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937字
  • 2015-12-25 15:20:20

不渴去芩留桂。疫邪必兼濕者。以當濕熱司令之時也。(以上諸條同傷寒施治)邵評:但熱而瀉。濕熱在里。寒熱而瀉。里濕而表有微邪也。用小柴胡以和解其表里之寒熱。以五苓滲其里濕。渴為有熱。故去桂留芩。不渴為無熱。故去芩留桂。至疫病每發于四五六七月。正在夏天濕熱當權之令。故多挾濕。

疫癘熱毒郁極。則發黃。二便俱秘。若投茵陳五苓。小水必不能利。須茵陳蒿湯。加黃柏。則小便利而黃退矣。

邵評:熱郁發黃。二便俱秘。陽分實熱發黃也。用茵陳五苓以利膀胱。無益也。當用茵陳蒿湯。以瀉陽明之實熱。二便通利。黃自退矣。

亦有發黃兼發 者。無非熱毒郁結所致。宜犀角、連翹、赤芍、梔子、茵陳、黃柏、牛蒡、薄荷、銀花之類主之。

瘟疫發于春夏之間。必熱癥為多。如初起即大熱大渴。目赤唇焦。煩躁不寧。六脈洪滑。舌苔燥黃焦刺。急用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汗之。取汗在于速。一服無汗。即再進之。得汗熱退為愈。若延至四五日。毒遍三焦。表里俱病。用三黃石膏湯。加連翹、銀花。

表里兼解之。其妙在麻黃石膏二味。不可去一。此方通解三焦表里。治疫最妙。

邵評:疫必兼濕。故致發黃。熱毒郁結。則黃而發 矣。用清熱滲濕。宣透 毒為治。若外受瘟疫。

表里俱病。火熱大盛之時。身雖大熱。而無汗泄。此表氣外郁。內熱不得發泄。故目赤唇焦而煩渴。

表里熱盛。則六脈洪滑。火盛灼津。則舌苔燥黃焦刺。此皆熱郁不宣之象。此方清內火而宣散表熱。表有汗出。則內之火熱亦隨汗而外泄矣。此表里熱甚兩清之法也。倘遷延不治。上中下三焦俱受毒邪。表里三焦均病。必用此大劑以兩解之。

如見目赤唇焦。舌黃燥刺。大熱煩渴。汗出津津。此陽明血熱火盛。切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加石膏。

邵評:見癥里熱極盛之候。與上條似同。上條無汗。是表郁內火。汗出津津。是邪入陽明而熱盛。故用涼膈散。加石膏以解陽明。

大都疫癘初起。宜辛涼解散。次則和解解毒。必里癥全具。脈實口燥。心下堅滿。方可攻下。若胃中飲食未化。雖芩連、栝蔞。尚宜緩進。況硝黃乎。如用寒涼。食為寒凝結而不散。必變結胸。(以上諸條照溫熱施治)邵評:初起邪在肺衛。故宜辛涼解散。若肺邪入陽明之府。則里癥發現。脈實堅滿。口燥。均是里實之癥。故可攻下。倘飲食停滯。未化糟粕。早用寒涼。寒藥與食互結。防成結胸。況攻下乎。必待其食化糟粕。結于腸中。方可用下耳。寒涼切忌早用。恐其凝結不化。

疫病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事制宜。不可執泥。如久旱天時多燥。

熱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劑。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脾土受傷。民多寒疫。或兼瀉痢。宜滲濕和脾。忌用潤劑。

邵評:天時寒濕。病多寒疫寒濕。天時暄燥。病多溫疫濕熱。須分別治之。蓋天時旱燥。陽亢熱盛。

故多熱疫。熱則宜清火而忌溫燥。天久陰雨。寒濕流行。脾土受傷。故多寒疫寒濕。宜溫燥而忌清潤。二者治法大異。最當分辨。春當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宜太無神術散。加羌活、紫蘇、溫散之。或藿香正氣散加減亦可。從正傷寒治。此條寒疫。

