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乙卯入國奏請
- 沈括
- 2579字
- 2015-12-25 14:33:58
四月三日甲子,括等奏稟:沿邊處置邊事與今來事體相妨事,乞詳酌指揮等四項。
臣等今有合奏稟朝旨事件具下項:
一、河東察訪使李承之未回,并河東、河北、京東沿邊官司,或有處置邊事,內(nèi)有與今來朝廷遣臣往彼及差官擗撥地界意理不同,卻致事體相妨,別生的,欲乞賜詳酌指揮。
一、今來所理會地界圖子,恐到北朝尚有未曉地形界至與臣等理會,欲乞出示圖子指說。
一、臣等到北之外,或有事節(jié)可以對彼當面理會,未審許與不許?
一、北朝或別有商量,堅欲再差泛使,及欲與臣等同來赴闕,未審許與不許?
四月二十日辛巳又奏,申明于牒北界聞達蕭禧密札內(nèi)添入未完字數(shù):
樞密院奏據(jù)館伴所申尋備錄第三次圣旨劄子,請蕭禧承領,分位翻譯后,卻要退還。
為閣中使臣到驛,請蕭禧習朝辭儀。
館伴使到,尋已下階,守候國信使習儀。
其蕭禧只于廳上倚柱立地,屢遣人請喚,不肯下階習儀,直至三更二點,卻索歸位。
至次日亦是堅拒,未肯習朝辭儀間,蒙朝廷降到圣旨劄子,已差沈括等充國信使,往北朝面陳分畫地界事理。
今蕭禧別無商量,如要朝辭,即取索牓子;或欲且留,即豐厚管待。
牒與禧,方始下牓子,乞朝辭。
申聞本院檢會前兩次所降并今來文字,蕭禧雖各曾將分位翻譯抄錄,慮回歸不盡聞達,及蕭禧赍回國書中,雖已略述大指,又慮北朝不知得本朝邊臣久來憑用照證地界文字,及蕭素等昨來自住留滯,并蕭禧在此逐次降去圣旨文字,不肯承受朝辭因依,欲令沈括等將朝廷數(shù)次劄與館伴所文字等事,候到北朝備錄與館伴所一一聞達。
右中書、樞密院同奉圣旨依奏劄與沈括等,今連逐次文字共三道劄,沈侍讀等候回日繳納樞密院。
熙寧八年四月十三日,右臣等準樞密院劄子,令沈括等將朝廷數(shù)次劄與館伴所文字等的,候到北朝備錄與館伴所一一聞達。
臣等看詳?shù)谒拇问ブ紕炞觾?nèi)一節(jié)稱:蕭禧次日亦是堅拒,未肯習朝辭儀間,蒙朝廷降到圣旨劄子,已差沈括等充國信使副,往北朝面陳分畫地界事理,令蕭禧別無商量;如要朝辭,即索牓子,或欲且留,即豐厚管待。
牒與禧,方始下牓子,乞朝辭。
詳此語勢,是蕭禧為見朝廷已令臣等往北朝面陳分畫地界事理,一是不是與禧商量,方始朝辭。
臣等到彼,恐北人須就臣等別要分畫地界文字,臣等雖再三開陳,緣牒去劄內(nèi)都不見。
次日因蕭禧未肯承當?shù)谌问ブ迹肆畛嫉韧嗣骊悾髞碛植灰姟?
