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傷寒指掌
  • 吳坤安
  • 4371字
  • 2015-12-25 15:20:20

(微滌陽明所結之余邪則譫語自止)邵評:此癥即陰虛于下。而又陽逆于上。則必先復陽氣。而后復其陰氣。故用甘草干姜辛甘。以復其陽。陽復。則厥止而足溫矣。更作芍藥甘草。甘酸以復其陰。

陰生。則兩腳即伸矣。或胃不和而譫語。少與調胃承氣。和胃則愈。

發汗后。腹脹滿者。虛邪入里也。濃樸生姜半夏人參湯主之。

邵評:此汗后氣虛。氣窒不行而腹脹滿。其人內雖作脹。外無脹形。故湯中用人參、甘草。甘溫補中而益元氣。然徒補則愈窒滯。故用濃樸、姜、夏。行氣而除腹滿。此補泄兼行之法也。

誤下例

傷寒誤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此下利不止。陽氣下脫。雖有身痛表癥。當以救里為急。救里之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宜桂枝湯。此清谷已止。而身痛不除。仍從表治也。

邵評:寒邪在表。而誤下臟虛。內寒而下利清谷。胃陽已亡矣。身疼痛。邪在表也。

雖表里皆困。然臟氣內虛。無以為散邪之地。故必先溫其里。里氣固而身痛未除。表未解也。再當治表。不然。表邪內入而增患矣。

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邵評:大下復汗。正虛邪入。心下痞而惡寒。邪入里而表未罷。當先解表而后攻痞。痞或能解。表邪必復入里為患。況痞亦未必能解耳。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蓋中氣虛。而表邪仍在。故用桂枝。而去芍藥。若微兼惡寒者。陽氣尤虛也。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邵評:此治妄下陽虛寒結之正法。

又評:風寒在經。本無下法。誤下而陽氣大傷。其脈必促而無力。胸中虛滿。按之必軟而不痛。乃邪客胸中而無實熱。其邪仍在陽分。胃陽因下而傷。寒邪將結而未聚。故用辛甘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微惡寒者。陽虛而陰氣凝聚。前方恐不勝任。故加附子。以通陽而逐陰邪也。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邵評:此是寒喘。誤下而表氣不固。故不用麻黃而用桂枝加樸杏。若熱邪淫肺作喘。當用麻杏甘石湯。誤用桂枝。陽盛則斃耳。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痛項強。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此心下雖滿不硬。而痛尚微。乃心下有水氣故也。若小便利。邪仍在太陽之表。須發汗。今小便不利。病在太陽之府。非桂枝癥未罷也。但當利其小便。

邵評:太陽經病挾水。治以小青龍。腑病挾水。治以五苓散。臨癥務須細辨。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此引邪入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邪氣結于太陰之里。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邵評:因誤下后。引太陽之邪入里。其邪未盡離乎太陽。自表而入。仍欲自表而出。用桂枝以去。太陽未盡之邪。加芍藥以和里虛之腹痛。加大黃下里實之痛也。

太陽病。桂枝癥。醫反下之。熱邪下陷。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連之苦。以泄之堅之。

邵評:本太陽桂枝癥。法宜解表。而反下之。里虛邪入。陽重熱利。表里俱熱。癥似虛而脈實。勿蹈盛盛之咎。用葛根之輕清以解肌。芩連苦寒以清里。甘草和中。喘除利止。表里俱解矣。

又評:脈促者。數而時一止也。前條胸滿脈促。是陽虛寒入。用桂枝去芍藥。甚則加附子辛溫藥扶陽散寒。此條脈促。喘而汗出。是陽盛熱入。用葛根芩連辛寒藥。解肌清熱。

同見促脈。辨其陽虛陽盛。寒邪熱邪。全在有力無力中分出。用藥之寒溫。如同冰炭。學人可不細心辨認乎。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此少陽的癥。醫以湯藥下之。不應。又以丸藥下之。

因日晡潮熱。已而微利潮熱者。胃實也。然屬少陽之邪。宜先用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主之。

邵評:此少陽經邪。因誤下而成胃實之癥。為少陽陽明并病。胃實者可下。而癥兼少陽。則不可下。故用小柴胡以解外。加芒硝以治里實。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二三日。寒熱而嘔。柴胡癥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猶有里癥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下之則愈。

