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981字
  • 2015-12-25 15:20:20

三陰總辨

撰傷寒書者。每于三陰或熱或寒之故。都模糊過去。即有傳經直中之分。亦非仲景本旨。此處不明。何以臨癥。用陳鄙見。質諸高明。

一、三陰。有陽經注入之邪。有本經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則傳變不一。陽主動也。自感之邪。則在本經。陰主靜也。

邵評:傳經自受。是邪入三陰之兩大法門。

一、三陰。世都以傳經直中分兩門。傳經悉指為熱。直中悉指為寒。此說似是而實有未盡者。夫傳經。即邪從三陽經傳入。直中。即本經自受之風寒也。蓋邪之傳入三陰。熱癥固多。而寒癥亦間有。本經中寒。固無熱癥。而中風亦能發熱。未可以此分寒熱了之。其癥細述于左。

邵評:不可以傳經自受。分其寒熱者。以陰經寒邪。不能發熱。陰經風邪。亦有發熱也。

一、邪從陽經注入三陰。則或為熱癥。或為寒癥。如邪入太陽。先作郁熱。以次傳入陰經。則為熱癥。或邪在太陽。不及郁熱。即入少陰。而現少陰形證。則為寒癥。或太陽之邪。即入少陰。

而仍帶太陽標病。則為先寒后熱之癥。或太陽之邪。不傳陽明少陽。便入三陰。隨其人之體質虛實。

臟腑寒熱。則從陰化為寒癥。從陽化為熱癥。或風溫之邪。從三陽入陰經。則無不為熱癥。凡三陰篇內。所稱轉屬陽明。而用承氣等湯。皆陽經傳入之熱癥也。

邵評:邪入三陰。或寒或熱之故。分別詳明。

一、三陰自受之邪。各有中風中寒之癥。三陰中風。則能發熱。以風屬陽邪故也。三陰中寒。則不能發熱。以寒屬陰邪故也。即少陰有反熱之癥。亦必帶太陽標病而然。后人但知傳入三陰為傷寒。不知三陰自感。亦傷寒也。故于本經中風發熱。便誤認為傳經標病。以本臟中寒無熱。即指為直中陰癥。詎知桂枝湯為表之里藥。固能兼治三陰自感之風邪。

而理中四逆等湯。本治三陰自感之寒邪也耶。蓋風寒六氣之傷人。或入于陽。或入于陰。原無一定。

但值何經之虛而治之。不得專以太陽為受邪之始也。故三陰固有陽經注入之癥。亦有本經自感之癥。均屬傷寒。不必另立名目也。茲于三陰經中無直中之條。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邵評:三陰自受寒邪。不能發熱。三陰自受風邪。亦能發熱。不可因其有熱。誤認為陽經傳入之熱癥也。

惟三陰自受風邪。宜桂枝湯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溫里。

一、三陰自受之邪。論中有可歷指而見者。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此太陰中風也。如太陰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此太陰中寒之癥也。如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此即少陰中風欲愈之脈也。至于少陰中寒。宜汗者。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溫者。附子四逆等湯是也。如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此即厥陰中風欲愈之脈也。厥陰中寒。即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是也。閱少陰厥陰篇內。止有中風欲愈之脈。并無未愈之證治者。必有闕文也。

邵評:此論三陰自受風寒脈癥治法。分別精細。

一、三陰篇內。惟少陰有大承氣急下三癥。而太陰厥陰篇內。并無承氣之條。奈何后人反稱邪在厥陰。三承氣選用。夫承氣。本陽明胃藥。少陰用承氣者。蓋因腎水一虧。胃土燥實。病已轉屬陽明。故急下以存陰液。仲景述厥陰病云。下之利不止。此厥陰忌下之明戒也。焉有邪在厥陰。

反用承氣之理。圣訓具在。是非自見。

邵評:論三陰熱邪結實。可用承氣攻下之法。否則切不可用之理。分別甚精。

太陰總要述古

理中湯。桂枝湯。五苓散。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三物白散。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

