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醫方簡義
  • 佚名
  • 7196字
  • 2015-12-23 11:49:46

心經病菌怔忡健忘恩負義不眠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性柔。其體陰。其用靈。患怔忡者。定知憂勞太過。每多抑濟之非不來助忡者人治不足宜下一癲者。陰病也。經云。重陰者癲。或歌或笑。如醉如迷。其甚至不知穢潔。其候多靜而昏一狂者。陽病也。經云。重陽者狂。狂妄難千。由大驚大怒得之。邪在肝膽胃三經。而治法乃愈一癇者。痰迷心竅。阻其靈明之氣。古云。一陰一陽變亂謂之癇。須辨明五臟五聲。以分牛時肢名馬者名羊癇。如兩手如舞。面赤。聲焦如雞鳴者。曰雞癇。皆不外乎五志之火。動擾不寧。

痰阻

附外臺秘要三方

歸脾湯

治怔忡健忘。心脾兩虛。并治腸紅之癥。

白術 人參(各二錢) 炙黃 (三錢) 歸身(三錢) 炙甘草(五分) 茯神(三錢)遠志肉(八煎。○如怔忡癥因怒得之者。宜逍遙散。(方見厥癥)

附外臺秘要三方

補心丹

治癲癥與怔忡癥。

生地(八錢) 人參(五錢) 元參(三錢) 丹參(三錢) 棗仁(一錢) 茯神(三錢) 遠志肉(菖蒲(各五分)煉蜜為丸。桐子大。辰砂為衣。

附外臺秘要三方

大承氣湯

(見傷寒癥)治狂癥胃實者。

附外臺秘要三方

白金丸

治癲癇癥。

白礬 郁金(各等分)為丸。姜湯送下(二錢)下痰而愈。

附外臺秘要三方

滾痰丸方

治癲狂癇癥有痰者。

青礞石 沉香 大黃 黃芩 水法為丸。

附外臺秘要三方

龍膽瀉肝湯

(見火癥)治狂癥因大驚大怒者。

附外臺秘要三方

陳無擇琥珀散

統治怔忡癇癲等癥。亦治癡呆。

人參(二錢) 白芍(二錢) 鐵落( 醋淬七次二錢) 辰朱砂(水飛一錢) 磁石(二錢)共為細末。每服五分。淡姜湯送下。

又方琥珀末一錢。人參湯調下。亦名琥珀散。治小便不通。并治驚恐怔忡之癥。

附外臺秘要三方

神效琥珀散

治心神不寧。或小便出血。

琥珀 桂心 滑石 大黃(炒) 冬葵子 膩粉 木通 木香 磁石( 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燈草蔥白。泡湯調下。

附外臺秘要三方

孔圣枕中丹

治心腎不交。怔忡健忘等癥。

龍骨( ) 龜板(炒) 石菖蒲(炒) 遠志肉(炒各等分)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臨臥時開水送下。

附外臺秘要三方

加減星附六君子湯

治癲癇氣虛有痰者。

制南星(一錢) 竹節白附子(酒炒七分) 人參(一錢五分) 白術(二錢) 茯苓(三錢) 炙甘姜半夏(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水煎服。○牛癇加牛黃(五厘)沖入。○馬癇加馬勃(五分)○羊癇加羊膽(生一枚)藥送吞下。○豬癇加豬心血一匙沖。○雞癇加雞膽一枚。藥水送吞。○陰虛加生地四錢。當歸三錢。川脈候脈來滑大定然狂。澀小沉微癲病倀。小促動搖在寸口。怔忡之象病延長。右小脾病。不是不眠必健忘。此是內病七情癥。補心之劑急煎嘗。內傷之病。

則甚。狂病之殃。癲病舉動。必異其常。癇癥之作。乍劇乍肝癥 脘痞 肝火 肝郁 肝風 胸痹 驚 不寐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其性剛。其體曲。其色青。其氣旺。其變幻莫測也。如情志不火心神全女人以肝為先天。惟肝用事。閨閫之中。所見甚稀所聞甚寡。獨寤獨寐者。更多郁結。助起肝陽。病情紛至。更難調理。間有一二情性柔順。幽閑貞靜。雖無大患。未免于郁。治之者宜分別剛柔陰陽。陰且柔者。藥宜輕宜薄。陽而剛者。藥宜破宜散。經云。木郁達之。火郁發之是也。今人之云肝氣者。系包括肝家之病。無分肝之虛實。概以破散為治。無怪乎治之罔效。然肝藏血。血虛者氣必旺。況肝經多氣少血。血分一虛。氣無約束。其變癥蜂起。有因水虧不能涵木。而肝氣橫暴者。有因金虛不能制木。而木火上升者。有木旺侮土者。有木反乘金者。有木來助火者。有木盛生風者。焉得以肝氣一語概之乎。余治是癥。必求其本。

