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龍膽湯 【《千金方》,下同】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fā)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并諸驚癎,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半兩,余藥皆準此耳。

龍膽草 釣藤皮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銖 蜣螂二枚 大黃一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后節(jié)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shù)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月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紫圓 治小兒變蒸發(fā)熱不解,并挾傷寒溫壯,汗后熱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癎,先寒后熱。

赤石脂酥焙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各一兩 巴豆三十枚,去殼膜油凈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為末,巴豆、杏仁別研為膏相和,更搗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搗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后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以此準量增減,夏月多熱,善令發(fā)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紫圓無所不療,下不虛人。錢氏《直訣》去赤石脂,名紫霜丸。《幼科全書》云:治小兒肚脹青筋,釣腸卵疝,內氣引痛而撮口,下小兒痰積尤效。蓋小兒初生,其氣高盛,若有微疾,即須下之。茍不下時,即成大疾,難為治矣。惟元氣素怯者,不用此法。

黑散 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在蒸時而得時行者。

麻黃 杏仁各半兩 大黃六銖

右三味,先搗麻黃、大黃為散,別研杏仁如脂,乃細細內散,又搗令調和,內密器中。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以兒大小量之。

白石脂散 治小兒臍汁不止,兼赤腫。

白石脂

右細研,熬令微暖,以粉臍瘡,日三四度。

蒲黃湯 治小兒落床墮地,如有瘀血,腹中陰陰,寒熱不止,乳哺但啼哭叫喚。

蒲黃 麥冬 大黃 黃芩各十銖 甘草八銖 芒硝七銖 黃連十二銖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分三服。消息視兒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當歸圓 治小兒胎寒躽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一名黑丸。

當歸 狼毒各九銖 吳萸一作杏仁,各半兩 細辛 干姜 附子各十八銖 巴豆十枚 豉七合。闕一味

右九味搗七種,下篩,秤藥末令足,研巴豆、豉如膏,稍稍內末搗令相得,蜜和桑甑盛,蒸五升米飯下,出搗一千杵。一月兒服如黍米一丸,日一夜二。不知稍加,以知為度。亦治水癖。

馬齒礬圓 治小兒胎寒躽啼,驚癎腹脹,不嗜食,大便青黃。

馬齒礬一片,燒半日

右以棗膏和如梧子,大人服二丸,日三。小兒以意減之,以腹內溫為度。有食食去,極神妙。

龍骨圓 治小兒五驚夜啼。崔氏名五驚丸。

龍骨六銖 牡蠣一作牡丹 川大黃各七銖 黃芩半兩 蚱蟬二枚 牛黃如小豆五枚

右六味末,蜜丸如麻子,蓐里兒服二丸。隨兒大小增減。

芎藭散 治小兒夜啼,至明即安寐。

芎藭 白朮 防己各半兩

右三味治下篩,以乳和,與兒服之,量多少。又以兒母手掩臍中,亦以摩兒頭及脊,驗。二十日兒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服,如麻子一丸。兒大能服散者。以意斟酌與之。

一物前胡圓 治少小夜啼。

前胡 隨多少搗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為度。

瀉青丸 【錢氏《直訣》,下同】  治小兒肝經(jīng)實熱,急驚搐搦。一名瀉肝丸。

羌活壬乙同歸一治 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 大黃瀉諸實熱 川芎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 當歸酒洗,入足厥陰,以其用藏血也 防風 山梔仁瀉心火,實則瀉其子,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煎竹葉湯入砂糖化下。薛己曰:按前方足厥陰肝經(jīng),解散肌邪,疏通內臟之苦寒藥也。若大便秘結,煩渴飲冷,飲食如常,屬形病俱實,宜用此瀉之。若大便調和,煩渴飲冷,屬病氣實而形氣虛,宜用抑青丸平之。若大便不實,作渴飲湯,飲食少思,肢體倦怠,屬形病俱虛,宜用地黃丸補之。若肝經(jīng)血虛生風,先用四物湯加釣藤鉤以生肝血,繼用四君子湯以補脾土。若因肝經(jīng)血燥生痰,用地黃丸生腎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以補中,用地黃丸以滋腎。若因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湯加芍藥、木香,實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者,并用地黃丸主之。若屢服峻劑,而脾胃虛寒者,必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脾胃以培陽氣。若因乳母恚怒,肝火妄動,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肝脾血虛發(fā)熱,致兒為患者,母服加味逍遙散,子亦服數(shù)滴。

導赤散 治小兒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心與小腸之藥 甘草炙,生用瀉心火 木通利小腸之熱,故錢氏用以導赤也,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jīng),水煎服。薛己曰:按瀉心湯、導赤散,瀉心小腸實火之劑。蓋心為脾母,脾為心子。然心既病則脾土益虛矣,用者審之!

