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 般若燈論
- 佚名
- 2991字
- 2015-12-23 15:49:46
釋曰。云何為識。于一一物分別取境界故名識。托者言生。行緣者。謂行與識為緣故名行緣。亦非獨諸行與識為緣。彼識生時亦有諸心數法共生。以是故亦以諸心數法為緣。復次行緣識者。如阿羅漢。亦有諸行。何故不與托后有識為緣。以彼愛繩斷故。不與托后有識為緣。是故愛等諸煩惱。亦與受后世識作緣。何故獨言諸行耶。為諸行有勝力故。譬如王者斗戰得勝。非獨王勝。一切兵眾亦名為勝。由王為主故言王勝。復次或有人起如是意言。無明為不善諸行因可然。但愚癡者是不善故。云何得與善法諸行為因耶。此謂未斷無明者。為欲受天女眷屬樂故。而造諸福德行。以是故無明亦與福德行為展轉因。復次生死者。是第一義不善所有福德諸行。系屬生死者皆名不善。以是故無明能總與諸行為緣。復次善趣不善趣不動趣三種業者。各有上中下差別。是等諸行名為往諸趣業。往諸趣者。諸師各執不同。如薩婆多人說言。有彼中陰。以有名色相續。往托生處故。正量部人曇無鞠多部人等說言。無彼中陰。但以行為緣。而識得起。爾時名為托生。復次計有中陰者言。有色諸眾生等。于一處滅。是有色眾生。還相續生。無間前后起至彼異趣。名為托生。相續隨生故。譬如燈。以是故名色依止陰而有相續。從死剎那至受生剎那無間生故。名為受生。譬如現在人從此到彼。復次無中陰者言。色界死有生有。二有中間更無中有。有漏故。譬如無色界死有生有而無中有。何以故。死有中間有身起者。非是中陰。身是報故。譬如現在所受得身。復次有身起者。是苦諦所攝故。譬以意體為身。往至異處。剎那剎那相續隨起故。而無中有。非一向有陰。汝立中陰義者。是義不成。復次有中陰者言。若無中陰。云何得至后受生處耶。復次無中陰者言。從死有相續至生有時。如授經。如傳燈。如行印。如鏡像現。如空聲響。如水中日月影。如種子生芽。如人見酢口中生涎。如是后陰相續起時。無有中陰往來傳此向彼。是故智者應如是解。如上偈說。識相續托已。爾時名色起。云何為名色耶。名有二種。一謂自往諸趣。二謂為煩惱所使強令入諸趣中。復次名者。謂無色四陰。總名為名。云何為色。色者可變異故名色。謂四大及四塵等。非獨識為名色緣。無明行等亦為彼緣。復次識緣名色者。識及無明等非是定與名色為緣。有處有化生者而亦與彼六入為緣。如無色界生者。此識但與名為緣。如論偈說。
從于名色體次第起六入
情塵等和合而起于六觸
釋曰。云何為內六入。謂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等。眼入者。以色為境界故。彼清凈色是眼識所依止處故。名清凈色。以為眼入。如是以聲等為境界。彼清凈色。是耳等識所依止處故。名清凈色。為耳等入。意入者。以無間次第滅為彼意入。云何為入。謂識及心心數法等。從清凈色中起故。名之為入。何故名觸。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和合故名觸。如論偈說。
因彼眼與色及作意三種
與名色為緣爾乃識得生
釋曰。識得生者。如眼以色為緣。識緣色故而識得生。如是耳以聲為緣。耳識得生。乃至意以法為緣。意識得生。云何名觸。如論偈說。
彼色識眼等三種共和合
如是名為觸從觸起于受
釋曰。境界與根意等三種為一體故。而名為觸。觸為緣故起三種受。如論偈說。
受為起愛緣為受故起愛
愛又為取緣取者有四種
釋曰。此謂求欲之相而名為愛。無聞凡夫為樂受故起貪求心。如舐刀蜜。不覺后時傷舌過患。若為樂受起貪者可爾。云何于苦受不苦不樂受而起貪耶。謂以苦受不苦不樂受亦為愛緣故。受苦受時亦有求離心生。亦是愛也。是故無過。四取者。謂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云何為取。謂積集義。復次愛增長故。亦即是取。為得五欲樂故。起追求心。亦名為取。如論偈說。
由取諸有故取者起于有
以無取者故脫苦斷諸有
