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齊民要術(shù)
  • 賈思勰
  • 15454字
  • 2015-12-23 11:34:59

養(yǎng)牛、馬驢、騾第五十六

相牛、馬及諸病方法

服牛乘馬,量其力能;寒溫飲飼,適其天性:如不肥充繁息者,未之有也。金日囗,降虜之煨燼,卜式編戶齊民,以羊、馬之肥,位登宰相。公孫弘、梁伯鸞,牧豕者,或位極人臣,身名俱泰;或聲高天下,萬載不窮。囗戚以飯牛見知,馬援以牧養(yǎng)發(fā)跡。莫不自近及遠(yuǎn),從微至著。嗚咱小子,何可已乎!故小童曰:“羊去亂群,馬去害者。”卜式曰:“非獨(dú)羊也,治民亦如是。以時起居,惡者輒去,無令敗群也。”諺曰:“羸牛劣馬寒食下”,言其乏食瘦瘠,春中必死。務(wù)在充飽調(diào)適而已。

陶朱公曰:“子欲速富,當(dāng)畜五囗。”牛、馬、囗、羊、驢五畜之囗。然畜囗則速富之術(shù)也。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累、騰,皆乘匹之名,是月所以合牛馬。”……仲夏之月,……游牝別群,則縶勝駒。“孕任欲止,為其牡氣有馀,恐相蹄嚙也。”……仲冬之月,……馬牛畜獸,有放逸者,取之不詰。”“《王居明堂禮》曰:‘孟冬命農(nóng)畢積聚,繼收牛馬。’”

凡驢、馬駒初生,忌灰氣,遇新出爐者,輒死。經(jīng)雨者則不忌。

馬:頭為王,欲得方;目為丞相,欲得光;脊為將軍,欲得強(qiáng);腹脅為城郭,欲得張;四下為令,欲得長。

凡相馬之法,先除“三羸”、“五駑”,乃相其馀。大頭小頸,一羸;弱脊大腹,二羸;小脛大蹄,三羸。大頭緩耳,大駑;長頸不折,二駑;短上長下,三駑;大髂枯價切短脅,四駑;淺髖薄髀,五駑。

騮馬、驪肩、鹿毛、囗馬、囗、駱馬,皆善馬也。

馬生墮地?zé)o毛,行千里。溺舉一腳,行五百里。

相馬五藏法:肝欲得小;耳小則肝小,肝小則識人意。肺欲得大;鼻大則肺大,肺大則能奔。心欲得大;目大則心大,心大則猛利不驚,目四則朝暮健。腎欲得小。腸欲得厚且長,腸厚則腹下廣方而平。脾欲得小;囗腹小則脾小,脾小則易養(yǎng)。

望之大,就之小,筋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馬也:皆可乘致。致瘦欲得見其肉,謂前肩守肉。致肥欲得見其骨。骨謂頭顱。

馬,龍顱突目,平脊大腹,囗重有肉:此三事備者,亦千里馬也。

“水火”欲得分,“水火”,在鼻兩孔間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得紅而有光:此馬千里。馬,上齒欲鉤,鉤則壽;下齒欲鋸,鋸則怒。頷下欲深。下唇欲緩。牙欲去齒一寸,則四百里;牙劍鋒,則千里。“囗骨”欲廉如織杼而闊,又欲長。頰下仙小骨是。目俗滿而澤;眶欲小,上欲弓曲,下欲直。“素中”欲廉而張。“素”,鼻孔上。。

“陰中”欲得平。股下。“主人”欲小。股里上近前也。“陽里”欲高,則怒。股中上近“主人”。

額欲方而平。“八肉”欲大而明。耳下。“玄中”欲深。耳下近牙。耳欲小而銳如削筒。相去欲促。囗欲戴;中骨高三寸。囗中骨也。“易骨”欲直。眼下直下骨也。頰欲開,尺長。

膺下欲廣一尺以上,名曰“挾一作扶尺”,能久走。“鞅”欲方。頰前。喉欲曲而深。胸欲直而出。髀間前向。“鳧”間欲開,望視之如雙鳧。

頸骨欲大,肉次之。髻欲桎而厚且折;“季毛”欲長多覆,肝肺無病。發(fā)後毛是也。背欲短而方,脊欲大而抗。囗筋欲大,夾脊筋也。“飛鳧”見者怒。膂後筋也。

“三府”欲齊。兩髂及中骨也。尻欲頹而方。尾欲減,本欲大。

脅肋欲大而囗,名曰“上渠”,能久走。

“龍翅”欲廣而長。“升肉”欲大而明。髀外肉也。“輔肉”欲大而明。前腳下肉。

腹欲充,腔欲小。腔,囗,“季肋”欲張。短肋。

“懸薄”欲厚而緩。腳脛。“虎口”欲開。股內(nèi)。

腹下欲平滿,善走,名曰“下渠”,日三百里。

“陽肉”欲上而高起。髀外近前。髀欲廣厚。“汗溝”欲深明。“直肉”欲方,能久走。髀後肉也。“輸一作翰鼠”欲方。“直肉”下也。“肭肉”欲急。髀里也。“間筋”欲急短而減,善細(xì)走。“輸芯”下筋。

“機(jī)骨”欲舉,上曲如懸匡。馬頭欲高。

“距骨”欲出前。“間骨”欲出。前後目。外鳧,臨蹄骨也。“附蟬”欲大。前後目。“夜眼”。

股欲薄而博,善能走。後髀前骨。

臂欲長,而膝本欲起,有力。前腳膝上向。肘腋欲開,能走。膝欲方而庳。髀骨欲短。兩肩骨欲深,名曰“前渠”,怒。

蹄欲厚三寸,硬如石,下欲深而明,其後開如鷂翼,能久走。

相馬從頭始:

