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方
小兒初生不能發聲,謂之夢生。庸俗不知此理,遂棄而不救,極為可憫。今凡有此,切不可斷臍帶,將胞衣用火燒炙,令火氣入兒腹內,兒身已暖,卻取貓一只,用青衣包裹其頭足,令一乖覺婦人拿住,用貓頭在兒耳邊,卻以手捉住貓頭,婦人以口齒著力咬破貓耳,貓遂大叫一聲,孩兒即醒,開口、發聲、眼開,遂得長生矣。【《體仁匯編》】
初生不啼:取冷水灌之,外以蔥白莖鞭之即啼。 【《全幼心鑒》】
小兒胎毒:淡豉煎濃汁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氣,消乳食。 【《圣惠方》】
預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壺盧須如環子腳者,陰干,于除夜煎湯浴小兒,則可免出痘。【《唐珤經驗方》】
初生胎毒:小兒落地時,用橄欖一個燒研,朱砂末五分和勻,嚼生脂麻一口吐唾和藥,絹包如棗核大,安兒口中,待咂一個時頃,方可與乳。此藥取下腸胃穢毒,令兒少疾及出痘稀少也。【《孫氏集效方》】
小兒胎毒:初七時以韭汁少許灌之,即吐出惡水惡血,永無諸疾。 【《四聲本草》】
初生解毒:小兒初生,未可便與朱砂蜜,只以甘草一指節長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綿蘸點兒口中,可與一蜆殼,當吐出胸中惡汁。此后待兒饑渴,更與之,令兒智慧無病,出痘稀少。【《王璆選方》】
小兒初生六日,解胎毒,溫腸胃,壯氣血,朱砂豆大,細研蜜丸,一棗大,調與吮之,一日令盡。【《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臍風:用壁虎后半截,焙為末,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調勻入稀雞屎少許,摻舌根及牙關,仍以手蘸摩兒取汗出甚妙。【《筆峰雜興方》】
小兒臍風撮口:艾葉燒灰填臍中,以帛縛定效;或隔蒜灸之,候口中有艾氣,立效。 【《簡便方》】
治臍風爛瘡:用紅綿燒灰、黃牛糞燒灰、干胭脂各五分,如濕干敷,干則清油調之。 【《衛生總微》】
小兒臍爛成風:杏仁去皮研敷。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臍風濕腫久不瘥者:蜂房燒末敷之,效。
小兒撮口:用朱砂末安小瓶內,捕活蝎虎一個入瓶中,食砂末,月余待體赤,陰干為末,每次薄荷湯服三四分。【《方廣附余》】
小兒撮口:初生豆牙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 【《普濟方》】
小兒撮口臍風,乃胎熱也:用蝸牛五枚去殼,研汁涂口,取效乃止。 【《本草綱目》,下同】
又用蝸牛十枚,去殼研爛,入蒔蘿末半分,研勻涂之取效,甚良。
小兒初生,忽患撮口不飲乳,名曰馬牙,不治則百無一生。便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急以針挑出血,用墨磨薄荷汁,斷母發少許,裹手指涂搽。【《證治準繩》】
初生撮口:急視口中上下龂間,若有白色如豆大許,便以指甲于當中掐之,于掐破處以蜈蚣末敷之,大良。【《衛生總微》,下同】
又以蛇蛻朱砂麝香各一分,每用半字,津調涂口中,日五七次。
又以夜合花枝濃煎汁,拭口并洗。
又于兒口傍先刺令見血,碎雀甕汁涂之。
又生搗鼠婦并雀甕汁,相和調,涂抹口中,漸漸乳得效。鼠婦乃濕生蟲也。
又以生甘草一分細銼,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溫,分數次灌兒口中,令吐出痰涎穢物,后取豬乳汁點兒口中,癢。亦治撮口。
又以真牛黃少許研細,淡竹瀝調一字灌之,次以豬乳滴口中。
又以赤足蜈蚣去頭足,炙黃為末,以豬乳調半錢,分三四次溫灌之。
一方同雀甕不開口者五枚,燒灰研細末,米飲調服一字。
又以白僵蠶二枚為末,蜜和敷兒口內;如無,以原蠶蛾二枚炙黃代之。亦治撮口。
