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傷寒尋源
  • 呂震名
  • 3686字
  • 2015-12-25 15:16:32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兩切)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按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固屬風濕相搏之候。然風濕相搏。有屬濕溫。有屬寒濕。

于何辨之。蓋以證言。則嘔而渴者屬溫。不嘔不渴者屬寒。以脈言。則實而數者屬溫。虛浮而澀者屬寒。諦實此證此脈。便可主以桂枝附子湯而無疑也。

徐靈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脈促胸滿之證。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相搏身疼脈浮澀之證。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后人何得以古方輕于加減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白術(四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三枚炮)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按前證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小便自利。無取桂枝開膀胱而化氣。恐滲泄太過。重虛津液也。大便硬反用白術者。以白術能益脾而輸精也。當察二便以與前方相出入。

附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之。先其人身如痹。繼復如冒狀。亦險絕矣。險而穩。此其立方之所以圣也。藉非胸有把握。安能任用附子至三枚之多。而履險如夷哉。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陰經吐利厥逆之寒證也。干姜溫中散寒。生附驅陰復陽。二味合用。乃能徹上徹下。開辟群陰。而挽垂絕之陽。復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緩留中。制雄銳之師。迅奏膚功。迎陽復辟。此三陰經中之第一方也。

經云。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蓋下利清谷。里證已急。急當救里。若復瞻顧表熱。恐陽隨下利而亡矣。此表里緩急先后之界。失治即駟馬難追。急當著眼。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夫自利不皆屬寒。自利不渴。則寒證可知。雖未至手足厥逆。而溫中散寒。當防于未然矣。此太陰用四逆之大法。

少陰病脈沉者。沉為在里。急當救里。若欲吐而膈上有寒飲干嘔者。益屬陰邪上逆之象。尤當從事于此湯之急溫。此少陰用四逆之大法。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有熱。凡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則屬虛寒可知。皆主是湯。此厥陰宜四逆之大法。

又經云。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按此二條。乃寒邪直中三陰而成霍亂之證。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脈微欲絕。若不急溫。瞬有轉筋入腹之變。

此三陰通用四逆之大法。

四逆證具。若無脈沉微惡寒等陰象。雖下利而并非清谷。反下重者。既屬轉經之熱邪。

不可誤用。貽禍難挽。當須細辨。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按亡血即亡津液之謂。故加人參補虛以生津液也。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強人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

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四逆湯為驅陰復陰之主藥。此因陰盛格陽。故加蔥以通其格。經云。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面色赤加蔥九莖。按下利清谷。

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里寒者。陰盛于內也。身反不惡寒。面色赤而外熱者。格陽于外也。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此通脈四逆之正法也。或腹中痛者。去蔥之辛散。加芍藥斂脾陰而止痛。或嘔者。加生姜以止嘔。或咽痛者。去芍藥之酸斂。加桔梗以清咽。四逆主治其本。諸加減法兼治其標。若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即與四逆加人參湯同義。至四逆證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此陽有立亡之象。亦宜此方主治。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于通脈四逆原方。加豬膽汁半合。余如前法煎成。納豬膽汁。溫服。其脈即出。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按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皆四逆及通脈四逆固有之證。何取乎膽汁之加。要其著眼全在吐已下斷四字。蓋吐已下斷。津液內竭。投通脈四逆純陽之劑。正恐格不相入。故藉膽汁導引之力。以和陰而復陽也。

干姜附子湯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干姜附子湯主之。按下后則陰氣盛而陽已虛。復發汗以散其陽。則虛陽擾亂。故晝日煩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靜。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純陰用事。而衰陽欲躁擾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

較四逆湯尤峻。取其直破陰霾。復還陽氣。必審無嘔渴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則煩躁的為虛陽擾亂之煩躁。乃可主以此方而不至誤用也。

獨陰自治于陰分。孤陽自擾于陽分。故用姜附助陽以配陰。

白通湯

干姜附子湯原方。加蔥白四莖。煎服法照前。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按少陰下利。腎中真陽。將隨下利而亡。故以姜附溫腎。而加蔥白以升舉下陷之真陽也。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原方。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豬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

按少陰下利。治用白通。藥本不誤。正以陰氣太甚。與辛熱之藥格不相入。故加人尿豬膽汁以為向導。與通脈四逆加豬膽汁同義。服湯脈暴出者。乃為藥力所迫。而陽氣將泄露無余。仍主死也。微續乃正氣漸復。故可生也。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按未經汗下而煩躁屬陽盛。既經汗下后而煩躁屬陽虛。且汗下之后。津液告竭。故于四逆湯中。加茯苓以安下。人參以補虛也。

四逆散

柴胡 枳實(炙) 甘草(炙)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減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此湯主之。沉為在里。只宜溫里。此全以脈沉為辨。又云。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此湯主之。此又以口中和為辨。口中和而背惡寒。則非陽邪怫郁之惡寒。乃可主以此湯而無疑。

此少陰病溫經散寒正治之法。主附子之雄烈。下消腎中之水寒。上資君主之熱化。人參助陽。芍藥和陰。茯苓利竅以逐水。白術燥濕以燠土。并力溫托。絕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藥。但使元陽得振而病自解。

柯韻伯曰。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術附。去生姜。加人參。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胃水也。此辨明真武附子。界限卻清。

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經云。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按此段形容風濕相搏之病狀最著。濕壅于經。故身腫痛劇而小便不利。風淫于衛。故汗出短氣而惡風不欲去衣。附子白術。宣太陰以驅濕。甘草桂枝。通太陽以散風。凡風濕證大發其汗。病必不解。此方亦是不欲發汗之意。當取微汗為佳。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糧湯主之。復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按此段經文。本已自解明白。利在下焦。關閘盡撤。急當固下焦之脫。石脂余糧固澀之品。性皆重墜。直走下焦。攔截谷道。修其關閘。此以土勝水之法。若復利不止。則又當通支河水道。以殺其下奔之勢。而關閘始得完固。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 生姜(二兩切) 桂枝(三兩去皮) 麥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人參(二兩) 阿膠(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地黃(一斤)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銷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按脈結代而心動悸。則心悸非水飲搏結之心悸。而為中氣虛餒之心悸矣。經衣冠文物以結陰代陰。昭揭病因。證津液衰竭。陰氣不交于陽。已可概見。君以炙甘草。坐鎮中州。而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參阿膠之屬。一派甘寒之藥。滋陰復液。但陰無陽則不能化氣。故復以桂枝生姜。宣陽化陰。更以清酒通經隧。則脈復而悸自安矣。

甘草干姜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边县| 腾冲县| 花莲市| 阿图什市| 井研县| 云浮市| 田阳县| 资源县| 宜宾市| 奉贤区| 额济纳旗| 高雄县| 梁河县| 江阴市| 潼关县| 土默特右旗| 灵台县| 丰县| 宜宾市| 台湾省| 遂宁市| 毕节市| 彰化县| 北宁市| 太仓市| 乐安县| 永春县| 常州市| 苏尼特左旗| 中西区| 尖扎县| 沅陵县| 洪洞县| 泾阳县| 明溪县| 观塘区| 天长市| 普宁市| 张家口市| 萨迦县|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