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此方系因誤用桂枝。陽越于上。致有厥逆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諸變。特出此復(fù)陽救逆之法。觀方中甘草倍干姜。專任其甘緩之性。特微加干姜為向?qū)?。引陽還返于下。并非資干姜之辛熱以復(fù)陽也。用者須識此意。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陽越于上。既用甘草干姜湯以復(fù)其陽。而攣急未解。明是津液不榮經(jīng)脈。但以芍藥甘草和之。而腳即伸。亦正所以救桂枝之逆也。此法試之頗驗。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 赤小豆(一升) 連軺(二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二兩切)生梓白皮(一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按瘀熱在里。則傷寒之表邪。亦瘀而不行。內(nèi)外合邪。因致發(fā)黃。治亦當(dāng)內(nèi)外并解。傷寒解外。仍不離麻黃杏仁甘草之成法。熱瘀則不宜桂枝而改用連軺。以散在經(jīng)之熱。更用赤小豆梓白皮以清在里之熱。而復(fù)以姜棗和之。
以其發(fā)黃從傷寒而來。猶兼半表。亦麻黃湯之變制也。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三兩)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曙嬎疂{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按發(fā)黃證若小便自利而發(fā)黃者。屬蓄血。小便不利而發(fā)黃者。
屬瘀熱。小便不利而至渴欲飲水。濕從火化也。腹微滿熱瘀不行也。茵陳利濕。山梔降熱。
大黃行瘀。導(dǎo)在里之濕熱。從小便而解。而身黃自除。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白術(shù) 石膏 干姜 芍藥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銖炙)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下重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按此條傷寒六七日。陰液已傷也。復(fù)經(jīng)大下。陽津重竭也。下后陽氣陷入陰中。而陰氣亦復(fù)衰竭。故寸脈沉而遲。陽氣既已下陷。將隨下利而亡。故下部脈不至。以致咽喉不利唾膿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種種見證。皆因陽去入陰。上征下奪。最為危候。故稱難治。本方用一派甘寒清熱之藥。不嫌重復(fù)。獨(dú)任麻黃升麻二味。從陰分提出陽氣。復(fù)以桂枝干姜佐諸陰藥化氣生津。蓋熱不清則津不復(fù)。陽不升則津不固。錯雜之邪。以錯雜之藥解之。先圣立方之精如此。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溫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陰吐利垂絕之證。蓋陽明居中土。食谷欲嘔。土受木克。
胃氣垂敗。按吳萸本厥陰藥。茲以人參甘草大棗。奠安中土。而主吳萸溫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則嘔吐而谷可納。至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氣隨吐利而將敗。而厥陰更得侮其所不勝。病本在腎。病機(jī)在肺。而主治則在胃。得此劑補(bǔ)火生土。
而濁陰自退矣。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生用)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育陰清熱為治。芩連瀉熱也。膠黃養(yǎng)陰也。再佐以芍藥斂陰復(fù)液。則熱清而煩自除。
按此條之不得臥。乃熱傷陰而心腎不交也。雞子黃入心。阿膠入腎。病本少陰。自宜心腎同治。
桃花湯
赤石脂(一升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陰便膿血。是感君火熱化。奔迫太過。閉藏失職。關(guān)閘盡撤。不急治則亡陰。故取石脂干姜之辛澀。以散邪固脫。加梗米以益中虛。先使中氣不下墜。而復(fù)以一半石脂末調(diào)服。俾粘著大腸。攔截谷道。方以桃花名者。非特色相似。亦取 谷春回之意也。
半夏散(并湯)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按少陰咽痛。大都上熱下寒。不宜寒涼直折。本方用半夏開痰。桂枝散邪。復(fù)甘草以緩其急。使無劫液之虞。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湯。須令小冷。少少咽之。此病在上者。但治其上。不欲其犯及中下也。
豬膚湯
豬膚(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按下利咽痛。有陰盛而陽格于上者。治以驅(qū)陰復(fù)陽。若通脈四逆加桔梗是也。有陰虛而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復(fù)液。若本方豬膚湯是也。
腎液既從下溜而不上蒸。則陰火充斥。因致煩滿。故以豬膚滋腎臟之液。而緩以白蜜白粉。留戀中焦。輸精布液。以解其上征下奪之危。
喻嘉言曰。豬膚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若以 豬皮外毛根薄膚。則 劣無力。且與熬香之說不符。但用外皮。去其內(nèi)層之肥白為是。
甘草湯
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按咽痛而不下利。得病只二三日。是邪熱客于少陰之標(biāo)也。少陰咽痛。總不宜苦寒。直折。故但取甘草之甘。以緩腎急而制火邪也。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與甘草湯不瘥。既得甘緩之力。而經(jīng)氣尚阻而不通。仍用本方加桔梗一兩。載藥上浮。成開邪利咽之功。
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嗑茰髦VB實(shí)咽痛之屬少陰病。始而痛者。繼且咽中傷生瘡矣。不能語言聲不出。則陰火沸騰。并舌本亦強(qiáng)矣。半夏雞子。消痰利咽。二味并用。俾半夏無燥液劫津之慮。雞子得通聲利竅之功。而消腫斂瘡。更有藉于苦酒之?dāng)拷?。其煎法服法。總使其逗遛病所。妙義天開。真令人不可思議。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 人參(六兩) 當(dāng)歸(四兩) 黃連(一斤) 黃柏(六兩) 蜀椒(四兩炒去汁) 桂枝(六兩) 干姜(十兩) 附子(八兩炮) 細(xì)辛(六兩)上十味。各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經(jīng)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當(dāng)吐蛔。今病者靜而復(fù)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fù)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dāng)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處全在米飯和蜜。先誘蛔喜。及蛔得之。而烏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細(xì)辛之辛。黃柏黃連之苦。則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氣血不免擾亂。故加人參當(dāng)歸奠安氣血。此方雖寒熱錯雜。但溫藏之力居多。又得烏梅之酸澀以固脫。故又主久利。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按此方寒以勝熱??嘁詧躁?。用治熱利下重欲飲水者。蓋下重則熱邪奔迫。欲飲水則津液為熱所傷矣?;蛲ɑ驖=运灰?。但清其熱而利自止。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三兩) 麥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按此系肺胃之津液。因病熱而受傷。故主此方。滋養(yǎng)肺胃。以復(fù)陰氣而清余熱。石膏竹葉之辛涼。得人參麥冬甘草粳米以相輔。便為益胃生津之品。因氣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氣。此愈得調(diào)理之法。其靈警有如此者。
牡蠣澤瀉湯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洗盡腥) 栝蔞根 葶藶子(熬) 海藻(洗去鹽) 商陸根(熬)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小便處。止后服。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按大病瘥后。津液已傷。而從腰以下有水氣。是水蓄于陰分也。水蓄陰分。非咸不降。故以牡蠣澤瀉海藻咸寒之性。入陰軟堅。而加蜀漆以通經(jīng)隧。葶藶商陸以逐水邪。復(fù)以栝蔞根。于潤下導(dǎo)滯之中?;刈o(hù)津液。為散服者。
亦以病后當(dāng)從緩治也。
燒散
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即愈。
婦人病。取男子 當(dāng)燒灰。
經(jīng)云。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
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此方主之。按大病新瘥。余邪未盡。強(qiáng)合陰陽。二氣交感?;ヒ诪椴?。推其病本。感從前陰而入。仍當(dāng)導(dǎo)其邪。使驅(qū)從前陰而出。故必小便利而始愈。方中單用燒 一味。取其氣之所感。以類相從。古所傳禁方。有令人不可思議者。大率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