詢其初起何病。變為何病。如因嗔怒所致者。是肝家本病。若因憂思傷脾。而木氣乘虛來侮。當扶土瀉木。是不在肝而在脾也。余仿此。

附外臺秘要三方

金鈴子散

治肝經氣旺脘痛。

金鈴子(去核) 延胡索(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或水煎服。亦可。

附外臺秘要三方

逍遙散

(方見厥癥)治肝經抑郁之癥。

附外臺秘要三方

益肝煎

(自制)治肝經病。不拘痞滿噯逆嘔噦心胃 痛腹滿等癥。

柴胡(醋炒一錢) 丹參(酒炒三錢) 生左牡蠣(四錢) 烏藥(一錢) 制香附(一錢) 當歸(麻)加荔枝五枚。水煎。○如氣虛者。加生地(四錢)沙參(三錢)砂仁(五分)○血虛者。

加生地(木者。加杞子(三錢)菊花(一錢)○心火夾雜者。加川連(七分)○如木旺土衰者。加白術(土炒)天仙藤(各一錢)茯神(三錢)如有他病挾起者。隨癥加減。

附外臺秘要三方

代赭旋復花湯

治木犯胃土。噯逆痞滿。

代赭石(二錢) 旋復花(一錢五分) 東洋參(二錢) 姜半夏(一錢五分) 赤茯苓(三錢)

附外臺秘要三方

清肝煎

(自制)治肝火內熾。暈眩欲厥。

生牡蠣(五錢) 琥珀(八分) 焦梔子(三錢) 丹皮(二錢) 黃芩(炒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片。燈心一丸。

附外臺秘要三方

潛陽和陰湯

(自制)治肝虛生風。心悸目眩。

生鱉甲 炙龜板(各四錢) 石決明(生八錢) 煨天麻 桑葉(各一錢五分) 巨勝子鉤藤(如氣悶加沉香五分研沖。

附外臺秘要三方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中痹痛。欲吐不吐者。

栝蔞(一枚) 薤白(二錢)加白酒一盞。水煎。或加桂枝(五分)水煎。沖入白酒可也。

附外臺秘要三方

半夏秫米湯

治寤不成寐。胃中有濕熱者。

姜半夏(一兩)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入秫米(三合)煎至二升。分作兩次而服。

附外臺秘要三方

酸棗仁湯

治肝虛不寐。

茯神(三錢) 炙甘草(五分) 知母(一錢) 棗仁(炒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如有痰加姜半夏(一錢)橘紅(七分)水煎。

附外臺秘要三方

鎮肝湯

治木旺致驚。兼治小兒驚風。

龍骨(二錢) 石菖蒲(五分) 棗仁(炒一錢) 石決明(生八錢) 琥珀(一錢)青黛(五分分)姜汁(一匙沖)脈候肝經之脈要弦長。弦直因知木勢張。尺內遇弦腰帶病。子來乘母水多妨。新象肝真露。雖有良醫曷可康。寸口浮弦風木上。關中得此土為戕。肝家病脈。

