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972字
  • 2015-12-25 15:20:20

黃發(fā)于手足唇口之上。毒歸于脾也。均屬危惡之癥。治法亦只清解毒火。宣通氣血。用犀角、連翹、赤芍、銀花、川連、人中黃、栝蔞皮、牛蒡子、檳榔、楂肉、天蟲、角刺之屬。內(nèi)外兩解。若見面白目青。

則陽氣下陷。已屬不治。此藥又不可投。若見身上汗出津津。則元氣已泄。其死尤速。蓋病邪傳里。雖病太陰。而三陰與之同病者也。所藉者獨一肺經(jīng)而已。肺氣開則面紅。肺氣閉則面白。若面黃則膽氣絕矣。

身黃則脾氣絕矣。病在三陰。臨癥者。尤宜深察焉。(陽邪內(nèi)陷太陰 癥)

少陰總要述古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附子湯。四逆湯。通脈四逆加人參湯。真武湯。豬苓湯。黃連阿膠湯。四逆散。大承氣湯。

少陰本病述古

但欲寐。口燥咽干。咽痛。吐。吐利。下利。

少陰癥。仲景以脈微細(xì)、但欲寐為主病。此指正氣之虛。非示邪氣之實也。凡舌干口燥。心煩。泄利下重。是少陰實邪見象。引衣蜷臥。下利清谷。腹痛吐瀉。是少陰虛寒見證。脈以沉實有力為實熱。沉細(xì)無力為虛寒。須分屬之。又煩為陽。躁為陰。少陰以煩為生機。躁為死兆。

邵評:此辨少陰虛寒實熱之見癥脈象。分際極清凡初起發(fā)熱身痛。而頭不痛。脈沉而微細(xì)。無里癥。但欲寐者。此少陰感寒之表癥也。宜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峻汗之。若發(fā)熱在二三日后。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之。蓋少陰與太陽為表里。故發(fā)熱。即可發(fā)汗。是假太陽為出路也。

邵評:三陰無表熱見癥。少陰病反發(fā)熱。是外連太陽之表也。故用麻附細(xì)辛發(fā)汗溫經(jīng)。在二三日后。見癥稍緩。方內(nèi)去細(xì)辛而用甘草者。用藥亦緩也。

若惡寒身痛。手足冷。骨節(jié)痛。口中和。而脈沉者。是表里俱寒也。附子湯大溫大補之。

邵評:寒傷腎陽。陽氣大虛。故專用溫補。

若下利清谷。里寒表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但欲寐者。此太陰轉(zhuǎn)少陰也。四逆湯主之。

邵評:寒邪轉(zhuǎn)入少陰。而陽大虛。不能內(nèi)守。治以扶陽散寒。此即俗名漏底傷寒癥之正法。

若反不惡寒。或咽痛。干嘔腹痛。面赤。或利止。脈不出。此下元虛極。陰癥似陽也。通脈四逆加人參主之。蓋蔥體空味辛。能入肺以行營衛(wèi)之氣。姜、附、參、甘。得此以奏捷于經(jīng)絡(luò)之間。

而脈自通矣。

邵評:寒中少陰。陰盛格陽。陽被寒郁。故見此假熱之癥。用通陽散寒之法。

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此坎中陽虛。不能以制陰水。致陰濁停蓄。宜真武湯。

壯元陽以消陰翳。培陽土以泄陰水。則開闔得宜。小便自利。腹痛諸癥自除矣。

以上諸條。皆少陰虛寒之證。

邵評:腎陽虛弱。水氣濁陰凝蓄。用壯陽泄?jié)帷R岳畾庖环ā?

按手足厥冷。專指指掌言。四逆兼脛臂言。故少陰下利。手足厥冷。猶為可治。四肢逆冷則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心煩不眠。小水不利者。此少陰陽邪停水也。宜豬苓湯主之。使熱邪從小便而出。諸癥自解矣。

邵評:此少陰陽邪挾水氣上逆為病。用滋陰利水。導(dǎo)熱下行一法。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此傳經(jīng)熱邪擾動少陰之陰。腎水虧。

