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生姜五兩。余根據前法得吐。止后服。
梔豉湯證具。若嘔者。本方加生姜。蓋嘔則膈上之熱。已犯及胃。生姜升散。領引胃中之熱。一概涌之上出。此導引之藥也。
梔子干姜湯
梔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喻嘉言謂此乃溫中散邪之法。余謂不然。溫中不宜用梔子。且中已宜溫。何堪再吐。按誤下多陽邪內陷。此則雖經誤下。而身熱不去。微煩。則陽邪猶未入里。故可引之上越。必以干姜斷陽邪入里之路。而梔子乃得載邪上出。一寒一溫。相反而實以相成。此之謂圣。
梔子濃樸湯
梔子(十四枚擘) 濃樸(四兩姜炙) 枳實(四兩水浸去穣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
此雖取吐而不專恃乎吐法也。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蓋表邪雖經誤下。心煩則邪半踞于上。腹滿則邪半陷于下。故以梔子涌上邪。而以枳樸通下氣。亦兩解之法也。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二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梔豉湯散上焦之結熱。為取吐之輕劑。此則先用清漿水空煮減三升。則水性熟而沉。使梔豉從枳實下行之力。清上泄下。以此通利三焦。營衛得和而病自愈。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則食復之治法。亦不外是矣。因食而復。去其食。而邪自化。從此可悟治病總當責邪也。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炙) 黃柏(一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按身黃發熱。熱已有外泄之機。從內之外者治其內。故用梔子柏皮。直清其熱。則熱清而黃自除。用甘草者。正引藥逗遛中焦。以清熱而導濕也。
按梔豉湯乃取吐之輕劑。此方之用梔子。得炙草之甘緩。黃柏之苦降。而梔子又能從中焦分解濕熱。洵乎處方之妙。乃用藥而不為藥用者也。
瓜蒂散
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和散。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凡邪在胸中者宜吐。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三味皆探吐之品。必煮作稀糜。留戀中焦。方得引邪上涌而出。梔豉湯吐虛邪。此方以吐實邪。同一吐法。而所主不同。
五苓散
茯苓 豬苓(去皮) 白術(各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多飲暖水。汗出愈。
此治太陽表病不解。邪陷入府。凡渴而小便不利者宜之。亦兩解表里之法也。以其有表證。
故用桂枝主表而化氣。以其有里證。故用苓澤主里而利水水不下趨。勢必上泛。故用白術奠安太陰。以土制水。此方不宜湯而宜散。以散能逗遛中焦。通調水道。更借多服暖水之力。使水精四布。上輸下注。熱解津回。則小便利而渴自止矣。
按渴欲飲水。有類白虎加人參證。何以彼宜白虎。此宜五苓。蓋白虎主治陽明經熱。五苓主清太陽府熱。白虎證脈洪大。是表證已解。五苓證脈浮數。表證未解。以此為辨。
諸家皆以導濕滋干。釋五苓之取義。但以桂枝之辛溫。苓澤之滲泄。即白術亦主燥脾。
與生津潤燥之義。全不相涉。而渴證宜之何也。蓋此證由經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輸津于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飲暖水。自有輸精散布之功。
豬苓湯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碎) 阿膠(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十合。日三服。
同屬渴欲飲水小便不利之證。太陽從寒水化氣。故宜五苓散。主桂枝白術之甘溫。以宣陽而輸精。陽明從燥土化氣。故宜豬苓湯主滑石阿膠之涼降。以育陰而利水。但利小便。還宜相人之津液。若陽明汗出多而渴者。是津液已虛。便不宜重虛其津液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何以亦主豬苓湯。蓋咳渴嘔煩不得眠。得之下利之后。是陰津下迫。陽邪上逆。主豬苓湯育陰利水。正以少陰腎與太陽膀胱。一臟一腑。相為表里。急引少陰之邪。從府而解。則下利得止。而熱去津回矣。
文蛤散
文蛤(五兩)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病在陽不從汗散。反以冷水 之灌之。寒束其外。熱被卻而不得去。陽無出路。彌更益煩。
水客皮膚。肉上粟起。陽氣為水邪所格。故欲飲水。反不得飲。五苓散宣陽逐水則有余。育陰散熱則不足。獨任文蛤一味。可以兩收散熱導濕之功。
服文蛤散不瘥。復用五苓散者。以既得文蛤咸寒之性。清熱導濕。免致增逆矣。而表陽不宣。水無出路。文蛤不堪再任。則仍取五苓宣陽逐水。此救逆之次第也。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此方主治太陰濕困。而膀胱之氣。不行。經云。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
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此湯主之。按心下逆滿。乃伏飲搏膈。至于氣沖頭眩。則寒邪上涌。助飲為逆。飲本陰邪。故脈見沉緊。脈沉不宜發汗。誤汗則陽益不支。而身為振搖。
故以桂枝茯苓。扶陽化飲。而加白術甘草。伸太陰之權。以理脾而勝濕。脾乃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膀胱之氣始化也。
再按金匱用此方以治痰飲。其一曰。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蓋治痰飲大法。當以溫藥和之。溫則脾陽易于健運。而陰寒自化。白術茯苓雖能理脾而勝濕。必合桂枝化太陽之氣以伐腎邪。而通水道。
方能取效。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各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一兩)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此即桂枝湯去芍藥大棗而加茯苓。防水漬入胃而預杜其變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苓為治水之主藥。甘草載桂枝入心以固陽。生姜佐茯苓溫中心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溫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術。理脾氣以輸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飲。故不渴者宜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俱相類。五苓散。