頭欲得高峻,如削成。頭欲重,宜少肉,如剝兔頭。“壽骨”欲得大,如綿絮苞圭石。“壽骨”者,發(fā)所生處也。白從額上入口,名“俞膺”,一名“的顱”,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大兇馬也。

馬眼欲得高,眶欲得端正,骨欲得成三角,睛欲得如懸鈴、紫艷光。目不四滿,下唇急,不愛人;又淺,不健食。目中縷貫瞳子者,五百里;下上徹者,千里。睫亂者傷人。目小而多白,畏驚。瞳子前後肉不滿,皆兇惡。若旋毛眼眶上,壽四十年;值星期五骨中,三十年;值中星期五下,十八年;在目下者,不借。晴卻轉(zhuǎn)後白不見者,喜旋而不前。目晴欲得黃,目欲大而光,目皮欲得厚。目上白中有橫筋,五百里;上下徹者升里。目中白縷者,老馬子。目赤,睫亂,嚙人。反睫者,善奔,傷人。目下有橫毛,不利人。目中有“火”字者,壽四十年。目偏長一寸,三百里。目欲長大。旋毛在目下,名曰“承泣”,不利人。目中五采盡具,五百里,壽九十年。良,多赤,血?dú)庖玻获w,多青,肝氣也;走,多黃,腸氣也;材知,多白,骨氣也;材囗,多黑,腎氣也。駑,用囗乃使也。白馬黑目,不利人。目多白,卻視有態(tài),畏物喜驚。

馬耳欲得相近而前豎,小而厚。囗一寸,三百里;三寸,千里。耳欲得小而前竦。耳欲得短,殺者良,植者駑,小而長者亦駑。耳欲得小而促,狀如斬竹筒。耳方者千里;如斬筒,七百里;如雞距者,五百里。

鼻孔欲得大。鼻頭文如“王”“火”字,欲得明。鼻上文如“王”、“公”,五十歲;如“火”,四十歲;如“天”,三十歲;如“小”,二十歲;如“今”,十八歲;如“四”,八歲;如“宅”,七歲。鼻如“水”文,二十歲。鼻欲得廣而方。

唇不覆齒,少食。上唇欲得急,下唇欲得緩;上唇欲得方,下唇欲得厚而多理,故曰:“唇如板囗,御者啼。”黃馬白喙,不利人。

口中色欲得紅白如火光,為善材,多氣,良且壽。即黑不鮮明,上盤不通明,為惡材,少氣,不壽。一曰:相馬氣:發(fā)口中,欲見紅白色,如穴中看火,此皆老壽。一曰:口欲正赤,上理文欲使通直,勿令斷錯;口中青者,三十歲;如虹腹下,皆不盡壽,駒齒死矣。口吻欲得長。口中色欲得鮮好。旋毛在吻後為“銜禍”,不利人。“刺芻”欲竟骨端。“刺芻”者,齒間肉。

齒,左右蹉不相當(dāng),難御。齒不周密,不久疾;不滿不厚,不能久走。

一歲,上下生乳齒各二;二歲,上下生齒各四;三歲,上下生齒各六。

四歲,上下生成齒二;成齒,皆背三入四方生也。五歲,上下著成齒四;六歲,上下著成齒六。兩廂黃,生區(qū),受麻子也。

七歲,上下齒兩邊黃,各缺區(qū),平受米;八歲,上下盡區(qū)如一,受麥。

九歲,下中央兩齒臼,受米;十歲,下中央四齒臼;十一歲,下六齒盡臼。

十二歲,下中央兩齒平;十三歲,下中央四齒臼;十一歲,下六齒盡臼。

十二歲,下中央兩齒平;十三歲,下中央四齒平;十四歲,下中央六齒平。

十五歲,上中央兩齒臼;十六歲,上中央四齒臼;若看上齒,依下齒次第看。十七歲,上中央六齒皆臼。

十八歲,上中央兩齒平;十九歲,上中央四齒平;二十歲,上下中央六齒平。

二十一歲,下中央兩齒黃;二十二歲,下中央四齒黃;二十歲,下中央六齒盡黃。

二十四歲,上中央二齒黃;二十五歲,上中央四齒黃;二十六歲,上中齒盡黃。

二十七歲,下中二齒白;二十八歲,下中四齒白;二十九歲,下中盡白。

三十歲,上中央二齒白;三十一歲,上中央四齒白;三十二歲,上中盡白。

頸欲得囗而長,頸欲得重。頷欲折。胸欲出,臆欲廣。頸項欲厚而強(qiáng)。回毛在頸,不利人。白馬黑髦,不利人。

肩肉欲寧。寧者,卻也。“雙鳧”欲大而上。“雙鳧”,胸兩邊肉如鳧。

脊背欲得平而廣,能負(fù)重;背欲得平而方。鞍下有回毛,名“負(fù)尸”,不利人。

從後數(shù)其脅肋,得十者良。凡馬:十一者,二百里;十二者,千里;過十三者,天馬,萬能乃有一耳。一云:十三肋五百里,十五肋千里也。

腋下有回毛,名曰“挾尸”,不利人。左脅有白毛直,名曰“帶刀”,不利人。

腹下欲平,有“八”字;腹下毛,欲前向。腹欲大而垂結(jié),脈欲多;“大道筋”欲大而直。“大道筋”,從腋下抵股者是。腹下陰前,兩邊生逆毛入腹帶者,行千里;一尺者,五百里。

