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二兩)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龍牡均行二兩通。火逆下之煩躁起。交通上下取諸中。

蔚按。太陽病因燒針而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燒針而每有火逆之證者。炮姜、桂、附、荊、遇陰而煩。陰陷于下。不得遇陽而躁。故取龍、牡水族之物。抑亢陽以下交于陰。取桂枝辛溫之品。啟陰氣以上交于陽。最妙在甘草之多。資助中焦。使上下陰陽之氣交通于中土。而煩躁自平也。

抵當湯

治太陽病熱在下焦。小腹硬滿。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

主之。

虻蟲(三十個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個 熬。) 大黃(三兩 酒洗。) 桃仁(三十個上四味。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黃三兩抵當湯。里指任沖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張令韶曰。太陽有經與氣之分。亦有外與表之別。桃仁承氣證熱結膀胱。乃太陽肌腠之邪從陽膚表之邪從胸中而下結于小腹。表氣通于胸。故曰。表證仍在。反不結胸。皮毛為表也。

蓋太陽之氣。從胸而出入太陽之經。循背膂而下絡膀胱。經病外邪從背而入結于膀胱者。詳于桃仁承氣湯方注。而氣病表邪從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熱結膀胱。而曰反不結胸。

熱在下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結。此章曰小腹硬滿。急結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者愈。只用桃仁承氣足矣。此曰硬滿。全無下通之勢。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攻而始下也。非抵當不可。二證之分別如此。又曰。太陽病六七日。正當太陽主氣之期。表證仍在。脈當浮。今微而沉者。氣隨經絡沉而內薄也。內薄于胸當結胸。今反不結胸者。知表邪從胸而下入于陰分。陰不勝陽故發狂。熱在下焦故小腹硬滿。硬滿而小便自利。便知其不在無形之氣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蟲、水蛭。一飛一潛。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熱隨經而入。

拒大敵。四

抵當丸

治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

虻蟲(二十個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個 熬。) 桃仁(三十五個) 大黃(三兩)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藥。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兩黃。虻蟲水蛭廿枚詳。搗丸四個煎宜一。有熱尿長腹滿嘗。

陳修園曰。抵當之脈。浮取微而沉取結。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結申之。抵當之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氣不化。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難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義也。然此為抵當湯、丸二證公共之辨法也。師又立抵當丸方法者。著眼在有熱二字。以熱瘀于里而仍蒸于外。小腹又滿。小便應不利而反自利。其證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變湯為丸。以和洽其氣味。令其緩達病所。曰不可余藥者。謂連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許勝多許。俟 時下血。病去而正亦無傷也。

大陷胸丸

治結胸證。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此方主之。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上四味。搗篩二味。次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如藥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項強如 君須記。八兩大黃取急消。

蔚按。太陽之脈。上循頭項。太陽之氣。內出于胸膈。外達于皮毛。其治法宜從汗解。

今應以結。

丸而又納蜜奈何。欲峻藥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藥不傷其腸胃也。

大陷胸湯

治大結胸證。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黃(六兩)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

歌曰 一錢甘遂一升硝六兩大黃力頗饒。日晡熱潮腹痛滿。胸前結聚此方消。

蔚按。大黃、芒硝。苦咸之品。借甘遂之毒。直達胸間之飲邪。不專蕩胃中之邪穢也。

湯與味之過而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則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則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成結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則為胸脅滿之半表半里證。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則為胃家實之陽明病。皆非結胸也。故必詳辨分明。庶無差誤。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結痛。氣喘悶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猶輕。(與手不可近大結胸證迥別。)脈絡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

上張令韶曰。氣分無形之邪結于胸膈之間。以無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為大結胸證。

結于方脈絡之結熱從下而降也。若大結胸證亦用此湯。藥不及病。多死。又曰。氣無形者也。經。

有形者也。以無形之邪結于胸膈之內。故用大黃、甘遂輩從有形之腸胃而解。結于脈絡之間。

又用黃連、半夏輩從無形之氣分而散。此經氣互相貫通之理。

徐靈胎曰。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于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證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文蛤散

治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兩)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門。(太陽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膚。)更增煩。(熱郁而男元犀按。太陽病不發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陽。反退卻于內而不得去。師取文蛤為散。

伯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審證用方。則彼用散而此則用湯為宜。附文蛤湯。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張令韶曰。前論內因之水結于胸脅而為大陷胸湯證。此論外因之水入于皮膚而肉中粟起。

或解其熱。或用辛熱以散外寒。隨時制宜。無不可也。

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上二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余于淺注全錄之。此照內臺方及張氏本節之。)歌曰 巴豆熬來研似脂。只須一分(去聲)守成規。更加桔貝均三分。(去聲)寒實結胸細辨醫蔚按。巴豆辛熱。能散寒實而破水飲。貝母開胸結。桔梗開肺氣。不作湯而作散。

