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傷寒尋源
  • 呂震名
  • 4973字
  • 2015-12-25 15:16:32

或謂麻黃發汗太峻。取桂枝以監制之。予則不信也。按桂枝辛熱。能入營而助汗。桂枝湯中。尚取芍藥監制桂枝。豈桂枝反能監制麻黃。蓋凡病之在太陽者。全要從營衛上討消息。風則傷衛。衛氣疏則風易入。衛屬陽。風為陽邪。兩陽相合。則衛強而營反弱。故脈緩而有汗。衛邪易出。但取主桂枝入營助汗。而無取麻黃過泄衛分之氣也。寒則傷營。營氣實則寒易著。營主陰。寒為陰邪。兩陰相搏。則寒凝而衛亦閉。故脈緊而無汗。營邪不易出。宜主麻黃走衛發汗。必兼藉桂枝以散營分之寒也。此本發汗之峻劑。故更不須啜稀粥以助藥力也。不用姜棗者。以姜性升而棗味滯。慮礙杏仁下氣定喘之功也。

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則緊固為寒邪之定脈矣。然沉緊者不宜發汗。當以浮字為辨。

故又曰脈浮者病在表當發汗。宜麻黃湯也。脈之緊者與數不同。緊以象言。有堅凝之義。數以數言。有迅走之狀。傷寒脈數者為欲傳也。但浮而數則病尚在表。可乘其半渡而擊之。亦宜以麻黃湯發汗也。

麻黃湯為發汗之重劑。投之不當。變逆非小。即宜發汗之劑。亦須相人之津液。若尺中遲者不可發汗。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瘡家不可發汗。

衄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汗家不可重發汗。俱在麻黃之禁例矣。然當發汗者。或疑畏而不發。邪氣不從表解。轉陷入里。其變逆亦不小。總須審系營衛俱實。無汗而喘者。可放心用之而無疑。此全在平脈辨證工夫。

傷寒有從衄解者。經云。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麻黃湯主之。又云。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注家隨文衍義。謂衄后當再用麻黃。以散余邪。按傷寒有衄家不可發汗之禁。而經又言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衄后病解。何以又用麻黃之峻攻。柯韻伯謂麻黃湯主之五字。當屬未致衄以前是前人倒找文法。此言近是。

再按太陽病之主麻黃湯。總以脈浮無汗而喘。為對證之藥。其有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邪結上焦。不可妄下。治不從陽明而從太陽。仍宜麻黃湯也。太陽病過十日以上。脈浮細。嗜臥。設胸脅滿痛者。屬柴胡證。若脈但浮者。是邪尚戀太陽。治亦從太陽而不從少陽。仍宜麻黃湯也。

再按柯韻伯謂桂枝麻黃。是通治太陽風寒之藥。中風之重者。便是傷寒。傷寒之輕者。

便是中風。桂枝發汗之輕劑。麻黃發汗之重劑。不必在風寒上細分。只在有汗無汗上著眼。此啟后人淆亂之階。不可為訓。要之麻黃發汗。杏仁定喘。無汗而喘。是傷寒之的證。麻黃湯是傷寒之的方。用者審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即麻黃湯去桂枝而加石膏也。即用以治發汗及下后。汗出而喘之證。然必審無大熱。

方可用之。有大熱者。恐兼里證。無大熱者。明是表邪未徹。留戀在肺。肺主衛。故仍宜麻杏直泄肺邪。去桂枝者辛熱之性。不宜再擾動營血也。加石膏者。降肺金清肅之氣。用以生津而保液也。中風之誤下而喘者。用濃樸杏仁加入桂枝湯中。傷寒汗及下后而喘者。用石膏加入麻黃湯中。喻嘉言曰。仲景正恐人以傷寒已得汗之證。認為傷風有汗。而誤用桂枝。故特出汗后下后兩條。示以同歸麻黃一治之要。益見營衛攸分。而成法不容混施矣。

程郊倩曰。喘而汗出脈必浮數。可去桂枝之熱。而加石膏之涼亦脈浮數者可發汗之一征也。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此即合麻桂二方。去芍藥而加石膏也。按桂枝主風傷衛。麻黃主寒傷營。此則傷風見寒。傷寒見風。主大青龍。方中行喻嘉言皆以此分為三大綱。疏太陽上中下三篇。程郊倩謂本論太陽煩躁一條。系寒溫雜邪。溫得風而陽熱化氣。陰寒在表。郁住陽熱之氣在經。而生煩熱。