又以雀矢白水和圓麻子大,乳服二圓,雞矢白亦佳。一方,雞矢白棗大,綿裹,水五合,煮二沸,分服。
治小兒臍風撮口:用全蝎二十個,頭尾俱全者,要去毒,用好酒涂炙為末,麝香一字另研,共為細末,用半字,金銀煎湯調服,即效。
小兒口噤中風不能乳:用雀屎水丸麻子大,飲下二丸即愈。或用雀屎四枚為末,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千金方》,下同】
小兒口噤:面赤者屬心,白者屬肺。用雞矢白如棗大,綿裹,以水一合煮,分二服。一方酒研服之。
小兒百日內風噤,口中有物如蝸牛,或如黃頭白蟲者,薄豬肪擦之即消。 【《圣惠方》,下同】
小兒初生口噤,十日內者,用牛口齝草絞汁灌之。
小兒口噤,驚風不乳,白棘燒末,水服一錢。
小兒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食,葛蔓燒灰一字,和乳汁點之,即瘥。
治小兒口噤體熱:以青竹茹三兩,酢一升,煎取三分之一,溫分數服。 【《衛生總微》,下同】
治小兒口噤,牙關不開:天南星一個煨熟,急用紙封角,莫令透氣,卻以紙裹近上尖處剪一竅子,雞頭大,令熱氣出,于鼻孔中熏之,牙關立開。亦治撮口。
治小兒口噤不開:用天南星去皮臍,研為細末,龍腦少許和勻,將藥于牙根上搽之,即好。
又用蟬蛻十四個,去頭足,全蝎十四個去頭足,同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和勻,用乳汁調服。
治初生兒口噤不開,不收乳:以鹿角粉、大豆等分研細,乳和,涂乳上,與兒吮之。
小兒初生不乳,咽中有噤物如麻豆許,用水銀米粒大,與之下咽,即愈。 【《圣惠方》,下同】
小兒口噤,身熱吐沫,不能乳:取東行牛口中涎沫,涂口中,及頤上,自愈。
百日內小兒,無故口青不飲乳:用凌霄花、大藍葉、芒硝、大黃等分為末,以羊髓和丸梧子大,每研一丸,以乳送下,便可吃乳。熱者可服,寒者勿服。【《普濟方》】
小兒初生不乳:用好乳一酒鍾,蔥白三寸,入銀器內煎滾服之。不用蔥,如無銀器,瓦器亦可。【《窮鄉便方》】
小兒初生,不肯食乳者,乃心熱也。蔥煎乳汁,令小兒服之亦妙。終不若用黃連三分煎湯,一分灌小兒數匙,即食乳矣,神效。【《石室秘錄》】
襁褓中風:取驢前交脊中毛一拇指大,入麝香豆許、以乳汁和銅器慢慢炒為末,乳汁和灌之。【《千金方》】
小兒胎癎:琥珀、朱砂各少許,全蝎一枚為末,麥門冬湯調一字服。 【《直指方》,下同】
小兒胎驚:琥珀、防風各一錢,朱砂半錢為末,豬乳調一字,入口中最妙。
小兒胎驚:朱砂、雄黃各等分為末,取少許豬乳汁,調抹口中,即效,入麝香少許,尤妙。【丹溪】
小兒胎驚:蝎一枚,薄荷葉包炙為末,入朱砂、麝香少許,麥門冬煎湯調下一字,效。【《湯氏寶書》】
小兒百日發驚:蚱蟬去翅足炙三分,赤芍藥一分,黃芩三分,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圣惠方》】
初生兒驚,月內驚風欲死:朱砂新汲水涂五心,最驗。 【《斗門方》】
小兒胎風,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車為末,每服半錢,冷水下。 【《衛生易簡方》】
治臍濕:用枯礬、龍骨為末,入麝少許,拭臍干用,避風。 【《顱顖經》,下同】
又用干蝦蟆、牡蠣各一枚,燒灰細研,少許敷臍中,日三兩上瘥。
氣臍大如栗,虛腫而軟,痛:用竹瀝涂,日數上,消。
兒臍濕淹:破屋爛草為末,頻摻,效。
小兒臍瘡:用干蝦蟆灰敷,日三四,佳。 【《肘后方》】
小兒臍瘡,出血及膿:海螵蛸胭脂為末,油調搽之。 【《圣惠方》,下同】
小兒臍瘡:用龍骨煅研敷之,效。
小兒臍腫,出汁不止,白礬燒灰敷之。
小兒臍濕,不早治,成臍風,或腫赤,或出水,川當歸末敷之。
一入麝香少許。
一用胡粉等分,試之最驗。若愈后,因尿入復作,再敷即愈。
治小兒臍中生瘡,桑汁傅乳上,使兒飲之。 【《千金方》,下同】
又飲羖羊乳及血。
治小兒風臍作惡瘡,歷年不瘥:取東壁上土敷之,大佳;若汁不止,燒蒼耳子粉之。
又用干蠐螬蟲末粉之,不過四五度瘥。
小兒臍不合,取車轄脂燒灰,日一敷之。
又燒蜂房灰為末敷之。
