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傷寒尋源
  • 呂震名
  • 4864字
  • 2015-12-25 15:16:32

徐靈胎曰。此乃亡陽之輕者。同一心下悸證。若其人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又屬真武湯矣。一證而輕重不同。用方迥異。其義精矣。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三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按心下悸。是心陽虛。臍下悸。是腎氣動。

腎氣一動。便有凌心之勢。若俟其奔豚既作。則補救已晚。亟當乘此欲作未作之時。預伐其謀。桂枝保心氣。茯苓泄腎邪。甘草大棗培土制水。煮以甘瀾水。取其力薄。不致助水也。

再論桂枝加桂湯。不用茯苓者。以氣已從少腹上沖心。難恃茯苓滲泄之力。故寄重任于桂枝。以助心陽而伐腎氣。此則水勢尚在下焦。尚堪培土以制水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芍藥 白術 茯苓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此治太陽里水法也。經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本方主之。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明是桂枝湯證。乃服湯已。或下之。

而本證仍在。反加無汗。汗不外出。水氣停于心下。因而滿痛。但滿而不硬。痛而尚微。又非誤下結胸之比。皆因小便不利。膀胱之水不行。致中焦之氣不運。雖見太陽諸證。病恰在府而不在經。病不在經。不當攻表。自宜去桂。病已入府。法當行水。宜加苓術培土制水。

而姜芍甘棗。乃得協成利水散邪之功。以其證本太陽。故雖去桂而仍以桂枝名湯也。

按此條。方中行謂中風兼寒。故桂枝及下法皆誤。喻嘉言亦從其解。而程郊倩又以中氣虛津液少立論。總覺牽強附會。與方義不甚相合。惟柯韻伯主太陽府病立論。王晉三亦以為治太陽里水法。則理路乃覺清晰。而方義亦屬熨貼。今從之。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四兩炙)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煎四味。取五升。納桂枝。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此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也。經云。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此湯主之。蓋因誤下則里虛。里虛則熱入。里虛不能內守。遂協同外熱。變而為利下不止。而必又心下痞硬。邪滯上焦。猶兼半表。故曰表里不解。夫下利不止。何以不用四逆以救里。以表熱未罷也。心下痞硬。何以不用瀉心以清里。以里氣已虛也。此證輒防陽并入陰。故不但瀉心中芩連不可用。即桂枝湯中芍藥亦不可用。乃取桂枝行陽于外以解表。理中助陽于內以止利。此表里兩解之治法也。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半斤) 黃連(三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此桂枝證誤下救逆之法。非葛根湯之變制也。經云。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湯主之。夫誤下致利。亦有陽盛陽虛之別。但下利脈不應促而反促者。此屬表未解之診也。邪束于表。陽擾于內。喘而汗出。乃表里俱熱之象。則治表不宜用桂枝。而當改葛根以解表。治里不宜用理中。而反取芩連以清里矣。

按此當與前條桂枝人參證參看。柯韻伯曰。上條脈證是陽虛。此條脈證是陽盛。上條表熱里寒。此條表里俱熱。上條表里俱虛。此條表里俱實。同一協熱利。同是表里不解。而寒熱虛實。攻補不同。補中亦能解表。亦能除痞。寒中亦能解表。亦能止利。神化極矣。

桂枝去芍藥湯

于桂枝湯方內去芍藥。余根據前法。

此當與上條葛根黃連黃芩湯證參看。經云。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按下后脈促。同屬表未解之診。而促脈中又有陽盛陽虛之別。誤下脈促。雖與上條同。

然既無下利不止之證。又無喘而汗出之證。但見胸滿。而又非結胸硬痛者比。則胸滿非下后陽邪之內陷。實因下后陰邪之上搏。但當扶陽逐邪。不宜再益陰氣。故治法仍主桂枝。而方中芍藥。自在急刪之列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于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余根據前法。