數風熱。弦遲腎傷。弦牢痼疾。弦革難康。若能和緩。正復邪難下藥。勿藥為方。

脾經病 腫脹 泄瀉 蟲積

胃痛

脾為倉廩之官。屬后天也。如先天不足。全賴后天以補之。后天一病。關系大焉。脾胃之論脾屬益其以制矣。

腫由古不即陰水也。又治不內外因者。即仲景之開鬼門潔凈府之法也。若夫泄瀉之癥。亦由脾虛不能制水。胃虛不能納水所致。治瀉亦必制木。木不戕土。水曷由侵。書云。治瀉不利小溲。非其治也。蟲積之由。因土虛不能勝濕。濕化熱而蘊蓄蒸變。其蟲生矣。故治蟲必當先清濕熱。繼溫脾腎。仲景有安蛔丸以化蟲安胃。最為雄偉。后人之治蟲者。莫不就其范圍也。胃痛一癥。古方甚多。并無確效。何也。因胃屬中宮。肺心肝腎諸可侵伐。故變幻雜至。都是陽大虛。不能灌溉其水。水停乃痛。仲景以小半夏湯治其停水。以瀉心湯和其脾胃。又有苓姜術桂湯以補其中土。治法不外乎此矣。若妄用攻擊之法。胃土戕賊。則嘔吐噯噦。悉由此出痰二曰懸飲。三曰溢飲。四曰支飲。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者。痰飲也。飲后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水為氣吸而難以下流。謂之懸飲。飲邪流散于四肢身體疼重。不能由汗而解。以致飲邪旁溢。名曰溢飲。倚息不得臥。氣分上迫。形腫謂之支飲。以上諸病。悉責于脾。考金匱自無遺漏矣。

胃痛

真武湯

治脾腎兩虛。作腫作脹。其病口不渴者。

茯苓(六錢) 白術(二錢) 淡附片(二錢) 白芍(酒炒二錢) 加生姜(五片)

胃痛

五苓散

治水蓄膀胱。小便短少色白。

豬苓(四錢) 茯苓 澤瀉(各三錢) 白術(二錢) 桂枝(五分)本方加茵陳(二錢)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病作腫目黃者。仲景所謂潔凈府之法也。

胃痛

麻黃湯

(方見傷寒)治身半以上腫脹。身熱。口不甚渴者。即仲景所謂開鬼門之法也。

胃痛

小青龍湯

(方見傷寒)治嘔吐噯噦之急癥也。

胃痛

瀉心湯

(見霍亂癥)治嘔吐噯噦之緩癥也。如腹痛肢冷。加桂枝(五分)如口渴。加姜汁炒烏

胃痛

安胃丸

(即安蛔丸方見厥癥)治蟲積或痛或瀉。每服一丸。(開水沖服)

胃痛

補中益氣湯

(方見痢癥)本方去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中益氣湯。治同。

胃痛

自制益肝煎

(方見肝經病)治木乘土與胃痛二癥。

胃痛

羌活勝濕湯

(方見中風)治風腫由頭面以及一身。以此方治之。俾風散而腫自消矣。 如風本方去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四味。加升麻蒼術二味。名羌活除濕湯。治

胃痛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濕阻中焦脘痞。或飲停心下悸眩等癥。

姜半夏(三錢) 茯苓(一兩) 生姜(五錢)本方加桂枝甘草去半夏。名茯苓甘草湯。治傷寒水氣乘心○本方去茯苓。名小半夏湯。

治濕

胃痛

腎著湯

治濕傷腎氣。腰下腫脹者。

干姜(五錢) 茯苓(五錢) 白術(二錢) 甘草(八分)或加車前(炒三錢)以通小便。

胃痛

香蘇飲

(自加)治腫病初起。兩目下如臥蠶狀。身重微喘者。當以芳香疏氣。得微汗可解也制香附 蘇葉 防風(各一錢五分) 杏仁泥(三錢) 甘草 陳皮(各五分)去杏仁防風。即香蘇飲本方。

胃痛

五皮飲

治腫病水行皮膚者。

陳皮 茯苓皮 姜皮 桑白皮 大腹皮(各等分)水煎服。

胃痛

加減附子理中湯

(自制)治脹癥將起。胸腹微滿。食物不運。身重足重。不耐走動。早間腫虛不行于脾也。溫以和其氣。氣行濕去。其腫自除。并治木乘土而作脹淡附子(二錢) 元黨參(三錢) 炮姜(八分) 制香附(二錢) 澤瀉(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忌食生冷水果等物。

胃痛

香連八物湯

(自制)治水瀉脾胃俱虛。并治霍亂。

藿香梗(三錢) 川連(一錢) 淡吳萸(一錢) 茯神(三錢) 蒼術(一錢) 濃樸(一錢)天仙水煎。如口渴。加烏梅一枚。如腹痛。更加桂枝(三分)

胃痛

升陽益胃湯

人參 白術 黃 川連 姜半夏 甘草 陳皮 茯苓 澤瀉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胃痛

