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海口

臺地囗夷海口,道里綿長,各路設防宜分最要、次要海口。㈠安平大港口,在郡治西城外。外有南北沙汕二道,橫亙百余里,攔截大洋為郡城外護。安平,即南汕之首也。㈠四草海口,與安平斜隔大港,即北汕之首也。其外水勢寬深,臺灣大商船自內地來,皆停泊于此。俗名四草湖。㈠鹿耳門,距四草湖不及五里。在昔號稱天險。㈠郭賽港,在鹿門耳北十里,為安、嘉二縣交界之所。本即北汕,為水沖成港。口門頗深,水底沉汕蜿蜒,非熟習水道者不能輕入。㈠二鯤身,在安平迤〈辶里〉三里。本即南汕,與三鯤身毘連,近年水沖成港。水淺,小舟可以登岸。㈠鳳山縣打鼓港、東港:打鼓港在埤頭縣治西南十里打鼓、旗尾二山之間;口門淺窄,外有沙坪,大船不入。東港在埤頭縣治東南六十里鳳鼻山后,外有沙汕,對面海中有小琉球嶼,船自北來,須由打鼓港外洋避汕而行,繞琉球嶼方能入港。港口門稍闊,水深不過一丈;惟小船可入。㈠嘉義縣樹苓湖,在縣西北六十里,又名象鼻湖。北距五條港二十八里,南距笨港之猴樹港十五里,外有沙汕三道,若斷若續。內匯為湖,上下三十余里,俗以五條港為上湖,樹苓湖為下湖。內水深自一丈七、八尺至四、五尺不等。自岸至口門約逾十里。潮大時,一望汪洋;潮退時,海灘至岸約五、六里。上湖口門,久淤;惟下湖可進大艘。㈠彰化縣番仔挖,在縣西南五十里。南距樹苓湖六十余里,北至王功港七里,又北至鹿港二十三里。昔時,鹿港口門最大;嘉慶中,鹿港口門淤廢,商船由王功港出入。道光以來,王功港口又淤,商船皆從番仔挖出入。番仔挖口闊水深,外有沙汕一道,迤〈辶里〉自南而北,商船自此由港內經王功港而至鹿港;故以番仔挖為鹿港外口。自東岸西至口門沙汕,遠約十里,至深水行大船處約三里。㈠王功港,又名牽〈舟古〉湖,為鹿港內門。㈠五〈氵義〉港,即鰲棲港,在彰化縣北界;南距鹿港四十里,北距大甲溪三十里。口門水深一丈或七、八尺;其南有水里港,口門水深一丈四、五尺。二口相距甚近,不過數里。商船二、三千石至者,水小由五〈氵義〉港入,水大由水里港入。㈠淡水縣次要小口四:曰大安、曰中港、曰香山、曰竹塹;最要大口曰滬尾、曰雞籠。大安港在縣西南九十里大甲溪之北。昔年水口寬深,內地大商船可到;近淺窄,惟數百石小船出入。中港在大安,北去吞霄、后壟二小口,皆淺狹。香山港在縣治南十里,岸去海口甚遠。港東礁寬六十丈,水深二丈余,海灘甚大,不能靠岸。竹塹,在縣治北十里。滬尾即八里坌口,在縣北,府志所云深水港是也。兩岸南北相對皆山,中開大港,寬七、八里。在口門水深一丈七、八尺,港內深一丈二、三尺。滬尾在北岸,八里坌在南岸、港西為海口。昔港南水深,商船依八里坌出入;近淤淺,口內近山有沙一線,商船不便,皆依北岸之滬尾出入。口內北岸六七里許。雞籠在淡水極北轉東之境。由艋舺入山北行三十里為水返腳,轉東行二十五里至大雞籠。萬山叢峻,下多深潭、急溪,地勢極高,俯瞰全臺在目。嶺下三面峰巒環列,中開大澳;東北一面向海,口門極其寬深。澳長七、八里,外寬五、六里,內寬里許。澳內深水二丈余,可泊大商艘數百號。㈠宜蘭縣之蘇澳,南境逾馬賽山界。水勢寬深,澳內可容大艘。昔蔡、朱二寇,曾泊船于此,欲以登岸。其澳三面皆山,東南系生番界,地勢險峻。以外有烏石、加禮遠二港;口皆極淺窄。春夏以后,惟小船出入;秋后即小船亦難入。此各海口之大約情形也。