“三封”欲得齊如一。“三封”者,即尻上三骨也。尾骨欲高而垂;尾本欲大,欲高;尾下欲無毛。“汗溝”欲得深。尻欲多肉。莖欲得囗大。

蹄欲得厚而大。囗欲得細(xì)而促。

髂骨欲得大而長。

尾三欲大而強(qiáng)。

膝骨欲圓而張,大如杯盂。

“溝”,上通尾本者,囗殺人。

馬有“雙腳脛亭”,行六百里。回毛起囗膝是也。

囗欲得圓而厚,里肉生焉。

後腳欲曲而立。

臂欲大而短。

骸欲小而長。

囗欲促而大,其間才容囗。

“烏頭”欲高。“烏頭”,後足外節(jié)。後足“輔骨”欲大。“輔足骨”者,後足骸之後骨。

後左右足白,不利人。白馬四足黑,不利人。黃馬白喙,不利人。後左右足白,殺婦。

相馬視其四蹄:後兩足白,老馬子;前兩足白,駒馬子。白毛者,老馬也。

四蹄欲厚且大。四蹄顛倒若豎履,奴乘客死。主乘棄市,不可畜。

久步即生筋勞。筋勞則“發(fā)蹄”,痛凌氣。一曰:生骨則發(fā)囗腫。一曰:“發(fā)蹄”,生囗也。久立則發(fā)骨勞;骨勞即發(fā)囗腫。久汗不乾則生皮勞;皮勞者,囗而不振。汗未善燥而飼飲之,則生氣勞。氣勞者,即囗而不起。驅(qū)馳無節(jié),則生血勞;血勞則發(fā)強(qiáng)行。

何以察“五勞”?終日驅(qū)馳,舍而視之:不囗者,筋勞也;囗而不時起者,骨勞也;起而不振者,皮勞也;振而不噴者,氣勞也;噴而不溺者,血勞也。

筋勞者,兩絆卻行三十步而已。一曰:筋勞者,囗起而絆之,徐行三十里而已。骨勞者,令人牽之起,從後笞之起而已。皮勞者,俠脊摩之勢而已。氣勞者,緩擊之櫪上,遠(yuǎn)囗草,噴而已。血勞者,高系,無飲食之,大溺而已。

飲食之節(jié):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善謂饑時與惡芻,飽時與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飽,則無不肥。囗草囗,雖足豆谷,亦不肥充;細(xì)囗無節(jié),囗去土而食之者,令馬肥,不囗苦江反,自然好矣。何謂“三時”?一曰朝飲,少之;二曰晝飲,則胸饜水;三曰暮,極飲之。一曰:夏汗、冬寒,皆當(dāng)節(jié)飲。諺曰:“旦起騎谷,日中騎水。”斯言旦飲須節(jié)水也。每飲食,令行驟則消水,小驟數(shù)百步亦佳。十日一放,令其陸梁舒展,令馬硬實(shí)也。夏即不汗,冬即不寒;汗而極乾。

飼父馬令不斗法:多有父馬者,別作一坊,多置槽廄;囗芻及谷豆,各自別安。唯著囗頭,浪放不系。非直飲食遂性,舒適自在,至於糞溺,自然一處,不須掃除。乾地眠臥,不濕不污。百匹群行,亦不斗也。

飼征馬令硬實(shí)法:細(xì)囗芻,囗擲揚(yáng)去葉,專取莖,和谷豆秣之。置槽於迥地,雖復(fù)雪寒,勿令安囗下。一日一走,令其肉熱,馬則硬實(shí),而耐寒苦也。

囗:也驢覆馬生囗,則準(zhǔn)常。以馬覆驢,所生騾者,形容壯大,彌復(fù)勝馬。然必選七八歲草驢,骨目正大者:母長則受駒,父大則子壯。草騾不產(chǎn),產(chǎn)無不死。養(yǎng)草騾,常須防勿令雜群也。

驢,大都類馬,不復(fù)別起條端。

凡以囗槽飼馬,以石灰泥馬槽,馬汗系著門:此三事,皆令馬落駒。《術(shù)》曰:“常系獼猴於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

治牛馬病疫氣方:取獺屎,煮以灌之。獺肉及肝彌良,不能得肉、肝,乃用屎耳。

治馬患喉痹欲死方:纏刀子露鋒刃一寸,刺咽喉,令潰破即愈。不治,必死也。

治馬黑汗方:取燥馬屎置瓦上,以人頭亂發(fā)覆之,火燒馬屎及發(fā),令煙出,著馬鼻上熏之,使煙入馬鼻中,須臾即差也。

又方:取囗脊引脂、雄黃、亂發(fā),凡三物,著馬鼻下燒之,使煙入馬鼻中,須臾即差。

馬中熱方:煮大豆及勢飯啖馬,三度愈也。

治馬汗凌方:取美豉一升,好酒一升——夏著日中,冬則溫?zé)帷挂海允洲g去滓,以汁灌口。汗出,則愈矣。

治馬疥方:用雄黃、頭發(fā)二物,以臘月囗脂煎之,令發(fā)消;以囗揩疥令赤,及熱涂之,即愈也。

又方:湯洗疥,拭令乾。煮面糊,熱涂這,即愈也。

又方:燒柏脂涂之,良。

又方:研芥子涂之,差。六畜疥,悉俞。然柏瀝、芥子,并是躁藥,其遍體患疥者,宜歷落斑囗,以漸涂之,待差,更涂馀處。一日之中,頓涂遍體,則無不死。

治馬中水方:取鹽著兩鼻中,各如雞子黃許大,捉鼻,令馬眼中淚出,乃止,良矣。

治馬中谷方:手捉甲上長囗,向上提之,令皮離肉,如此數(shù)過。以鈹?shù)蹲哟炭罩衅ぃ钔贿^。以手當(dāng)刺空,則有如風(fēng)吹人手,則是谷氣耳。令人溺上,又以鹽涂,使人立乘數(shù)十步,即愈耳。