秘旨安神丸 治小兒心血虛,而睡中驚悸,或受驚嚇而作。

人參補五臟治驚悸 半夏湯泡,燥脾土健胃 酸棗仁炒,寧心志 茯神各一錢,開心益志 當歸 橘紅 赤芍炒各七分 五味子五粒,杵 甘草炙,三分

右為末,姜汁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生姜湯下。

瀉黃散 治小兒脾胃實熱。

防風二兩 藿香入手足太陰經(jīng),助脾開胃止嘔 生甘草各七錢五分 石膏研,五錢,瀉胃火 山梔仁一兩,治胃中熱氣

右用蜜酒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fā)黃,屬胃經(jīng)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并冷,屬胃經(jīng)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唇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厚味,七情郁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五味異功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 茯苓 白朮炒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姜棗水煎。薛己曰:按前方補脾胃之圣藥也。況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若小兒乳食失節(jié),寒冷失宜,或乳母六淫七情失調,兒飲其乳,諸病頓起,當專以此藥治之,其應如響。

益黃散 治小兒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丁香二錢,去脾胃中寒 青皮下食,入太陰倉 陳皮去白 訶子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郁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七味白朮散 治小兒吐瀉,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

干葛二錢,能鼓胃氣上行,生津液,陽明經(jīng)藥也 人參 白朮土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薛己曰:按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前藥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證,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張景岳曰:此方治小兒虛熱而渴。如無氣滯吐瀉等證,則當減去木香、藿香,以避燥而耗氣。

阿膠散 治小兒肺虛咳嗽,口干作渴。

明阿膠一兩,麩炒,能補氣不足 甘草炙,一錢 馬兜鈴五錢,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 糯米一兩 杏仁七個,去皮尖,定喘治氣 鼠粘子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胃弱而肺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若肺金自虛者,宜用四君子湯。

地黃丸 治小兒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證。

熟地黃八錢,酒洗,益腎水真陰,補血虛要藥 山茱萸肉補腎添精 干山藥各四錢,涼而能補 牡丹皮涼腎瀉陰中之火,治足少陰無汗之骨蒸 澤瀉補陰入腎經(jīng) 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

右,地黃杵膏,余為末,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下。薛己曰:按前丸治腎經(jīng)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肝經(jīng)血虛燥熱,風客淫氣而患瘰疬結核;或四肢發(fā)搐,眼目瞤動;或肺經(jīng)虛火,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心經(jīng)血虛有火,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脾虛濕熱,下刑于腎,腰膝不利;或疥癬瘡毒等證,并用前藥為主,而佐以各臟之藥。大抵此藥為天一生水之劑,若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氣虧耗,五臟齊損,凡諸虛不足之證,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四君子湯 治小兒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湯 治小兒肝經(jīng)血虛,發(fā)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右,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 治小兒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fā)熱,肢體瘦瘁。

即四物、四君子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 治小兒氣血虛熱,或因病后惡寒發(fā)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fā)熱作渴,頭痛眩暈等證。

即八珍湯加黃芪、肉桂。

六君子湯 治小兒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證,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陳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右,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 治小兒中氣不足,困睡發(fā)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證;或乳母勞役發(fā)熱,致兒為患。

黃芪炙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當歸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姜棗水煎。

柳華散 治小兒熱毒口瘡。

黃蘗炒 蒲黃 青黛真正者 人中白煅,各等分

右為末敷之。

保和丸 治小兒食積。

山楂二兩 神曲二兩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蘿卜子各五錢

右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吞下。一方有炒麥芽一兩,黃連五錢。

惺惺散 治小兒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

桔梗 細辛 人參 甘草炙 茯苓 白朮炒 瓜蔞根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薄荷五葉,水煎。

加味逍遙散 治小兒乳母,肝脾氣血虛弱,發(fā)熱,致兒為患。

當歸 白朮 茯苓 芍藥炒黃,各一錢 柴胡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炒,各五分

右,水煎服。本方去丹皮、山梔,即逍遙散。

茵陳湯 治小兒身熱,鼻干汗出,二便赤濇,濕熱發(fā)黃。

茵陳六錢 梔子二個 大黃二錢

右,每服一錢,水煎。

大連翹飲 治小兒積熱,大小便不利;或痘后余毒,肢體患瘡;或丹瘤游走不止。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柴胡 滑石 蟬蛻 甘草各一錢 山梔炒 黃芩炒,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錢,水煎。

牛黃丸 治小兒驚熱,消疳積。

雄黃研水飛 牽牛各一錢 天竺黃二錢

右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薄荷水下。

白餅子 治小兒腹中有癖,但飲乳嗽而吐痰涎。

滑石 輕粉 半夏湯浸焙 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爛

右為末,糯米飯丸菉豆大,捻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蔥白湯下。薛己曰:凡用此方,及利驚丸、紫霜丸、三味牛黃丸、褊銀丸之類,乃斬關奪門,起死回生之重劑也,必審形病俱實,方可施之,恐致失手,命在反掌!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者,當瀉不當補;形病俱虛者,當補不當瀉。治者審焉!張景岳曰:或紫蘇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

涼驚丸 治小兒驚疳。

龍膽草炒 防風 青黛各三錢 釣藤鉤二錢 川黃連炒,一錢二分 龍腦另研,一錢 牛黃 麝香各二分

右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服十丸,煎金銀花湯下。薛己曰:按前丸心肝二經(jīng),清熱袪風,化痰散氣之寒劑。蓋疳者津液干涸之證,不宜多服,恐傷胃氣,無以滋腎水,生肝血也。

釣藤鉤飲 治小兒吐利,脾胃虧損,虛風慢驚。

釣藤鉤三分 蟬殼 防風炒 人參 天麻 白僵蠶炒 麻黃去節(jié) 蝎尾去毒炒,各五錢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另研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幼科全書》曰:寒多加附子末半錢。薛己曰:按慢驚之證,屬脾胃虧損所致,前方乃辛溫散表之藥而無調補之功,須審用之!