實脾飲

茯苓 白術 木瓜 炙甘草 木香 濃樸 大腹皮 草豆蔻 淡附子 干姜加棗煎。

胃痛

大橘皮湯

治水腫泄瀉。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術 桂枝 六一散 橘皮 木香 檳榔加姜煎。

胃痛

茵陳蒿湯

治濕熱黃膽。

綿茵陳 大黃 梔子如陰黃內癥發黃者。本方加淡附片干姜之類。

脈候脾虛之癥。脈忌沉微。緩者易治澀小多違。形如瀉漆。脾敗且危。弦而強勁之機。溫中為的。寒冷則非。

肺病 咳嗽 肺癰 肺痿 喘 哮 失音 喉癥方治四首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其氣清。其性脆。其體輕浮。在時為秋。在卦屬兌。稟西方之氣謂喘癥與哮癥微有不同。喘癥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哮癥因感邪失表。邪伏于里。而留于肺俞。二癥之治。不外開納二法。開者青龍之品。納者都氣之屬。至于邪留不去。釀成肺癰。

火灼金傷。致發肺痿。若夫失音之候。皆火克金傷之癥也。當以虛實二字消息之。虛火刑金而致者。金破無聲也。邪熱爍金而致者。金實無聲也。實者泄之。虛者補之。又有土衰不能生金者。當培其土而金自生也。總之治咳嗽宜肅肺氣。治喘癥當開其肺而安其脾。納其腎也。

治哮癥者宜溫養其氣。以搜逐其邪也。至于肺癰之治。宜解毒以保肺也。肺痿之治。宜滋其腎以清其肺也。要皆不外乎虛則補母。實則瀉子之道。有邪者清之。無邪者補之而已也。又內經之言咳嗽者。分十二經之形狀。有脾嗽心嗽肺嗽肝嗽腎嗽之辨。又有小腸嗽大腸嗽胃嗽膀胱嗽膽嗽三焦嗽之說。又云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可知三焦一言。已賅十二經矣。考內經自知詳細。故不具論。所言肺癰之治。莫妙于彭鐘齡之加味甘桔湯。肺痿之治。莫妙于彭氏之保和湯也。而失音之辨。必以宮商角征羽五音。以明脾肺肝心腎五臟之病耳。又以歌屬脾。哭屬肺。呼屬肝。笑屬心。呻吟屬腎之音。以參乎其中。稱法之密治之簡者。莫如葉氏之指南也。其治案中。如有邪者開達肺氣。無邪者。填實足三陰經為主。其治肺痿者。宗金匱麥門

胃痛

保和湯

治肺痿久咳不已。時吐白沫如米粥者。

知母(炒一錢) 川貝母(二錢) 天冬 麥冬(去心各三錢) 米仁(五錢) 百合(三錢) 甘草粒)水煎。入飴糖一匙沖。溫服。虛者加東洋參(一錢)

胃痛

加味甘桔湯

治肺癰咳嗽。吐膿血。胸中及右脅疼痛。不能右臥者。

桔梗 白芨片 橘紅 甜葶藶(炒各一錢) 甘草節 川貝母(各一錢五分) 米仁 銀花(各絲瓜經(二三)錢亦佳。

胃痛

小青龍湯

(方見傷寒)治喘癥不能仰臥。痰壅欲脫者。

胃痛

蘇子降氣湯

治喘哮之緩者。

生蘇子(二錢) 橘紅(一錢) 姜半夏(一錢) 歸身(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胃痛

固本丸

(改作湯服)治咳嗽之虛者。

西黨參(三錢) 熟地 生地(各四錢) 天冬 麥冬(去心各三錢)

胃痛

都氣加桂湯

(自制)治喘哮之欲愈者。以納腎氣之法。

熟地(八錢) 茯苓 澤瀉 懷山藥(各四錢) 丹皮 山萸肉(各二錢) 五味子(九粒)肉桂沖水煎。

胃痛

和肺湯

(自制)治失音癥。由實火上刑肺金者。

活水蘆根(即葦莖五錢)百合(五錢) 生地(五錢) 桔梗(一錢五分) 生甘(五分)加青果二枚。

胃痛

理嗽湯

(自制)統治咳嗽。不拘新久虛實。當加減治之。

霜桑葉(一錢五分) 百合(三錢) 桔梗(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五分) 象貝母(一錢) 橘紅(八分) 薄荷(一錢五分) 梔子(炒三錢)加青果一枚。竹葉二十片。