小兒臍中生瘡,燒甑帶灰,和豬膏敷之。
小兒臍赤腫:杏仁半兩,豬頰車髓十八銖,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臍中腫上。
小兒臍瘡久不瘥者:馬齒菜燒研敷之。
小兒臍腫;荊芥煎湯洗凈,以煨蔥刮薄,出火毒,貼之即消。 【《海上方》】
小兒臍瘡出汁久不瘥:蝦蟆燒末敷之,日三,甚驗。一加牡蠣等分。 【《外臺》】
小兒臍汁出,赤腫:白石脂末熬溫撲之,日三度,勿揭動。 【《韋宙獨行方》】
嬰兒臍腫,多因傷濕:桂心炙熱慰之,日四五次。 【《姚和眾方》】
小兒臍瘡久不合者,黃蘗末涂之。 【《子母秘錄》】
初生小兒臍汁不干:用綿繭、亂發燒灰掩之。 【《窮鄉便方》,下同】
小兒肚臍突出:用原斷臍帶并艾葉同燒灰,以油胭脂調搽,即安。
小兒臍汁不干;用綿裹落下臍帶燒研一錢,入當歸頭末一錢,麝香一字,摻之。 【《全幼心鑒》】
小兒斷臍:即用清油調發灰傅之,不可傷水,臍濕不干,亦傅之。 【《本草綱目》】
治小兒初生臍未落時,腫痛水出:取故緋絹燒灰,研細末傅之。 【《衛生總微》,下同】
又以綿燒灰,研為細末傅之,新舊皆可。
小兒肚臍突出半寸許,此氣旺不收也,若不急安之,往往變為角弓反張。方用茯苓一錢,車前子一錢,甘草二分,陳皮三分,通草三分。如無通草,燈心一團。共煎湯灌之。一劑即安,神方也!【《石室秘錄》,下同】
小兒初生,臍汁不干:用車前子炒焦為細末,敷之即干,神效。
初生小兒胎熱,或身體黃者:以真牛黃一豆大,入蜜調膏,乳汁化開,時時滴兒口中。形色不實者,勿多服。【《錢氏小兒方》】
初生小兒五七日有熱證不已,只以益元散時時灌之。 【《傷寒心鏡》】
小兒胎熱:黑豆二錢,甘草一錢,入燈心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服。 【《全幼心鑒》,下同】
小兒初生七八日,大小便血出,乃熱傳心肺,不可服涼藥,只以生地黃汁五七匙,酒半匙、蜜半匙和服。
小兒初生無皮色赤,但有紅筋,乃受胎未足也。用早白米粉撲之,肌膚自生。 【《圣濟方》】
小兒初生,遍身如魚脬,又如水晶,破則成水流:以密陀僧生研擫之,仍服蘇合香丸。【《救急方》】
治兒初生,兒血凝,皮肉不斂,哭無聲,不吮乳:以胡粉研細,酒和涂之,干即再涂。【《衛生總微》,下同】
又以白僵蠶為末,煎湯,通寒溫浴之。
小兒胎寒好啼,晝夜不止,因此成癎:當歸末一小豆大,以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 【《肘后方》】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于兒腹上回轉摩之,以愈為度。 【《圣惠方》】
治小兒忽患腹痛,夭矯汗出,名曰胎寒。煮梨葉濃汁七合,可三四度飲之。 【《千金方》】
小兒初生頭熱鼻寒者:天南星炮為末,水調貼顖上,炙手焚之。 【《危氏得效方》】
小兒初生,面青身冷口噤,乃胎寒也。用白僵蠶、木香、肉桂、陳皮、檳榔、甘草炙各五分,水煎取汁,以綿蘸入兒口中。【《入門》】
又以當歸為末,每用一小豆許,乳汁調下,日二夜一。兒大添之。 【《衛生總微》,下同】
又以柏子仁為末,每服一錢半,溫水調下。
小兒五十日以來,胎寒腹痛,躽啼弄舌,微熱而驚,此癎疾也。豬腎一具,當歸一兩焙,以清酒一升煮七合,每以杏仁大與咽之,日三夜一。【《圣惠方》,下同】
小兒躽啼,驚癎腹滿,大便青白色:用柏子末,溫水調服一錢。
小兒躽啼,面青腹強,是忤客氣。馬糞一團絞汁灌之。 【《圣濟總錄》】
小兒滿月,百日內發寒啼者:用車前子、元胡索、小茴、豬苓、澤瀉、釣藤各三分,赤茯苓、木通各四分,甘草一分,燈心煎,半饑服。如藥不便。用燈心火爆四花穴,即臍上下左右。【《窮鄉便方》】
小兒夜啼,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 【《生生編》,下同】
小兒夜啼:黑牽牛末一錢,水調敷臍上,即止。
小兒夜啼:用小兒初穿毛衫安放瓶內,自不哭也。
小兒夜啼:取井邊草私著席下,勿令母知。
小兒夜啼:乳香一錢,燈花七枚為末,每服半字,乳汁下。 【《圣惠方》,下同】