大青膏 治小兒傷風吐瀉,身溫涼熱。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干蝎去毒 烏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五分 天竺黃二錢 麝香二分

右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許;月中兒用半粒,薄荷湯化服。薛己曰:愚按大青膏乃表散之劑也,必外邪蘊結于肺而肺氣之未損者,乃可施之。況前證屬脾肺氣虛,而邪之所湊,必以固脾胃為主,否則虛虛之禍,恐不能免矣。

調中丸 治小兒脾胃虛寒吐瀉。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錢 干姜炮,四錢

右為末,用蜜丸菉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薛己曰:按前方本經(jīng)自病之藥,若腎水侮土而虛寒者,當加半夏、茯苓、陳皮。或嘔吐,更加藿香;泄瀉加木香。

張氏溫脾散 治小兒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白茯苓 藿香 陳皮去白 黃芪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右,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薛己曰:按前方治脾肺虛弱之證。若肺病已去,前證未已,但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

歸脾湯 治乳母脾經(jīng)氣郁,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神 黃芪 龍眼肉各二錢 遠志一錢 酸棗仁 木香 甘草炙,各三分

右,姜棗水煎服。加柴胡、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六神散 治小兒面青啼哭,口出冷氣,或泄瀉不乳。

人參 山藥 白朮各五錢 甘草二錢 白茯 扁豆炒,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姜棗水煎。《嬰童百間》曰:一方用當歸、白芍、人參各二錢半,甘草、桔梗、陳皮各一錢,為散,每服二錢煎服。

當歸散 治小兒夜啼不乳。

當歸 白芍 人參各二錢半 甘草一錢二分 桔梗 陳皮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灌之。

羚羊角丸 治小兒行遲。

羚羊角鎊 虎脛骨醋炙 生地黃焙 酸棗仁 白茯苓各五錢 肉桂 防風 當歸酒洗 黃芪各二錢五分

右為末,煉蜜成劑,每服一皂子大,白湯化下。

菖蒲丸 治小兒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菖蒲 赤石脂各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門冬去心,一兩,焙

右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后腎虛不語,宜服地黃丸。《圣濟總錄》有黃連。

團參湯 治小兒心虛血熱,自汗盜汗。

人參 當歸各等分

右用豬心一片,每服三錢,水煎服。

木瓜丸 治小兒生下吐。

木瓜 麝香 膩粉 木香 檳榔各等分

右為末,面糊丸黍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湯化下。薛己曰:按前證多因妊娠胃經(jīng)有熱或郁痰所致,當審其母而兼治之。

涂顖法,治小兒傷風鼻塞。

麝香 牛黃 青黛各二分半 蝎尾去毒,分半 薄荷 蜈蚣各二分

右為末,生棗肉杵膏,涂帛上,貼顖中,以手烘熱頻熨之。薛己曰:按前法辛涼發(fā)散,開竅袪風之劑,當審用之!余每以蔥頭三五莖,細切擂爛,攤紙上,以兩掌護熱貼顖門,良久,其邪即解,諸病自退。乃去其蔥,卻以段帛寸余涂糊,仍貼顖門護之。春夏常用絹帛,秋冬用纻絲,以護貼之,永無傷風之患。亦有因母病致兒發(fā)搐者。

浴體法 治小兒胎肥、胎熱、胎怯。

烏梢蛇肉酒浸焙 白礬 青黛淘凈各三錢 麝香二分半 天麻二錢 蝎尾 朱砂各五分

右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消積丸 治小兒食積,大便酸臭發(fā)熱。

丁香九個 縮砂十二個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個

右為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薛己曰:愚按前證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姜、木香;如不應,兼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羌活散 治小兒風邪所傷,頭目昏眩,痰涎壅滯,肢節(jié)煩疼。

羌活 前胡 麻黃 白茯苓 川芎 黃芩 甘草炙 蔓荊子 枳殼麩炒 細辛 防風 菊花 石膏另研,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參蘇飲 治小兒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并冷,喘促痰涎。

人參 紫蘇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殼麩炒 桔梗炒 前胡 干葛根 甘草炒,各五分 木香三分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片玉心書》加姜棗引。

甘桔散 治小兒咳吐熱涎,咽喉不利。

甘草炒,二兩 桔梗一兩,米泔浸焙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炮阿膠半片,水煎服。薛己曰:按前證若風熱蘊于肺而咳膿血,用桔梗湯;若心克于肺而吐痰涎,用人參平肺散。

桔梗湯 治咳嗽吐膿,痰中有血,已成肺癰證。

桔梗 貝母 當歸酒浸 瓜蔞仁 枳殼麩炒 薏苡仁 桑白皮炒 百合蒸,各一錢五分 五味子炒 甜葶藶炒 地骨皮 知母炒 甘草節(jié) 防己 黃芪炒 杏仁各五分

右,每服一二錢,水煎。

小柴胡湯 治傷寒溫熱,患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寒熱往來,嘔噦痰實;及治中暑病瘧。

柴胡八錢 半夏湯炮 黃芩 人參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

右,每服一二錢,姜棗水煎。

加味小柴胡湯 治乳母肝火發(fā)熱等證,致兒為患。

即小柴胡加山梔、牡丹皮,水煎,子母并服。

梔子清肝散 治三焦或足少陽經(jīng)風熱,其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

柴胡 梔子炒 牡丹皮各一錢 茯苓 川芎 芍藥 當歸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

右,水煎服。

抱龍丸 治傷風溫疫,身熱昏睡,風熱痰實,壅嗽;又治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

雄黃二錢五分 辰砂五錢,另研 天竺黃一兩 牛膽南星四兩 麝香五分,另研

右為末,甘草湯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薛己曰:按前丸,化痰袪邪清熱之功居多,屬肝心實熱而致者,用之殊效。若脾肺虛弱而見昏睡痰嗽,當用寶鑒天麻散以調補元氣。