太陽病。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按上條脈促胸滿。是下后陽虛。陰邪搏膈。但當姜桂助陽散邪。不宜芍藥益陰增滿。若微惡寒。則搏膈之陰邪。漸將侵越衛外。瞬有亡陽之變矣。前方雖去芍藥。而姜桂之力。尚不足以勝回陽之任。故必藉附子之剛烈。迅走衛外。以驅陰而復陽。預杜亡陽之變也。

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于桂枝湯方內。加濃樸二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余根據前法。

此亦當與葛根黃連黃芩湯證參看。經云。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仁湯主之。同屬喘之一證。有表有里。不可不辨。下后汗出而喘者。其喘必盛。是里熱壅遏。火炎故也。下后微喘者。其汗必不大出。是表邪閉遏。氣逆故也。表未解仍宜從表。治主桂枝解表。加樸杏以下逆氣。按本草濃樸杏仁。主消痰下氣。故又曰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子佳也。

喻嘉言曰。此誤風邪誤下作喘治法之大要。若寒邪誤下作喘。當用麻黃石膏。即此可推。

桂枝加芍藥湯

于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根據桂枝湯法。

桂枝湯原方倍加芍藥。即另立湯名。主治各別。與桂枝加桂湯同妙。經云。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按腹滿時痛。痛而不實。即已伏下利之機。但究因太陽誤下。表邪內陷。留滯太陰。非太陰藏寒本病。故仍用桂枝領出太陽陷入太陰之邪。但倍芍藥滋脾陰而除滿痛耳。

再按腹滿時痛。倍用芍藥。得毋疑其太斂。程郊倩曰。以其邪陷已深。一經桂枝升舉陽邪。正防脾陰隨表藥而外泄。此為獨得真解。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一兩) 芍藥(六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條之大實痛。則非腹滿時痛之比矣。腹滿時痛。是脾陰為虛陽所擾。大實痛則脾氣與陽氣俱實。大實大滿。似宜亟下。但陽邪究從太陽陷入太陰。與陽明胃實不同。仍宜桂枝領出陽邪。但加大黃微導其滯。則表里兩邪。各有去路。程郊倩曰。二證雖屬太陰。然來路實從太陽。則脈必尚有浮者存。

再按柯韻伯謂腹滿時痛。是太陽太陰并病。若大實痛。是太陽陽明并病。滿而時痛。下利之兆。大實而痛。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藥。小試建中之劑。桂枝加大黃。微示調胃之功。王晉三亦沿此論。然經文大實痛三字直接上文。并無轉屬陽明之說。而仲景于太陰病。亦有當行大黃芍藥之條。若果陽明胃實。則大實痛正承氣亟攻之證。而桂枝加大黃。究屬和解之法。

并非下奪之劑。恐柯氏所云。未免失之穿鑿。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蜀漆(二兩洗去腳)龍骨(四兩) 牡蠣(五兩熬)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經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此方主之。按亡陽有二義。發汗過多。厥逆筋惕肉 而亡陽者。乃亡陰中之陽。故用真武輩以救之。此以火劫致變。驚狂臥起不安而亡陽者。乃亡陽中之陽。故無藉于芍藥斂陰。而當加重鎮入心之品。以急挽飛越之陽神也。此證稍緩須臾。神丹莫挽。故重加救逆二字。喻嘉言曰。桂枝湯除去芍藥。非惡其酸收也。蓋陽神散亂。當求之于陽桂枝湯。陽藥也。然必去芍藥之陰重。始得疾趨以達于陽位。既達陽位矣。其神之驚狂者。漫難安定。更加蜀漆為之主統。則神可賴之以安矣。緣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謂其能飛補是也。更加龍骨牡蠣。有形之骨屬。為之舟楫。以載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鎮怯。澀以固脫之外。行其妙用。如是而后天君復辟。聿追晉重耳越勾踐返國之良圖矣。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炙) 龍骨(二兩)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經云。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此證較上條稍輕。以元陽尚未至飛越。故無取蜀漆迅疾之性。急追以滋擾。但下后燒針誤而再誤因致煩躁。則此煩躁。非太陽病汗不出之煩躁。又非少陰病吐利后之煩躁。是已具起臥不安之象。而為驚狂之漸。即伏亡陽之機。故主桂枝入心助陽。而加甘草龍骨牡蠣。以安中而鎮逆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 甘草 麻黃(各一兩去節)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 大棗(四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