小兒驚啼:白玉二錢,寒水石半兩為末,水調涂心下。
小兒夜啼:豬屎燒灰淋汁浴兒,并以少許服之。
小兒夜啼:明鏡掛床腳上。
小兒腹痛夜啼:牛黃一豆許,乳汁化服,仍書田字于臍下。
小兒夜啼:死人朽棺木燒照即止。
小兒腹痛夜啼:樹孔中草暗著戶上,即止。
小兒夜啼:取雞窠草安席下,勿令母知。豬窠中草亦可。
治小兒夜啼;寫: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燒灰吞之,男左一本,女右一本。【劉氏方】
治小兒夜啼不已,醫所不治者:取狼屎中骨燒灰為末,水服如黍米大二枚。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驚啼:取雞屎白熬末,以乳服之佳。
又酒服亂發灰。
又車轄脂如小豆許,內口中及臍中。
又臘月縛豬繩,燒灰服之。
小兒夜啼:以妊娠時食飲偏有所思者物,以此哺兒即愈。
又取伏龍肝交道中土各一把,治下篩,水和少許飲之。
又取馬骨燒灰,敷乳上飲兒,啼即止。
小兒驚啼:亂油發燒研,乳汁或酒服少許,良。
小兒驚啼,啼而不哭,煩也;哭而不啼,躁也。用蟬蛻二七枚去翅足為末,入朱砂末一字,蜜調與吮之。【《活幼口議》】
小兒驚啼,發歇不定:真麝香一字,清水調服,日三。 【《廣利方》】
小兒夜啼:牛屎一塊,安席下,勿令母知。 【《食療》】
小兒夜啼:用涼膈調益元散,肚饑臨睡服。 【《傷寒心鏡》】
小兒夜啼:五倍子末津調,填于臍內。 【《楊起簡便方》】
小兒夜啼:取燒尸場土置枕邊。 【《集簡方》】
小兒一百二十日內夜啼:用蟬蛻四十九個,去前截用后截,為末,分四服,釣藤湯調灌之。【《心鑒》】
小兒夜啼:劉季奴半兩,地龍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許。 【《圣濟總錄》,下同】
小兒夜啼:馬蹄末敷乳上飲之。
小兒客忤夜啼:用本家廚下燒殘火柴頭一個,削平焦處,向上朱砂書云:撥火杖,撥火杖,天上五雷公,差來作神將!捉住夜啼鬼,打殺不要放。急急如律令!書畢勿令人知,安立床前腳下,男左女右。【《岣嶁神書》】
小兒夜啼:甑帶懸戶上,即止。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驚啼,狀如物刺:用猬皮三寸燒末,敷乳頭飲兒。
小兒夜啼:取伏龍肝末二錢,朱砂一錢,麝香少許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五丸,桃符湯下。【《普濟方》,下同】
小兒夜啼:以白花蛇目睛一只為末,竹瀝調少許灌之。
小兒驚熱,夜臥多啼:朱砂半兩,牛黃一分為末,每服一字,犀角磨水調下。
小兒夜啼:硫黃二錢半,鉛丹二兩,研勻瓶固煅過,埋土中,七日取出,飯丸黍米大,每服二丸,冷水下。
小兒驚啼:黃芩、人參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水飲下。
小兒夜啼:前胡搗篩,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為度。
小兒夜啼,驚熱:用人耳塞石蓮心、人參各五分,乳香二分,燈花一字,丹砂一分為末,每薄荷湯下五分。
小兒夜啼:人參一錢半,黃連炙一錢半姜汁炒,甘草半錢,竹葉二十片,作二服,加姜煎。【《平治會萃》】
小兒夜啼:用大蟲眼睛一只為散,以竹瀝調少許與吃。 【《姚和眾方》】
小兒初生,三日內啼哭,腹內響,打屁,陰囊稀,名為盤腸氣。用車前子、防風各三分,薄荷、甘草各一分,元胡子、木通各四分,蟬殼五只,水洗去頭足,如唇紅目赤加宣黃連二分,燈心一丸,同煎服。【《窮鄉便方》】
小兒夜啼:蟬蛻二十個去頭足,燈花三分,乳香末一錢,竹葉炙過為細未,唾丸,入小兒臍,以舊膏藥封之。【《身經通考方》,下同】
治小兒夜啼:用神前燭花研碎,無根水下。
小兒血眼:兒初生艱難,血瘀眥睚,遂濺滲其睛,不見瞳人,輕則外泡赤腫,上下弦爛,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輕粉少許,蒸熟絹包,頻點;重者加黃連、(石卜)硝最良。 【《全幼心鑒》】