又方:取餳如雞子大,打碎,和草飼馬,甚佳也。

又方:取麥蘗末三升,和谷飼馬,亦良。

治馬腳生附骨——不治者,入膝節(jié),令馬長跛——方:取芥子熟搗,如雞子黃許,取巴豆三枚,去皮留臍,三枚亦熟搗,以水和,令相著和時用刀子,不爾破人手。當(dāng)附骨上,拔去毛。骨外,融蜜蠟周匝擁之,不爾,恐藥躁瘡大。著蠟罷,以藥傅骨上,取生布割兩頭,各作三道急裹之。骨小者一宿便盡,大者不過再宿。然要須數(shù)看,恐骨盡便傷好處。看附骨盡,取冷水凈洗瘡上,刮取車軸頭脂作餅子,著瘡上,還以凈布急裹之。三四日,解去,即生毛而無瘢。此法其良,大勝炙者。然瘡未差,不得輒乘,若瘡中出血,便成大病也。

治馬被刺腳方:用囗麥和小兒哺涂,即愈。

馬炙瘡:未差,不用令汗。瘡白痂時,慎風(fēng)。得差後,從意騎耳。

治馬瘙蹄方:以刀刺馬囗叢毛中,使血出,愈。

又方:融羊脂涂瘡上,以布裹之。又方:取咸土兩石許,以水淋取一石五斗,釜中煎取三二斗。剪去毛,以泔清凈洗。乾,以咸汁洗之。三度即愈。

又方:以湯凈洗,燥拭之。嚼麻子涂之,以布帛裹。三度愈。若不斷,用谷涂。五六度即愈。

又方:剪去毛,以鹽湯凈洗去痂,燥拭。於破瓦中煮人尿令沸,熱涂之,即愈。

又方:以鋸子割所患蹄頭前正當(dāng)中,斜割之,令上狹下闊,如鋸齒形;去之,如剪箭括。向深一寸許,刀子摘令血出,色必黑,出五升許,解放,即差。

又方:先以酸泔清洗凈,然後爛煮囗蹄取汁,及熱洗之,差。

又方:取炊底釜湯凈洗,以布拭令水盡。取黍米一升作稠粥,以故布廣三四寸,長七八寸,以粥糊布上,厚裹蹄上瘡處,以散麻纏之。三日,去之,即當(dāng)差也。

又方:耕地中拾取禾茇東倒西倒者——若東西橫地,取南倒北倒者,一垅取七科,三垅凡取二十一科,凈洗,釜中煮取汁,色黑乃止。剪卻毛,泔凈洗去痂,以禾茇汁熱涂之,一上即愈。

又方:尿漬頭號糞令液,取屋四角劃,就上燒,令灰入缽中,研令熟。用泔洗蹄,以糞涂之。再三,愈。

又方:煮酸棗根,取汁凈洗,訖。水和酒糟,毛袋盛,漬蹄沒瘡處。數(shù)度即愈也。

又方:凈洗了,搗杏人和囗脂涂。四五上,即當(dāng)愈。

治馬大小便不通,眠起欲死,須急治之,不治,一日即死:以脂涂人手,探谷道中,去結(jié)屎。以鹽內(nèi)溺道中,須臾得溺,便當(dāng)差也。

治馬卒腹脹,眠臥欲死方:用冷水五升,鹽二升,研鹽令消,以灌口中,必愈。

治驢漏蹄方:鑿厚囗石,令容驢蹄,深二寸許。熱燒囗,令熱赤。削驢蹄,令出漏孔,以蹄頓著囗孔中,傾鹽、酒、醋,令沸浸之。牢捉勿令腳卻。待囗冷,然後放之,即愈。入水、遠(yuǎn)行,悉不發(fā)。

牛,歧胡有壽。歧胡:牽兩腋;亦分為三也。眼去角近,行囗。眼欲得大。眼中有白脈貫瞳子,最快。“二軌”齊者快。“二軌”,從鼻至髀為“前軌”,從甲至髂為“後軌”。頸骨長且大,快。

“壁堂”欲得闊。“壁堂”,腳股間也。倚欲得如絆馬聚而正也。莖欲得小。“膺庭”欲得廣。“膺庭”,胸也。“天關(guān)”欲得在。“天關(guān)”,脊接骨也。“囗骨”欲得垂。“囗骨”,脊骨中央,欲得下也。

洞胡無壽。洞胡:從頸至臆也。旋毛在“珠淵”,無壽。“珠淵”,當(dāng)眼下也。“上池”有亂毛起,妨主。“上池”,兩角中,一曰“戴麻”也。倚腳不正,有勞病。角冷,有病。毛拳,有病。毛欲得短密,若長、疏,不耐寒氣。耳多長毛,不耐寒熱。單膂,無力。有生囗即決者,有大勞病。

尿射前腳者快,直下者不快。亂睫者囗人。後腳曲及直,并是好相,直尤勝。進(jìn)不甚直,退不甚內(nèi),為下。行欲得似羊行。

頭不用多內(nèi)。臀欲方。尾不用至地;至地,劣力。尾上毛少骨多者,有力。膝上縛肉欲得硬。角欲得細(xì),橫、豎無在大。身欲得促,形欲得如卷。卷者,其形圓也。“插頸”欲得高。一曰,體欲得緊。