○如身熱氣粗者。欲發風疹。本方加牛蒡子(三錢炒) ○如久咳不去薄荷加麥冬生地(各三錢)○如咳嗽傷絡。痰中帶血。本方加驢膠(一錢)棗仁(炒一錢)柏子仁(一錢)淡黃芩(一錢五分)○如君火內熾。本方加麥冬(三錢)川連(八分)琥珀(八分)○如肝火刑金。本方加柴胡(一錢)丹皮(二錢)○如土不生金。本方去桑葉薄荷加白術茯苓(各二錢)○如腎咳者。本方加二地二冬。○大腸嗽者。每嗽必欲大便。本方加訶子。(煨一錢)炙粟殼(一錢)○小腸嗽者。每嗽必欲小溲。本方加東洋參(一錢)麥冬(三錢)五味子(十粒)○如膀胱脹痛而嗽者。氣不化也。本方去象貝薄荷加桂枝(二分)滑石(三錢)○如膽火上沖致嗽者。本方加夏枯草(三錢)○如咳而胃痛者。本方加左牡蠣(四錢)川連(七分)○如三陰虧損而虛火上刑肺金者。宜金匱腎氣丸。與大補肝腎丸。皆可選用。(方見厥癥

胃痛

荊防敗毒散

(自制)治咽喉腫痛。兩頤發腫。身有寒熱者。名曰時毒。系風邪上千肺胃所致必危殆。

荊芥 防風 薄荷 桔梗(各一錢五分) 元參 牛蒡子(炒各三錢)人中黃 象貝母 射干黃芩(炒各一錢)加竹葉二十片。青果兩枚。水煎。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氣。變幻莫測也。

胃痛

牛蒡羚羊散

(自制)治喉癥咽痛。或單蛾。或雙蛾。單蛾者。咽旁起一小 。雙蛾者。咽喉兩旁各起一 也。

羚羊角(鎊二錢) 蟬衣(一錢) 牛蒡子(炒三錢) 桔梗 防風 薄荷(各一錢五分) 生甘草煎。

胃痛

大黃湯

(自制)治喉癥壯熱痰盛。胸痞便秘。咽痛。水漿不入者。此火毒太甚。危在旦夕。

蔽之熱。得便通熱泄。可望生機。

生錦紋大黃(八錢)生石膏(三錢) 銀花(四錢) 栝蔞子(六錢) 桔梗(二錢) 焦梔子(三錢)一盞。姜汁三匙。青果二枚沖入。徐徐呷下。得吐出膠痰數碗。痰出便通。可轉危而

胃痛

六味湯

治喉癥。不拘七十二惡癥。凡初起者一二劑為佳。其效至捷也。

桔梗 荊芥(各一錢半) 生甘草 薄荷 防風(各一錢) 僵蠶(炒二錢)加青果一枚。水煎。

胃痛

附喉癥吹口藥方一首

明朱砂(六分) 硼砂(五錢) 梅花冰片(五分) 元明粉(五錢) 薄荷末(三錢)共研細末。吹于兩旁大牙邊。流出粘涎。自能漸瘥。

脈候肺經咳嗽脈浮洪。數疾因知邪上攻。寸中見滑多痰咳。尺內逢弦病氣沖。上痰上逆。喘哮初起急開通。肺癰脈來右寸數。若來澀脈痿困窮。肺經之脈。

邪實。無力虛躬。兩寸皆數。肺熱如烘。浮而兼敗。藥餌無功與代。中氣已空。脈沉而喘。腰曲如弓。

腎經病 夢遺 自遺 陽痿 腰痛 淋濁 疝氣偏墜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如腎經一虧。相火內動。而精氣不固。而夢遺。自遺。陽痿。

結于乃腎火隨草一時也。

減少。

用固澀下元。

滲其濕淋則痛亦由及心多獲之絡經者縱者疝。

略序其要以備參考。

胃痛

歸脾湯補心丹

(俱見心經病)