小兒百晬內吐乳,或糞青色:用年少婦人乳汁一盞,入丁香十枚,陳皮去白一錢,石器煎一二十沸,細細與服。【《陳文中小兒方》】
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危氏得效方》】
小兒初生吐不止者:用籧篨少許,同人乳二合,監二粟許煎沸,入牛黃粟許、與服,此劉五娘方也。【《外臺秘要》】
小兒哯乳不止,服此立效:膩粉一錢,鹽豉七粒,去皮研勻,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藿香湯下。【《活幼口議》】
襁褓吐乳,欬嗽久不愈:石燕子末以蜜調少許涂唇上,日三五次。 【《衛生寶鑒》】
小兒初生,二便不通:用皂角燒存性,研為細未,煉蜜作丸如棗核樣,內谷道中即通。【《育嬰家秘》】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兩,皮硝少許,同煎滾冷定,徐徐灌入口中,服下即通。【《蘭氏經驗方》】
小兒初生便閉:甘草、枳殼煨各一錢,水半盞煎服。 【《全幼心鑒》,下同】
小兒初生鎖肚,由胎熱毒結于肛門。兒生之后,閉而不通三日者,急令婦人咂兒前后心、手足心并臍七處四五次,以輕粉半錢,蜜少許,溫水化開,時時與少許,以通為度。
治初生小便不通:用孩兒茶研極細末分許,煎扁蓄湯調下立通。 【《萬病回春》】
治小兒穢惡入腹,令兒嘔吐不乳:木香、干姜、茯苓、甘草、木瓜、丁香各等分,水煎綿蘸滴與之。【《證治準繩》】
小兒晬嗽、百日咳嗽痰壅:貝母五錢,甘草半生半炙二錢為末,沙糖丸芡子大,每米飲化下一丸。【《全幼心鑒》】
治小兒百晬內嘔吐乳你,或大便青色:用少婦乳汁一盞,丁香十粒,陳皮一錢,磁器內煮數沸,稍熱空心以綿球吮服。【《保嬰撮要》】
治小兒未晬咳嗽:用白僵蠶直者為細末,涂少許你頭上,令兒吃立效。
小兒不語:四五歲不語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 【《千金方》】
小兒語遲者,以伯勞所踏樹枝鞭之,即速語。李時珍曰:案羅氏《爾雅翼》云:本草言伯勞所踏樹枝鞭小兒,令速語者,以其當萬物不能鳴時而獨能鳴之,故以類求之也。【《完素六書》】
小兒從小至數歲不能言:此心氣不足,舌本無力,不能發轉故也;一云風冷傷于少陰。以赤小豆為末,酒和涂舌上,神效。以社壇余胙酒,與飲少許。【《衛生總微》】
針灸
《甲乙經》曰:小兒臍風,目上插刺,絲竹空主之。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然谷主之。
《千金方》曰:治小兒四五歲不語,灸足兩踝各三壯。
《圣惠方》曰:小兒撮口胎風,先灸兩乳中三壯,后用烏驢乳一合,以東引槐枝三寸長十根火煨,一頭出津,拭凈浸乳中,取乳滴口中,甚妙。
《黎居十簡易方》曰:小兒臍風,獨頭蒜切片安臍上,以艾灸之,口中有蒜氣即止。
《危氏得效方》曰:小兒卒然腹皮青黑而死,灸臍上左右,去臍各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灸五壯,仍酒和胡粉涂腹上,干則易。
《寶鑒》曰:夜啼灸幼宮三壯,又灸中指甲后一分。
《萬全方》曰:灸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沖穴一壯,炷如小麥大。
萬氏《片玉心書》曰:凡小兒初生,多有灸百會者,取其可以截風也。殊不知地分南北,人有勇怯,北人用灸固宜,南人用之無益而有害也。
《醫學綱目》曰:兒生二七日內,不吮乳多啼者,乃客風中臍,循流入脾,灸承漿在下唇棱下宛宛中,次灸頰車在耳下頰骨后,炷如雀屎各七壯,非灸不療。
兒喉中嗚咽,乳不利,灸璇璣三壯,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
《古今醫統》曰:小兒撮口臍風,針然谷三分,不宜見血,灸則三壯。然谷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又云內踝前,在下一寸,別于太陰蹺脈之郄,足少陰脈所流為榮。