小續(xù)命湯 治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失音,肢體反張,或時厥冷。《奇效良方》云:治小兒手足拘攣,不能屈伸。

麻黃去節(jié) 人參 黃芩 川芎 赤芍藥 甘草炒 杏仁去皮尖研 防己 官桂各五錢 防風七錢五分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右,各另為末和勻,每服一錢,姜棗水煎。有熱減桂、附。

十二味異功散

木香二錢半 當歸三錢半 官桂 茯苓 白朮土炒,各二錢 人參 陳皮 厚樸姜制 半夏姜汁制 丁香 肉豆蔻各二錢五分 附子炮,一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薛己曰:按前方若痘瘡不光澤,不起發(fā),不紅活,不結靨,謂之表里俱虛,宜用此藥治之。若悶亂煩渴,吐瀉不食,腹痛腹脹,痰喘氣急,謂之表里虛寒,急用此藥送豆蔻丸,或十日或十一日,當靨。不靨,煩渴咬牙,手足并冷,飲沸湯而不知熱,此陽虛脫陷,急用此湯救之,亦有復生者。

化毒丹 治胎毒及痘后頭面生瘡,眼目腫痛。

生地 熟地 天門冬 麥門冬 黑參各三兩 甘草 甜硝各二兩 青黛一兩五錢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薛己曰:按前方生血涼血解毒寒中之劑,用之得宜,殊有良驗。

安神丸 治邪熱驚啼,心肝壯熱,面黃頰赤。

麥門冬去心焙 牙硝 白茯苓 干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五錢 朱砂研水飛,一兩 龍腦二分半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薛己曰:按前方降火化痰,辛散寒涼之劑,不宜過服,恐反傷脾胃也。若睡中驚悸不安、宜用秘旨安神丸。若因乳母脾氣郁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逍遙散。若因乳母怒氣,肝經(jīng)發(fā)熱,致兒為患者,宜用加味小柴胡湯。若因乳母飲酒,胃經(jīng)發(fā)熱,致兒為患者,宜用葛花解酲湯。

花火膏 治夜啼。

燈花一顆

右,涂乳上令兒吮之。《百一方》曰:加硼砂一字,朱砂少許,蜜調成膏子,涂乳令吮。薛己曰:按前證有因停乳腹痛者,有因陰盛發(fā)躁者,有因寒盛腹痛者,有因乳母郁悶怒氣傳兒者,有因乳母停滯傳兒者,治法說見本論。

蟬蛻釣藤散 治肚痛驚啼。

釣藤 天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藥各二錢 甘草 蟬蛻各一錢

右,每服一錢,燈心水煎。

天竺黃散 【《奇效良方》,下同】  治小兒驚風熱。

天竺黃研 川郁金 山梔子 僵蠶炒去絲嘴 蟬殼去土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一歲半錢,熟水、薄荷湯皆可服,不拘時。

辰砂金箔散 治小兒心膈邪熱,神志不寧,驚惕煩渴,恍惚怔忡,夜臥不安,齒龂腫爛,及痰實咳嗽,咽膈不利。

辰砂 桔梗各二錢半 人參 白茯各一錢半 蛤粉四錢,水飛另研 牙硝枯過,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二分半 片腦一分半 金箔一片

右為末,一歲半錢,薄荷湯調,不拘時。百晬小兒,臟腑多熱,睡臥不穩(wěn),大便不利,蜜湯調一字。

牛黃膏 治驚化痰,袪邪熱,止涎嗽。

菉豆粉二兩。錢氏用寒水石五錢,細細另研 牛黃一錢,另研 片腦子少許 甜硝三錢 甘草末半錢 硼砂二分半

右為末,和勻,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或一丸或半丸,薄荷湯磨化服,不拘時。一方有朱砂半錢。

朱砂膏 治小兒鎮(zhèn)心臟,壓驚化痰,墜涎除風。

白僵蠶炒去絲嘴 白附子濕紙裹煨焙干 天南星炮 朱砂另研,各半兩 干蝎一兩,炒

右件入麝香半錢,共為細末,面糊為丸粟米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煎金銀薄荷湯下。如盜汗,煎麻黃根湯下。不拘時服。

烏犀丸 治小兒驚疳,乳食不化,內成積聚,腹大體小,潮熱往來,五心煩熱,揉指咬甲,蛔蟲自利,頸項結核,肚痛無時,遍身瘡疥,小便如泔,夜多盜汗,嗜泥炭,喜甘甜,或瘧或渴,或吐或瀉,或百日內外,因吞惡血絞刺啼叫,脾部虛弱,易為傷犯,故百疾發(fā)生,并宜服之。常服消宿食,破滯氣,發(fā)散癤毒。不可疑藥味粗賤,兼見巴豆可畏,不容服餌。殊不知脾主中州,萬物發(fā)生之原,脾積閉飲,血營氣衛(wèi),寧免蹇濇?何疾不因此發(fā)生?累累用驗,告勿他疑。

