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513字
- 2015-12-25 15:20:20
如過表大汗。胃陰空乏。以致干嘔呃逆不止。水漿不進。亦宜金水六君合生脈。加丁香、柿蒂、胡桃肉、代赭石之類止之。如不應。宜都氣飲加人參、胡桃肉、紫石英之類以納之。不用磁石者。因過表傷肺。恐吸其氣也。
邵評:此過表汗多。肺胃陰傷。氣逆不降之救誤法。
有陰虛挾感之癥。誤用柴、葛、犀角升提之藥發表。以致虛陽上冒。膈悶嘔惡。煩躁不寧。六脈洪大。按之無力者。亦宜金水六君合參麥加代赭。和中以益少陰。則陰陽和。熟睡而解矣。
邵評:陰虛受邪。誤用升散。陰傷而陽不附陰。嘔惡煩躁。脈大無根。當加育陰潛陽為是。
有營虛衛弱之人挾感。惡寒發熱。腰疼骨痛。不可峻汗。誤用表藥。汗大泄反加惡寒身痛。發熱不止。當以歸 建中湯調和營衛。則諸癥自解矣。
邵評:營衛虛而挾邪。當調和營衛治之。
凡遇外感表癥。診得兩手脈寸軟尺遲。舌潤無苔者。營衛兩虛之癥也。當以黃 建中湯加防風汗之。(以上誤汗例)邵評:此憑脈用藥。調和營衛。兼以散邪之良法。
如經攻里不當。以致下利不止。百骸解散。無氣以動。用大劑補中益氣加炮姜。溫之提之。如兼汗出而喘。急用參附湯加熟地。大溫大補之。
邵評:此誤攻中氣大傷。脾腎陽虛之救誤法。
如經攻里太過。以致下焦受傷。腸胃并連。直漏直泄。利無關閉者。陽明關閘已撤也。急用桃花湯。重加人參主之。
邵評:此過用攻下。腎命火衰。胃腸虧乏?;摬皇亍S锰一珴怨堂?。極是。
有胃中谷食未化。誤下之。食為寒凝。以致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治宜溫胃和中。
二陳湯、加炮姜、枳實、濃樸、楂肉之類。溫以化之。(以上誤下例)邵評:此下早傷中。寒藥與之。食滯凝結。治以溫中開化。亦屬救誤之正法。凡停食癥初起。所停之物。未化糟粕。在胃之上脘。大忌早下。宜運中導滯。誤下則寒藥與食互結。愈不能化。癥似結胸。必待其已化糟粕。停在胃之下脘。近腸腑者。方可攻下。切記切記。宿食在胃之上脘??捎猛路ā?
瘥后諸病述古
大病后。從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水氣)此脾胃氣虛。土不能攝水。故溢下焦。腰以下為腫也。
腰以上腫者。當發汗。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喜唾)邵評:唾。涎沫也。中土陽虛。不能收攝津液。而冷涎上泛也。宜理中丸加益智仁溫納之。
胃中虛寒。則津液不能收攝。故喜唾。宜溫胃。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欲吐)此津液不足。故虛羸少氣。虛火上炎。故氣逆欲吐。宜養肺胃之陰。則津液復。諸癥自除矣。
邵評:肺胃津虧氣餒。余熱挾胃火上升。竹葉石膏湯。卻是正法。惟竹葉宜易竹茹。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人微煩。損谷則愈。(日暮微煩)陽明旺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損宿谷。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此勞復。因病后氣虛。邪氣又結于上焦。其癥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勞復)邵評:正虛而復受外邪。病之變見不一。故不定癥形。當隨癥治之。
有宿食加大黃。此指勞復之有宿食在腸胃者。故可下。非治食復也。若宿食在胃脘。當消導。在上脘。吐之亦可。
瘥后諸病新法
瘥后浮腫 傷寒瘥后。肢體浮腫者。脾虛有水故也。須實脾利水。宜冬術、茯苓皮、米仁、扁豆、山藥、木瓜、車前、澤瀉之屬治之?;蛞悦兹省⑴疵字笾嗍?。佳。
邵評:有不因于水而亦浮腫者。此元氣大虛。肝木侮土。名為氣腫。與水腫見象不同。須分別治之。