胃痛

水陸二仙丹

治夢遺癥金櫻子 芡實(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淡鹽湯沖服。忌食蔥蒜。

胃痛

桑螵蛸散

治自遺無夢者。

人參(三錢) 遠志肉(八分) 茯神(三錢) 石菖蒲(七分) 龍骨(三錢生用) 龜板(四錢)共末。每服三錢。開水沖服。或作湯藥煎服亦可。

胃痛

貞元飲

填補肝腎之法。

熟地(一兩) 當歸(四錢) 炙甘草(一錢)水煎。

胃痛

補陰益氣煎

不拘自遺夢遺等癥。皆治之。

人參 當歸 懷山藥(各三錢) 陳皮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升麻(五分) 熟地(

胃痛

潛陽湯

治自遺虛癥。陰火內熾者。

熟地(四錢) 茯神 山藥 澤瀉(各三錢) 丹皮(二錢) 萸肉(一錢) 炙龜板 炙鱉甲 生水煎。

胃痛

聚精丸

總治夢遺自遺。腰痛淋濁諸癥。

魚螵蛸(即黃魚膠一斤蛤粉炒) 沙苑蒺藜(八兩馬乳浸一日隔湯煮一炷香時)二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滾水送下。

胃痛

茯兔丸

治精滑。不拘有夢無夢。

茯苓 菟絲子 建蓮子(各一兩) 酒糊丸(如桐子大。)

胃痛

濟生固精丸方

牡蠣 菟絲子 韭子 龍骨 五味子 茯苓 桑螵蛸 白石脂

胃痛

左歸飲

治腎虛腰痛。偏墜遺精等癥。

熟地(八錢) 山萸肉(一錢) 山藥(三錢) 杞子(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五分)

胃痛

右歸飲

治胃虛火衰。睪墜而痛。

熟地(六錢) 山萸肉(一錢) 山藥(三錢) 杞子(三錢) 甘草(五分) 杜仲 肉桂附子(水煎。

胃痛

左歸丸

治肝腎兩虛。

熟地(八兩) 枸杞子 菟絲子 鹿角膠(各二兩) 山藥 龜板膠 牛膝(各二兩) 山萸肉(上藥。以龜鹿二膠烊化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錢。開水送下。

胃痛

右歸丸

治命門火衰者。

熟地(八兩) 山藥(二兩) 杞子(三兩) 山萸肉(一兩) 菟絲子(二兩) 鹿角膠(三兩) 炒上藥。更加肉桂末八錢。共為細末。以鹿膠化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錢。淡鹽湯下。

胃痛

孔圣枕中丹

治心腎不交諸癥。方見心經病

胃痛

萆厘清飲

治淋癥濁癥兼濕熱者。

川萆 (三錢) 石菖蒲(七分) 烏藥(一錢) 生甘草梢(八分) 茯苓(三錢) 益智仁(三錢)

胃痛

三才封髓丹

治腎虛精滑不固。

人參 天冬 生地(各三錢) 黃柏 砂仁(研) 甘草(各一錢)蜜水和丸彈子大。

每服一丸。開水化服。

胃痛

大補陰丸

治腰痛兼治淋癥。

川柏(一兩) 炙龜板(三兩) 炒知母(五錢) 熟地(八兩) 豬脊髓(四兩)蜜水煉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下。

胃痛

導氣湯

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疝痛之癥。

川楝子(三錢) 小茴香(五分) 木香(一錢) 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

胃痛

崔氏八味丸方

治寒疝作痛。方見厥癥

胃痛

振陽湯

(自制)治陽痿癥。

鹿角霜(二錢) 淡蓯蓉(三錢) 懷牛膝(三錢) 枸杞子(三錢) 遠志肉(六分)菟絲子(三加大棗五枚。○如稟賦不足者。加人參(二錢)○如色傷腎陽。相火不足。加肉桂(五分)川柏膃肭臍。

脈候腎經之病。其脈多柔。兩尺緊數。相火失收。左尺來搏。陽與陰仇。右火外浮。兩尺不起。痿癥之由。重按無力。固澀宜投。欲絕之脈可追求。腎家之病脈來濡。陽痿難振溫補符。若診尺因多怒。脈象弦遲溫散扶。根本已離沉候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坡区| 怀安县| 辽阳县| 鹰潭市| 尉犁县| 石城县| 巴东县| 宣城市| 鄂州市| 察隅县| 黄骅市| 平原县| 江陵县| 通城县| 普兰店市| 普陀区| 巩义市| 来凤县| 内丘县| 临漳县| 宁陕县| 余庆县| 都江堰市| 梁平县| 浦城县| 佳木斯市| 迭部县| 安徽省| 彰化市| 商丘市| 政和县| 射洪县| 浙江省| 九龙县| 运城市| 富顺县| 同江市| 华阴市| 白城市| 平江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