巴豆一百單八粒,并去心膜,對對排數(shù)得定,不可失落星兒,更用沉香水浸過。此藥去心殼膜,務在精制,稍有不凈,難取神效。蓋膜能傷胃,心能發(fā)嘔橘皮一兩,去白切小指面大,片片令勻,將巴豆和拌,露七夜,鍋內文武火炒黑色,揀出巴豆,令出油盡 蒼朮去粗皮六錢,濃煎,犀角水浸,受太陽七日曬干,入鍋內微炒,遂將橘皮同研為細末,將巴豆攙入末內,再研為細末

右件為末和勻,水浸蒸餅糊為丸,如蘿卜子大,量兒大小,加減丸數(shù),臨臥生姜湯送下。

藿香正氣散 治小兒傷寒發(fā)嘔。

甘草五分 藿香 厚樸姜制 半夏 陳皮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取出麩皮炒,各七分半

右作一服,用水一鍾,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時服。《育嬰家秘》曰:如有汗,去蒼朮,用白朮。又加有白茯、白芷、桔梗、腹皮、紫蘇。

益脾散 治小兒吐瀉虛弱,調理脾胃。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一錢 陳皮 厚樸各七分 木香 甘草炙,各三分

右作二服,用水一鍾,生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五分,食前服。《幼科全書》曰:加蘇子,去白朮,治噤風。

麝香散 治小兒撮口胎熱。

麝香 丹砂各二錢 蛇蛻皮一尺,炙

右為細末,每用一字,唾調,涂唇上。

丹砂丸 治小兒臍風撮口。

丹砂 麝香 牛黃各二錢半 半夏 丁香 白附子 鐵粉 天麻 南星

右為細末,煮粳米飯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用荊芥湯不拘時下。

定命散 治小兒撮口,吐白沫。

川烏尖三個,生用 赤足蜈蚣半條,酒浸炙黃色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每服半字,用金銀薄荷湯調服,不拘時。

立圣散 治小兒口噤不開,不收乳食。

干蜘蛛一枚,去口足,用新竹瀝浸一宿,炙干焦用 干蝎梢七個 膩粉一錢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乳汁調與服,時時灌之。

瓜蒂散 治小兒口噤。

瓜蒂七枚 全蝎一枚,炒 赤小豆十四粒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米湯調服,以吐為度。

五福化毒丹 治小兒上焦有熱,胎熱胎毒,口舌生瘡。

黑參一兩 桔梗去蘆,八錢 赤茯苓 人參 馬牙硝各五錢,另研 青黛 甘草各一錢 麝香五分,另研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每服半丸,用薄荷湯,不拘時化服。

錦灰散 治小兒七日臍風發(fā)腫。

錦帛燒灰,一錢 雄鼠糞七枚,兩頭尖者是,炒 麝香少許

右為末,搗棗肉為膏,封裹臍上。

白龍散 治初生小兒臍風。

天漿子一枚 僵蠶一枚,直者 膩粉少許

右同為末,每服一字,用薄荷湯調服,不拘時。

一字金 冶初生小兒七日之外,忽成臍風撮口,牙關緊閉。

僵蠶去絲,四兩 威靈仙去蘆 明礬生用 生甘草各二錢 細辛一錢

右為末,每用半錢,煎荊芥湯,調涂兩牙關內。

封臍散 治小兒臍瘡濕腫爛。

甑帶灰 亂發(fā)灰 白姜灰 紅帛灰四灰同研 南星 白蘞 當歸 赤小豆 五倍子為末 血竭 龍骨 赤石脂煅 海螵蛸 百草霜 胭脂同研

右,各等分為末,拌勻,再研極細,每用一字,如濕干摻,干用清油調涂臍上。

白礬散 治小兒臍瘡不干。

白礬枯 龍骨各等分

右為末,摻敷臍中。

神效散 治小兒風臍水臍腫爛。

黃連 郁金 黃蘗各一錢 輕粉二分半 白礬五分,枯用

右,同為末,以蔥煎湯先洗凈,然后用藥摻臍上,日三四次。

至圣保命丹 治小兒胎驚胎風內吊,腹肚堅硬,夜多啼哭,急慢驚風,目睛上視,手足搐掣,角弓反張,涎痰壅盛,一切急慢驚風,并皆治之。

全蝎十四個 僵蠶直者炒 附子 天南星炮 朱砂 麝香各一錢 防風 天麻各二錢 蟬蛻去泥,一錢 金箔十片為衣

右為細末,以粳米炊飯取中心軟者,搗和為丸,每一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金銀薄荷湯,或釣藤燈心湯,不拘時化下。《幼科發(fā)揮》曰:加琥珀三分。《嬰童百問》曰: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片玉心書》曰:有熱,加牛黃、腦子、蓬砂;又曰:加羌活二錢。此藥常服,鎮(zhèn)心化痰。

全蝎散 治胎驚,寧神定志。

全蝎十四個,去毒,用薄荷汁浸炙 僵蠶炒,五錢 茯神 天花粉 苦梗去蘆 天麻炮 遠志肉 羌活 生甘草各三錢

右為末,面糊為丸如芡實大,捻作餅子,每服半餅,用金銀薄荷湯化下,不拘時。

犀角散 治小兒客忤,驚啼壯熱。

犀角 麥門冬 釣藤 丹砂各二錢五分 牛黃半分 麝香少許

右同為細末,每服半錢,用薄荷湯調服,不拘時。

白芍藥湯 治小兒胃寒腹痛,至夜多啼。

白芍藥一兩半,煨 澤瀉七錢 白朮五錢 桂心二錢半 當歸一錢半 干姜煨,二錢 甘草三錢,炙

右銼碎,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至五分,空心服。

木通散 治小兒肝心有熱驚悸,用此藥瀉肝風,降心火,利驚熱。

羌活 山梔子各二錢 大黃煨 木通 甘草 赤茯苓各一錢

右銼碎,每服二錢,紫蘇葉些少,用水一盞,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又方 治小兒急驚,宜與此藥,通其心氣,袪除風邪。

