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臺灣資料清穆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4799字
- 2015-12-23 17:38:36
夏四月己卯朔,諭軍機大臣等:『英桂等奏「籌米運津」一折,英桂等以畿輔大兵云集,需糧孔亟,擬撥款購米十萬石,由輪船運赴天津,聽候提撥;實能力顧大局。即著飭令周開錫等趕緊采辦、陸續運律,并著崇厚督飭天津道、府先期雇備剝船,俟此項米石到津,即飭天津道會同道員夏獻綸驗收,并由崇厚妥速運赴京倉。所有前項米船經過地方,著官文、曾國藩、郭柏蔭、丁日昌、何璟飭令各關口概免征收厘稅,即予查驗放行。將此由五百里諭知官文、曾國藩、英桂、郭柏蔭、丁日昌、李福泰、崇厚、沈葆楨,并傳諭何璟知之』。
初三日(辛巳),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奏:『福建籌濟兵米,現由輪船起運到津,擬飭天津道會同該省委員先行驗收屯棧』。報聞。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
十七日(乙未),以福建臺灣迭次緝匪出力,賞同知吳本烈、都司李忠元等花翎,知縣朱必昌等藍翎;余加銜、升敘有差。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九。
五月初七日(癸未),補鑄福建臺灣水師副將、左營游擊、中軍守備各關防、條記;從署總督英桂請也。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三。
十八日(甲午),諭〔軍機大臣等〕:『沈葆楨奏「江岸坍塌逼近船臺,現籌堵御」一折,船臺前江岸于閏月十九日夜間被風浪沖嚙,塌入水中;所有岸旁堆積群材雖經拖運中間,臺前亦添釘巨椿三層,暫資堵御,惟岸址未堅,風濤不時沖激,其勢斷不能久。該大臣現擬疏泄積水、改筑石堤,將環塢長濠一律填塞,俾土性干凝、岸旁地基鞏固;所籌尚屬妥協,著即照所擬辦理。船塢廠基關系綦重,該大臣務當趕緊庀材集夫,督率興修,以防橫決。此次江岸坍塌,該大臣未能先事豫防,所請嚴議之處,姑從寬加恩,改為交部議處。嗣后惟當審慎督修,毋稍疏忽,以期無負委任。將此由四百里諭令知之」。尋吏部議:『沈葆楨照防范不嚴例,降一級留任』。得旨:『準其抵銷』。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四。
秋七月二十日(乙未),調兩江總督曾國藩為直隸總督、閩浙總督馬新貽為兩江總督,以福州將軍英桂為閩浙總督、正藍旗漢軍都統文煜為福州將軍。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八。
八月乙巳朔,諭軍機大臣等:『臺灣地方關系最為緊要,道員吳大廷前因患病內渡,經沈葆楨留于船政局差委;即著英桂等飭令迅回本任,以重職守。總兵劉明燈能否勝任?并著英桂、卞寶第留心察訪;如不稱職,即行據實參奏,毋得稍涉瞻徇,致滋貽誤。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
復以鄧廷柚為福建布政使。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
九月二十四日(戊戌),諭〔軍機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豫、蘇、閩等省現辦傳教各案,中外未能相安」一折,據稱「河南省南陽教堂一案,民人傳帖聚眾,其勢洶洶;江蘇揚州聚眾毆辱教士,曾國藩咨報訊辦,粗有頭緒。臺灣壯勇殺死教民,英桂尚未將辦理情形咨報,而該國使臣屢請拏辦正兇,情詞迫切」等詞。傳教一事已載在條約,勢難顯為禁止;惟在自端趨向,崇正黜邪。現在辦理各件,務須妥慎籌維,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辨明;不至日久遷延,橫生枝節,方為妥善。著曾國藩、英桂、馬新貽、丁日昌、卞寶第、李鶴年各將現辦未結之教案,迅速設法了結;毋稍偏徇,致辦理不得其平,轉滋流弊。原折著各鈔給閱看。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
又諭:『本日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現辦傳教各案,中外未能相安,請飭迅速完案,并通飭各省按約辦理」一折,已諭令江蘇、福建、河南各督、撫迅速辦理矣。惟思傳教一案載在條約,自難顯為禁止;惟在修明正學、自端趨向,乃能崇正黜邪,潛消隱患。遇有交涉事件,尤當持平辦理,當行者就案完結、當拒者按約辨明,庶可關其口而奪之氣。嗣后各該地方,如有傳教之洋人,務令士民各守本業,不得聽信浮言,無端尋隙。倘有不安本分教士滋優地方,即知會領事官按約懲辦;必使民教相安,不至釀成巨案。著各直省將軍、督、撫等通飭各該地方官妥慎辦理,毋稍偏徇,致滋流弊。原折著各鈔給閱看。將此各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