小兒氣不足,數歲不語,針心俞三分,灸則三壯。心俞在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衛生總微論方》曰:小兒心氣不足,從小至數歲不能言,灸心俞三壯,灸兩足踝三壯。
初生兒血凝,以臍四邊各去臍半寸,并鳩尾下五處,各灸三壯。
治小兒初生撮口,以鹽豉置臍上灸之。
《小兒方》曰:小兒撮口出白沫,以艾灸口之上下四壯,鯽魚燒研,酒調少許灌之,仍掐手足。兒一歲半則以魚綱洗水灌之。
《證治準繩》曰:小兒臍腫,灸腰節臍骨間灸三壯,名命門穴,炷如麥。
《東醫寶鑒》曰:凡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過七壯,炷如雀屎。
醫案
《小兒直訣》曰:李司戶孫百日發搐,日三五次,或作胎驚治之,不應,即用大青膏豆許涂顖、浴體二法,三日而愈。蓋嬰兒血氣未實,不能勝外邪而發搐,故用浴體法。凡搐頻者,風在表易治,宜發散;搐稀者,風在臟難治,宜補脾。
《獨醒雜志》曰:樞密孫公抃生數日,患臍風已不救,家乃盛以盤合,將棄諸江,道遇老媼,曰:兒可活,即與俱歸,以艾炷灸臍下遂活。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印堂青黑,至夜啼搐,余謂脾土虛寒,用釣藤飲而安。后因驚發搐夜啼,用釣藤飲前證頓止,又用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發熱夜啼,乳食不進,昏迷抽搐,痰盛口噤,脈紋如水字。此脾肺氣虛,風木所乘,痰食積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加釣藤鉤而痊。
一小兒生旬日,面目青黃。此胎黃證,妊娠胃熱也,用瀉黃散,乳調少許即愈。后復身黃吐舌,仍用前散而安。
《明醫雜著》曰: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干作渴,吐痰如涌,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稟賦不足也,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加鹿茸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內熱晡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或用清熱等藥治之,虛證悉具。余以為所稟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蓋古今元氣虛實不同故也。
《幼科發揮》曰:一兒一日發搐,五日不醒,藥石難入。予針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乞調養之。予曰:曩用針時,針下無氣,此稟賦不足也。如調理數年后出疹痘,可保無事,若在近年不敢許。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小兒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視其證,非臍風乃臍腹痛也。取蘄艾杵爛,火上烘熱掩其臍上,以帛勒之,須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兒生八日,噴嚏多啼,請予視。予曰:此臍風也。視其上腭,果有泡,色變黃矣,乃取銀穵耳刮去之。其父慘然,愛惜之心見于形色,故去之未盡也。有老嫗聞之,急使婢女告其父,當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懼,自取銀穵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曰:旬日后當發驚風。后果病,迎予視之,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儒學陶教授一子,生八月病吐,諸醫治之不止,湯丸入口即吐。