太陰本病述古

腹滿。腹痛。發黃。吐利。

太陰濕土所主。仲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癥。為太陰病。乃濕土自病。非陽經注入之癥也。其脈必沉而細。無論外受寒邪。內傷生冷。總以溫中散寒為主。理中湯主之。

邵評:太陰受邪有二端。一因外受風寒。一因內傷冷食。與他經不同也。自受寒邪。治宜溫中。

若太陰中風。其脈尺寸俱浮。其癥四肢煩疼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也。

太陰腹滿而痛。自利不渴者。因于寒。咽干而渴者。因于熱。因于寒。濕土自病。宜理中溫之。因于熱。

病必關于陽明。或暴煩下利。或發黃便硬。此脾家熱。即屬胃家之熱。為轉屬陽明之癥。宜從陽明治。

邵評:同是滿痛自利。著眼渴與不渴。不渴自受寒邪。故宜溫。渴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脾胃相連。

故病關陽明。太陰熱邪轉屬胃腑。故可從陽明治。此太陰滿痛自利。以渴不渴辨寒熱。最為要訣。

傷寒脈浮而緩。身不發熱。手足自溫者。太陰也。太陰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蓋寒濕傷于肌肉。不能外越皮膚。故發黃。若小便利。則濕氣下輸膀胱。便不發黃。設小水不利。

當用五苓散利之。若寒濕傷于太陰之表。可從小便而出。若濕熱傷于太陰之里。又當從大便而出。故至七八日。暴煩下利。雖日十余行。不必治之。以脾家實。所積腐穢。行盡自止矣。蓋不須溫。亦不須下也。

邵評:太陰熱邪暴煩。是里陽陡發。下利雖多。正是脾家穢積之去路。去盡則自止。此條是太陰濕熱。

故脈浮緩。治當利小便。若七八日暴煩下利。有陽氣來復。脾家所有積穢。下盡自止。不須用溫與下也。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四逆輩。

邵評:太陰自受寒邪。氣機下注。故有下利之兆。自利因于寒濕。故不渴。治當溫臟祛寒。

惡寒脈微而復利。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邵評:惡寒而脈微下利。陽虛而陰勝也。此為陰寒下利。用四逆湯溫里。人參補虛。最為精當。

下利十余行。脈反實者死。此脾氣虛。而邪氣盛故也。

太陰腹滿時痛。誤下之。胸下結硬。而成寒實結胸。無熱癥者。與三白小陷胸湯。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如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三白小陷胸湯即三物白散)邵評:腹滿時痛。太陰寒邪。誤與寒藥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與熱實結胸不同。

故用溫通一法。無熱癥者。不四肢煩疼也。

若太陽誤下。續得自利。脈弱腹滿而痛。此太陽之熱邪。陷于太陰之里也。腹滿時痛為虛。宜桂枝加芍藥湯。腹滿大痛為實。宜桂枝加大黃湯。然脈弱。則胃氣亦弱。故云。設當用大黃、芍藥者。宜減之。

邵評:下利為太陰本癥。自利因脾實。穢盡則愈。自利因臟寒者。四逆輩溫之。此自利因太陽誤下。

而邪入太陰。則腹滿時痛。當加芍藥。大實痛者。當加大黃矣。然下后脈弱。則胃氣亦弱。當小其制而減用之。雖然。下利腹痛。熱邪為患。故用芍藥。若陰寒腹痛。非芍藥所宜。仲景與大黃并提。勿得輕視。

若誤下太陽。熱邪陷入太陰。是陽經注入之癥。分虛實治之。

腹滿

腹屬陰屬里。故陽明里癥是腹滿。三陰俱有腹滿。太陽汗后腹滿。脾胃不和也。

二陳湯加濃樸和之。陽明潮熱腹滿。燥矢也。下之。身黃小水不利腹滿。濕熱也。茵陳蒿湯。

邵評:腹滿有汗后脾胃不和之虛滿。有燥矢濕熱二癥之實滿。當分因施治。

太陰腹滿。有虛寒。如腹滿時痛。食不下。吐利交作是也。理中湯加濃樸。有實熱。如腹滿大痛。咽干便秘。或發黃。或暴下赤黃。此脾家實熱。為轉屬陽明。宜承氣加減。(合參準繩金鑒)邵評:腹滿有虛寒。是太陰本癥。宜溫中。有實熱。是太陰轉屬陽明。宜下之。