大囗疏肋,難飼。龍頸突目,好跳。又云:不能行也。鼻如鏡鼻,難牽。口方易飼。

“蘭株”欲得大。“蘭株”,尾株。“豪筋”欲得成就。“豪筋”,腳後橫筋。“豐岳”欲得大。“豐岳”,膝株骨也。蹄欲得豎。豎如羊腳。“垂星”俗得有“怒肉”。“垂星”,蹄上;有肉覆蹄,謂之“怒肉”。“力柱”欲得大而成。“力柱”,當(dāng)車。肋欲得密,肋骨欲得大而張。張而廣也。髀骨欲得出囗骨上。出背脊骨上也。

易牽則易使,難牽則難使。

“泉根”不用多肉及多毛。“泉根”,莖所出也。懸蹄欲得橫。如“八”字也。“陰虹”屬頸,行千里。“陰虹”者,有雙筋自尾骨屬頸,甯公所飯也。“陽鹽”欲得廣。“陽鹽”者,夾尾株前兩囗上也。當(dāng)“陽鹽”中間脊骨欲得囗。囗則雙膂,不囗則為單膂。

常有似嗚者有黃。

治牛疫氣方:取人參一兩,細(xì)切,水煮,取汁五六升,灌口中,驗。

又方:臘月兔頭燒作灰,和水五六升灌之,亦良。

又方:朱砂三指撮,油脂二合,清酒六合,暖,灌,即差。

治牛腹脹欲死方:取婦人陰毛,草裹與食之,即愈。此治氣脹也。

又方:研麻子取汁,溫令微熱,擘口灌之五六升許,愈。此治食生豆腹脹欲垂死者,大良。

治牛疥方:煮烏豆汁,熱洗五度,即差耳。

治牛肚反及嗽方:取榆白皮,水煮極熟,令甚滑,以二升灌之,即差也。

治牛中熱方:取兔腸肚,勿去屎,以草裹,吞之,不過再三,即愈。

治牛虱方:以胡麻油涂這,即愈。囗脂亦得。凡六畜虱,脂涂悉愈。

治牛病:用牛膽一個,灌牛口中,差。

《家政法》曰:“四月伐牛茭。”四月青草,與茭豆不殊,齊俗不收,所失大也。

《術(shù)》曰:“埋牛蹄著宅四角,令人大富。”

養(yǎng)羊第五十七 囗及酥酪、乾酪法,收驢馬駒、羔、犢法,羊病諸方并附

常留臘月、正月生羔為種者上,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非此月數(shù)生者,毛必焦卷,骨骼細(xì)小。所以然者,是逢寒遇熱故也。其八、九、十月生者,雖值秋肥,然比至冬暮,母乳已竭,春草未生,是故不佳。其三、四月生者,草雖茂美,而羔小未食,常飲熱亂,所以亦惡。五、六、七月生者,兩熱相仍,惡中之甚。其十一月及二月生者,母既含重,膚軀充滿,草雖枯亦不羸瘦;母乳適盡,即得春草,是以極佳也。大率十口二羝。羝少則不孕,羝多則亂群。不孕者必瘦,瘦則非唯不蕃息,經(jīng)冬或死。羝無角者更佳。有角者,喜相囗觸,傷胎所由也。擬供廚者,宜乘之。乘法:生十馀日,布裹齒脈碎之。

牧羊必須大老子、心性宛順者,起居以時,調(diào)其宜適。卜式云:“牧民何異於是者。”若使急性人及小兒者,攔約不得,必有打傷之災(zāi);或勞戲不看,則狼犬之害;懶不驅(qū)行,無肥充之理;將息失所,有羔死之患也。唯遠(yuǎn)水為良,二日一飲。頻飲則傷水而鼻膿。緩驅(qū)行,勿停息。息則不依而羊瘦,急行則坌塵而囗顙也。春夏早放,秋冬晚出。春夏氣軟,所以宜早;秋冬霜露,所以宜晚。《養(yǎng)生經(jīng)》云:“春夏早起,與雞俱興;科冬晏起,必待日光。”此其義也。夏日盛暑,須得陰涼;若日中不避熱,則塵汗相漸,科冬之間,必致癬疥。七月以後,霜露氣降,必須日出霜露囗解,然後放之;不爾則逢毒氣,令羊口瘡、腹脹也。

圈不厭近,必須與人居相連,開窗向圈。所以然者,羊性怯弱,不能御物,狼一入圈,或能絕群。架北墻為廠。為屋即傷熱,勢則生總?cè)丝诎_。且屋處慣暖,冬月入田,尤不耐寒。圈中作臺,開竇,無令停水。二日一除,勿使糞穢。穢則污毛,停水則“挾蹄”眠濕則腹脹也。圈內(nèi)須并墻豎柴柵,令周匝。羊不揩土,毛常自凈;不豎柴者,羊揩墻壁,土、咸相得,毛皆成囗。又豎柵頭出墻者,虎狼不敢逾也。

羊一千口者,三四月中,種大豆一頃雜谷,并草留之,不須鋤治,八九月中,刈和青茭。若不種豆、谷者,初草實(shí)成時,收刈雜草,薄鋪使乾,勿令郁囗。囗豆、胡豆、蓬、藜、荊、棘為上;大小豆萁次之;高麗豆萁,尤是所便;蘆、囗二種則不中。凡乘秋刈草,非直為羊,然大凡悉皆倍勝。崔囗曰:“七月七日刈芻茭”也。既至冬寒,多饒風(fēng)霜,或春初雨落,青草未生時,則須飼不宜出放。

