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傷寒尋源
  • 呂震名
  • 4978字
  • 2015-12-25 15:16:32

石膏(二斤碎)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經云。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按三陽合病。其脈浮大。其證欲眠。而目合則汗。諦實此三陽合病之證。而見腹滿身重者。陽盛于經。里氣莫支也。口不仁而譫語者。熱淫于內。神識為蒙也。因而濁氣上蒸則面垢。陰津下泄則遺尿。若汗若下。皆足以奪津液而召變。計惟白虎。肅肺金而清胃熱。則表里之邪自解耳。

諸書皆謂白虎主治陽明經熱。此三陽合病。而何以獨責陽明。因謂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三陽合邪。故統于陽明主治。愚按方中之用石膏知母。取降肺金清肅之氣。而滋腎水生化之源。

水出高源胃土藉資灌溉。兼以甘草粳米。載之逗遛上焦。以生津而化燥則煩熱自蠲。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又經云。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按厥之一證。總為入里之候。但有寒熱。之不同。脈微而厥為寒厥。脈滑而厥為熱厥。前因失治而致厥。若既見厥而復失治。則熱邪愈轉愈深。陰津之亡。可立而待。故急用白虎保陰津而驅陽熱。以預弭熱深厥深之變也。

再按大青龍之與白虎同用石膏。而主治各別。青龍主雨。譬如甘霖遍野。而蒸郁自消也。白虎主風。

譬如涼 薦爽。而炎 若失也。故用青龍以無汗為辨。用白虎以自汗為辨。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湯原方。加人參三兩。煮服同前法。

白虎。西方金神也。主治在肺。并非專屬陽明。茲之加人參者。則治在陽明胃矣。按經文于白虎湯證。并無一言及渴。而加人參方中。或曰口燥渴。或曰大煩渴。或曰渴欲飲水數升。此多得之汗吐下后。內熱未除。胃液垂涸。故加入人參于白虎湯中。是移清金滌熱之功。轉而為益胃滋干之用。庶幾瀉子實而補母虛。兩收其利。

再按白虎湯證主散邪滌熱。故不宜加入人參。留戀邪氣。此加人參。用以救垂盡之胃氣。故宜人參益胃。而白虎乃得協成其清熱止渴之用。

古圣立方。一藥豈輕加哉。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三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少陽之主方也。按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責少陽之為病。而少陽之邪。大都從太陽傳入。

此當半里半表之界。邪正分爭。因而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此皆少陽必有之證。邪不在表。不宜汗吐。又不在里。不宜妄下。獨主小柴胡為和解之劑。但轉入之邪。恒難捉摸。其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皆非少陽必有之證而少陽病見此。另有加減之法。而規矩總不難乎小柴胡湯也。

按柴胡感一陽之氣而生。少陽之邪。非此不解。合之甘草以兩和表里。此為小柴胡湯中不可移掇之藥。生姜兼散太陽之寒。使半表之邪。得從外宣。黃芩兼清陽明之熱。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半夏有逐飲之能。取以降逆而止嘔。大棗擅和中之用。取以安土而戢木。用人參者。

非取其補正。以邪在半表半里之界。預行托住里氣。使邪不內入也。以此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諸證的對之主方。其加減諸法。并按本方逐條互參于后。

本方之用人參。以邪正相爭。故宜輔正。用半夏。以證見嘔滿。故宜止嘔。若但煩而不嘔。

不嘔則并無飲邪。何須半夏逐飲。不嘔而但煩。則煩非本證心煩喜嘔之煩。而正為熱邪摶結將欲入里之煩。若用人參。不能轉正。反能實邪。禍不小矣。故并去之而加栝蔞實。以栝蔞實能降熱痰而開胸痹也。

半夏辛溫而性燥。寒濕之痰宜之。熱痰則不宜也。若渴則津液已竭。并無痰之可伐矣。

本方雖有黃芩甘草大棗。能養正而祛熱。但胃中津液非人參不能鼓舞。故加人參以喚胃氣。而得栝蔞根以生津潤燥。人參仍無實邪之患也。

黃芩苦寒。本文用此以清半里之熱。若腹中痛。則陽邪轉陷太陰。豈能復任黃芩之苦寒乎。

不宜黃芩。何以反宜芍藥。以證雖屬太陰。而病因卻是從陽邪陷入。故用此以約脾陰也。太陽病轉屬太陰。但于桂枝湯中加芍藥。若桂枝加芍藥湯是也。少陽病兼見太陰。即于柴胡湯中加芍藥。即本方之加芍藥是也。后人執藥治病。遂謂芍藥能止腹痛。試思太陰寒濕之證。