腹痛

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則腹痛。故太陽無腹痛。少陽有脅痛而無腹痛。陽明里癥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當分部位。中脘痛屬脾。脈沉遲者內寒。理中湯。陽脈澀。陰脈弦。小建中湯。

邵評:三陽惟陽明。有腹痛。三陰俱有腹痛。須分部位。當察其所痛之因。分別施治。

少腹痛屬厥陰界分。四肢逆冷。小便清白。是冷結膀胱。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溫之。如不厥冷。小便自利者。是血蓄膀胱。宜桃仁承氣湯。小便不利者。

是水蓄膀胱。五苓散。大小便俱不利者。是水熱蓄積。八正散。

邵評:少腹痛有血蓄、水蓄、水與熱俱蓄三因分別。治法甚精。惟桃仁承氣之大黃。宜用醋炒。

若大實。小腹滿痛。或繞臍攻痛。不大便。脈實者。承氣湯。

邵評:胃腑熱實。燥屎作痛。故用下法。

發熱口渴。脈弦洪而腹痛者。屬脾熱。芍藥黃芩湯。腹痛欲吐利。煩躁飽悶者。防痧毒。當刺委中、少商等穴。(合參準繩金鑒)邵評:痧穢內滯。氣閉作痛。治宜芳香開泄。

按腹痛有虛實。按之痛甚屬實。按之痛減屬虛。有寒熱。自下逆攻而上者。火也。自上奔迫于下者。寒也。又傷寒腹痛。以涼水試之。其痛稍可者。熱也。轉甚者。寒也。

邵評:辨明虛實寒熱痛勢之不同。甚精。

又評:試辨寒熱之法亦當。

發黃

傷寒發黃。惟陽明太陰兩經有之。陽明病。應遍身有汗。今但頭汗出。小便不利。

心中懊 。身必發黃者。瘀熱在里。內外無從發泄也。發汗已。身目皆黃者。大發濕家汗。風去濕不去也。

發汗已。太陰病。身當發黃。因小便不利。濕土為熱所蒸。而黃色外現也。若小便自利。

小腹硬滿者。瘀血發黃也。

邵評:以小便利不利。分發黃蓄血。是已。惟膽汁入血為膽黃。其癥治尚須補入。治法。陽明發黃。

乃胃家移熱于脾。必二便俱秘。茵陳蒿湯。太陰發黃。是脾家濕熱。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茵陳五苓散。

邵評:發黃有太陰陽明濕熱虛實之不同。若發黃而二便俱秘者。乃陽明胃實。

移熱于脾。故宜用下。若發黃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太陰脾濕蒸熱。故宜清利。

若發黃。汗出身冷。

脈沉遲者。陰黃也。茵陳五苓加干姜(參準繩)邵評:寒濕留滯而成陰黃。故宜溫通。若更陽虛。可用茵陳四逆湯。

金鑒云。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里實不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里癥而熱甚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大便溏。小便不利。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環口黧黑。冷汗者。陰黃死癥也。身體枯燥如煙煤者。陽黃死癥也。

邵評:發黃有汗下清利溫五種治法。治黃之法。不外是矣。陰黃陽絕。陽黃陰涸。均是死癥。

吐利

按太陰腹痛吐利。一屬寒濕。六脈沉細。舌潤不渴。是也。宜理中、二陳、藿、樸之類。溫中散寒。一屬濕熱。舌燥口渴。小便短赤。是也。宜二陳、二苓、枳實、濃樸、川連之類。清熱利濕。

邵評:太陰腹痛吐利二癥。有寒濕濕熱二因。宜溫宜清。治法不同。必須詳辨。

太陰新法

東南之地。水潦歸焉。居其處者。多蒙濕邪之害。然閩廣濕勝。江浙則濕熱相兼。感之為病。內應太陰。以太陰濕土所主也。今將太陰本病傳經。并列于下。病無遁形矣。

凡見腹痛。吐利交作。脘悶不食。六脈沉細。或伏。舌苔黑滑。或白滑。口不渴飲。此太陰感寒本病也。當以理中湯為主治。兼外感加蘇葉。脹滿加濃樸。有食加青、陳、楂、曲之類。吐多加丁香、藿梗。

