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3486字
  • 2015-12-25 15:20:20

少陽中風。則耳聾無聞。厥陰榮衛不通。耳聾囊縮者死。凡傷寒溫疫。耳聾為常例。然以此可察病之重輕。其耳漸醒。其病漸退。其聾漸甚。其病漸進。

按金鑒云。目眩耳聾。少陽本病。病退自復。若三法后。目眩兼神昏語亂者。乃神散氣脫之候。不治。若誤發濕溫之汗。以致耳聾不能言語者。名重 。死證也。

邵評:以耳聾察病之輕重。驗其精氣之傷與不傷也。惟瘟疫耳聾。不關少陽。治不同例。

往來寒熱

少陽有往來寒熱。寒已而熱作。熱已而寒起。相因不已是也。為少陽主證。小柴胡湯。

邵評:邪與陽爭則寒。與陰爭則熱。在半表半里。則往來寒熱。少陽在半表半里。故為主癥。

太陽有如瘧寒熱。寒熱無休止之常。日三五發。謂之如瘧。此太陽未盡之表邪也。

無汗。宜麻桂各半湯。有汗。宜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若寒熱有作止之常。一日一次。或間日一次。謂之瘧。不得概以小柴胡治之。(參金鑒)邵評:太陽表邪未盡。不可不汗。故用此三方。然亦不可過汗。故用此二方微汗之。

按往來寒熱。雖為少陽本病。而所因有三。如少陽自受寒邪。陰氣郁遏。初則不能發熱惡寒。至五六日。郁熱內發。與寒邪相爭。則為往來寒熱。一也。或太陽受寒。過五六日。余邪轉屬少陽。而為往來寒熱。二也。或少陽自受風邪。即為往來寒熱。三也。不得執定從太陽傳來。其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此皆少陽本病也。或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此皆少陽或有之證也。總以小柴胡湯主之。其或有之證。治法悉在本方加減內。須細閱之。(參來蘇集)邵評:少陽在半表半里。為樞機之經。偏寒偏熱。本無一定。故多或然之癥。

胸脅滿痛

邪氣傳里。必先自胸而脅。以次經心腹而入胃也。是以胸滿多帶表癥。脅滿多帶半表半里。故胸中窒。

梔子豉湯。以吐虛煩。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瓜蒂散。以吐實痰。作表癥治。若胸滿痛及脅。

為少陽癥。小柴胡湯。(參準繩)按金鑒云。脈浮。惟胸滿而不及脅者。仍屬太陽表分也。宜麻黃湯。

因胸及脅而皆滿者。屬少陽經。宜小柴胡湯。若十余日不解。胸脅滿而兼干嘔潮熱者。是少陽兼陽明也。宜大柴胡加芒硝兩解之。若表已解。心下及腹。引脅滿硬而痛。干嘔。小便不利者。是停飲內實也。宜十棗湯攻之。

邵評:胸脅滿痛。有表里病因之不同。當分經辨癥施治。惟伏暑濕溫脅痛。寒熱如瘧。不可誤作柴胡證。以香附、旋復花、蘇子、廣皮、半夏、茯苓、米仁。治腹滿。加川樸。痛甚。加降香。久不解。間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為末。神曲糊丸。)

邪在半表半里。多嘔。故嘔屬少陽。然六經皆有嘔癥。各照本經治之。

邵評:嘔屬少陽。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嘔也。然六經皆有嘔癥。故分別治之。

按金鑒云。表邪入里。里氣拒格。上逆作嘔。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主之。若表邪不解而嘔。屬太陽。宜柴桂湯。若食谷欲嘔。屬陽明中寒。宜吳茱萸湯。嘔吐涎沫。屬厥陰。

亦宜吳茱萸湯。嘔吐蛔。烏梅丸。嘔而飲。飲而嘔。相因不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邵評:嘔有多因。宜分經辨癥為治。臨癥時切須細審。