熱則并擾其陰而作躁。故加石膏于麻黃湯中。使辛熱之氣變為辛涼。則寒得麻黃湯之辛熱而外解。熱得石膏之辛涼而內解。又以傷寒脈浮緩一條。屬小青龍湯。大字系坊本之訛。而柯韻伯又謂此屬麻黃證之劇者。由風熱相搏。故倍麻黃以發汗。加石膏以除煩。不宜以風寒兩傷立說。愚按經文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本自回環互說。若攔入溫熱一路。則溫熱未有內郁而不口渴者。何以本文并不言渴。而發熱惡寒身疼痛。皆中風傷寒互見之證。雖煩躁似屬熱象。亦因不汗出。則風寒之邪無從解。邪無從解。則郁而成熱。因致煩躁。故方中麻桂生姜辛熱之藥。用至十兩有奇。而石膏僅如雞子大一塊。又得甘草大棗相輔。借其生津之妙用。以作汗而除煩止躁。謹將經文兩條闡發于后。

經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按太陽中風。脈當浮緩。是桂枝湯證。今浮緊是見寒傷營脈。又發熱惡寒身疼痛而不汗出。又與中風之汗自出者不同。不汗出則風邪之傷衛者。得寒凝而多束。寒邪之傷營者。得風拒而內郁。

內煩外躁。正陽氣壅遏不宣。將致化熱入里之候。治法雖仍不離乎麻黃桂枝而證已見煩躁。

辛熱之性。慮劫傷津液。故加入石膏。且得棗甘相輔。用以生津而保液。此正立方入微入細處。不可概執石膏為涼解之品也。

又經云。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按傷寒二字。便已括無汗而喘之證在內。傷寒脈當浮緊。是麻黃湯證。今浮緩是見風傷衛脈。傷寒體重。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今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則又非全屬傷寒證。其為風寒錯雜之邪顯然。以無汗而喘之傷寒病。又得風之陽邪相合。非惟桂枝湯中之芍藥不宜用以斂陰。即麻黃湯之純行辛熱。亦恐有礙風邪。則宜理肺金清肅之氣。佐麻桂以驅風散寒。故不得不借資于石膏矣。此條徐靈胎疑有錯簡。程郊倩謂小青龍之誤。總由忘卻傷寒自有無汗而喘之本證在。至張令韶又謂此證太陽兼太陰。此方即越脾之義。尤鑿。

按大青龍原為陽氣壅實。汗不出者立法。若汗出惡風。便是中風之本證。只取和營衛以解肌。誤服此湯。即致厥逆筋惕肉 種種亡陽之變。然風寒兩傷之證。又必辨無少陰證相雜。蓋少陰之脈微細。正恐與太陽浮緩浮弱之脈相混。喻嘉言謂無少陰證。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輕時六字。早已挈明。言但身重而無少陰之欲寐。其為寒因可審。況乍有輕時。不似少陰之晝夜俱重。又兼風因可審。此解頗為入細。至成注謂不久厥吐利。則尤辨證之顯者矣。

再按青龍取義。諸家皆神其說。以形自己一篇絢爛文本。余則謂其理甚庸。試觀夏日地中之陰氣未升。而天上之陽威已極。人在氣交之中皆苦炎熱。霎時間龍升云興。滂沱遍野。人皆精神爽慧也。天地郁蒸。得雨則和。人身煩悶。得汗則解。其理本庸。惟其庸也。正其所以神乎。

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兩) 甘草(二兩炙) 桂枝(三兩) 半夏(三兩洗) 細辛(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治太陽寒水之法也。雖同名青龍。卻與大青龍主治迥別。太陽表邪不解。與陽熱相搏。宜大青龍發之。太陽表邪不解。與寒飲相格。宜小青龍逐之。經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

干嘔。發熱而咳。此為小青龍的對之證。故方中用麻黃桂枝細辛之屬。以散寒而解表。用半夏干姜五味之屬。以蠲飲而降逆。復以芍藥甘草。兩和表里。但表里錯雜之邪。病出恒不一致。若微利者。水已下趨。故去麻黃。加芫花。順其勢以導之也。若渴者。寒已化熱。故去半夏。加栝蔞根。反其用以治之也。若噎者。寒格上焦也。故去麻黃。加附子以散寒。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水蓄下焦也。故去麻黃。加茯苓以利水。若喘者。水邪射肺也。故去麻黃。加杏仁以下肺氣。此方本不至發汗。故或用麻黃。或去麻黃。皆相表里證之輕重。而為加減之圓機活法也。