瘥后昏沉 傷寒瘥后十余日?;虬朐隆u至昏沉者。皆緣發汗未盡。余邪在于心包故也?;蚣娉睙??;蚣婧疅崴漂?。宜連翹、梔子、豆豉、麥冬、菖蒲、淡竹葉、鉤丁、丹參之類。清之解之。
邵評:邪在心包。癥見昏沉。然有痰熱內伏者。亦見昏沉。宜分辨之。
汗后頭疼 傷寒發汗后。熱勢略減。頭痛仍在者。邪未盡也。宜再汗之。若汗后反劇。而煩擾者。必挾火挾痰?;驋栋哒钗赐敢?。宜細審之。凡大汗后。熱不退。脈不靜者。作危癥斷之?;蛘`發溫病濕溫之汗。亦反劇。
邵評:頭疼雖是表癥。然有肝陽痰火獨熱上攻諸內因。且有虛實不同。當審因治之。
解后額熱 如熱退后。額熱未除。目神似覺呆鈍。此胃中余滯未清。額屬陽明。故獨熱。宜清疏之。二陳、加連翹、黃芩、山楂、神曲之類。清之和之。
邵評:胃中痰食邪熱逗遛。故額熱未除。陽明行身之前。額為陽位。陽盛則熱也。清和的是正法。
解后腹熱 如已身涼。獨腹熱未除。此脾火內甚也。養陰藥中。加生白芍。自除。
瘥后耳聾 傷寒身涼后。尚有耳鳴耳聾等癥。乃余邪留于少陽故也。宜養陰藥中加柴胡、菖蒲、鉤丁、池菊、通草、荷葉之類。以清解少陽之郁。
邵評:耳聾一癥。半屬少陽。然其因不一。有虛實之不同。腎開竅于耳。腎虛精脫。
則耳聾也。痰火上升。阻閉清竅。其耳亦聾。又溫暑熱病之耳聾。由于陰虧邪盛。
不關少陽。禁用柴胡升提。種種各因。虛實不同。當分別施治。
瘥后語蹇 傷寒熱退之后。其舌轉動不靈。語言蹇澀不清者。亦系邪留肝脾所致。宜加味逍遙散。去白術、加生地、鉤藤、菖蒲、蒺藜、天蟲之類。
邵評:心脾腎三經之脈。皆縈繞于舌。心腎虛。則舌不靈動。痰阻脾絡。肝風內擾。
則語言蹇澀不清??偸翘擄L痰火為病。須分因治之。
瘥后不寐 傷寒熱退之后。夜不欲寐者。胃不和也。溫膽湯和之。驚悸不寧者。心氣虛也。加棗仁、遠志。
解后咳嗽 如熱退之后。尚有咳嗽未除。此余熱在肺也。宜滋養肺胃之陰。其嗽自止。如南沙參、麥冬、骨皮、知母、象貝、川斛、花粉、茯苓、杏仁、桑皮、蔗汁、梨汁之類。
或加生地、玉竹之類。
邵評:凡感外邪而有病者。癥見咳嗽。其病為輕。以其邪傳入肺。肺主皮毛。邪從外達也。內傷虛癥。見咳則重。五臟傳乘。肺受火刑。水源涸竭。每多死癥。故咳嗽一癥。虛實病因。當細細分辨而治焉。
瘥后盜汗 傷寒瘥后。余熱盜汗不止者。陰虛有火也。當歸六黃湯加減。無熱惡寒。而盜汗不止者。陽虛也。黃 建中湯加減。
邵評:陰虧火盛。內蒸燔灼。津液外泄也。育陰瀉火固表為治。
自汗不止者。陽虛也。玉屏風加牡蠣、龍骨收之。
邵評:衛陽虛弱。不能固護腠理。表虛而自汗出也。實表固澀之法。此方極驗。
瘥后妄言 凡傷寒熱病。每有身涼熱退之后。其人如癡。言語謬妄者。此心神虛散不復所致。但當調養氣血。兼治其心??梢?。神復。妄言自止。
邵評:病退而妄言人癡。自是心神虛散。但痰火余邪。內伏包絡肝膽諸經。亦有此癥。當辨別論治。
瘥后吐涎沫 此土虛不能攝水也。六君加益智仁攝之。若其稠飲。自下焦漾漾而起。溢退場門中者。此腎氣不納。濁陰上泛也。宜都氣飲。加胡桃、補骨以納之?;蛏僮羰旄揭允罩;蜃舭仔g以制之。
邵評:涎沫者。寒飲也。其人胃有寒飲。病后脾虛。土不制水。水飲上逆而吐也。病屬脾胃。尚在中焦。治以溫胃和脾滌飲之法。若從下焦泛上而出者。是腎陽大虛。陰濁上干。是腎水上泛之癥。急當溫納腎陽。鎮逆制水主治。
解后下血 傷寒解后。復有下血者。乃失汗之余邪也。當清之。生地、丹皮、地榆、川斷、槐米、魁芍、薏苡仁、黑荊芥之類治之。自愈。
邵評:病解下血。由于初起失汗。邪不外達而內入。陽邪熱盛。熱傷陰絡。而血下溢也。治以清營涼血和絡之法。
瘥后頤毒 頤毒因汗下清解未盡。其邪結于少陽陽明二經。發于兩頤者。陽明部位也。發于耳之左右者。少陽部位也。宜連翹敗毒散。消散之。如二活、荊防、連翹、赤芍、牛蒡、桔梗、土貝、蒺藜、薄荷、銀花、甘草之類。少陽加柴胡。此癥初起。速宜消散。緩則成膿。如元氣虛者。須兼歸 補托。潰膿后。當大補氣血為主。然發于陽明者易治。發于少陽者難治。
邵評:陽明多氣多血。且為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傳變。故易治。少陽屬膽。膽為清凈之腑。受邪則難治。