邵評:應暖熱而反寒涼。是非時不正之氣。人受其氣而病者。為時行寒疫。治以溫散為主。忌用寒涼潤藥。

秋應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宜犀角、連翹、黃芩、薄荷、銀花、牛蒡之類清解之。宜從溫熱癥治。

邵評:應寒涼而反溫熱。是非時之溫氣。人受之而為冬溫秋燥之癥。即為瘟疫。治宜辛涼清解。大忌溫燥。

疫癥先從頤頷腫起者。陽明熱邪也。腫于耳之前后者。少陽風熱也。并宜辛涼散之。二活、荊防、連翹、黃芩、薄荷、元參、牛蒡、桔梗、犀角水汗之。陽明加升麻。少陽加柴胡、鉤藤。解散后。加清火解毒之品。凈銀花、人中黃之類。

邵評:風火熱毒之邪。故宜辛涼清散。風邪解而火毒未清。故宜清化火毒。此從表里法施治。

時毒從頤腫者。名鸕 瘟。耳下項與咽中腫脹。聲不出者。名蝦蟆瘟。皆風熱不正之氣干于上焦所致。治宜散邪清熱。不可一味寒涼。

邵評:頤與耳下項咽中。俱是上焦部位。邪從口鼻吸受。先入肺胃。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

必先清解宣散。以泄其邪。如一味寒涼。則郁遏邪熱。恐其傳里內陷。不可不慎。

疫癥有兼咽喉腫痛者。必辛散為主。不可驟用寒涼。反閉其邪。宜荊防敗毒散。加桔梗、射干、馬勃、牛蒡之類。

邵評:咽喉亦屬上焦。邪入肺中。先宜辛散。早用寒涼。防其逼邪內陷。最當謹慎。冬應寒而反溫。

感之多咽喉腫痛。寸關脈浮洪而數。舌燥唇干。宜甘桔湯。加牛蒡、薄荷、防風、射干、連翹、黃芩、銀花、犀角水之類涼解之。以升陰消陽。

邵評:冬時不正之氣。人受之而即發者。為冬溫。溫邪入肺。則咽喉腫痛。溫邪在上焦。則寸關脈洪數。陽邪傷陰。則唇舌干燥。法宜提透辛散。清解上焦邪熱。

夏應熱而反涼。感之。邪伏于少陰之經。每多咽痛。或兼泄瀉。舌潤不渴。寸口脈沉而小。宜甘桔湯。加半夏、天蟲、陳皮、桂枝、射干、防風、姜皮之類溫散之。以助陽消陰。

邵評:不正之氣。乃夏令陰邪。人感其邪。伏于少陰腎中。陰火上升。則咽痛。寒濕之邪內入。則泄瀉。陰邪傷陽。則舌潤不渴。邪郁其陽。則脈沉小。宜清腎中陰火而透邪。以辛溫藥散之。

大頭天行 初起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大腫。目不能開。或咽喉不利。俗名大頭傷寒是也。

東垣謂陽明邪熱太甚。挾少陽木火而生。陽明濕熱甚為腫。少陽木火盛則痛。陽明之邪。首大腫。

少陽之邪。腫于耳之前后也。治法不宜藥峻。峻則藥過其病。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其死尤速。

當少與。時時呷之。方用酒制芩連、人中黃以解毒。荊防、薄荷以去風。連翹、天蟲、桔梗、牛蒡以散結。頭痛惡寒無汗。加二活以散寒。陽明引經。加升麻、犀角水。少陽引經。加柴胡、花粉、普濟消毒飲妙。十余日表癥仍在者。亦用荊防、薄荷微散之。