芍藥宜之乎。熱發大實痛之證。芍藥宜之乎。殊不知陽邪陷里。本方中自有柴胡人參生姜半夏。已足以升舉陽氣。而理脾胃之困。但加芍藥以約陰。則邪返于陽而陰亦安。不除痛而痛自止。仍不離和解之法也。

本方之用大棗。慮木邪賊土。用以安中也。若脅下痞硬。則邪滯中焦。便不宜大棗之守中矣。脅下屬少陽部位。痞硬則氣血交結。故以牡蠣佐柴胡。一以散氣分之結。一以軟血分之堅也。

少陽屬木。木乘土位。則土不能制水。故有心下悸小便不利之證。若用黃芩。是助水邪為瘧矣。小便不利。但當利其小便。本方中已有參甘姜棗之植土。而但當加茯苓之淡滲。以兼導其水也。

渴為邪欲入里之兆。若不渴則無里證可知。外有微熱。則太陽之表證未罷。又可知矣。

表邪未解。人參實邪。究宜去之。本方加桂枝。則又易表里和解之制。而偏乎表以為治也。

咳屬水邪射肺。人參大棗。究非咳證所宜。生姜散表有余。溫里不足。故以干姜易生姜。以散寒而逐水。用五味者。以肺非自病。乃水邪從下而上。因之致咳。故以五味與干姜同用。

一以散水邪。一以收肺逆。與風火淫肺之忌五味不同也。不去黃芩者。留以制相火而存肺陰也。

按小柴胡湯之主少陽。乃傷寒一大關鍵。此際出則陽。入則陰。凡陽邪之入陰者。全賴少陽把守關口守隘。使不得遽入于陰。治之可不慎歟。凡他經所有之證。少陽病皆得兼見。其隨證加減之法。絲絲入扣。頭頭是道。讀仲景書者。當于此處猛下一參。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即是。不必悉具。此非教人以辨證之可從略也。蓋病入少陽。正當陰陽相持之會。此際不出于陽。即入于陰。故一見少陽證。即當用柴胡從少陽領出其邪。使不內入。須知其辨證從寬處。正是其治病吃緊處。且少陽本傳入之邪。多有或然或不然之證。又安能逐證一一見到也。

再按渴之一證。有出入之不同。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此少陽而兼太陽也。治可從少陽而不從太陽。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治又當從陽明而不從少陽。凡見渴證者宜審。

少陽之脈責弦。其有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未經吐下而脈沉緊者。但見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諸證。則脈沉緊。正是邪從少陽將欲入里之候。急當用小柴胡從少陽領出其邪。則太陽之邪自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此邪未結于陽明。但當用小柴胡湯。使上焦得通。津液自下。則胃和而陽明之邪自解。

婦人熱入血室。是熱邪已乘虛陷入陰分。何以主小柴胡湯少陽之藥。按三陰三陽。少陽為從陽入陰之樞紐。陽經熱邪。已越少陽而陷入陰分。亟當從陰分領出其邪。使還從少陽而出也。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半夏(半斤洗) 芍藥(三兩)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小柴胡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乃少陽陽明合治之方也。往來寒熱。熱結在里。是邪已內實。因其內實而下解之。乃通以去塞之法也。心中痞硬。嘔吐下利。是邪已內陷。因其內陷而下奪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表未罷仍主柴胡。里已實宜加枳實大黃。不用人參甘草者。懼其緩中而戀邪也。加芍藥者。取其約營而存液也。按少陽病本不可下。

此則熱邪結于陽明。而少陽證仍在。故主此為表里兩解之法。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生姜(各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洗) 大棗(四枚) 芒硝(二兩)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服。

小柴胡湯原方加芒硝。而分兩較輕。蓋潮熱固為內熱之候。但其人業已微利。是里氣已通。

特因下不如法。故府邪未解。則無取大柴胡之峻攻。其柴胡證之未罷者。亦已先用小柴胡湯以解外。此更無須柴胡之全劑。故復減約其分兩。而但加芒硝以微通其滯。此劑之最輕者。

張令韶謂當用大柴胡湯加芒硝。與經旨大悖矣。

徐靈胎曰。大柴胡湯加大黃枳實。乃合用小承氣也。此加芒硝。乃合用調胃承氣也。皆少陽陽明同治之方。

柴胡加桂枝湯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擘)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