木通 石菖蒲 防風 枳殼 全蝎炒 木香 僵蠶炒 甘草 天南星炮,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煎至五分,生姜三片,同煎亦可,不拘時服。

朱砂丸 治小兒口眼喎斜,筋脈牽引。

朱砂研,五錢 全蝎炒 天麻 白附子炮 僵蠶直者,炒去絲嘴 干姜炮 牛黃各五分 麝香一分

右為末,粳米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用薄荷湯,不拘時化服。

全蝎散 治小兒口眼喎斜,語言不清。

全蝎炒 川芎 黃芩 僵蠶炒 赤芍藥 甘草 朱砂 南星湯泡去皮臍焙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生姜湯,不拘時調服。

寬氣飲 治小兒風痰壅滿,風傷于氣,不能言語。

枳殼去穰,一兩 人參去蘆,五錢 明天麻 僵蠶炒去絲嘴 羌活 甘草炙,各三錢

右銼碎,每服二錢,用水一盞,生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補腎地黃丸 治小兒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不充,顖縫不合,體瘦力弱。

熟地黃酒酒浸焙干 牛膝酒浸焙 鹿茸蜜涂炙 山茱萸酒浸蒸透,去核取皮 干山藥各五錢 牡丹皮洗凈 白茯苓各三錢 澤瀉二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空心,用鹽蕩或溫酒任下。

調元散 治小兒稟受元氣不足,顱顖開解。

干山藥五錢 人參 白朮 白芍藥 當歸 茯神 白茯苓 熟地黃 黃芪各二錢半 炙甘草 川芎各二錢

右判碎,每服二錢,用水二鍾,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比金膏 治小兒驚癎。

人參 琥珀 白茯苓 遠志肉姜制焙 朱砂 天麻 川芎 菖蒲 南星姜汁浸,各二錢 麝香一字 青黛一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煎金銀薄荷湯磨化,不拘時服。

釀乳方 解胎中受熱,生下面赤,眼閉不開,大小便不通,乳食不能進。

澤瀉一兩二錢 豬苓 赤苓 花粉各七錢半 生地黃一兩 茵陳 甘草各五錢

右銼碎,每服一兩,用水一鍾,煎至八分,食遠,令乳母捻去宿乳,卻服此藥。

生地黃湯 治小兒生下遍體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小便不通,乳食不進,啼叫不止。此胎黃之證,皆因母受熱而傳于胎也。凡有此證,宜服此,略與小兒服之。

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天花粉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后服。《幼科全書》加赤茯苓、豬苓、澤瀉、木通、甘草、茵陳。

是齋白朮散 治小兒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傷,胃吐血者,最宜服之。

白朮二兩 人參 白茯苓 黃芪蜜炙,各一兩 柴胡二錢五分 山藥 百合去心,各七錢 甘草半兩,炙 前胡二錢半

右銼碎,每服五錢,水一鍾,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五分,食遠服。

消食丸 又名消乳丸。消積滯,化乳食。

砂仁 橘皮炒 三棱炒 莪朮炒 神曲炒 麥芽炒 甘草炒,各半兩 香附子炒,一兩

右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食遠白湯送下。量兒大小加減。《嬰童百問》曰:有丁香五分,枳殼、檳榔、烏梅各半兩,用紫蘇湯下。常服寬中快氣。

木香丸 治乳積、食積、氣積。

木香 蓬朮 砂仁 青皮去白 朱砂細研 代赭石煅研,各二錢 巴豆肉研,紙壓去油凈 大丁香各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飛白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風干,每服三五丸至十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不拘時。

涼膈散 治小兒臟腑積熱,口舌生瘡。

連翹 甘草 黃芩 川大黃 (石卜)硝 梔子 薄荷葉各等分

右銼碎,每服五錢,竹葉五葉,蜜少許,煎至五分,食后服。

稀涎散 【《儒門事親》,下同】  小兒痰壅,用此吐之。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弦,稱一兩炙用之 綠礬 藜蘆各半兩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二錢,斡開牙關,漿水調下灌之。

碧云散 治小兒驚風有涎,用此吐之。

膽礬五錢 粉霜一錢 銅青 輕粉各一分

右研為細末,每服一字,薄荷湯調下用之。如中風,用漿水調服。

防風通圣散 治小兒風熱涎嗽。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 麻黃去根不去節(jié)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石膏 黃芩 甘草 桔梗各二兩 滑石三錢 荊芥 白朮 山梔子各一兩

右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涎嗽,加半夏五錢,生姜制過。

黃連解毒湯 治小兒胎熱牙疳。

黃連 黃蘗 黃芩 大梔子各等分

右銼為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之。

三黃丸 治證同前。

大黃 黃芩 黃蘗各等分

右為末,水丸,每服三十丸,水下。一方,去黃芩,用黃連。

定志丸 安魂定魄之藥。

柏子仁 人參 茯苓 遠志去心 茯神 酸棗仁

右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湯下。

枳朮丸 治氣不下降,胸膈滿悶。

枳實麩炒 白朮各半兩

右為細末,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

黃連解毒湯 【《幼科全書》,下同】  治小兒胎熱。

黃連 甘草 人參 木通 連翹 生地黃 川芎 陳皮

右燈心三莖,薄荷少許,水煎服。

勻氣散 治小兒胎寒。

桔梗 陳皮各一錢 砂仁 茴香炒,各五分 白芍炮,二分半 粉草炙,四分 木香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匙,棗湯調下。