積茭之法:於高燥之處,豎桑、棘木作兩圓柵,各五六步許。積茭著柵中,高一丈亦無嫌。任羊繞柵抽食,竟日通夜,口常不住。終冬過春,無不肥充。若不作柵,假有千車茭,擲與十口羊,亦不得飽:群羊踐躡而已,不得一莖入口。

不收茭者:初冬乘秋,似如有膚,羊羔乳食其母,比至正月,母皆瘦死;羔小未能獨(dú)食水草,尋變俱死。非直不滋息,或能滅群斷種矣。余昔有羊二百口,尋變俱死。非直不滋息,或能滅群斷種矣。余昔有羊二百口,茭豆既少,無以飼,一歲之中,餓死過半。假有在者,疥瘦羸弊,與死不殊,毛復(fù)淺短,全無潤澤。余初謂家自不宜,又疑歲道疫病,乃饑餓所致,故他故也。人家八月收獲之始,多無庸暇,宜賣羊雇人,所費(fèi)既少,怕存者大。傳曰:“三折臂,知為良醫(yī)。”又曰:“亡羊治牢,未為晚也。”世事略皆如此,安可不存意哉?

寒月生者,須燃火於其邊。夜不燃火,必致凍死。凡初產(chǎn)者,宜煮谷豆飼之。

白羊留母二三日,即母子俱放。白羊性很,不得獨(dú)留;并母久住,則令乳之。囗羊但留母一日,寒月者,內(nèi)羔子坑中,日夕母還,乃出之;坑中暖,不苦風(fēng)寒,地?zé)崾姑撸绯o栒咭病J迦蔗幔匠圆荩朔胖?

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動,則鉸之。鉸訖於河水之中凈洗羊,則生白凈毛也。五月,毛床將落,又鉸取之。鉸訖,更洗如前。八月初,胡囗子未成時,又鉸子。鉸了亦洗如初。其八月半後鉸者,勿洗:白露已降,寒氣侵人,洗即不益。胡囗子成,然後鉸才,非直著毛難治,又歲稍晚,比至寒時,毛長不足,令羊瘦損。漠北寒鄉(xiāng)之羊,則八月不鉸,鉸則不耐寒。中國必須鉸,不鉸則毛長相著,作難成也。

作囗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秋毛緊強(qiáng),春毛軟弱,獨(dú)用太偏,是以須雜。三月桃花水時,囗第一。凡作囗,不須厚大,唯緊薄均調(diào)乃佳耳。二年敷臥,小覺垢黑,以九月、十月,賣作囗囗,明年四五月出囗時,更買新者;此為長存,永不穿敗。若不數(shù)換者,非直垢污,穿穴之後,便無所直,虛成糜費(fèi)。此不朽之功,豈可同年而語也?

令囗不生蟲法:夏月敷席下臥上,則不生蟲。若囗多無人臥上者,預(yù)收柞柴、桑薪灰,入五月中,羅灰遍著囗上,厚五寸許,卷束,於風(fēng)涼之處閣置,蟲亦不生。如其不爾,無不蟲出。

囗羊,四月末,五月初鉸之。性不耐寒,早鉸值寒則凍死。雙生者多,易為繁息;性既豐乳,有酥酪之饒;毛堪酒袋,兼繩索之利:其潤益又過白羊。

作酪法:牛羊乳皆得。別作、和作隨人意。

牛產(chǎn)日,即粉谷如米屑,多著水煮,昌作薄粥,待冷飲牛。牛若不飲者,草與水,明日渴自飲。

牛產(chǎn)三日,以繩絞牛項、脛,令遍身脈脹,倒地即縛,以手痛囗乳核令破,以腳二七遍蹴乳房,然後解放。羊產(chǎn)在日,直以手囗核令破,不以腳蹴。若不如此破核者,乳脈細(xì)微,攝身則閉;核破脈開,囗乳易得。曾經(jīng)破核後產(chǎn)者,不須復(fù)治。

牛產(chǎn)五日外,羊十日外,羔、犢得乳力強(qiáng)健,能啖水草,然後取乳。囗乳之時,須人基斟酌:三分之中,當(dāng)留一分,以與羔、犢。若取乳太早,及不留一分乳者,羔、犢瘦死。

三月末,四月初,牛羊飽草,便可作酪,以收其利,至八月末止。從九月一日後,止可小小供食,不得多作:天寒草枯,牛羊漸瘦故也。

大作酪時,日暮,牛羊還,即間羔犢別著一處,凌旦早放,母子別群,至日東南角,啖露草飽,驅(qū)歸捋之。訖,還放之,聽羔犢隨母。日暮還別。如此得乳多,牛羊不瘦。若不早放先捋者,比竟,日高則露解,常食燥草,無復(fù)膏潤,非直漸瘦,得乳亦少。

捋訖,於鐺釜中緩火煎之——火急則著底焦。常以正月、二月預(yù)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糞火軟,無此二患。常以杓揚(yáng)乳,勿令溢出;時復(fù)徹底縱橫直勾,慎勿圓攪,圓攪喜斷。亦勿口吹,吹則解。四五沸便止。瀉著盆中,忽便揚(yáng)之。待小冷,掠取乳皮,著別器中,以為酥。