瀉多加木香、木瓜。(太陰感寒)邵評:此太陰感寒之正法。

有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燥渴飲。或大便泄瀉。小水不利。或二便俱秘。此濕熱內結于太陰。急宜開之。須半夏、赤苓、濃樸、草蔻、川連、通草、廣皮、滑石之類。如便秘不瀉。加枳實、大黃行之。此即轉屬陽明也。(濕熱內結)邵評:此濕熱內結之正法。

如發熱不已。頭重身痛。大便順。小便澀。脘滿不饑。舌苔白膩。脈象沉細而緩者。此濕邪內著。太陰受病也。宜二陳、茅術、濃樸、豬苓、澤瀉、茵陳、米仁、姜皮之類。濕邪去。熱自退矣。汗多加桂枝、秦艽。汗少加紫蘇。(濕邪內著)若發熱一身盡痛。而兼四肢微腫者。此風濕流注手足也。宜二陳。加米仁、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姜黃之類。足脛紅腫。合二妙。(風濕流注)凡傷寒熱甚不解。但頭汗出。腹滿溺澀。目黃口渴。舌苔黃膩。此濕熱郁于太陰。欲發黃也。急用茵陳二苓、枳實、濃樸、黃柏、梔子、茅術、秦艽、車前、澤瀉等。利之清之。二便俱秘。小腹脹滿者。此轉屬陽明也。宜茵陳蒿湯。(濕熱發黃)凡遇傷寒發熱之癥。已經解表清里。俱不應。但看舌苔白滑粘膩。脘悶惡心。口不渴飲。雖熱不欲去衣被者。此外感風濕之邪。著于太陰肌軀之表。其病尚在氣分。宜解肌法。用桂枝。秦艽、紫蘇、半夏、苓皮、姜皮、濃樸、廣皮之類、微微汗之。則風濕俱去矣。(肌表風濕)邵評:此肌表風濕之正法。若一身盡痛。可再加羌、防、白芷。

若外感濕邪。又兼內傷生冷。以致寒熱泄瀉者。太無神術散加減妙。(內外寒濕)以上諸條。皆太陰本經自病。

若邪從陽經傳入太陰。則熱愈深。毒愈甚。舌見純黃純黑。唇齒焦燥。目黃面赤。腹大熱。或晡熱。

手足不欲暖蓋。小便赤澀。舌無芒刺者。熱毒暴下也。舌起芒刺者。大便不通也。三陰無竅。俱借陽明為出路。故兼見陽明證者為輕。大便通者。只宜清里解毒。大便不通者。兼導之清之。清里解毒。如犀角、芩連、梔翹、銀花、人中黃之類。

導下。如枳實、濃樸、檳榔、大黃之類。(陽邪傳入太陰熱癥)若由失表失清。以致毒邪凝結于里。陷于太陰。每有發為五 者。其癥反脈靜身涼。有似邪退正復之象。但看舌苔純黃中見黑點。純黑中見紅點。或黑苔聚于中心。此皆生 之驗也。

火重者 必紅。毒深者 反白。若藍 。則食毒俱足。胃將爛矣。紫 發于少腹章門之間。毒傳于腎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锦市| 抚州市| 宽城| 乳源| 阜康市| 衡阳市| 辽宁省| 元谋县| 娄底市| 阿拉善盟| 玛多县| 金堂县| 古丈县| 横山县| 濮阳县| 垫江县| 保德县| 诏安县| 延庆县| 清远市| 乌鲁木齐县| 宾阳县| 千阳县| 灵寿县| 财经| 宁武县| 湄潭县| 谷城县| 镇雄县| 兴安县| 阿克| 济源市| 栾城县| 岳阳县| 开封市| 和平区| 壶关县| 泽库县| 岳阳市| 临西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