臺地本三口對渡:鹿耳門與同安廈門對,鹿港與泉州蚶江對,八里坌與福州五虎門對。凡敵船可到之口,即敵人可入之處;欲為守口之計,莫如增建炮臺。然筑(炮)臺,必先審地勢,攬其形勝,或可以獨當一面,或可以幾面拒敵,形勢既得,然后興工。其基地必堅,其四周必廣;其高若干?足以瞭望若干里?高低廣狹、正面旁面、前路后路,均須布置有法,而后炮臺之成,有恃無患。我能攻敵,敵不能攻我;我兵有藏身之固,而敵人無敢近駛之船,則海口可守。

石燭坑

臺北有石燭坑,亂石參天,光如燭照。天將雨,則有聲如龍,又呼龍洞。

蛇侖

蛇侖,海沙飛積,逶迤六十里,酷似蛇形。秋晴,士女游觀紛集。

雙溪

臺北有上雙溪、下雙溪,水云環抱,上下相接。

鹿耳門

鹿耳門,門長約三、四里,左右皆礁石,土人名鐵板沙。港道紆回,舟觸沙線立碎。海邊漁人于南礁樹白旗,北礁樹黑旗,名曰蕩纓;以志淺深,便知趨避。凡海船來臺者,每歲出金少許,以酬其勞。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尺,入門必懸起后柁。及進門內,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下實皆淺沙。若深水可行舟處不過一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惟鄭成功至,忽水漲數丈,大小戰艦,縱橫畢入。

臺島環海之浪,其名曰涌。涌者,無風起浪,翻濤卷雪,舟莫能近。山前以夏秋為甚,山后起于冬春。而安平、旗后之涌尤險。每年自四月杪起、至九月止,南風司令,巨浪拍天,驚濤動地,數十里外聲如震雷,隱隱闐闐,晝夜不息。遇海雨狂飛,勢更洶涌。本地商船,一交夏令,即避往他處。即輪船亦不能入港,以竹簰置木桶,人坐其中,轉渡數里,出入于波濤之中;近有用小火輪接載,較為穩妥。然涌平則可行,大則不能渡矣。

逆水砂

萬水皆朝東,臺水朝西,堪輿家所稱逆水砂也。

大甲

大甲多山,陰霾瘴雨,終歲不改。山水奔流,不敢輕過;有時晴霽忽雨,進退維谷,葬于魚腹者多矣。岑宮保鑄鐵籠,修筑堤防,今已沖決;非愚公復起、神禹再生,無濟也。其溪廣有數十丈,為南北萬流歸匯之所。溪源東接虎尾,西通大海,每水漲數丈不能涉,誠天險也,

鯤身

一鯤身至七鯤身,皆安平海濱。沙腳巨石潛波二、三尺,約有百余里。

更數

按廈門至澎湖七更,是為大洋;澎湖至臺灣船,五更或云四更,是為小洋。「樵書」云:六十里為一更,又一日夜定為十更。定更之法,以焚香幾枝為度。船在大洋,風水有順逆、駕浪有疾遲,水程難辨,以木片從船首海中,人自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準。若人行至船尾,木片未至,為不及更;或木片先人至,則為過更,均非更數也。

。勝景

黑水溝

黑水溝為渡臺最險處。水益深黑,必藉風而過,否則進退維谷。舵工云:常下鉛筒棕繩盡百數十尋,未及底。「臺灣雜記」云:溝中有蛇,皆長數丈,通身花色;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紅而尖,觸之即死。舟過,溝水多腥臭;蓋毒氣所蒸也。

四草湖

四草湖與安平斜隔大港,即北汕之首也。其外,水勢寬深。臺灣大商船自內地來,皆停泊于此;距安平約十里。

琉璜泉

駐防臺灣水師游擊宗人廷謨云:常游上淡水,有一山,出琉璜。山上有泉約寬數畝,人遠望,水滾起如沸湯,約高二、三尺,不(敢)迫視,恐中其氣,或至立斃。「諸羅雜記」云:玉山之下有溫泉,泉上涌氣蒸騰如沸;凡數處。夫山出琉璜,斯下有溫泉,亦無足怪;若泉上涌及沸高數尺,則諸書所未載。