少陽新法

經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夏必病熱。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故凡腎虛多欲之人。寒邪乘間而伏于少陰。久則寒化為熱。至春陽氣升發。新邪引動而發于少陽者。為溫病。至夏陽氣大泄。新邪外觸而發于陽明者。為熱病。

邵評:冬令閉藏。邪不外發。春夏陽氣泄越。而病溫熱。溫病發出之途由少陽。熱病發出之途由陽明。但有伏氣所發。受而即發兩種。極宜分辨。

然溫熱之癥。四時俱有。有伏氣內發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發者是也。有時邪外觸而病者。如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感其氣而即病者是也。辨癥之法。凡見純熱無寒而口渴者。即是溫熱。非傷寒也。但看舌苔白黃而燥者。乃陽明見象。純紅而燥者。乃少陽見象。陽明宜存肺胃之津。少陽宜顧肝腎之液。前陽明新法。已陳溫熱之概。茲專以少陽溫病為主。而兼以手三陰為治焉。

邵評:純熱無寒而口渴。伏氣所發溫熱則然也。若受而即發之病。邪遏肺氣。初起必微寒。而后發熱不已。須分辨之。若苔燥。是溫熱病之的據。

凡人腠理疏豁。風溫之邪。即能直入少陽。以少陽屬木火。同氣相感也。或由其人素有伏邪。因風寒外觸。其邪直從內發。而出于少陽者。亦溫病也。其癥初起。或見微寒。即發熱不已。

口苦目赤。脅痛胸滿。渴而欲嘔。脈來弦滑而數。舌苔白兼邊紅。或淡紅色。此邪初發于少陽也。宜柴、芩、梔、丹、翹、薄清解之。至四五日。舌苔純紅起刺。煩躁不寧。六七日。耳聾顴紅。神昏。譫語。或汗出不解。或 疹透于胸前。此時木火大熾。營分血熱已極。大忌風藥劫液。宜用鮮生地一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鉤藤、銀花之屬。以清膽腑之熱。兼解營分之邪。熱毒自解矣。(少陽兼營熱)如見目赤面紅。神呆不語。舌如芒刺。或 見紫色。此包絡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鮮地、鉤丁、連翹、川連、菖蒲、丹皮、黑梔、銀花等解之。芒刺一退。即當水中養木。寒涼不可過分。宜六味甘露等湯加減。(少陽兼包絡火)邵評:滋腎陰。清胃熱。以生津液。乃少陽兼心包絡正法。

如初起即見舌苔鮮紅。神昏譫語。煩躁不寧者。此溫邪上乘包絡也。防發丹疹。切忌升、葛、荊、防。宜犀角、連翹、鉤丁、薄荷、丹皮、川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凈銀花之類。以解包絡營分之熱。則毒透而神清矣。(溫邪上乘包絡)如舌苔紅中兼白色。癥見譫語咳嗽者。此風溫入于心肺兩經也。宜透營分之熱。

兼泄氣分之邪。當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蔞皮、丹皮、元參、梔子之類。

次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粉參之類。以養肺胃之陰。(溫邪入心肺兩經)邵評:溫邪入心肺。以存陰化熱為正治。

如 疹已透之后。依然神昏譫語。目睛微定。舌色鮮紅者。此熱痰乘于包絡也。宜犀角尖、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丁、丹皮、淡竹葉、竹茹、辰砂之類。以開熱痰。

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后。如見虛煩嘔惡。驚悸不寐。只用溫膽湯和之。(熱痰乘包絡)邵評:包絡熱痰。由包絡之熱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滌痰和胃。