按大青龍發汗以除陽熱。猶龍之乘云上天而布甘霖。小青龍逐水以散陰寒。猶龍之翻波逐浪而歸江海。制方之妙。亦猶龍之變化而不可測乎。

真武湯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真武為北方司水之神。方名真武。主鎮北方寒水之氣。實與小青龍湯對峙。蓋太陽膀胱。

少陰腎。一臟一腑。同居北方寒水之位。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此水氣屬太陽府邪。太陽主表。宜小青龍發之。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水氣屬少陰藏邪。少陰主里。宜真武湯鎮之。方中茯苓白術。培土以制水也。生姜附子溫中以散寒也。更加芍藥斂少陰浮越之氣。使水得坎止而歸其故宅。此誠有合乎真武坐鎮北方。攝伏龍蛇之神力矣。但水邪泛溢。其病體恒變動不居。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細辛干姜各一兩。以水邪射肺。法當兼散肺邪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以水道已通。無取再泄腎氣也。

若下利去芍藥加干姜二兩。以脾氣下泄。用以醒脾也。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以胃氣上逆。用以溫胃也。隨其逆而治之如法。其諸神之神者乎。

按真武主治少陰水氣。固與小青龍對峙。而太陽病誤服大青龍。致成厥逆筋惕肉 之變者亦用此以救逆。蓋龍非得水不靈。當陽氣郁蒸之時。但得龍升雨降。煩熱頓除。若淫溢不止。

則龍適滋害。攝伏龍蛇。舍真武更向何處乞靈哉。

再按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

亦主此湯救逆。按汗多亡陽。何以不用四逆輩而用真武。蓋四逆功在以熱卻寒。真武功在以土制水。水氣奔越。不宜火溫而宜土制。用真武者。不宜混作回陽一例看。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經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按少陰病不當發熱。今始得之而反發熱。則邪始入少陰。猶兼表邪矣。發熱脈浮者。當從太陽解肌發汗之例。今脈沉。則諦實少陰病無疑。少陰本有發汗之禁。以其始得發熱。故借細辛為向導。引麻黃入散少陰之邪。而亟亟加附子溫經助陽。托住其里。俾腎中真陽。不致隨汗飛越。此少陰溫經散邪之大法也。

徐靈胎曰。此條必先從少陰諸現癥細細詳審。然后反發熱。知為少陰之發熱。否則何以知其非太陽陽明之發熱耶。又必候其脈象之沉。然后益知其為少陰無疑也。凡審證皆當如此。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經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而即自注云。以二三日無里證。

故微發汗也。按少陰與太陽為表里。三陰經中。惟少陰尚有汗解之理。以二三日之少陰病。而無吐利煩躁嘔渴之里證。則邪未深入。微發汗者。即和解之義。故可撤細辛之向導。而但以甘草梢殺麻黃之力。更得熟附固陽。自無強責汗之弊。此又少陰溫經散邪之緩法也。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此治太陽傷寒。傳入陽明。未離太陽。故以葛根為君。并加麻黃于桂枝湯中。仍屬太陽與陽明同治。并非陽明經之主方也。故經云。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

項背強囗囗囗囗。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此明以有汗無汗。辨邪之或自中風而來。或自傷寒而來。但見陽明一證。即用葛根一味。亟伐陽明之邪。而太陽未盡之邪。仍不離桂枝麻黃。分別風寒主治。其有太陽陽明。同時病發。不分先后者。則太陽之邪。合陽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必自下利。仍以葛根湯主治。以葛根湯中自有麻桂。并伐太陽之邪也。今人誤以葛根湯為陽明經藥。大謬。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湯原方。加半夏半升。洗煎服法同。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此合病中亦有主風主寒之不同。喻嘉言曰。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寒者陰也。陰性下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下奔則利。但用葛根。已足解邪而止利上逆則嘔。必加半夏。方能滌飲而止嘔。此以見先圣制方。一藥不茍處。

白虎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乡县| 麻栗坡县| 隆德县| 师宗县| 湘潭县| 乐至县| 顺昌县| 五峰| 杭锦旗| 龙海市| 揭西县| 永济市| 建平县| 宁晋县| 齐河县| 长垣县| 手机| 承德县| 伽师县| 额敏县| 闻喜县| 江城| 绥阳县| 耒阳市| 柏乡县| 芒康县| 封丘县| 余姚市| 大英县| 东阿县| 岗巴县| 宿松县| 镇康县| 乐陵市| 维西| 东台市| 札达县| 乌拉特前旗| 喀喇| 凤阳县|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