龍目井

龍目井,在雞籠山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涌如珠,噴地而出,甘冽冠于全臺。或云:荷蘭所浚。但其井相距府治千余里,且生番出入之地,不能致也。「云南山川志」云:哀牢山下有一石,狀如鼻,二泉出焉,一溫、一涼,號為玉泉。「貴陽山泉志」云:甘梗泉在平頭司,石崖中一源涌出,清濁分流,有似涇、渭之狀。是泉出之異,有難以理測者。臺郡他處泉味亦微咸,而茶湯隔宿澄清。福州會城井水味微咸,與臺地同,而茶湯頃刻色變。今臺灣縣亦有此井名。

滸苔

滸苔,海中苔,深綠色,細如苧線,長四、五尺。結成束,土人向日曝干用油煎食,或煮為湯。每食薄餅,用滸苔下之。「通雅」云:苔生于水者,青綠如發。海濱之人多取裛而食之。名曰涉厘。又名側理。可為紙。晉帝賜張華側理紙千張,即此苔所為也。

十八重溪

十八重溪,去鳳山縣五十里,乃一溪曲折繞道跋涉十八重,間有一、二支流附入;非十八條溪水橫流而過。

溝道

臺南縣城內外水溝,自前臺灣道劉蘭舟觀察籌款修筑,積久淤塞,且舊基亦多傾圯。時屆夏令,地防阻逆,穢氣郁蒸,亟宜疏浚重修,以利水道,而弭疾疫。當經回明顧緝庭觀察,由府移委包哲臣司馬召匠估計,逐段興修。城內分為三段,委王守備華如、雷從九其藻、鄭巡檢文海監修。其西城外五條港,亦一律疏浚。閱五月蕆事。是役也,費公項千二百兩,余由民間捐修。

放生池

龍山寺前有長渠一道,綠膩鴨頭。每到春時,桃花水漲,必有好善者購取鱗介之屬,于此放生。歷年以來,龜、鱉、鰍、鰻、〈蟲亮〉、蚶、蛤、蚌、鳊、鱸、鯉、鯽、鱖、鮪、鱮、魴,戢戢鱗鱗,充戢其內。有老饕者,每伺更闌,安置筌箵、罾罟,貫以柳條,燔諸翠釜;是彼欲生之、而此欲殺之矣。

北香湖

北香湖,在嘉義北門里許。湖面東,自臺斗坑,凡數折,而匯縣治之眾流,灌田凡數百頃。遠山蒼翠,列峙于對岸。循阡陌以東,有地數畝,扼全湖之勝。其間牙蕉檨樹,荷錢蓼花,風動波搖,互相掩映。

師泉井

康熙二十二年夏,水師提督施瑯統師征臺灣。從者三萬有余眾,駐集平海之澳。天時旸亢,昔之井廛,盡成湮廢。嗣得一井于天妃宮廟之前,距海不盈數十武;潰鹵浸潤,厥味咸苦,其流亦易罄。施公禱神祈吁,不崇朝而泉流潮擴,味轉甘;綆汲挹取之聲,晝夜靡間。凡三萬眾,咸資飲沃,因鐫石紀異,名曰師泉,昭神貺也。

石湖

石湖在今臺灣縣界內八大武郡山,行十余日乃至;有社曰茄荖網社。湖寬里許,天將(雨),湖輒水漲丈余。或以為湖底有眼通海。按「潯陽記」云:雞籠山下澗中有數處,累石若人功,水常深尺余;朝夕輒有涌泉溢出如潮水,時刻不差,朔望尤大,號為潮泉。與茲相類。

安平第一橋

府治大西門至安平鎮,路經北勢街尾港,有木橋一座,為安平第一橋,系績溪周大守修建。歲久,水嚙垂圯,人艱于涉。光緒辛亥秋,余護臺道,安平縣范令謀籌款重葺之,請于余。余曰:一時之勞,百年之逸,明欲歲歲無趨事之擾、日日無履險之懼,非改之石橋不可。因查軍工廠所儲舊石甚富,即令募工選石以易之。遂疊石為墩,旁翼以欄。工始于是年十一月初四日,閱一月而蕆事。行者履如砥平;潮生汐落,凌波濤于踵趾之下,而若不知。爰取「寰海鏡清」之意,題曰鏡清橋;固不獨行人利涉已也。