邵評:服小柴胡后。而嘔不止。心下滿痞。而郁郁微煩者。此邪氣郁滯于里。胸膈氣分之熱。欲出不出。欲結不結。里未解也。當大柴胡下其熱則愈。亦先表后里法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此足太陽少陽之邪。因誤下入里。以致正氣虛。而擾動少陰手經。現癥錯雜。藥亦隨癥施治。

邵評:下后熱邪內攻而胸滿。邪痹于上也。小便不利。火盛水虧。邪痹于下也。煩驚者。邪動于心。而神明內亂也。譫語者。邪結于胃。此病之在里者也。一身盡重。

難以轉側者。是陽內而陰反外。少陽之樞機不利。筋脈骨肉并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夫合表里上下而為病者。必兼陰陽補瀉之劑以施治。俾得表里虛實。泛應曲當。而錯雜之邪。庶可盡解耳。此是下后亡陰之癥。與火逆亡陽之癥不同。

又評:此太陽病并以少陽。因下而兼入胃腑之癥。與此湯。外以解熱邪。內以除水濕。兼鎮浮越之氣。而補其中州之虛也。

邪從太少來。故仍用柴胡、桂枝黃芩、半夏。治胸滿也。龍骨、鉛丹、牡蠣。治驚煩也。人參、甘草。補正氣也。小便不利。茯苓。譫語。大黃。身重不能轉側。桂枝、茯苓。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下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此本少陽癥。而誤汗下之。柴胡癥仍在。故仍用柴胡加減。心煩。不嘔而渴。故去參夏。加栝蔞根。胸脅滿而微結。

故去大棗。加牡蠣。小便雖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黃芩。而加茯苓。雖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參。而加桂枝。以干姜易生姜者。散胸中之滿結也。初服煩即微者。黃芩栝蔞之功。繼服汗出便愈者。桂枝柴胡之力也。

邵評:此亦太陽轉入少陽之癥。此微結。是指心下痞結。病在胸脅。與陽微結不同也。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此病發于陽。而誤下之。

外熱未除。而內熱又結于心中。故結痛。梔豉所以宣通熱邪也。

邵評:心中結痛。身熱不去。其邪未盡入里。與結胸癥之心痛而身不熱者不同。

用梔子豉湯散邪撤熱。輕于小陷胸湯之蕩實除熱。是火郁發之之法也。

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此以丸藥大下。則寒氣留中可知。故用梔子以解微煩。干姜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也。

邵評:丸藥妄下。熱陷寒留。身熱不去。內無結痛。而見微煩。知正氣虛。不能與邪相爭。為外熱內寒之癥。故用梔子以撤胸中陷入之邪。干姜以復下藥損傷之氣也。

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此因誤下。移邪于心胃。故用梔子以治心煩。枳樸以泄腹滿。是兩解心腹之妙用也。邪雖在胃。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邵評:此癥邪已入胃。則不可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梔子濃樸湯重于梔豉而輕于承氣也。

太陽病外癥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此因數下之后。雖初因協熱。而里必虛寒。故用溫補。

邵評:此癥表里俱虛。其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解表。用理中加桂枝。雙解表里之法。此條雖不言脈。其脈微弱可知。

又評:喻嘉言曰。設利止。則其邪可從里解。乃下利不止。是里解無期。設結開。則其邪可從表解。乃心下痞硬。是表解無期。此際欲解表里之邪。全賴中氣為之敷布。否則上下交征。中氣立斷。其能解耶。理中湯加桂枝一法。握樞而運。真無為之上理矣。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一誤再誤)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此因下藥太過。手陽明大腸受傷。關閘不闔。二味澀以固脫也。復利不止。當利其小便。蓋分其清濁。則便自堅。

邵評:服瀉心湯已。心下之痞氣既除。而中焦脾胃之氣亦豁然矣。復與下藥。大腸滑脫。利遂不止。

以理中溫補而利益甚。此利在下焦。須用澀劑以收之。復利不止者。利其小便以厘清之。則無余治。其愈自可必也。

厥陰寒格。醫復吐下之。致食入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此陰格于下。拒陽于上而為吐。故用芩連之苦寒。以泄熱。干姜之辛溫。以通寒格。誤吐誤下。中氣必虛。故用人參安胃和中。其吐自止。