按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此當正邪勝復之關。一則慮其邪之轉屬。一則慮其正之已虛。不可不細辨矣。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是邪不屬里。一日二三度發。是邪已外向。脈又微緩。則胃氣足以敵邪。乃為欲愈之征。倘脈微而惡寒甚。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恐誤治傷陽。反生他變。若其人面色反有熱色者。是為欲解未解之象。以其不能得小汗以宣助陽氣。致陽氣雖不內擾。卻怫郁于皮膚肌肉之間。其身必癢。此明證也。故主桂麻而小其制。但得汗出而邪盡解矣。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與桂枝麻黃各半湯證相類。經云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用此湯。彼以陽氣怫郁在表。故主桂麻并用。此屬大汗出之后。

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各十八銖炙) 生姜(一兩三錢切) 大棗(四枚擘) 麻黃(十八銖去節)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經云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按無陽何以用石膏。因此諸家詮釋。不得其解。或謂無陽乃無津液之義。與亡陽有別。并與陽虛不同。或謂陽邪來乘。正陽為其所奪。至柯韻伯謂此條必有錯簡。愚按無陽二字。乃謂無陽邪也。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疑屬陽邪為患。但脈見微弱。知邪不在陽分也。既無陽邪。不當更汗。文義便明白易曉。故主以桂枝之二。越婢之一。以和陰而宣陽也。

按越婢二字之義。喻嘉言謂化熱生津。柔緩之性。比女婢尤為過之。恐仲景命名取義。

當不若是之遠也。外臺方作越脾。內經言脾不濡。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此起太陰之津。以滋陽明之液。成無己亦作發越脾氣解。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湯原方。加葛根四兩。桂枝芍藥各減一兩。余同。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經云。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反汗出惡風者。此方主之。按太陽病頭項強痛。強不及背。項背強囗囗囗囗五字連讀。囗囗音殊。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囗囗囗囗然。

形容病患俯仰不能自如之狀。

此屬太陽兼陽明之象。汗出惡風。太陽未罷。故仍以桂枝為主方。加葛根者。恐邪氣愈轉愈深。亟伐陽明之邪也。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湯泡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此太陽傷寒主治之方也。經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同屬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之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中風頭痛。傷寒亦頭痛。中風發熱。傷寒亦發熱。中風惡風。

傷寒亦惡風。至身疼腰痛。骨節疼痛。乃屬體重之征。似與中風不同。然身疼痛。亦有宜桂枝解表者。然則從何辨其證之的宜麻黃。不宜桂枝耶。其著眼全在無汗而喘四字。麻黃走衛發汗。杏仁下氣定喘。以是為主。而佐以桂枝入營散寒。甘草和中保液。視桂枝之調和營衛。以取微汗者不同也。

桂枝麻黃。分主太陽病風傷衛寒傷營二證。桂枝湯中不用麻黃。而麻黃湯中何以反用桂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西贡区| 白水县| 深水埗区| 雅安市| 峡江县| 玛曲县| 苍山县| 焦作市| 额尔古纳市| 景德镇市| 宣武区| 弥勒县| 休宁县| 布尔津县| 舞阳县| 武义县| 张掖市| 辉南县| 綦江县| 孟村| 无为县| 阿拉善右旗| 南溪县| 白银市| 肃宁县| 正阳县| 阿坝县| 吴忠市| 滦南县| 同德县| 双江| 乌兰县| 承德市| 宜兰市| 平昌县| 繁昌县| 临湘市| 新化县| 忻城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