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周易闡真
- 佚名
- 4935字
- 2015-12-24 14:13:33
蹇者,前進屯難之義。卦德上坎險、下艮止,止于險中,故謂蹇。此后天中保先天之卦,承上家人而來。家人者,明不外用,煉己之功也。煉己者,煉其后天之陰耳。
人自先天失散,后天用事,人心惟危,如坎卦二陰在于一陽之外也。道心惟微,如坎卦一陽陷于二陰之中也。陽陷陰中,道心為人心所累,而不能振發,全是人心用事,險之極矣。但有險須要能止于險。能止于險,則人心漸消,道心漸生,可以處險,可以出險,而不為后天陰氣所傷矣。
辭曰:“賽利西南,不利東北”者,正處險出險之訣。西南屬坤,虛極靜篤之鄉,虛極招實,靜篤則動,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道心發現,人心自退,乃生我之處,故利。東北為艮,陰氣剝陽將盡之方,陰氣剝陽,順其所欲,人心用事,道心將亡,乃死我之處,故不利。
利于生道心而退人心,不利于起人心而傷道心。生道心即能處險,退人心即能出險。然必利見大人,貞吉者,特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不識不知,無貪無求,即是道心。有道心即為大人,無道心即為小人,去人心,非見道心不能。見得道心,方能去得人心。
利見大人者,即利見于道心耳。道心一見,邪正即分,穩穩當當,性定情忘,不為人心所誘,止則能以御險,動則能以濟險。止之動之,皆是道心運用,以正遇險,險中守正,終必出險解險,完成大道,以吉全之矣。
初六,在蹇之初,與物未交,人心未起之時,若往而交物,即起人心而有蹇,不往而來,人心不起,道心常存,而美譽之德在是矣。此柔而謹慎于未蹇者也。
六二,與五相應,五為坎中真陽,如王。二為艮中真陰,如臣。真陽有險,即真陰有險,如王臣蹇蹇也。有蹇而能止于其所,虛人心、求道心,不以艱難困苦移其志,所謂匪躬之故歟?此柔而能處于蹇者也。
九三,剛躁太過,與險為鄰,往即有蹇,幸其剛而得正,見險能止,不往來反,掃去人心,把持道心,遇蹇而無蹇。此剛而不入于蹇者也。
六四,獨柔不剛,本自有險,強欲出險,往必有蹇,幸其屈己求人,不恥下問,來連有道之士,擴充其識見,道心漸生,人心漸去,終必出險而無蹇,此柔而借剛濟蹇者也。
九五,陽陷于陰中,道心為人心所蔽,是謂大蹇。然剛中而正,借人心修道心,道心一來,人心即化,剛柔混合,先天之氣,從虛無中凝結成丹,大蹇而能大濟。此剛柔一氣,而無蹇者也。
上六,在蹇之終,正當人心安靜,道心發現之時,若不明火候,強制人心,反昧道心,往有蹇矣。不制人心,來養道心,而碩大之德在是矣。然必利見大人者,大人為了道成真,出險之人,從險地一一經歷過來,藥物火候,無不通曉。蹇終之時,正是生門死戶,可言可兇之處,須要真師大人口傳心授,方能殺里求生,出蹇濟蹇,而不為陰陽所拘矣。此求師口訣,而濟蹇者也。
然則,出蹇濟蹇之道,須要真師訣破生門死戶,方能濟事。不知生門死戶,不但道心識不得,即人心亦識不得。識不得道心,焉能生得道心?認不得人心,焉能去得人心?道心不生,人心不去,縱然弄盡旁門,不蹇而自致蹇,無益于性命,反傷于性命,可不畏哉!