邵評:寒熱相阻。則為格癥。寒熱相結。則為痞癥。此病輕于痞。故用瀉心之半。

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吐之。此因三法后。正氣虛實。邪雖去。

而其余邪。因虛留于上焦。結于肺胃之間。非汗下所能除者。惟吐之。則余邪結氣無不出矣。

邵評:陽明之虛煩。與太陽不同。心胸居胃上。即陽明之表。凡心胸有病。皆陽明表邪。其治法亦與太陽大異。太陽之表。當汗而不當清宣。陽明之表。當清宣而不當汗。太陽之里。當利小便而不當下。陽明之里。當下而不當利小便。今人但知汗為解表。故于仲景大法中。但知汗下而遺其清宣之法耳。梔豉湯本為煩躁設。又可以清宣陽明之虛煩。乃陽明之表劑也。

救逆新法

古人云。汗多亡陽者。因發汗太過。身之陽氣。隨汗而走泄也。下多亡陰者。因屢下而重傷陰血也。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者。因表實無汗。陽氣內盛。誤投桂枝。如抱薪救火也。承氣下咽。陰盛則亡者。癥非陽明。不可攻下。誤用硝黃。陽氣滅絕也。要知汗多亡陽。是衛氣本虛之人。陽盛則斃。是陰液本虧之癥也。下多亡陰。由其陽氣本盛。止傷陰分。陰盛則亡。由其陽氣本衰。不禁陰藥也。故論癥于今。當以汗多亡陽。下多亡陰為戒。蓋汗本津液所化。而風藥尤能燥其陰血。胃中本無熱邪。而承氣即能銷滅真陽。用錄救誤諸條。以佐古法所未逮。

傷寒如經發表多者。則津液內竭。血不榮筋。以致手足攣疼。二便艱澀。當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枸杞、鉤藤。

邵評:過表汗多。陰液傷耗。而筋脈失養。則手足攣疼。津枯熱結。則二便艱澀也。

養血榮筋。兼以疏利。的是正法。

傷寒過表。二候三候不解。大汗不止。舌卷而黑。氣促似喘。六脈洪數無根者。已成敗癥也。當以大劑左歸合生脈投之。汗止喘定。有得生者。

傷寒過經不解。舌燥口渴。小便不利者。此發表風藥太過。津液源竭也。宜左歸飲去茯苓。加麥冬、歸、芍、以救津液。自然行矣。

傷寒過經不解。發表攻里不當。以致真陰耗竭。二便燥結不出。胃陰大傷。不納不饑。宜一味養正滋陰。使胃陰充足。自能納谷知饑。宿垢自下。左歸合生脈。或甘露加人參。

邵評:病久元氣已虛。復誤表誤攻。陰液耗而胃氣受傷。致便閉不納。治當滋陰養胃。大忌消導攻伐。

傷寒如遇過表。大汗不止。身肉 動。頭眩不起。振振欲擗地者。此陽津陰液俱脫也。急以左歸合參、麥、五味挽之。

邵評:表汗過多。陰傷而虛陽浮越。陰陽兩脫之候也。用左歸合參、麥。救陰扶元。

固是。但當參用和陽鎮逆之品。如龍、蠣、龜版、白芍之類。更妥。

傷寒誤表大汗不止。津液外泄。胃陰虛餒。以致嘔惡不已。食入即吐者。宜金水六君煎。加麥冬、沙參。和中以復津液。自然嘔止而納谷矣。

邵評:此誤表汗多。陰液耗而有痰熱。胃氣上逆之救誤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新宾| 镇坪县| 尖扎县| 社旗县| 安平县| 潍坊市| 都江堰市| 农安县| 菏泽市| 阿勒泰市| 巩义市| 霍邱县| 怀宁县| 信阳市| 团风县| 叶城县| 镶黄旗| 四子王旗| 健康| 府谷县| 遵义市| 福鼎市| 泗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通辽市| 图木舒克市| 吉隆县| 永年县| 吉木萨尔县| 建水县| 堆龙德庆县| 雷波县| 太仆寺旗| 黄平县| 二手房| 慈利县| 舒城县| 寿阳县| 平南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