屈木為囗,以張生絹袋子,濾熟乳,著瓦瓶子中臥之。新瓶即直用之,不燒。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中燒瓶,令津出,回轉(zhuǎn)燒之,皆使周匝熱徹,好乾,待冷乃用。不燒者,有潤氣,則酪斷不成。若日日燒瓶,酪猶有斷者,作酪屋中有蛇、蝦囗故也。宜燒人發(fā),羊牛角以辟之,聞臭氣則去矣。

其臥酪待冷暖之節(jié),溫溫小暖於人體為合宜適。熱臥則酪醋,仡冷則難成。

濾乳訖,以先成甜酪為酵——大率熟乳一升,用酪半匙——著杓中,以匙痛攪令散,瀉著熟乳呂,仍以杓攪使均調(diào)。以囗、絮之屬,茹瓶令暖。良久,以單布蓋之。明旦酪成。

若去城中遠(yuǎn),無熟酷作酵者,急揄,研熟以為酵——大率一斗乳,下一匙飧——攪令均調(diào),亦得成。其酢酪為酵者,酪亦醋;甜酵傷多,酪亦醋。

其六七月中作者,臥時令如人體,直置冷地,不須溫茹。冬天作者,臥時少令熱於人體,降於馀月,茹令極熱。

作乾酪法:七月、八月中作之。日中炙酪,酷上皮成,掠取。更炙之,又掠。肥三三盡無皮,乃止。得一斗許,於鐺中炒少許時,即出於盤上,日曝,囗囗時作團(tuán),大如梨許。又曝使乾。得經(jīng)數(shù)年不壞,以供遠(yuǎn)行。

作粥作漿時,細(xì)削,著水中煮沸,便有酪味。亦有全擲一團(tuán)著湯中,嘗有酪味,還漉取曝乾。一團(tuán)則得五遍煮,不破。看熱兩漸薄,乃削研,用倍省矣。

作漉酪法:八月中作。取好淳酪,生布袋盛,懸之,當(dāng)有水出滴滴然下。水盡,著鐺中暫炒,即出於盤上,日曝。囗囗時作團(tuán),大如梨許。亦數(shù)年不壞。削作粥、漿,味勝前者,炒雖味短,不及生酪,然不炒生蟲,不得過夏。乾、漉二酪,久停皆有囗氣,不如年別新作,歲管用盡。

作馬酪酵法:用驢乳汁二三升,和馬乳,不限多少。澄酪成,取下囗,團(tuán),曝乾。後歲作酪,用此為酵也。

抨酥法:以夾榆木囗為杷子——作杷子法:割卻囗半上,剜四廂各作一圓孔,大小徑雨許,正底施長柄,如酒杷形——抨酥,酥酪甜醋皆得所,數(shù)日陳酷極大醋者,亦無嫌。

酷多用大甕,酪少用小甕,置甕於日中。旦起,瀉酷著甕中炙,直至日西南角,起手抨之,令杷子常至甕底。一食頃,作熱湯,水解,令得下手,瀉著甕中。湯多少,令常半酪。乃抨之。良久,酥出,復(fù)下冷水。冷水多少,亦與湯等。更急抨之。於此時,杷子不須復(fù)達(dá)甕底,酥已浮出故也。酥即遍覆酷上,更下冷水,多少如前。酥凝,抨止。

大盆盛冷水著甕邊,以手接酥,沈手盆水中,酥自浮出。更掠如初,酥盡乃止。抨酥酪漿,中和飧粥。

盆中浮酥,得冷悉凝,以手接取,搦去水,作團(tuán),著銅器中,或不津瓦器亦得。十日許,得多少,并內(nèi)鐺中,燃牛羊矢緩火煎,如香澤法。當(dāng)日內(nèi)乳涌出,如雨打水聲,水乳既盡,聲止沸定,酥便成矣。冬即內(nèi)著羊肚中,夏盛不津器。

初煎乳時,上有皮膜,以手隨即掠取,著別器中;瀉熟乳著盆中,未濾之前,乳皮凝厚,亦悉掠取;明日酷成,若有黃皮,亦悉掠取:并著甕中,以物痛熟研良久,下湯又研,亦下冷水,純是好酥。接取,作團(tuán),與大段同煎矣。

羊有疥者,間別之;不別,相染污,或能合群致死。羊疥先著口者,難治多死。

治羊疥方:取藜蘆根,囗咀令破,以泔浸之,以瓶盛,塞口,於灶邊常令暖,數(shù)日醋香,便中用。以囗瓦刮總?cè)丝诹畛啵魪?qiáng)硬痂厚者,亦可以湯洗之,去痂,拭燥,以藥汁涂之。再上,愈。若多者,日別漸漸涂之,勿頓涂令遍——羊瘦,不堪藥熱,便死矣。

又方:去痂如前法。燒葵根為灰。煮醋囗,熱涂之,以灰厚傅。再上,愈。寒時勿剪毛,去即凍死矣。

又方:臘月囗脂,加熏黃涂之,即愈。

羊膿鼻眼不凈者,皆以中水治方:以湯和鹽,用杓研之極咸,涂之為佳。更待冷,接取清,以小角受一雞子者,灌責(zé)任鹵各一角,非直水差,永自去蟲。五日後,必飲。以眼鼻凈為候,不差,更灌,一如前法。

羊膿鼻,口頰生瘡如乾癬者,名曰“可妒渾”,迭相染易,著者多死,或能絕群,治之方:豎長午於圈中,午頭施橫板,令獼猴上居數(shù)日,自然差。此獸辟惡,常安於圈中亦好。