則君火旺。故以芩連瀉心。膠黃育陰。且雞子黃色赤而通心。阿膠色黑而通腎。坎離合治。自然熱清而煩解。

少陰病。四逆。泄利下重。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此陽經(jīng)熱邪擾于陰分而厥也。蓋四逆。有寒熱之分。胃陽不敷于四肢為寒厥。陽邪內(nèi)擾于陰分為熱厥。寒則下利清谷。熱則泄利下重。故用芍藥枳實以清泄之。柴胡以升散之。則升降利。而厥逆諸癥自解矣。

以上三條。皆陽經(jīng)熱邪傳里。但不轉(zhuǎn)屬陽明。故不用承氣。

邵評:此陽邪傳里。少陰熱厥證。因陽邪陷入陰中。陽內(nèi)而陰反外。以致陰陽脈氣。不相順接。而為四逆。

此熱厥也。或咳或悸等癥。皆因水氣為患也。少陰樞機無主。故有此或然之癥。用四逆散以斂陰泄熱。

以散四逆之熱邪。后隨癥加味。以治或然之癥。此少陰氣分之下劑也。

少陰病。有大承氣急下者三癥。一曰得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一曰自利清水。

色純青。心下痛。口干燥。急下之。一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此皆陽經(jīng)熱邪傳里。銷爍腎液。以致胃中大實。病已轉(zhuǎn)屬陽明。故用承氣急下。

邵評:少陰用承氣急下三癥。此是陽經(jīng)熱邪。傳入少陰。臟不能容。則還而轉(zhuǎn)屬陽明胃腑。腑實燥熱。灼耗腎精胃液。而見口燥咽干。下水便秘腹脹等癥。故急下之。以救陰液。

但欲寐

衛(wèi)氣寤則行陽。寐則行陰。故寐為足少陰病。若欲寐。無表里癥。身和脈小。是已解也。風(fēng)溫癥亦欲寐。多眠。則有脈浮發(fā)熱汗出。身重鼻息鼾鳴之異。

口燥咽干

屬熱邪。有實熱宜承氣。有虛熱宜養(yǎng)陰。

邵評:口燥咽干。屬熱邪。但熱有虛實。治宜分別。

咽痛

少陰之脈。上貫肝膈。循喉嚨。系舌本。故咽痛獨列少陰篇內(nèi)。少陰咽痛。屬熱者。

有半夏散及湯。又甘草湯。桔梗湯。此散火也。屬寒者。有桂枝干姜湯。治汗多亡陽也。有通脈四逆湯。

治陰盛格陽也。(參準(zhǔn)繩)邵評:咽痛熱癥。是虛火上升。寒癥有亡陽格陽二癥。

金鑒云。咽痛一癥。寒熱皆有。腫痛為熱癥。仲景有甘桔、半夏、苦酒、豬膚等湯調(diào)治。

不腫而痛為寒癥。宜四逆湯加桔梗主治也。

邵評:咽痛寒熱俱有。腫者為熱。不腫為寒。治當(dāng)分別。

有寒熱之分。熱者寸口脈數(shù)。發(fā)熱煩渴。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宜五苓散。食入口即吐者。宜二陳湯加姜汁炒連和之。

邵評:吐癥寒熱均有。此條熱吐。又有水逆痰熱格拒二癥。

寒者口不渴而吐。理中去白術(shù)加生姜。(參準(zhǔn)繩)邵評:此治寒吐之正法。亦可加石蓮、丁香。

金鑒云。口不渴。厥而吐屬寒。宜理中、吳萸輩。渴而得食即吐屬火。實熱。黃連解毒湯。虛熱干姜黃芩黃連湯。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fù)渴。屬水逆。五苓散。

邵評:吐癥不渴為寒。渴為熱。熱有虛實之分。

吐利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亦此湯。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dāng)和解其外。宜桂枝湯。

下利

少陰病。下利屬于熱者。四癥。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

邵評:陽郁不達于四肢。故逆。下重者熱之征也。此陽邪下陷而入陰中。用四逆散泄熱散邪。

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

邵評:此虛熱下焦有水。治以導(dǎo)水泄熱。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干燥者。大承氣。

邵評:陽明燥實。熱利旁流。故急下以存陰。

下利咽痛。豬膚湯。

邵評:陽邪傳入少陰。虛火上升。治以滋陰泄熱。

少陰病。下利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四逆湯。四肢逆者不治。少陰病。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湯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湯。