此合桂枝小柴胡二方。而各取其半。用以和解太陽少陽各半之邪。經云。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此太陽之表邪未解也。微嘔心下支結。則證兼少陽矣。按支結者。結而不痛。與結胸殊。不可攻下。只宜和解。此方之義。和營衛以通津液。仲景已自注明白。故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亦用此方。以復陽和陰。今人誤用此湯以發汗。豈非大謬。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 黃芩(各三兩) 栝蔞根(四兩) 干姜(三兩) 牡蠣(三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此方全是小柴胡加減法。柯韻伯曰。心煩不嘔而渴。故去參夏加栝蔞根。胸脅滿而微結。故去棗加牡蠣。小便雖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黃芩。不加茯苓。雖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參而加桂枝。并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脅之滿結也。可見小柴胡加減之法。出入變化。妙用無窮。真神于法者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洗) 龍骨 人參 茯苓 鉛丹 生姜(切) 桂枝(去皮) 牡蠣(各一兩半 ) 大黃(二兩) 大棗(六枚擘)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按此證全屬表邪誤下。陰陽擾亂。濁邪填膈。膻中之氣。不能四布。而使道絕。使道絕。則君主孤危。因而神明內亂。治節不行。百骸無主。以致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種種皆表里虛實。正邪錯雜之證。但病屬表邪陷入。則陰陽出入之界。全藉少陽為樞紐。故以柴胡名湯。而陰邪之上僭者。復桂枝生姜半夏以開之。陽邪之下陷者。用黃芩大黃以降之。使上下分解其邪。邪不內擾。而兼以人參大棗。扶中氣之虛。龍骨牡蠣鉛丹。鎮心氣之逆。且柴胡大黃之攻伐。得人參扶正以逐邪而邪自解。龍骨牡蠣之頑鈍。得桂枝助陽以載神而神自返。其處方之極錯雜處。正其處方之極周到處。不如此。其何能施補天浴日之手。而建扶危定傾之業耶。神哉弗可及已。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大棗(十一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本太陽表藥。一轉移而即變為安太陰之制。神化極矣。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中土虛餒。都城震恐。桂枝湯本主和營復陽。而但倍芍藥加膠飴。奠安中土。故曰建中。甘能滿中。仍與桂枝湯同。故重申其禁曰。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蓋陽脈澀。則中土已虛。陰脈弦。則木來賊土之象。腹中急痛。是脾陽下陷。此時若用小柴胡制木。其如中土先已虛餒何。夫中土虛餒。非甘不補。土受木克。非酸不安。必先以小建中湯。扶植中土。土氣既實。若不瘥。再以小柴胡。疏土中之木。用藥自有先后。非先以小建中姑為嘗試也。

梔子豉湯

梔子(十二枚擘) 香豉(四兩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誤汗吐下后。正氣已傷。邪留上焦。擾動陽氣。因生煩熱。無論虛煩實煩。皆宜此方取吐。虛煩者。若經中所指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饑不能食。不結胸。但頭汗出。皆虛煩之候也。實煩者。若經中所指胸中窒。心中結痛。皆實煩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熱。使得涌吐而解。若本有寒分者不宜。故經有病患舊微溏不可與之戒。

今人用梔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 而成。性主上升。

故能載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輕劑也。

凡用吐法。當先審邪之高下。心下滿而硬痛者。結胸證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虛痞也。宜瀉心法。此則心中懊 。心中結痛。心下濡。故宜涌吐。毫厘千里。須當辨之。

梔子甘草豉湯

于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余根據前法。得吐。止后服。

梔豉湯證具。若少氣者。本方加甘草。按少氣乃津液被奪。加甘草者。取其能益中而存液。并取其能載藥而速吐也。

梔子生姜豉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武穴市| 安泽县| 黑水县| 阳曲县| 永川市| 肃北| 霍林郭勒市| 辽源市| 陇川县| 定兴县| 海宁市| 瑞安市| 安义县| 安达市| 吉首市| 麻栗坡县| 鄂尔多斯市| 梁平县| 东莞市| 台前县| 福鼎市| 怀来县| 肥乡县| 东辽县| 金塔县| 遂宁市| 淮阳县| 本溪市| 搜索| 徐闻县| 霍山县| 布尔津县| 乐都县| 揭阳市| 大庆市| 禄丰县| 沂源县| 大厂| 独山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