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讀魯論而知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故醫之為道。原非易易。醫學之有內經。猶儒學之多驗。
其書而而志愿難乎治術矣。醫者死生所寄。性命所關。茍無仁愛之心。不可以為醫。無明達之才。不可以為醫。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知其偏而不知其全。俱未可以為醫。爰發靈素內經。仲景傷寒論。
金匱玉函三者。晦明誦讀。風雨摩挲。繼則博采方書于王叔和之脈經。汪 庵之本草。李士材之醫宗。葉天士之指南。張路玉之傷寒大成諸書。玩索黽皇不數年而心領神會矣。惟女科一書。尤難精蘊。何則。其有內傷而未能明悉。有隱疾而不可詳言。故于調經胎前產后諸癥。
更加詳審。其萬有不齊之數。盡在一心之妙用。上體天地好生之德。下盡人情物理之常。必審病。立法。擬方。三者兼備。而運以精心。行以恕道。于是心術端而治術昭焉。自古及今。
名醫代出。方書條治。日益繁矣。游移者鮮據。懵然者罔得。一知半解。貽誤良多。爰推以簡馭煩之理。集得心應手之方。編為成書。名之曰醫方簡義。簡者不煩之謂。義者得時之宜(原)業醫數十年。恒以大學毋自欺一語寤寐思之。故不辭鄙陋。授之剞劂。以公同志臨證一助云。
光緒九年歲次癸未仲冬之初古越山陰馥原王清源書于梅溪小隱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