如火邪既退之后。身體不能轉側。而兼脅痛者。此必有入絡之痰也。宜天蟲、全蝎、鉤藤、桂枝、栝蔞、澤蘭、竹瀝、姜汁之類追之。(痰入絡中)如 疹已透。而熱邪未退。舌絳神呆。語言顛倒。小便赤澀。點滴如稠。此熱結小腸所致。夫小腸結。則火邪逆乘心包。故神昏。急用導赤散。加川連、連翹、赤小豆、梔子等。以清小腸之熱。則便利而神清矣。(小腸熱結以上諸癥皆溫邪為病故入少陽新法內)邵評: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為火腑。邪熱內結小腸。而逆乘心包。是腑病及臟也。用苦味清火。先入心。且小腸火腑。非苦不通也。

少陽陽明

前陽明少陽是表癥。此少陽陽明是里癥。

少陽之邪不解。熾入陽明胃腑。外癥耳聾顴紅。發熱便秘。舌苔邊紅。中燥黃。乃二陽合病也。仿大柴胡意。用柴芩、枳實、連翹、赤芍、制大黃微下之。若見舌苔黃中現出黑點。煩悶惡心。身痛足冷。此胃中熱毒欲發 也。宜透 解毒。犀角、連翹、梔子、牛蒡、黃芩、薄荷、銀花之類。(傷寒)邵評:少陽木火。挾胃熱而發斑也。宜急急透斑解毒為要。

少陽太陰

凡見舌苔尖紅根黑。或邊紅中黑。或紅中帶黑點。面紅目赤。唇燥口渴。齒縫出血。

或鼻流衄血。此少陽毒盛火抑。 不得透。腠理閉塞。以致陽邪陷入太陰。此病由于失表失清。急宜清解。用犀角、連翹、牛蒡、黃芩、薄荷、丹皮、元參、鮮生地、凈銀花之類。以化 解毒。蓋病由于失表。恐不能外達皮毛。故從解化。(傷寒)邵評:邪在少陽之時。未曾清解。以致毒火抑遏。陷入太陰。斑不得透。仍用清透之法為治。

少陽少陰

少陽之邪不解。則包絡熱而肺門閉。肺竅不通。則傳濡之液。流入少陰。脈象弦細而數舌苔尖紅根紫。或純紅起刺。耳聾齒枯。舌燥唇焦。午后發熱。神昏不語。或鄭聲作笑。此少陽木火大熾。反逼少陰。二少失司。病匪輕淺。急宜解木火之郁。以救少陰之水。用柴芩、鮮地、丹皮、黑梔、連翹、川連、鮮菖蒲之類。以清之解之。如不應。急當滋少陰之水。以濟少陽之火。如六味飲、一陰煎之類。加減投之。服后舌轉微紅。

神清齒潤。則木火之郁解。而少陰亦治矣。(溫病)

少陽厥陰

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木火之邪。無處發泄。勢必連及于肝。此表里俱病。法當從少陽治。以引陰出陽。

邵評:木火之邪。連及厥陰。表病及里也。少陽病入厥陰。由表及里。治法當使其邪仍從少陽外出為妥。

如見舌起紅刺。或黑中有紅點。外癥發熱惡寒。如瘧狀。手足乍溫乍冷。煩滿。消渴譫語。二便不通。脈弦而數。方用柴芩、川連、鮮地、丹皮、梔子、鉤丁、薄荷等。以散風木之郁。使邪復出少陽而解。(溫病)邵評:少陽溫病。木火郁。邪轉入厥陰。表與里同病也。其邪尚輕。故用清散少陽。使邪外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蚌埠市| 临沭县| 桦川县| 启东市| 德惠市| 榆林市| 金坛市| 韶关市| 吴忠市| 旺苍县| 安西县| 鸡泽县| 元江| 内丘县| 高要市| 新兴县| 沂源县| 福州市| 普兰店市| 微山县| 武宣县| 长葛市| 元朗区| 得荣县| 广饶县| 南充市| 疏附县| 蓬安县| 阿克陶县| 西充县| 大埔区| 什邡市| 白银市| 开化县| 新建县| 静海县| 迁西县| 云霄县| 阿尔山市| 奇台县| 仙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