釋曰。有者是業相。復次有者。是生異名。而生之因法亦名為有。若爾者云何即因是果耶。今現見因受果名故。譬如佛出世。樂彼識等五支果分。是現在世所攝故。而言從無明行生。若得值善知識聽聞正法起正思惟。于苦樂等諸行能見無常苦空無我等行。復次諸行無生自體空。彼起真實智者。不復起愛。不起愛故無復追求。如上偈說。若無有取者。脫苦斷諸有。此義云何。謂有取故有有。若無取則無有。有云何相。如論偈說。
五陰是有體從有次起生
老病死憂悲哀泣愁苦等
釋曰。此謂亦說五陰因為有支體。復次五陰因名有者。謂非獨五陰因名有。無色界四陰因亦名有。生者謂先無陰體今有陰起。老者謂變壞相。死者謂無陰體。病者謂身為苦所逼。憂悲者。謂從愛別離怨憎會等。內被燒然有相起故。哀泣者。謂喪失所愛及有福德眷屬。因此發聲。稱其德行。而哀泣之。苦謂身受。愁謂心受。勞倦者謂身心疲極。如是廣說生等皆名為苦者云何。如論偈說。
愁及勞倦等皆以生為因
獨此苦陰起畢竟無樂相
釋曰。獨苦陰起者。謂不與樂和合故。陰者謂聚。起者謂生陰。相續者是世諦所攝緣起。非第一義。如先品中已說無起令信解故。我所立者不破。若言生死行流轉者。云何是不起耶。我今答之。如論偈說。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智者所作見實者不為
釋曰。諸行生死根無智所作者。此謂無智者不見諸行無始已來展轉從緣起如幻如焰過患故。而求于樂。為求樂故造福非福不動等諸行。見實不作者。謂圣道已起見真實故。智障煩惱體無明已斷故。如論偈說。
無明若已斷諸行不復生
修習智慧故無明乃得斷
釋曰。此謂諸行不生闕于緣故。如種子無體故芽則不生。今修習何智得斷無明。如此論中所說照緣起智。遮一切諸體有自體。解人法二無我境界。空智修者。謂數數習。如論偈說。
一一支滅者彼彼支不起
唯獨苦陰聚名為正永滅
釋曰。此謂行等一一有支對治道起故。則滅此等有支更不起者。由行滅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憂悲等滅。唯獨苦陰正永滅者。是世諦所攝故。若第一義中是無明等無起無滅。云何復名緣起耶。佛依世諦故說第一義。我義如是。如前偈說。不依于世諦。不能說第一。以是故不壞我所立義。此品初自部人謂我言。立義有過者今說無此過故。而以世諦緣起。令物信解是品義意。如佛說無起者名為緣起。此謂不起者說為緣起。若彼無起云何有滅。若能于無滅覺無滅者。名解緣起法等。
釋觀世諦緣起品竟。
釋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釋曰。今此品者亦為遮空所對治令解諸見空故說。
自部人言。有自體五取陰。是見處故。陰若是無而為見處者不然。五陰是見處者如俱舍論中說。彼五陰者是苦是集是世間是見處。如是等是有故。論者言。不然。今當觀察諸見。此中如論偈說。
往昔過去世我為有為無
是常等諸見皆依先世起
釋曰。此謂我于過去。為是有為是無。為亦有亦無。為非有非無。如是諸見依過去世起。世間常世間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四見因待現在世陰故說過去世陰常等諸見。皆依此起。依者。謂緣為誰緣謂諸見緣。見有何義。謂執著于取等。如論偈說。
復有異諸見執未來不起
未來起等邊皆依未來起
釋曰。此諸見依過去世起。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等四見。因現在陰故。未來當起陰者。名為后邊。今且觀察。依止先世起諸見者。如論偈說。
過去世有我是事則不然
彼先世眾生非是今世者
釋曰。云何不然。謂時別故。異業所生故。譬如余眾生。復次身及諸根亦別故。若言根等雖異而我是一者。此亦不然。如論偈說。
還是昔我者但是取自體
若離彼諸取復有何我耶
釋曰。此謂如提婆達多過去世我還是今日我者不然。取別故。譬如耶若達多。我以是故。前世生還是今日生者不然。復次若欲得我相異取相者。如上偈說。若離于諸取。復有何我耶。無如是我故。離陰有我先已廣遮。計有我者。若作是意。不欲令我無體。即以取為我體者。作是分別。如似說無我者。亦以取體為我。如論偈說。
若取是我者何處更有我
由取起滅故云何是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