平和飲子 治小兒變蒸重者。

人參五分 白茯去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 煨升麻二分

右,水煎服。稟受虛者,加白朮一錢。張景岳曰:小兒于三月后,每三日進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內宜服之。

調氣散 治變蒸吐瀉,或不乳而多啼。

木香 香附子 炙厚樸 人參 陳皮 藿香 甘草

右,水煎服。

木香散 治小兒不乳,及胎中受寒。

木香 干姜 茯苓 甘草 木瓜 丁香 陳皮

右等分為細末,水煎,每服一字,綿蘸滴與之。

撮風散 治小兒臍風撮口、噤口。

全腳蜈蚣一條,去足炙令焦 蝎梢五個,去毒 麝香少許 直僵蠶七個,炒去嘴

右為細末,每用一字,以豬乳和之,滴入口中即開。

控痰散 治風噤。

蝎梢 銅青各五分 朱砂一錢 膩粉一錢 麝香少許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臘茶清調下,吐去風痰。

加減龍膽湯 治小兒內熱。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麥門冬 防風 桔梗 赤芍 茯苓 甘草 大黃煨減半

右,水煎服,得下即止。一方用前胡。

理中湯 治小兒胎寒。

人參 白朮 干姜煨,各等分 炙甘草半之

右,水煎服。此藥性熱,所以治寒。若為丸,煉蜜為之,臨時搗丸,百沸湯吞下,欲其速化。

安神丸 治小兒心煩不寐。

黃連去根須,二錢 石菖蒲 遠志去心,各二錢 當歸身 麥門冬去心 山梔仁炒,各二錢 茯神八錢 共為末,粟米糊和豬心血為丸,朱砂為衣,燈心湯下。

調元湯 此治虛熱之圣藥也。

黃芪炒,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白芍五分

右,水煎服。《內經(jīng)》云:熱淫于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此之謂也。一方無白芍。

全蝎散 下兒之痰,平時可用。

全蝎二十四個 僵蠶二十四個 白附子一錢 南星一兩 甘草 天麻 朱砂各二錢半 川芎一錢半

右為末,姜湯下。熱甚,如薄荷湯下。

蟬花散 【《普濟方》】  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

蟬蛻一個,用下半截 為末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下。或者不信,將上半截為末,前湯調下,即復啼也。古人立方,莫知其妙。《嬰童百問》曰:用蟬蛻四十九個為極細末,名安神散,分作四服,用釣藤湯送下。

升麻葛根湯 【《衛(wèi)生寶鑒》,下同】  治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fā)熱,肢體煩疼。

升麻 甘草 白芍藥各十兩 葛根十五兩

右四味銼碎,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稍熱服,不以時,日二三服。

涂唇膏 治襁褓小兒咳嗽吐乳,久不愈。

石爇子一味,不拘多少 為末,每用一捻,蜜少許調涂兒唇上,日三五次,不拘乳食前后。

玉液散 治小兒嘔逆吐利,霍亂不安,煩噪不得臥,及腹脹小便赤,煩渴悶亂,或傷寒瘧病。

丁香一錢 藿香半兩 桂府滑石四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清泔水半盞調下,冷服。

全蝎散 治胎驚胎癎諸驚。

全蝎一個,焙 琥珀 辰砂各少許 為末,麥冬湯調下一字。

獨活湯 治胎驚,發(fā)散風邪。

羌活 獨活各二錢 檳榔 天麻 麻黃去節(jié) 甘草各一錢

右銼散,每服一錢,白水煎服。滓加天南星末,蜜調,貼顖上。

二陳湯 此藥性平,寒熱通用。

陳皮 半夏姜汁泡七次 白茯苓 甘草 水一鍾,生姜三片引。嘔吐加白朮、煨干姜。此二味嘔吐必用之藥也。挾熱而吐者,加煨干姜、炒黃連。傷食加神曲、炒麥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導必用之藥也。

理中丸 治小兒胎寒。

人參 白朮 炙甘草 干姜 砂仁 藿香 烏梅 附子 豬苓 澤瀉 為末,米飲為丸。

釀乳當歸散 【《育嬰家秘》,下同】  治小兒胎寒,生下外感,乳母服之。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生地黃 香附炒 炙草各等分 桂心 煨姜各減半 (口父)咀水煎,食后服。少頃,捻去宿乳,與兒吮之。

釀乳赤芍散 治小兒胎熱,乳母服之。

生地 酒黃芩 川芎 當歸 木通 天花粉 赤芍 酒炙甘草 連翹各等分

(口父)咀,加淡竹葉水煎,食后服。令乳母捻去宿乳,與兒吮之。

三圣散 治小兒胎癎。

白滑石飛過,兩半 甘草二錢半

右和勻作三分 一用青黛一錢,和勻,名安魂散,早以竹葉湯下;一用朱砂飛過一錢,和勻,名鎮(zhèn)心散,午用燈心湯下;一用苦梗細末一錢,和勻,名定魄散,晚用蘇葉湯下。

