白酒調服,渣罨咬處,累效。
蟬花散 治夏月犬傷,及諸般損傷,蛆蟲極盛,臭惡不可近者。
蛇蟬皮一兩,燒存性 蟬殼 青黛各半兩 細辛二錢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如六畜損傷成瘡,用酒灌下。如犬咬傷,用酵子和吃,蛆皆化為水,蠅子不敢再落;又以寒水石末干摻上。
定風散 治風犬咬,先口噙漿水洗凈,用綿拭干,貼藥,更不再發,大有神效。
生天南星 防風各等分
右為細末,干上,更不再發,無膿,效不可具述。
扶危散 治狂犬傷,出毒法。
防風五錢螌蝥一錢 麝香三分 雄黃二錢 大黃 黑牽牛頭末各三錢
右為末,每二錢滾水調服,惡物從小便而出。又生麻油研豆豉為膏,丸如彈子大,常揩拭所咬處,卻掐開看豉丸內,若有狗毛茸茸然,此毒氣已出,掐至無茸毛,方為痊可。
扶危散 治風狗咬。
螌蝥七日內用七個,七日外每日加一個,十日十個,百日百個,去翅足與糯米同炒 滑石一兩 雄黃一錢 麝香一字
右為末,溫酒調服。不飲酒者,米飲下。毒從大小便出,即愈。
五神散 搽一切瘴毒蛇傷蝎螫,大效。
金線釣壺盧 紫河車各二錢 續隨子去殼 雄黃各一錢 麝香少許
右末,酢調涂患處。蛇傷以刀割去損肉,以末干搽,或以唾調搽。或加騎蛇獅子根葉同煎搗用,亦妙。
又方 治前證。
水苦薺 槐枝葉 柳枝葉 嫩桕葉 小青葉 連叉大青
右,煎水浸洗。
又方 治射工中人三種瘡。
升麻二兩 烏扇根三兩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適寒溫盡服,滓薄上。
五香散 治江南毒氣惡核,射工中人,暴腫生瘡。
甲香 犀角 鱉甲 升麻 熏陸香 烏翣 丁香 沉香 黃連 青木香 羚羊角 黃芩 甘草 牡蠣各四分
吳茱萸三分 黃蘗六分
右十六味,治下篩,中射工毒及諸毒,皆水服方寸匕,日二升;以水和少許洗之,仍以雞子白和涂腫上,干則易。
野葛膏 治射工惡核,卒中惡毒。
野葛一升 巴豆 烏頭 蜀椒各五合 茵芋 (艸蹢)(艸躅) 附子 丹砂各一兩 雄黃 大黃各七兩
右十味治下篩,以不中水豬膏三斤,煎三上三下,去渣,內丹砂、雄黃末,攪至凝,以棗核大,摩痛上,勿近眼。凡合名膏,皆無令產婦女人小兒雞犬五畜見之,唯宜潔凈。
又方 治人忽中水毒,手足指冷,或至肘膝者。
吳茱萸一升 生姜切,一升半 犀角 升麻 橘皮各二兩 烏梅十四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又方 治貓鬼,眼見貓貍,及耳雜有所聞。
相思子 蓖麻子 巴豆各七枚 朱砂末二銖 蠟四銖
右五味合搗為丸,先取麻子許大含之,即以灰圍患人,前頭著一斗灰火,吐藥火中,沸即盡,火上作十字,其貓鬼并皆死矣。
又方 入山澤,辟眾蛇。
干姜 麝香 雄黃各等分
右三味搗為粗散,以小絳袋盛帶之,男左女右,涂蛇毒瘡。《集驗方》云:如無麝香,以射罔和代之。《救《急方》云:以蜜和為膏,敷螫處,良。
單方
解狼傷毒:鹽汁飲之。【《千金》】
虎狼傷瘡:月經衣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藏器】
又方:水化沙糖一碗服,并涂之。【《摘元方》】
熊虎傷毒:生鐵煮令有味洗之。【《肘后方》,下同。】
虎犬傷人:礬末納入裹之,止痛尤妙。
又方:地榆煮汁飲,并為末敷之;亦可為末,白湯服,日三。忌酒。【《梅師方》,下同。】