邵評:大汗則亡陽。下利則亡陰。陰陽俱虛。厥冷而利。非清谷。急溫之。陽回而生可望也。

少陰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真武湯。

邵評:腎中陽虛。復(fù)受寒邪。腎火衰而不能化水。致水積下焦。用真武湯。壯元陽以消陰水。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邵評: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游散于外。故顯假熱之象。而實非熱也。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邵評:陽邪入里。便膿血者。為協(xié)熱下利。是白頭翁湯癥。此少陰病便膿血而下利。為下焦不約而里寒也。因桃花湯固下而散寒。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

邵評:用白通湯通陽散寒。姜附之辛溫。破陰固里。蔥白之辛通。入脈引陽也。此方最合。

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后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邵評:白通湯中加人尿膽汁之咸、苦、寒、為反佐。從陰引陽。使不格拒。脈暴出。是無根之陽。發(fā)露無遺。故死。脈微續(xù)者。被抑之陽。來復(fù)有漸。故生。

下利死證。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邵評:此腎氣下絕。無根之陽泛上。神氣散亂。陰陽俱脫。是以死也。

少陰病。自下利。汗出煩躁不得寐者死。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邵評:躁不得寐。則陰陽盡虛。邪氣獨盛。正不勝邪。擾亂不寧。頃刻離散而死。下利發(fā)熱。汗出不止者死。

邵評:下利發(fā)熱。陰不內(nèi)守。汗出陽從外亡。是謂有陰無陽。故死。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邵評:厥利不止。臟腑氣絕矣。躁不得臥。精神不治矣。微陽不能久留。故死。下利十余日。脈反實者死。

邵評:利十余日。正氣受傷。其脈反實。邪未衰也。正虛邪盛。不克支撐。故死。

少陰新法

按少陰為生死之關(guān)。故仲景歷言死證。然于傳經(jīng)熱邪。若兼陽明。猶可養(yǎng)陰退陽。自感寒邪。正氣未潰。

猶可溫腎散寒。均非死證。凡看傷寒熱病。診得六脈沉細(xì)。似寐非寐。皆屬少陰見象。宜兼少陰以治。

如兼咳嗽。邪在肺腎之間。如兼泄瀉。邪在脾腎之間。如兼昏昧。邪在心腎之間。此病不在三陽。而在手足三陰。是為三陰兼癥。不得因身熱。概以三陽經(jīng)藥治之。

凡診傷寒熱病。微見惡寒。發(fā)熱不已。咳嗽不渴。六脈沉細(xì)。身靜蜷臥。舌苔微白兼紅。或淡紅而潤。此肺腎虛寒而感外邪也。宜桂枝湯。加陳皮、杏仁、川羌、半夏、山藥、茯苓之類。

微汗之。如不應(yīng)。急當(dāng)以金水六君煎。加杏仁、生姜、胡桃、蘇葉之類投之。無不取效。(肺腎虛寒挾感)如初起發(fā)熱惡寒。大便泄瀉。舌苔白嫩。而兼少陰脈癥者。此寒邪客于脾腎之間。

宜溫中散寒。如桂枝、紫蘇、廣皮、濃樸、山藥、焦曲、干姜、茯苓、甘草之類溫散之。(脾腎俱寒挾感)若初起惡寒發(fā)熱。口渴唇燥。舌苔嫩紅而干。或絳底浮白。或兼咳嗽。或兼煩躁。六脈弦數(shù)無力。或浮洪無力。此陰虛水虧而挾外感也。陰虛于下。則陽亢于上。故見躁煩。勿以陽明火癥治之。亦宜金水六君。去半夏。用生地。加川斛、丹皮、豆豉、羌活之類。滋養(yǎng)陰液以汗之。如兼嘔惡。當(dāng)留半夏。加竹茹。以和胃。如兼咳嗽。加旋復(fù)花、甜杏仁。以降氣。如經(jīng)汗表。升提太過。以致虛火上冒。目赤顴紅。大渴煩躁。嘔惡不納者。亦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代赭之類。養(yǎng)陰鎮(zhèn)逆。汗多合生脈。(陰虛有火挾感)如陰虛有火。而挾外感。以致頭疼惡寒。發(fā)熱不止。因口燥渴。而食生冷。遂致泄瀉。