瘥后酒復 傷寒身涼后。因飲酒復熱。以酒性熱有火。能助余邪故也。必兼煩悶干嘔??谠锊患{等癥。急用川連、葛花、連翹、生梔、枳實、烏梅、銀花等解之。
邵評:余邪未盡。得酒以助其濕火。胃熱氣升而復病也。宜清熱和胃治之。
瘥后食復 傷寒熱退之后。胃氣尚虛。余邪未盡。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余邪假食滯而復作也。仍發熱頭痛。煩悶不納。宜枳實梔子豉湯。加生楂肉、麥芽、連翹、萊菔子等涼疏之。無火。舌潤。不渴者。調中湯亦可。
瘥后勞復 傷寒瘥后。元氣未復。余邪未清。稍加勞動。其熱復作。即多語、梳頭、洗面、更衣之類。皆能致復。既經復熱。必有余火余邪結于中。所以仲景主以枳實梔子豉湯。蓋豆豉撤表邪。梔子清里熱。枳實開胸中余邪之結。凡治勞復。當以此方為主。如兼嘔惡痞滿。加半夏、竹茹。如見舌黃口渴。加黃芩、連翹。如兼飽悶挾食。加楂肉、麥芽。如兼頭疼惡寒。加蘇荷、蔥白。如兼寒熱。寒多加桂枝、紫蘇。熱多加柴、芩。一二劑后。必復汗而解。此屢試屢驗者。不可妄投補中。以致閉邪增病。
邵評:病后元虛。余邪余火。留結于中。又加勞動。復受外邪。而病。故名勞復。此虛而有邪。用表里并治之法。此與但虛無邪之勞復。自是二種。
氣虛勞復 亦有瘥后。余火余邪已盡。止因正氣大虛。因勞復熱。微兼惡寒。四肢倦怠。
無氣以動。脈虛右大。舌潤無苔。胸膈寬暢者。此真氣虛勞復也。宜補中益氣湯。甘溫補之。升柴須蜜炙。汗多惡寒。歸 建中妙。
邵評:病退邪去。勞而復作。見癥俱是虛象。與上條挾邪勞復之癥不同。
陰虛勞復 熱病傷陰。腎氣已虧。稍加勞動。微挾風寒。其病復作。癥仍頭痛。發熱。
惡風。舌燥口渴。六脈浮數者。此陰虛勞復也。凡復癥。必挾風寒外邪。仍宜梔子。豉湯、加蔥白、薄荷、鮮生地、淡竹葉、麥冬、骨皮之類。微汗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
瘥后色復 傷寒瘥后。氣血未充。早犯房事。則內損真氣。外觸邪氣而復作也。其癥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脅痛。小腹里急絞痛。憎寒發熱?;蜿幓鹕蠜_。頭面烘熱。胸中煩悶是也。若卵縮入腹。脈離經者死。舌伸出數寸者。亦死。宜六味飲。加麥冬、豆豉、梔子。煎湯調下燒 散。若小腹急痛。脈沉足冷。須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煎成。調下燒 散。
邵評:病后氣陰兩虛。早犯房事。真元大傷。而復著外邪。邪入下焦陰分。銷爍陰精。為病極重。臨癥極宜細辨。
陰陽易 男女新愈交接。病男傳不病之女。曰陽易。病女傳不病之男。曰陰易。此感其余邪而生疾也。其癥身重氣乏。百節解散。頭重不舉。目中生花。熱上沖胸。
憎寒壯熱。頭面大熱。在男子。則陰腫。痛引小腹。在婦人。則里急。痛連腰胯。甚者手足冷攣拳。男子卵陷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難治也。若見舌吐出者死。治法用竹茹半升煎湯。調下燒 散。有粘汗出。陰頭微腫為效?;蛴镁掳赘晃?。兩頭尖十四枚。水煎候冷服。取粘汗為效。亦可調下燒 散。
瘥后調理 傷寒熱退之后。有宜和中者。有宜養陰者。如其人中氣虛者。病退后。必納谷少。運化遲?;虼蟊悴粚崱;驉盒耐孪选R肆蛹訙p和中。形寒畏冷。
宜黃 建中溫補之。凡此癥。脈皆緩大。舌皆白嫩可辨。如其人陰分虛者。必有余熱未盡。舌燥口渴。二便艱澀。脈兼微數等癥。宜生金滋水飲。或甘露飲加減養之。
邵評:感癥熱退之后。有宜和中者。有宜養陰者。調理之法。須分陰虛氣虛。
瘥后禁忌 大病后。正氣未復。凡飲食起居。俱不可不慎也。如酒肴甘脆。肥鮮生冷等物。皆不可犯。只宜糜粥自養。少食而頻。則易運化。不可過飽。及他有所食。
雖思之。勿與也。新瘥后。當靜臥。非但體動勞復。即梳頭、洗面、濯足、多言。皆能令人勞復。若新瘥未滿百日。而犯房事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