上震下坎(解卦第四十)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初六,無咎。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解者,脫散之義。卦德上震動、下坎險,陽氣動而出險,險外之動,動之遂心。故謂解。此乘時采藥之卦,承上睽卦而來。睽者,陰陽不和,悅明不當,陰氣用事,陽氣有陷,此解脫陽氣之功不可缺。解脫陽氣者,采藥也。采藥貴乎知時,若不知時,當面錯過,陰氣仍在,陽氣又去。雖藥在咫尺,未許我得。
悟真云:“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后不堪嘗”。當其一陽生于坤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天地之心回轉,所謂西南得朋,正鉛遇癸生,大藥發現,道心震動,人心安靜之時,此自然之解,吉之先見者也。是以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無所往而來復,非人所勉強而然,乃一時自然之現露,出之于天。但天時已到,尤賴人力,急須下手扶陽抑陰,天人合發,借此一點陽氣,復而又復,復于純陽無陰之地,道心常存,人心永滅,方是解去危難,縱橫逆順,無不如意,是以有攸往夙吉也。
夙者,早也。早則藥氣方生,屬于先天;遲則藥氣已過,屬于后天。藥氣方生而急采,則先天堅固而得吉;藥氣已過而始采,則后天又發而不吉。夙吉二字,大有深意,有不得不早者,所謂“若到一陽才動處,便宜進火莫延遲”者是也。
初六,居于至險之地,柔弱無能,不能自出,而知親近有道之士,借他人之智慧,以解自己之昏暗,有咎者亦能無咎。此柔而借剛解險者也。
九二,以一陽而居于二陰之內,剛而能柔,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既不使人心為惡,如田中獲狐,而不縱放其狐,又不求人心強滅,如得黃矢,而不傷害其狐。不縱不傷,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使其自消自化,不解而解,解之而最吉者。此剛而用柔解險者也。
六三,愚而自用,妄想天寶,無道心而強制人心,以心制心,不但不能去人心,而且有以招人心。如負物者欲乘車,自致寇傷,雖解事屬正,然恃一己之陰,不求他家之陽,亦修道者取吝之事。此柔而強欲解險者也。
九四,剛而不正,又應初陰,道心中人心相雜,解陰而不果,如解而拇矣。
夫解散人心,所以振道心也。人心解去于道心來至,信之解之,在拇能動不能行,可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矣。此剛為柔牽不解險者也。
六五,虛人心而求道心,是君子維有解也。道心為君子之心,人心為小人之心。道心之解與未解,可于人心驗之,人心化盡,方是道心之難解,若稍有一點人心,而道心之難猶未解去,故修道者必使宥密之中,而無絲毫滓質為極功。此點化群陰之解險者也。
上六,在解之終,一切客氣盡消,只有人心未死,此一點人心,貪圖無比,即罪之魁,如隼鳥棲于高墉,所當急須解去者。幸在解終,正氣盛而邪氣弱,以道心而解人心,直下斷絕,無不利者。此大公無私之解險者也。
然則,解難出險之道,貴于知時,尤貴于剛柔相當,不先不后,不急不緩,乘時下手,未有不獲利者。然所以獲利處,總要知的西南坤位耳。
噫!藥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分明說破君須記,只恐相逢認不真。西南坤位,豈易知哉!
上艮下兌(損卦第四十一)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九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損者,減其有余也。卦德上艮止、下兌悅,有所說而即止之,止其悅而無妄念。卦體二五,剛柔得中,虛實相應,剛而不至于躁,柔而不至于懦,減其有余,增其不足,故謂損。此損中有益之卦,承上蹇卦而來。蹇者,有險能止,后天中保先天之道。然欲保先天,非去后天不能。去后天者,行損道也。
但損之為道,是不順其欲而止其欲。人多不能誠信于中,不能誠信,有始無終,不但不得吉,而且致其咎。若能誠信,則起念即真,信之于心,自能見之于行,不致吉而吉即在,不致咎而咎自無。雖然信于損固吉,固無咎,尤貴于信之得正,損之得正。世間觀空守靜,忘物忘形,至死不變之輩,何嘗不是信于損?但信非所信,損非所損,有損無益,仍是不吉,仍是有咎。是以可貞于信,辨其是非,分其邪正,明于心而驗于事,有攸往而無不利矣。但有往之利,雖利于信之正、損之正,尤貴乎真履實踐,有始有終。若未到從容中道之地,而功不可歇,必須為道日損,為功日益,損之又損,益之又益,直至損無可損,益無可益,剛柔相應,內外合道,至善無惡,渾然天理,而損益之功,方無所用矣。故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簋為虛圓之物,二簋即二五剛柔之中。剛柔歸中,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如一,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還原反本,圣胎有象,由是享自在無為之樂,我命由我不由天,信乎損而損中有益,豈小焉哉!