諸醫云: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欲作火治。用瀉火藥,又不效。眾醫不能治,其吐益劇。既請予至議治,予作理中湯劑,用豮豬膽汁、童便各半拌之,炒焦,以水煎服,藥入立止。師請言其法,予曰:吐本寒邪,當用理中湯熱藥以上之。內寒已甚,格拒其陽,故熱藥入喉,被寒所拒,不得入也。今膽汁之苦寒,童便之咸寒,下喉之后,兩寒相得,故不復出。須臾之間,陰氣漸消,陽氣乃發。此熱藥須冷服,以主治格拒之寒,以止嘔噦者是也。
一兒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計之,非變蒸也。視有二乳母皆年少氣壯者,其乳必多,更代與之,必傷乳也,戒以今且損之,令饑一日自愈。后宜絕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果安。父母如其教,亦無傷食病。
本縣大尹張鼎石子生四月無乳,取一民壯婦人乳之。一夜大啼,醫甘大用治之,呼為腹痛,用理中湯不效。又呼為傷食,用益黃散,又不效。夜更啼哭,請予視之。甘語其故,蓋心本惡熱,藥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益增其病也!乃往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煩一也。尹曰;傷食乎?腹痛乎?全曰:腹痛則面色青,傷食則面多晃白,今面多赤,心煩證的也。用導赤散加麥冬燈心,進一服,次早往問之,甘自內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嘆彼喜藥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人問,尹曰:昨夜哭尤甚也。予告之曰:病安矣。四日夜未亂,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饑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來后,再不復啼,病果退矣。
王少峰次子三個月痛吐,請醫治之,藥乳不納。予見其兒在乳母懷中、以身伸努上竄,呃呃作聲,有發驚之意,乃取理中湯丸末子一分,用豬膽汁、童便各半匙,調分三服。初一次少停,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又進一次,又乳之。其兒睡一覺醒,則嘔止,不伸努,不呃呃作聲矣。予以是法教諸子,活人甚多,乃良法也。
一兒自滿月后常吐乳,父母愛之,諸醫不能止。一日問予,予曰:嘔吐者,非常有之病也。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兒賴乳以生,頻吐乳者,非所宜也,恐傷氣,不可不求其故。有母氣壯乳多者,唯恐兒饑,縱兒飽足,飽則傷胃,所食之乳涌而出,此名溢乳,如瓶之注水滿而溢也,宜損節之,更服肥兒丸。兒之初生,筋骨軟弱,為乳母者當懷抱護持可也,不然則左右傾側,其乳流出,此名啘乳,如瓶之側其水流出也,能緊護持則不吐也。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變化之,無時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當補其脾胃,助其變化可也,亦以肥兒丸主治。
一女五個月內發搐,予以瀉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轉甚。予思痰壅氣郁,乃發搐也,丸散頗粗,與痰粘滯于咽喉之間,致氣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葉煎作湯,取綿紙濾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而安。其父嘆曰:醫之貴于變通也如是夫!