加減升麻葛根湯 治小兒初生驚丹。

桔梗 干葛 升麻 川芎 赤芍 歸尾 羌活 柴胡 甘草各等分 井水煎服。此驚丹之要藥也。

雄黃解毒丸 治小兒胎毒瘡癰發(fā)搐。

雄黃另研 郁金各一兩 巴豆八錢,去油炒焦 乳香 沒藥各二錢,另研

右各制為末,醋糊丸,朱砂為衣。此方治諸惡病甚妙。

東垣安神丸 【《幼科發(fā)揮》,下同】  經(jīng)云: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能去煩除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瀉火補氣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身補其血不足,朱砂約浮游之火以安其神也。

甘草五錢半 黃連酒炒,六錢 當歸身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朱砂五錢,水飛為末

右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溫水送。《景岳全書》名朱砂安神丸,又名黃連安神丸,治心神煩亂,發(fā)熱,怔仲不寐,或寐中驚悸,頭暈等證。

真金散 治初生洗眼不凈,穢汁浸漬于眼目中,不能開者。

黃連 黃蘗 當歸 赤芍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右俱切,乳汁浸一宿,曬干為極細末,以生地汁調一字,點眼中自開。

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風寒溫痰邪熱至煩躁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發(fā)搐。

真琥珀 天竺黃 檀香細銼 人參去蘆 白茯苓各一兩半 粉草去節(jié),三兩 枳殼 枳實麩炒 牛膽星各一兩 朱砂研飛,五錢 山藥一斤,去黑皮 金箔百片

右于乳缽內研極細末,取新汲水和丸如梧子大,陰干,每服用薄荷湯化下。

天麻丸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因斷臍后,為水濕風冷所乘,入于臍中,流于心脾,遂令肚脹臍腫,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此藥利驚化痰,凡釣腸、鎖肚、撮口,并宜服之。《奇效良方》云:治食癎。

南星泡,二錢 附子炮 牙硝 天麻 五靈脂 全蝎焙,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霜一字

右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薄荷生姜煎湯下。

定命丹 治小兒急驚,天釣撮口,通利痰熱。

全蝎七個 天麻 南星炮 白附子各二錢半 朱砂 青黛各一錢半 輕粉 麝香各五分 片腦一字

右為末,粟米糊為丸菉豆大,每服一丸,荊芥薄荷湯化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一方無片腦。

朱銀丸 治臍風壯熱,痰盛翻眼,口噤,取下胎中蘊受之毒,亦治驚積,但量情用之。一方無積字。

水銀蒸棗肉研如泥 全蝎去毒 牛膽南星 朱砂各一錢 白附子一錢五分 天漿子去殼 牛黃 蘆薈各一錢二分 鉛霜和水銀研 麝各五分 片腦一字 僵蠶炒,七個

右為末,粟米糊丸芥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如未通利,加至二三丸。

甘草湯 治小兒撮口,取吐風痰。

生甘草一錢

右銼煎服,令吐出痰涎,卻以豬乳點入口中,瘥。

辰砂膏 治眼閉口噤,啼聲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

辰砂三錢 硼砂一錢 馬牙硝一錢 元明粉二錢 全蝎 真珠末各五分 麝香一字

右為末和畢,用好油紙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許。諸驚,金銀箔,薄荷煎湯下;潮熱,甘草湯下,或用乳汁調敷乳上,令兒吮下。《證治準繩》去硝粉、真珠,加龍腦,名辰砂全蝎散。《幼科發(fā)揮》曰:如胎驚,豬乳汁和棗湯下。此藥下痰甚妙。

蔥號散 治初生小兒,七日不乳。

蔥白三四寸 人乳不拘多少

右同搗如泥,抹兒口內,即吃乳。《證治準繩》用蔥白三四寸,破之,用乳汁半盞煎灌,名蔥乳湯。

蠶號散 治初生小兒七日不食乳,名撮口。

僵蠶四個,去嘴略炒 茯苓少許

右為末,蜜稠調,抹兒口內。

僵蠶膏 治小兒撮口。

赤腳蜈蚣半條,炙 釣藤 朱砂 直僵蠶焙 全蝎梢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末,每服一字,取竹瀝調下。竹瀝解熱。

撮風散 治小兒撮口。

直僵蠶二枚,去嘴略炒

右為末,蜜調,敷兒口中。

瓜蒂散 治小兒三歲忽發(fā)心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yōu)辄S;若不急治,害人甚速。臍風撮口,吹入鼻內,嚏則可醫(yī)。

瓜蒂七個 赤小豆七粒 秫米七粒

右為末,用一豆許吹兩鼻內,令黃水汁出,殘藥未盡,水調服之,得吐黃水即瘥。一方,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兩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藥下便臥,即當有吐,以吐為度,吐出黃水為妙。

定命散 治小兒初生,口噤不開。

蟬蛻十四個,去嘴腳 全蝎十四個去毒

右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和勻,用乳汁調,乳前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孜县| 施秉县| 黄浦区| 宁陵县| 晋城| 察雅县| 台前县| 江永县| 德格县| 新和县| 萝北县| 鸡东县| 睢宁县| 莒南县| 平远县| 丽水市| 广东省| 自治县| 青海省| 宁陕县| 吴堡县| 蓬安县| 合川市| 安庆市| 霍州市| 博乐市| 子长县| 丹江口市| 安仁县| 昌邑市| 宜良县| 杂多县| 防城港市| 湄潭县| 广东省| 太和县| 外汇| 楚雄市| 罗山县| 黔东|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