虎傷人瘡:生葛煮濃汁洗之,仍搗末,水服方寸匕,日夜五六服。
又方:但飲酒常令大醉,當吐毛出。
又方:先吃清油一碗,仍以油淋洗瘡口。【《濟急方》】
又方:內服生姜汁,外以汁洗之,用白礬末,敷上。【《秘覽方》】
虎狼傷人:干姜末敷之。
虎爪傷人:刺猬脂日日敷之,內服香油。
熊羆傷人:蒴藋一大把,以水一升漬,須臾取汁飲,以滓封之。【《備急方》】
虎傷人瘡:蠐螬搗爛涂之,日上。【《經驗方》】
馬咬成瘡腫痛:用雞冠血涂之,駁馬用雌雞,牡馬用雄雞。【《肘后方》】
又方:益母草切細,和酢炒涂之。【《千金》】
又方:馬齒莧煮食之。
又方:獨顆栗子燒研敷之。熊虎爪傷亦同。【《醫說》】
馬咬踏瘡,腫痛作熱:鼠屎二七枚,故馬鞘五寸和燒研末,豬脂調敷之。【《梅師方》】
豬咬成瘡:龜版燒研,香油調搽之。【《摘元方》】
又方:松脂煉作餅貼之。【《千金》】
虎犬咬人:杵薤取汁飲一升,日三,滓敷傷處。【《本草》,下同。】
虎狼傷人:生雞肉食之。又生葛汁飲之,又洗瘡。又婦人月經赤衣,燒為灰,和酒服。
牛觸腸出不損者:急送入,以桑白皮尖或生白麻為線,縫合肚皮,縫上摻血竭末或百草霜末,血止立活。或封罨,恐內作膿。【《入門》,下同。】
脅破腸出臭穢:急以香油摸腸,用手送入,煎人參、地骨皮湯淋之,皮自合,吃羊肉羹,十日愈。
凡春夏初交,犬多發狂,但見其尾直下不卷,口中流涎舌黑者,即是狂犬。若被其傷,乃九死一生之患。急用針刺去血,以人小便洗凈,用核桃殼半邊,以人糞填滿,掩其瘡上,著艾灸之,殼焦糞干則易之,灸至百壯;次日,又灸百壯。灸至三五百壯為佳。【《千金》】
又方:先口噙漿水洗凈,或以熱人尿淋咬處,嚼生姜擦之,又用蔥白嚼爛涂之,又杏仁嚼碎敷之,以帛系定。或用馬藺根研細,蔥湯洗后涂之,尤妙。【《綱目》】
又方:于患人頂心中,有一紅發,即當拔之,后服藥快效。【《十三方》】
犬咬人久不差,口吐白沫者,為大毒入心,叫喚似犬聲,天靈蓋燒灰,東流水調服一錢。【《本草》】
狗咬傷瘡爛:嚼杏仁涂之。【寇氏】
又方:白果仁嚼細涂之。
猘犬傷毒:烏梅末,酒服二錢。【《千金》】
又方:桃白皮一把,水二升,煎一升服。【《梅師方》】
犬吠出血:以井華水洗至血止,綿裹之。
猘犬咬:取床腳下土,和水敷之,灸七壯。
犬咬傷:取蚯蚓泥,以鹽研敷之。狂犬傷,出犬毛,神效。
又方:苦酒和灶灰敷之,或熱湯和之。【《千金》】
猘犬咬傷:每日食蝦蟆膾,絕良;亦可燒炙食之。勿令本人知之,自后再不發也。【《肘后方》】
又方:用蝦蟆后足搗爛,水調服之。先于頂心拔去血發三兩根,則小便內見沫也。【《袖珍方》】
又方:故梳、韭根各二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外臺》】
又方:雄黃五錢、麝香二錢為末,酒下,作二服。【《救急良方》】
又方:膽礬末敷之,立止。【《濟急方》】
又方:人參置桑柴炭上燒存性,以碗覆定,少頃為末摻之,立瘥也。【《經驗》】
風狗蛇虺咬傷:紫蘇葉嚼敷之。【《千金》】
猘犬咬傷:地黃搗汁飲,并涂之,百度愈。
惡犬咬傷:蓼葉搗泥敷之。【《肘后方》】
狗咬昏悶:浸椒水調莽草末敷之。【《便民圓纂》】
惡犬咬傷:莨菪子七枚吞之,日三服。【《千金》】
又方:莨菪根和鹽搗敷,日三上。【《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