邵評:風溫時毒。中于頭部清空之所。故名大頭瘟。病因風火濕痰。邪熱由表而入于少陽陽明二經。以陽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陽行身側。出于耳之前后。邪在最上。藥宜輕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濁之味。則入中下。而過病所矣。但天行時毒。必以解毒為先。風溫之邪。故必去風。邪結則腫痛。

故當散結。寒郁于表。則無汗頭痛而惡寒。當疏表散寒。此方治大頭天行極妙。若日數雖多。尚有表癥。仍宜表散。

胃氣虛者。于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氣。面腫發寒熱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荊防、桔梗、藿香之類以散之。次加芩連清熱。蓋山嵐、瘴氣、濁霧。皆濕熱也。嶺南人中之即死者。緣內多毒蛇所吐之氣故耳。

邵評:胃虛而邪入中焦。感瘴氣濕熱之邪。入于陽明。法宜運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歲荒普患者。不宜峻劑。宜扶正祛邪。調理脾胃為主。

有已汗而熱不解。身漬漬汗出。右關脈大無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氣素弱。汗后虛熱也。補中益氣湯主之。汗止身涼而愈。升柴須蜜炙。(以上參治法匯)邵評:忍饑而脾胃中虛。邪乘虛入。宜調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余熱不退。是虛熱也。脈舌見癥。俱是虛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虛挾邪之治法。

疫邪傳里。毒攻腸胃。臍腹大痛。下利鮮血。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熱大渴。六脈洪數。舌苔黃燥如刺。或紅刺如楊梅狀。當急治之。宜鮮生地二兩。生大黃五錢。凈銀花五錢。黃連一錢。黃芩、丹皮、赤芍各錢半。生甘草五分。清之下之。

邵評:此火毒熱邪。直入腸胃而傷血絡之正法。

疫邪傳里。目赤面紅。六脈洪大。舌黃燥刺。此熱毒傳遍三焦。經絡閉塞。榮衛不通。

以致汗不得出。 不得透。大熱煩渴不解。宜三黃石膏湯。去黃柏。加連翹、銀花、牛蒡子。表里兼解之。俾汗 并透而解。妙在麻黃、石膏。

邵評: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里俱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表間抑遏。

與汗均不外達。熱伏于里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里。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 透而愈。

若遇天時亢旱。熱疫流行。毒蘊三焦。目赤舌絳。 疹丹赤。汗出津津。陽明血熱便閉。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清之。

邵評:天旱熱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熱入營。而陽明熱實也。宜清膈間邪熱。此條邪在中上二焦。熱侵營分。而陽明熱實。上條表里同治。此宗心營肺衛。分三焦治法。

疫邪發于歲荒之后。凡流離饑民。無不一病即死者。由于勞役饑寒。脾胃早傷。雖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須調補脾胃為主。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微加表藥治之。

邵評:中虛受邪。正氣不能勝邪。每多邪陷正脫。故必補正以托邪。正氣充復。邪自外達耳。

凡遇疫癥。診得右關脈虛大或軟弱者。即中氣虛也。當補以汗之。補中益氣加羌活、紫蘇。如診得寸軟尺遲者。此營衛兩虛之癥也。當以歸 建中湯加防風汗之。

邵評:此條營衛虛而受邪。

凡治虛癥。宜外邪輕可治。若外見重癥。而脈虛細無神者死。

邵評: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則死。

凡治虛癥。詳于景岳瘟疫門汗、補、溫、清、吐、下六法中。須閱之。(以上諸條系新法前三條實癥后三條虛癥)邵評:景岳論治虛癥。最為詳細。宜參考之。

疫邪吸穢濁入手經宜逐穢解毒

六氣之外。另有一種癘氣。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

非比傷寒六經。可汗可下也。嘉言先生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并以解毒兼之。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此喻氏心法也。葉天士先生謂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喉啞喉痛口糜舌燥者。先入于肺也。漸至神昏舌絳者。邪由肺系干于心包絡也。故初病喉痛舌燥。最怕竅閉神昏。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銀花、菖蒲、郁金之類。兼服至寶丹。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搜剔幽微。又謂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衛及營。久則血分漸瘀。邪與三焦相溷。愈熱愈結。理宜咸苦大制之法。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輕揚理上。加金汁、銀花露之類。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邵評:邪由口鼻吸受。其氣先入肺衛。次者遞傳心營。甚至逆傳心包。從上焦而及中下二焦。