先翁治一兒滿月后發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袓訓:治急驚風,只用瀉青丸、導赤散。
《育嬰家秘》曰:一小兒初生遍身無皮,俱是赤肉,用白果粉遍身摻上,候生皮乃止。
一小兒初生如魚泡,又如水晶,破則水流,用密陀僧研極細,摻之。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患胎驚,諸藥不應,用紫河車研爛如泥,每用錢許,乳化服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加釣藤鉤、漏蘆與母服兩月余,舉發漸輕;服年余舉發漸稀;更服年余不再發。至出痘后復發,取紫河車研爛,入糯米粉丸小豆大,每服百丸,以乳送下,服二具全瘥。畢姻又發,仍服前丸及十全大補湯、六味丸加當歸、黃芪、肉桂、五味子。年余,喜其能遠帷幕得痊。后因勞役更作,又用前丸及十全大補湯等藥不應,用大劑獨參湯服數斤,然后舉發稍緩;乃用人參二兩、附子一錢,數服頓止;仍用前藥,間用獨參湯而痊。
一小兒患胎驚,用紫河車及十全大補湯、釣藤膏而愈。畢姻后發,用大劑獨參湯、六味丸加五味子、黃芪、當歸煎服。半載,舉發稍輕;年余,不再發。后每勞役怒氣仍發,即用前藥隨愈。又傷寒愈后復作,虛證悉具,莫能名狀,用紫河車二具、獨參湯十余斤而痊。后患傷風咳嗽,咽干內熱,用六味地黃丸料加五味子煎服,及十全大補湯而痊。
一小兒百日內患抽搐,痰涎自流,用驚風藥益甚,視其面色黃白,仍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而愈。
一小兒面青黑或痿黃,審其母素有郁怒所致,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治其母,其子亦愈。
一小兒月內發搐鼻塞,余以為風邪所傷,以六君子加桔梗、細辛,子母俱服;更以蔥頭七莖、生姜一片細擂,攤帛上,兩掌護溫,貼于顖間,半晌鼻利搐止。
一小兒未可月發搐嘔乳,腹膨作瀉,余以為乳多傷脾胃,用五味異功散加漏蘆,母服之,子服數滴而尋愈。
一小兒旬日內先兩目發黃,漸及遍身,用瀉黃散服之瘥。
一小兒因母食郁飽脹咽酸,而患遍身皆黃,余以越鞠丸治其母,以瀉黃散治其子,并愈。
一周歲兒痰嗽啼哭,或用抱龍丸未止。余視其右腮白,左腮青,此肺肝二經相勝,先用瀉白散以袪肺邪,次用柴胡梔子散以平肝火,又用地黃丸以滋腎水而痊。
一小兒三歲夜啼,面色白,黑睛少,小便清。此脾腎氣虛,朝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夕用地黃丸頓愈。
一小兒白睛多面色赤,時作啼,此稟腎不足,用地黃丸。半載后忤其意,雖哭面色不赤。丹溪先生云:小兒忽大叫必死,即此義也。
一小兒顱解足軟,膝大不能行履,用六味丸加鹿茸治之,三月而能步履。
一小兒年十四歲而近女色,發熱吐痰;至有室,兩目羞明,頭覺脹大;仍不斷欲,頭漸大,顖門忽開。用地黃丸益氣湯之類,斷色欲年余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患前證,內熱晡熱,形體倦怠,食少作渴,余以為所稟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補之,不越月而痊。
一小兒停食,腹痛夜啼,用大安丸而愈。后乳食雖入,其腹仍痛,用六君子加山楂、神曲,痛少止。乃去二味又四劑,痛全止。
一小兒三歲面白夜啼,小便青而數。此肺腎虛弱,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肉桂一分,夕用地黃丸而愈。大凡小兒面色青,黑睛少,或解顱足熱者,出痘多在腎經,預用地黃丸補腎氣,多得無恙者。
一小兒二歲夜啼,面色赤,黑睛色淡,小便頻赤,朝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夕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發熱多啼,乳食不進,昏迷抽搐,痰盛口噤。此脾肺氣虛,風木所乘,痰食積于胸腹也。先用大安丸,后用六君子、釣藤鉤而痊。
一小兒每忽哭,白睛多,每悲面色赤。余謂稟賦腎虛,火妄動而然也,用地黃丸半載,后雖哭而面色不赤,諸證皆愈。
一小兒停食腹痛,發熱嘔吐,服峻厲之劑,更吐瀉汗多,手足并冷,發痙不止,其脈浮洪,按之如絲。用六君子湯加升麻、炮姜,痙證頓已;惟寒熱往來,又用四君、升麻、柴胡而愈。
一小兒瘈瘲啼叫,額間青黑,此驚風肝木乘脾腹中作痛也。先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柴胡、釣藤鉤,啼叫漸緩;更加當歸,又二劑而安。
一小兒言遲泄瀉,聲音不亮,雜用分利清熱等劑,喉音如痖,飲食少思。朝用地黃丸加五味子,夕用補中益氣湯,其瀉漸止;遂專服前丸兩月,喉音漸響。
一小兒白睛多,瀉后喉喑,口渴兼吐,大便不實,朝夕服地黃丸而痊。后患瀉,喉復喑,仍服前丸而愈。此皆稟賦腎氣不足,故用是藥。
一小兒五歲不能言,咸以為廢人矣,但見其形色,悉屬肺腎不足。遂用六味地黃丸九五味子、鹿茸,及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兩月余,形氣漸健;將半載能發一二言;至年許,始音聲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