取散以散之之義也。進熱粥者。助巴豆之熱勢以行之也。進冷粥者。制巴豆之熱勢以止之也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此湯主之。又發汗多。亡陽譫語。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 桂枝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歌曰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復方全。(生姜、大棗、甘草二方俱有。只取桂枝湯之半蔚按。小柴胡湯解見本方。此言傷寒六七日。一經已周。又當太陽主氣之期。其氣不能從胸以轉出。

柴胡桂枝干姜湯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此湯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 甘草(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

復歌曰 八柴二草蠣干姜。芩桂宜三括四嘗。不嘔渴煩頭汗出。少陽樞病要精詳。

張令韶曰。傷寒五六日。厥陰主氣之期也。厥陰之上。中見少陽。已發汗而復下之。則逆其故渴。無樞轉外出之機。故不嘔。但頭汗出者。太陽之津液不能旁達惟上蒸于頭也。少氣欲樞轉而不能。故有往來寒熱之象也。厥陰內屬心包而主脈絡。故心煩。此病在太陽而涉厥陰之氣。不得少陽之樞以外出。故曰此為未解也。用柴胡、桂枝、黃芩。轉少陽之樞而達太陽之氣。

牡蠣啟厥陰之氣以解胸脅之結。蔞根引水液之上升而止煩渴。汗下后中氣虛矣。故用干姜、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

半夏(半升 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三兩姜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蔚按。師于此證。開口即云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證俱在者。五六日乃厥陰主氣之期。

厥結胸。但滿而不痛者為痞。痞者否也。天氣不降地氣不升之義也。芩、連大苦以降天氣。姜、棗、人參辛甘以升地氣。所以轉否而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證起于嘔。取半夏之降逆止嘔如神。亦即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離其宗如此。

附結胸臟結痞證辨

結胸為陽邪。臟結與痞為陰邪。但臟結結于下。痞結結于上也。結于下者感下焦陰寒之氣化

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此方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內藥末。

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匕。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目更服。加半錢匕。

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歌曰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將十棗煮湯行。中風表證全除盡。里氣未和此法程。

蔚按。太陽為天。天連于水。太陽中風。風動水氣。水氣淫于上則嘔逆。水氣淫于下則下利。水氣聚于心下。則為痞且硬滿引脅而痛也。其人 汗出。頭痛。干嘔短氣。汗出等證。宜辨。若惡寒為表未解。不可攻之。若不惡寒為表解而里未和。宜用此湯。第三味皆辛苦寒毒之品。直決水邪。大傷元氣。柯韻伯謂參、術所不能君。甘草又與之相反。故選十棗以君之。一以顧其脾胃。一以緩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養。一以使谷氣內充。一以使邪不復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盡美又盡善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治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后攻痞。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歌曰 痞證分歧辨向趨。關浮心痞按之濡。大黃二兩黃連一。麻沸湯調病緩驅。

蔚按。心下痞按之濡而不硬。是內陷之邪與無形之氣搏聚而不散也。脈浮在關以上。其勢甚高。是君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陰也。此感上焦君火之化而為熱痞也。方用大黃、黃連大苦大寒以降之。火降而水自升。亦所以轉否為泰法也。最妙在不用煮而用漬。僅得其無形之氣。不重其有形之味。使氣味俱薄。能降而即能升。所謂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也。

附子瀉心湯

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愚按。麻沸湯漬者。微取氣不取其味也。)歌曰 一枚附子瀉心湯。一兩連芩二大黃。汗出惡寒心下痞。專煎輕漬要參詳。

蔚按。心下痞。是感少陰君火之本熱也。復惡寒者。復呈太陽寒水之本寒也。汗出者。

太陽本寒甚而標陽大虛而欲外撒也。治傷寒以陽氣為主。此際豈敢輕用苦寒。然其痞不解。

不得不取大黃、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解少陰之本熱。又恐亡陽在即。急取附子之大溫。

以溫太陽之標陽。并行不悖。分建奇功如此。最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欲其熟而性重。三黃蕩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遵化市| 沙坪坝区| 牟定县| 巴塘县| 稻城县| 涟源市| 黄山市| 温宿县| 方正县| 富平县| 岳阳市| 平安县| 始兴县| 曲沃县| 唐河县| 海南省| 容城县| 富阳市| 池州市| 宁海县| 阿拉善盟| 遂宁市| 毕节市| 滦南县| 肇州县| 八宿县| 虞城县| 安庆市| 收藏| 略阳县| 安化县| 桦南县| 新密市| 灵台县| 灵宝市| 项城市| 绥阳县| 乌兰县| 九台市|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