散太陽之水停。苓桂術甘湯。泄太陰之水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防少陰之水逆。此方堵陽明之水漬。數方增減。不過一二味。而主治各別。能解此。自不敢孟浪處方矣。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熬)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氣以大黃為君。微加枳樸以開氣結。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經所謂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與大承氣者。可先以小承氣試之。腹中轉矢氣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轉矢氣者。但初頭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氣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氣枳樸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氣枳樸輕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證急者宜大承氣。里證不甚急者宜小承氣。是當細辨。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兩)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承氣開陽明之結。直達下焦。其力猛而效速。故曰大。蓋胃大實。故重任濃樸以破結。而數獨倍于大黃。矢已硬。故雖有枳實以導下。而功必資于芒硝。至其煎法。尤有深義。濃樸枳實之汁。以濃而力銳。大黃芒硝之性。以生而力銳。故分作三次煎。此斬關奪門之將。用此以急下存陰也。
大承氣治陽明胃實之主藥。必審明表證盡罷。不惡寒。但惡熱。或潮熱汗出譫語。腹滿痛。
或喘冒不能臥。口干燥。脈滑而實。或澀者。方可用之。下不宜早。早則陽陷。并不宜遲。
遲則陰亡。恰好在陽明胃實之界。一下奪而諸病盡解。臨證時不可錯過。
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大熱入胃。惟有下奪一法。蓋陽明胃實之證。有從太陽傳入者。有從少陽轉屬者。并有從三陰轉屬者。三陰經中。少陰更有急下之證。此乃傷寒一大歸宿。若應下失下。變證蜂起。津液之亡。可立而待。孟浪不可。因循亦不可。
大承氣證非惟不大便腹滿痛者宜之。即下利之證。亦有宜從下奪者。如經文所指下利不欲食。下利心下硬。下利脈反滑。下利脈遲而滑。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干燥者。
皆宜大承氣。此通因通用之法。不可不知。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三兩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調胃承氣湯。以甘草緩硝黃下行之性。使留戀中焦胃分。以清熱而導滯。不用枳樸以傷上焦之氣。蓋熱邪聚胃。宜分有形無形。有形者。當破其結而穢方解。無形者。但滌其熱而氣自和。胃宜降則和。故曰調胃。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
日三服。當微利。
此治太陽瘀熱入腑。膀胱蓄血。其人如狂。表已解而但少腹急結。血自下者。主用桃仁以利瘀。承氣以逐實。使血分之結熱。亟從下奪。與三承氣之攻陽明胃實者不同。
方主攻里。而仍用桂枝者。用以分解太陽隨經之熱。喻嘉言曰。正恐余邪稍有未盡。其血得以留戀不下。析義最精。此先圣處方絲絲入扣處。此與五苓散同為太陽府病立治法。膀胱為太陽之府。熱傷膀胱氣分則蓄溺。當導其熱從小便而解。熱傷膀胱血分則蓄血。當導其熱從大便而解。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個去翅足熬) 大黃(三兩酒浸)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當。攻血之峻劑也。視桃仁承氣則加猛矣。蓋病不止如狂而至于發狂。則逆血攻心。
瞬將危殆。雖表證仍在。難任桂枝攻表。雖少腹硬滿。不事芒硝軟堅。非迅走血分之品。不能斬關取勝。而桃仁大黃。猶以力緩而難膺重寄。故必資水蛭虻蟲。方能直入血道。峻奪其邪。
轉逆為順。然抵當峻劑。從何諦實血證。可以用之無誤。而仲景教人辨證之法。全以小便之利與不利為斷。小便不利。非蓄血證。小便自利。非蓄水證。故經特申言之曰。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諦者審也。又當也。言當審之至當也。
抵當丸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五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 時。當自下血。若不下。更服。
同一抵當而變湯為丸。另有精義。經云。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當下之。宜抵當丸。蓋病從傷寒而得。寒主凝泣。血結必不易散。故煮而連滓服之。
俾有形質相著得以逗遛血所。并而逐之。以視湯之專取蕩滌者。不同也。
十棗湯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棗(十枚擘)上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按下利嘔逆。明是水邪為患。但病屬太陽中風而來。必須表罷可攻。 汗出。有似表證。但發作有惡寒非表矣。
頭痛有似表證。但汗出不惡寒。則非表矣。而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諸證。全是水邪內壅之狀。乃知汗出亦屬水氣外蒸頭痛亦屬水邪上逆。主里而不主表。里未和則宜攻下。但邪在胸脅。與攻胃實不同法。胃實者邪劫津液。責其無水。此則邪搏胸脅。責其多水。若施蕩滌腸胃之藥。誅伐無過。反滋變逆。故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逐水之峻藥。別搗為散。
而以大棗作湯。取其甘味載藥入至高之分。分逐水邪。從上而下。此法。今人多畏而不敢用。豈知不如此。水邪何由攻下耶。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煎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結胸兼涉陽明。仍用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