當從心營肺衛。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若自肺而入陽明胃中經腑者。可同傷寒用足經藥施治。凡溫熱暑疫等癥。皆當如是。所謂與傷寒治法始異而終同也。惟治疫之法。當厘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之劑。是第一要旨。

又評:凡病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邪入心營肺衛。尚在上焦。至入于血分。則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與包絡中結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輕揚清上。而佐以咸苦之味。兩相兼顧。此疫邪入手經。與前列之癥不同也。

疫邪入上焦 如口糜、丹疹、喉啞、咽痛。舌苔紅中間白。或白中兼紅。此邪在肺與包絡也。宜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川郁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之類。

邵評:此邪由肺衛而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必神昏譫語。如下條之見象也。此是營衛交病。用泄衛透營兩解之劑。

疫邪入膻中 如見舌苔鮮紅。神昏譫語。或發丹疹。或兼喉痛。疫邪逆傳膻中也。

非比傷寒客邪。無庸發散。亦非停滯里癥。無庸消導。治當清血絡以防內閉。大宜解毒逐穢。宣竅開閉。如犀角、連翹、元參、生地、銀花、人中黃、川郁金、石菖蒲、西黃、琥珀之類。兼用至寶丹。

邵評:此與傷寒表里之邪大相懸絕。治法大異。此清血絡而開閉宣竅逐穢之法。治溫熱暑疫邪入包絡之要旨。不獨疫癥然也。

疫邪遍三焦 疫癘穢邪。從口鼻吸入。分布三焦。久則血分漸瘀。其邪愈深。其熱愈結。當以苦咸之制。仍是輕揚理上為治。加犀角水、銀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蔞皮、黑元參之類。(以上參葉案)邵評:邪從上受。先肺衛。次心營。此邪在上焦。至入于血。則邪干下焦矣。故曰邪遍三焦。邪愈深入。則熱結而不能外泄。用咸苦以清下焦血熱。仍佐輕揚清上之劑。則三焦同治矣。此咸苦清血之味。余俱輕清上熱。為治疫遍三焦之良法。

吳又可法(摘要)

凡瘟疫如見舌苔白如粉者。其邪已入膜原。汗之必不解。當用達原飲。以透膜原之邪。看兼何經。加入引經表藥。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苔薄而不濃。脈不甚數者。感之輕也。可從汗解。如感之重者。舌苔必濃。脈必數。縱服藥。邪必內陷。但看舌苔漸漸黃燥。此邪漸入于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若脈洪長而數。汗大出。此邪適離膜原。初入陽明。白虎證也。舌上純黃燥刺。又兼里癥。此邪已入胃腑。承氣湯選用。

邵評:邪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乃脾胃之半表半里。附近于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于胃。如從表達。亦從三陽經外出。故加三陽引經藥。

疫癥有兩三日即離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傳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厭厭聶聶。至五六日。陡然勢張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淄博市| 昌吉市| 丰县| 绿春县| 罗甸县| 福泉市| 兴国县| 蒙城县| 梁山县| 徐闻县| 揭阳市| 宜都市| 长汀县| 石林| 仪陇县| 高平市| 屏南县| 察雅县| 孝义市| 封丘县| 城固县| 宁波市| 会昌县| 苏尼特右旗| 塔城市| 泰安市| 南昌市| 璧山县| 河曲县| 内乡县| 宁晋县| 仙居县| 连城县| 独山县| 苗栗市| 古浪县| 佛坪县| 沾化县| 莱阳市|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