因蕭禧已受了文字,卻改差臣等作回謝之意,北人必堅執(zhí)牒內(nèi)文意,至時難以口爭,說別無商量方始改差之意。
臣等欲乞于上件繳奏劄子內(nèi)“亦是”字下添入“要退還上件圣旨劄子”九字,于“方始”字下添入“受了圣旨”四字,所貴文理完備。
貼黃。
臣等近曾思慮,北人若言語禮意恭順,即疆事已是了當,恐因牒與館俠卻有酬答,引起端緒牽連,理會不已。
臣等累曾開陳,今蒙降指揮,令備錄牒與,更再三奏請,其劄子內(nèi)卻不說次日猶互退回第三次圣旨,便言令臣等往彼面議。
緣蕭禧為見朝廷已差臣等往彼國面議,遂便起發(fā)。
才起發(fā),即改作回謝,乃似蕭禧今去,深慮北人別生詞說,今來既是牒與,欲望許依前項奏陳,添入蕭禧未肯承受第三次圣旨,乃令臣等往彼面議。
后來蕭禧已承恩受了圣旨,乃改臣等作回謝,如此則文意方完,遣使之名亦正,伏乞詳察指揮。
又北人若有上項詞說,臣等雖子細說與,當初為蕭禧不肯承受第三次圣旨,乃差某官等來北朝商議;后來蕭禧已受卻圣旨,更無可商量,遂改臣等作回謝。
緣今來牒去劄子內(nèi)卻未有如此意度,竊慮北人只恁文字,不肯信臣等口說,堅執(zhí)蕭禧已收了第三次圣旨,只是未朝辭,朝廷更差臣等往彼面議分畫地界事理,即顯是第三次圣旨外,別有分畫地界文字,若不修令意完,恐須堅有求索。
今來臣等已是在路,無由面奏子細,須至再白,委曲敷陳,伏望圣慈深賜詳酌,特降指揮。
閏四月七日戊戌又奏,乞?qū)⑺脑露湃招撩茉簞瀮?nèi)一節(jié),分明劄與雄州,令回牒北界事:
檢會近準北界涿州牒雄州稱:“西陘寨、鴻和爾山、天池子一帶尚有占據(jù),及言無可商議。
緣久來并系當界地分,元初被南界將引數(shù)十兵眾強來占奪。
若是此起不再商量定奪了當,已后終須難絕往復。
即日卻稱改差沈括等充回謝國信使副,必慮相將到闕別有推故,不肯商議,轉(zhuǎn)致遲延,仰燕京留守司指揮涿州赍牒雄州,疾速聞達,指揮已差國信使副候到闕日,準前圣旨審行商議其北界。”
又于四月二十七日及二十九日兩次移牒雄州,催促國報。
其二十九日牒內(nèi)仍稱:“本來牒到,國說使副今月二十一日到北京,公文內(nèi)依前改充回謝國信使副。”
臣等雖準四月二十九日樞密院劄,奉圣旨,令沈括等如北朝,說及鴻和爾山等處地界未系擗撥,更要商量,則答以南朝本為二國通好年深,不欲以疆埸細故,有傷事體,故有此分畫。
若北朝猶以為言,必是不欲無名受地,須歸理會。
如此亦甚好。
然某差來回謝,其他商量,斷不敢與聞。
但請北朝別差橫使,仍盡赍著實文據(jù),往南朝逐一理會,所貴速得了當。
感缺詳認北界累行公文,必定須要見雄州回報如何,方令臣等過界。
今有下項短見,謹具奏聞發(fā)如后:
一、若回報北界,云已令臣等商議。
又緣疆界已定,要無可商量;既言商量,北人必須要果決言語。
臣等若執(zhí)舊說,則北人必云圣旨今來商量,臣卻只執(zhí)舊說,即是與圣旨不同。
若只以今來圣旨問答,又恐疑是臣等推托遷延之語,亦不依應得商議二字,必謂臣等藏惜恩旨,以為己功,必致多方邀索。
右謹具如前。
臣等看詳代州地界,若只以蕭禧帶去文字下可移改,則恐更難令審行商議。
若不與回報,或言更無商量,又恐不納使人。
今來涿州牒稱,準北朝圣旨,恐于事理須著回報。
除朝廷別有處置,自聽朝旨外,若只依蕭禧帶去事理,欲乞?qū)⑺脑露湃諛忻茉簞炞觾?nèi)“但請北朝別遣橫使,仍盡赍著實文據(jù),至南朝理會,所貴速得了當”一節(jié),分明劄與雄州,令回報北界,亦恐無妨。
雖然所受圣旨令臣等如北朝說及鴻和爾大山等處地界未系擗撥,更要商量,方今說與上項言語,緣今來北界十月內(nèi)三次牒來理會,日后只有更深,必無不說及之理備。
如臣等過界方說,即與牒去事理無異,但免致界首邀難往復。
若下面不免回改,即恐愈傷事體,費力收拾。
伏望朝廷審賜詳酌,早降指揮。
貼朝。
臣等今來有此短見,蓋為到邊上所遇事理正與本職相關,須合委曲陳述奏請,伏望朝廷詳察。
又臣等近到雄州,體訪得北人巡馬界口鋪之類多般生事。
雖未必實欲作過,竊慮曠日持久,事緒轉(zhuǎn)多,彼此女攝不得,別致爭競。
伏乞早察時機,深賜詳處。
又北人逐次來牒雄州,各即時奏聞,臣等恐因近降到圣旨文字,請計會臣等看詳。
若事理會備,即更且遷延回牒,等候臣等此狀回,降朝旨施行,乞早賜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