冬十月甲辰朔,諭內閣:『前因福建臺灣鎮總兵員缺緊要,當經諭令英桂等察看劉明燈能否勝任。茲據奏稱:該總兵于臺灣重鎮不甚稱職;劉明燈著即開缺,交英桂、卞寶第再行詳加察看。臺灣鎮總兵員缺,著該督、撫等于通省總兵內揀員調補;所遺員缺,著朱德明補授。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四。
十一月二十八日(辛丑),諭〔軍機大臣等〕:『英桂、卞寶第奏「臺灣領事官縱令洋將違約妄為,請飭總理衙門辦理」一折,臺灣領事官吉必勛于議給之案忽然翻約,縱令@當開炮擄船,占踞營署,偪死副將大員、殺傷兵勇、焚燒軍火局庫、索取兵費種種違約,實屬有心構釁,豈能稍事姑容;已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公使辦理矣。臺灣物阜而民雜,近年各國通商,易于起釁;英桂、卞寶第務擇為守兼優、通達事體之鎮、道大員前往,遇事剛柔互用,按約辦理。并整頓營制、吏治,以肅官方,不可稍涉大意。未結各案,即著飭令曾憲德等迅速辦結。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
予福建臺灣傷亡副將江國珍祭葬、世職。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七。
十二月初六日(己酉),予福建彰化被戕巡檢曹本祭葬、世職。
初七日(庚戌),諭〔軍機大臣等〕:『前據英桂等奏「臺灣洋人違約妄為」等情,當經諭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知會英國使臣辦理。茲據奏稱:「臺灣樟腦一案,迭經咨行該督、撫早為辦結,免致藉端生釁;乃遷延日久,致有開炮擄船、殺傷兵勇之事。現經該衙門將領事等逞兇違約情形,照會該國使臣,令其從嚴懲辦,尚未接有照覆。惟該督、撫前奏臺灣焚燒教堂并華洋交毆、謀死教徒各案,已結五起、未結二起,及吉必勛覆文一切情形,未據咨報;總理衙門無憑辦理」。中外交涉事件,必須彼此隨時知照,方免舛誤,豈可稍涉遲延!著英桂、卞寶第即將辦理已、未結教案啟釁情由及與該領事面議各節并來往文件,趕緊詳細咨報該衙門核辦;并將此案始末情形據實咨報,不得稍有回護粉飾,致滋口實。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
初九日(壬子),追予福建臺灣陣亡總兵官林向榮建立專祠,弟向皋、子張成暨弁兵等一并附祀。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八。
二十三日(丙寅),諭〔軍機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接據英國照會,據實奏聞」一折,洋弁在臺灣違約妄為,前經總理衙門照會英國使臣辦理。現據該國使臣阿禮國照覆,以一切情形未據臺灣領事詳報,若確情果與所奏相同,必將該領事暨洋將責處;其索去之洋銀,亦為辦理退還。并稱吉領事已解任兩月,現咨請本國水師提督派員總管兵船,前赴臺灣會同郇領事與地方官妥速辦結:是該使臣亦屬自知無理。惟以英民在臺久受冤抑,地方官不早為申理,致釀巨案,其意直以辦理失宜,歸咎于地方官自占地步。設將來該領事所報與英桂等前奏不府,該使臣必將藉端抵賴;著英桂、卞寶第懔遵前旨,迅將此案始末情形確切查明,咨報該衙行核辦。至洋人在臺有無冤抑之處?一并據實陳明。均不得回護粉飾,俾該使借口狡展,庶辦理方有把握。原折著鈔給閱看。將此由五百里各諭令知之』。尋奏:『遵查洋案一律辦結,業將全案始末咨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至洋人久受冤抑,乃吉必勛詭飾之詞,實無其事』。下所司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九。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己巳)春正月二十八日(庚子),福建巡撫卞寶第因病乞假,以閩浙總督英桂兼署巡撫。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一。