舌苔微白。兼淡紅。舌形雖濕而干。此脾本虛寒。因津液少而渴。故一食生冷。即見泄瀉。治宜和脾以益少陰。如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廣皮、釵斛、苡仁、甘草、蓮肉等主之。兼表癥者。加蔥白、豆豉、或羌活、葛根亦可。如表癥已除。而但發(fā)熱口渴。兼便溏者。前藥加糯米炒麥冬、沙參以生津液。自然渴解熱止。(脾寒腎熱挾感)如初起吐利。止后發(fā)熱。脈沉細(xì)。手足冷。舌形紫絳無苔者。此少陰癥也。勿以霍亂治之。舌潤不渴。當(dāng)以金水六君煎。加丁沉溫以和之。舌燥口渴。亦以金水六君。加麥冬、(糯米粉炒)北參。益陰和中。以生津液。如吐瀉傷津。口大渴。而小水不利者。急以左歸飲。加參、麥、歸、芍。斂陰生津。自然渴解便利。若妄利小便則死矣。(少陰病起吐利)邵評:此少陰吐利之正法。分溫中、滋液、斂陰生津三則。治法極精。

如初起發(fā)熱。神呆不語。六脈沉細(xì)短數(shù)。似寐非寐。或煩躁狂言。此邪在心腎之間。

或因受驚。痰乘包絡(luò)。治宜清心豁痰。如茯神、小草、菖蒲、天竺黃、川貝、丹參、麥冬、鉤丁、薄荷、辰砂之類。以清包絡(luò)之痰。神自清矣。如舌形絳燥。口渴唇干。六脈沉數(shù)。前方。宜加生地、丹皮、淡竹葉之類。以清心包之火。如大便秘結(jié)。不妨加犀角數(shù)分。(心腎熱邪)若神昏譫語。發(fā)熱仍欲暖蓋。目睛上視。大便不實。舌色紫絳而圓。雖干無刺。外雖躁擾。此陰不兼陽。忌用寒涼。不可誤認(rèn)陽明。妄投犀角。宜左歸。六味等湯。微加清心之品。如鉤藤、川貝、麥冬之類。治之為當(dāng)。(心腎虛邪)邵評:此心腎虛邪之正法。此條與上條同是心腎之邪。然有虛實之不同。上條實而心經(jīng)見癥多。此條虛而腎經(jīng)見癥多。用藥清補不同。當(dāng)細(xì)辨之。

若身熱足冷。面赤戴陽。脈來沉細(xì)無力。或數(shù)大無力。或陰陽俱緊。其人煩躁欲狂。

揚手?jǐn)S足。或欲坐臥水中。舌苔紫色少神。或闊大胖嫩。或淡紅圓濃。雖濕而干。此躁也。非煩也。

陰盛格陽也。急以八味投之。或參附湯加熟地投之。如得躁定脈圓。舌轉(zhuǎn)微白。庶有生機。(陰盛格陽)以上諸條。皆少陰本經(jīng)自病。

若是陽經(jīng)熱邪。傳至太陰。已多危候。至入少陰。生者少。死者多矣。凡見神氣昏沉。

語言顛倒。齒枯齦黑。午后身熱。目睛上視。舌苔紅中有黑點。黑中有紅點。頭項強。

小便澀。雖醒似睡。雖渴不知消水。時作鼾睡聲。形似死證。然舌不卷。囊不縮。面不青。息不高。喉顙不直。四肢不厥。鼻不扇。耳不焦。不魚目。不鴉口。尚有可治之理。如舌苔燥刺而便秘者。宜兼陽明以治。方用犀角、生地、丹皮、麥冬、花粉、川斛、茯神、鉤丁、川貝、膽星之類。以養(yǎng)陰退陽。陰液復(fù)。外可得汗而解。內(nèi)可得便而解。即寒中亦有散邪之義也。若大便不實。舌無燥刺。此陰不兼陽。即屬虛癥。為難治。宜右歸六味出入為當(dā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如皋市| 嫩江县| 北安市| 巩义市| 化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辉县市| 宜兰市| 洪雅县| 滕州市| 胶南市| 刚察县| 信宜市| 榆林市| 丹棱县| 北碚区| 柳江县| 湖南省| 临漳县| 开化县| 锡林浩特市| 苏尼特左旗| 清流县| 茂名市| 裕民县| 龙岩市| 永吉县| 黔江区| 怀化市| 尼勒克县| 禹城市| 虞城县| 平泉县| 临猗县| 东源县| 光泽县| 上栗县| 从江县| 昌吉市|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