東吟社

康熙二十四年,鄞縣沉斯庵光文流寓臺灣,招無錫季蓉洲、華蒼崖、宛陵韓震西、會稽陳易佩等,聯為詩社,取謝太傅「山以東重」之意,名曰東吟社。蓋臺灣之山,在東極高峻,不特人跡罕到,且從古至今絕少有題詠之者。今與諸社翁共創始之,分題拈韻,擇勝尋幽,可與王右軍之茂林修竹、石季倫之流水長堤,并垂不朽。

可以觀

道署鶴馴堂,建有戲臺,無額;余題曰「可以觀」。易有云:風行地上,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蓋古者天子親行巡狩以察四方,則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所謂觀者,民生之休戚、風俗之美惡、吏治之得失,皆系之;故曰「觀我生、觀民」也。余忝護道篆,固有觀察之責,思觀我而觀民,因觀今以觀古,則作劇觀可也、即不作劇觀亦可也。

鶴馴堂東有澄臺,可以觀海。每值演劇,管弦之聲與潮音相答。余撰聯云:聽滄海狂濤,可淘千古風流人物;觀澄臺秋月,好奏一部樂府霓裳。

朝天臺

朝天臺在臺南府署內,覺羅四公為府時所筑。臺之高廣,視澄臺過之,亦可觀海。今已廢。

蓮花潭

鳳山學宮泮池,即蓮花潭。寬約八、九里,煙波浩渺,漁筏出沒,長堤綿亙,竹木蕭疏。鳳鼻、鳳彈諸山,淡抹天際,髣佛杭州西子湖,惜無臺榭點綴耳。往時學宮遍種茍花,「泮池荷香」,為鳳山八景之尤。近漁人蹂躪,已無遺種。

夢蝶園

龍溪李茂春,明季鄉薦,竄居臺永康里,題所居室曰「夢蝶園」(在府治社稷壇南);日誦佛經自娛,人稱李菩薩云。

斐亭澄臺

道署有斐亭、澄臺,瀛壖八景之二也。按亭與臺,皆康熙間觀察高拱干所構。公為「澄臺記」云:載庀小亭于署后,環以竹,名以斐。更筑臺于亭左,名曰澄;高二丈有奇,上廣數筵,四望空闊,海濤汨沒,若在幾席。

嗣亭、臺均圯。嘉慶四年,長白遇昌官此,尋廢址復建斐亭。唐薇卿方伯在道任時,于斐亭判牘、觀書、見賓、課子,三載有余。公暇,招客賦詩,如閩所謂詩鐘故事者。蓋仿古人「日辦公事、夜接詞人」之意。一時賓朋文字之盛,為海外二百年來所未有。方伯之沈太夫人,復督工重建澄臺;有聯云:物廢宜興,所期百度勤修,無慚建樹;地高易險,待欲一層更上,還要從容。方伯亦有聯云:官廨峙孤臺,海闊天空,坐此方能消塊壘;巖疆屏七省,山窮水盡,憂來無奈倚闌干。

夕照亭

臺道署東澄臺之側、斐亭之前,有夕照亭。昔王貢南孝廉有「別墅新增夕照亭」句,蓋設想耳,因名此亭以實之。文人游戲,遂成故實,亦如陳曼生云:「綠綺鳳凰梧桐庭院」也。其間叢陰環翠,淺水漾池,亦饒幽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多县| 林西县| 双江| 郸城县| 合山市| 梁山县| 合肥市| 红安县| 枣阳市| 双鸭山市| 长泰县| 胶南市| 扶余县| 格尔木市| 惠东县| 赫章县| 延津县| 蛟河市| 乐陵市| 涿鹿县| 崇左市| 江孜县| 布拖县| 越西县| 吴忠市| 高邑县| 宁都县| 遂宁市| 柘城县| 萨迦县| 聂拉木县| 五原县| 公主岭市| 舒城县| 安溪县| 张家港市| 永德县| 图们市| 启东市| 怀宁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