三月十一日(癸未),改福建臺灣鎮標右營、臺灣協中營、澎湖協左右二營都司、臺灣鎮標右營守備為千總,噶瑪蘭守備為把總;裁臺灣協中右二營、澎湖協左右二營守備各一缺,臺灣鎮中左二營、臺灣城守右軍、北路協中營、臺灣協中左右三營、澎湖協左右二營、噶瑪蘭營、滬尾營、南路營、嘉義營、北路協右營千總十四缺,臺灣鎮標中營、南路下淡水營、北路協中營右營、臺灣協中左右營、滬尾營、澎湖協右營把總十七缺、外委四十六缺,馬兵五十名、戰兵三千七百四十七名、守兵三千一百五十六名;改臺灣鎮標右營為道標,專隸臺灣道管轄:從閩浙總督英桂請也。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四。
夏四月十八日(庚申),調福建陸路提督郭松林為湖北提督、湖北提督江長貴為福建陸路提督。
二十四日(丙寅),諭軍機大臣等:『沈葆楨等奏:「前任臺灣道吳大廷因病開缺,回籍調理;現在船政需員,請飭仍赴閩」等語。吳大廷告假回籍調治,業經半載,計早痊愈;著劉@迅即飭令該員趕緊赴閩,襄理船政,不得遲延。將此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七。
五月十六日(丁亥),以福建按察使康國器為廣西布政使、山東鹽運使潘霨為福建按察使。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九。
秋七月辛未朔,諭軍機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洋人在臺灣違禁滋事,現籌辦理情形」一折,洋人美利士等在臺灣大南澳地方伐木墾荒、私販軍火、交通生番,實屬違禁妄為;業經該衙門照會英、布兩國使臣由中國自行拏辦,并知照該督、撫酌核辦理。此事英國使臣自知理屈,已據照覆,飭將英人名康撤回;而布國使臣則請將美利士暫行停辦,顯有袒護之意。此時該洋人等會否撤回,抑仍在該處招募工作?如果不遵條約,任性妄為,自應由該督、撫查拏懲辦。惟事關中外交涉,必須有明干大員隨時斟酌辦理,方臻妥協。臺灣道一缺關系緊要,未便久懸;著英桂、卞寶第迅速揀員奏補或先擇人署理,責成將洋人交涉事件察看情形,妥慎籌辦。總期不激不隨,毋稍偏倚。原折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四百里各諭令知之』。
初二日(壬申),諭軍機大臣等:『英桂、卞寶第奏「請簡臺灣道員缺,并請以楊在元試署臺灣鎮總兵」各折片,本日已降旨令黎兆棠署臺灣道員缺,并批令楊在元試署臺灣鎮矣。臺灣孤懸海外,五方雜處,人心浮動;當此多事之秋,必其人才識足以獨當一面而又能實心整頓者,方能有益地方。著英桂、卞寶第于該鎮、道到任后,留心察看:如措置未能合宜,即行奏明撤回,斷不可因保奏在前,稍涉回護。倘該督等有心徇隱,致誤地方,必惟英桂等是問。將此由四百里各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二。
九月二十日(戊子),移福建鳳山縣興隆里巡檢于枋寮,并撥臺灣道標千總一員、兵一百名同往駐扎;從閩浙總督英桂請也。
二十七日(乙未),諭軍機大臣等:『沈葆楨奏「新造輪船赴津,請派大員勘驗」一折,福建新造第一號輪船,沈葆楨現派道員吳大廷監駛赴津;著派崇厚前往驗收。所有船身、機器、滊爐一切是否悉臻完善?并著詳細斟明,據實覆奏。至此號輪船,即著照沈葆楨前擬,名為「萬年清」。沈葆楨所繪輪船總圖,業由軍機處呈進,留中備覽。沈葆楨原折著鈔給崇厚閱看』。尋崇厚奏:『遵驗新造輪船,實系工料堅固、輪機靈捷,教習駕駛亦頗嫻熟』。報聞。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七。
冬十月初九日(丁未),以福建臺灣水師協副將吳鴻源為浙江處州鎮總兵官。
十一日(己酉),諭內閣:『英桂、卞寶第奏「請將庸劣不職之廳、縣分別革職降補」一折,福建海澄縣知縣朱心培性情貪鄙、辦事顢頇,延平府上洋通判姚榮紀嗜好太重、聲名平常,署彰化縣知縣通判盧灥操守不謹、嗜好甚深,均著即行革職;準補平和縣知縣署羅源縣知縣陸如琨公事廢弛、難期振作,著以縣丞降補,歸部銓選,以肅官常』。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八。
十二月二十四日(辛酉),福州副都統富勒渾泰因病解職,以吉林協領全福為福州副都統。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三。
同治九年(一八七○、庚午)春二月初二日(戊戌),諭內閣:『卞寶第奏「請開缺回籍終養」一折,覽奏情詞懇摯,本宜俯如所請;惟念卞寶第自簡任福建巡撫以來,辦理一切俱臻妥協,未便遽易生手。卞寶第著無庸開缺,賞假三個月,回籍迎接伊母赴署。該撫于視事之余,晨昏侍奉;即無負朝廷委任之意,兼可慰該撫孝養之思,毋再固請。卞寶第起程后,福建巡撫著英桂兼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