初九,剛決勇猛,信于損而即欲行其損,是以已事遄往,損之必能無咎矣。但損之在初,恐其勇猛太過,有損而不正之失,必酌其是非可否,而后損之,方是損中有益,而無一咎之損。此損之須謹于初者也。
九二,剛而有得于中,道心常存,人心不生,陰陽和合,金丹有象,正宜謹固牢藏之時,若不知止足而又損益,反起人心,有昧道心,不利且兇。蓋以剛氣歸中,不偏不倚,弗可損益矣。此不損而亦不益者也。
六三,愚而無知,見景生情,不能損人心,而反用人心,求益而反有損,如三人行,則損一人矣。若知益中有損,而能損去人心之二心,益其道心之一心,陰陽相當,損中有益,如一人行,則得其友矣。此求益而必用損者也。
六四,純陰無陽,其疾已深,幸其柔而得正,以陰順陽,誠求他家不死之方,以損我家之沉疴。不能損者亦能損,不速損者亦速損。損中有益,不但有喜,而且無咎。此損柔而求剛益者也。
六五,柔而得中,止于其所,虛心即能實腹,虛實相應,剛柔相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益之十朋之龜矣。
或益者,不求益而益,益出自然,非有勉強,乃返本還原之吉道,所謂“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者在是。此損柔而剛自益者也。
上九,在損之終,是損之于無可損,益之于無可益,由明明德而止于至善。弗損益之,已是無一行之有咎,無一事之不正,全始全終,而得其吉矣。
修道至于止至善,道心常存,金丹凝結,以是往而點化人心,無有不利者。
蓋道心者主人,人心者奴仆,道心用事,一步一趨,皆是天理,私欲不生,雖人心亦化為道心,得臣無家,滓質俱消,“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凡籠壽萬年。”此損益而歸于至善者也。
損之功用,至精至微,不拘成規,隨時變通,總以剛柔如一,止于至善無惡之地為極功。行損道者,可不誠信于損,全始全終乎。
上巽下震(益卦第四十二)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益者,增加其不足也。卦德上巽入、下震動,動而漸入,不急不緩而入之,故謂益。此益中用損之卦,承上解卦而來。解者,陽氣動而出險,漸生漸長,增益善之不足也。但益善非損不善,不能益其善,而損其不善,至于益之又益,損之又損,直至益無可益,損無可損,至于至善無惡之地而后已。是以利有攸往也。
人自無始劫以來,千生萬死,罪積如山,孽深似海,輪回種子,愈久愈深,今欲行有益性命之事,非先拔去輪回種子不能濟事。輪回種子豈能遽去哉?其事有火候、有工程,非可懸虛不實,須要循序漸進,步步出力,益道心、損人心,益正氣、損邪氣,益中有損,方能有濟,利有攸在,利在于行出有益之事耳。但行有益之事,貴乎有始有終,若有始無終,仍是行而不利,無益有損。故有益、利行之道,惟在專心致志,下一番死工夫,從艱難困苦中做出,消盡歷劫輪回種子,方能復我本來原物,是以又利涉大川也。大川至險,性命所關,若于至險之地能行去,則凡無險之處,自無不利矣。
卦德動而巽進,徐徐下功,不急不緩,其即隨時增減之道乎。
初九,在益之初,即能勇猛直行,大作大用,是初念已真。能益于初,自能無咎于終。此用剛而決于益者也。
六二,柔順中正,識急緩、知吉兇,煉已持心,損之又損,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陰陽相合,如或益之十朋之龜矣。
十朋之益,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如龜之蟄神藏氣,圣胎有象,當斯時也,正宜守貞不二,沐浴溫養,至于十月功完,脫胎成真,積功累行,護國佑民,受皇王之封號;用享于帝,天爵修成,而人爵即從之,其吉為何如乎?此用柔而自然益者也。
六三,不中不正,咎過極多,不可益以吉事,須用兇事磨礪,自能戒懼修省,有孚于中行也。有孚則心誠,中行則行謹,心誠行謹,公而無私,事無不可告于人者,如用圭通信,損中有益,兇事亦可化為吉事,始而有咎者,終可無咎。此用柔而勉強益者也。
六四,居于上巽之體,正當益己之后、益人之時,故中之于行,或因人指點,或借事開導,告其為人,人有益之公事,使學者心悅誠服,樂于從之耳。
然道高者毀來,德修者謗興,必須依有大力者而為之,方能現身說法,使人遷善改過,是以利用為依遷國也。遷國之利,大行其道,如大顛之依文公,長春之依元帝。此無位者必借人力而益人者也。
九五,陽剛中正,大道完成,渾然天理,可信其惠心在內,而即有元善之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