治羊“挾蹄”方:取羝羊脂,和鹽煎使熟,燒鐵令微赤,著脂烙之。著乾地,勿令水泥入。七日自然差耳。

凡羊經(jīng)總?cè)丝诘貌钫撸料尼岢醴蕰r,宜賣易之。不爾,後年春,疥發(fā)必死矣。

凡驢馬牛羊收犢子、駒、普還需:常於市上伺候,見含重垂欲生者,輒買取。駒、犢一百五十日,羊羔六十日,皆能自活,不復(fù)藉乳。乳母好,堪為種產(chǎn)者,因留之以為種,惡者還賣:不失本價,坐嬴駒犢。還更買懷孕者。一歲之中,牛馬驢得兩番,羊得四倍。羊羔臘月、正月生者,留以作種;馀月生者,剩而賣之。用二萬錢為羊本,必歲收千口。所留之種,率皆精好,與世間絕殊,不可同日而語之。何必羔犢之饒,又嬴囗酪之利矣。羔有死者,皮好作裘褥,肉好作乾臘,及作肉醬,味又甚美。

《家政法》曰:“養(yǎng)羊法,當(dāng)以瓦器盛一升鹽,懸羊欄中,羊喜鹽,自數(shù)還啖之,不勞人收。

“羊有病,輒相污,欲令別病法:當(dāng)欄前作瀆,深二尺,廣四尺,往還皆跳過者無病;不能過者,入瀆中行過,便別之。”

《術(shù)》曰:“懸羊蹄著戶,辟盜賊。澤中放六畜,不用令他人無事橫截群中過。道上行,即不諱。”

《龍魚河圖》曰:“羊有一角,食之殺人。”

養(yǎng)豬第五十八

《爾雅》曰:“囗,囗。幺,幼。奏者,囗。”“四囗皆白曰囗。”“絕有力,囗。牝,囗。”

《小雅》云:“彘,囗也。其子曰豚。一歲曰囗。”

《廣雅》曰:“囗、囗、囗、彘,皆豕也。囗、囗,豚也。”“谷,艾囗也。”

母囗取短喙無柔毛者良。喙長則牙多;一廂三牙以上則不煩畜,為難肥故。有柔毛者,囗治難凈也。

牝者,子母不同圈。子母同圈,喜相聚不食,則死傷。牡者同圈則無嫌。牡性游蕩,若非家生,則喜浪失。圈不厭小。圈小則肥疾。處不厭穢。泥污得避暑。亦須小廠,以避雨雪。

春夏劃生,隨時放牧。糟糠之屬,當(dāng)日別與。糟糠經(jīng)夏輒敗,不中停故。八、九、十月,放而不飼。所在糟糠,則蓄待窮冬春初。囗性甚便水生之草,杷耬水藻等令近岸,囗則食之,皆肥。

初產(chǎn)者,宜煮谷飼之。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後犍。三日掐尾,則不畏風(fēng)。凡犍囗死者,皆尾風(fēng)所致耳。犍不截尾,則前大後小。犍者,骨細(xì)肉多;不犍者,骨囗肉少。如犍牛法者,無風(fēng)死之患。十一、十二月生子豚,一宿,蒸之。蒸法:索籠盛豚,著甑中,微火蒸之,汗出便罷。不蒸則腦凍不合,不出旬便死。所以然者,豚性腦少,寒盛則不能自暖,故須暖氣助之。

供食豚,乳下者佳,簡取別飼之。愁其不肥——共母同圈,粟豆難足——宜埋車輪為食場,散粟豆於內(nèi),小豚足食,出入自由,則肥速。

《雜五行書》曰:“懸臘月囗羊耳著堂囗上,大富。”

《準(zhǔn)南萬畢術(shù)》曰:“麻鹽肥豚豕。”“取麻子三升,搗千馀杵,煮為羹,以鹽一升著中,和以糠三斛,飼豕即肥也。”

養(yǎng)雞第五十九

《爾雅》曰:“雞,大者蜀。蜀子,囗。未成雞,囗。絕有力,奮。”“雞三尺曰囗。”郭璞注曰:“陽溝巨囗,古之名雞。”

《廣志》曰:“雞有胡髯、五指、金囗、反翅之種。大者蜀,小者荊。白雞金囗者,鳴美。吳中送長鳴雞,雞鳴長,倍於常雞。”

《異物志》曰:“九直長鳴雞最長,聲甚好,清朗。嗚未必在曙時,潮水夜至,因之并鳴,或名曰‘伺潮雞’。”

《風(fēng)俗通》云:“俗說朱氏公化而為雞,故呼雞者,皆言‘朱朱’。”

《玄中記》云:“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桃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皆隨而鳴也。”

雞種,取桑落時生者良,形小,淺毛,腳細(xì)短者是也,守窠,少聲,善育雛子。春夏生者則不佳。形大,毛羽悅澤,腳粗長者是,游蕩饒聲,產(chǎn)、乳易厭,既不守窠,則無緣蕃息也。

雞,春夏雛,二十日內(nèi),無令出窠,飼以燥飯。出窠早,不免烏、鴟;與濕飯,則令臍膿也。

雞棲,宜據(jù)地為籠,籠內(nèi)著棧。雖鳴聲不朗,而安穩(wěn)易肥,又免狐貍之患。若任之樹林,一遇風(fēng)寒,大者損瘦,小者或死。

燃柳柴,殺雞雛:小者死,大者盲。此亦燒穰殺瓠之流,其理難悉。

養(yǎng)雞令速肥,不杷屋,不暴園,不畏烏、鴟、狐猩法:別筑墻匡,開小門;作小廠,令雞避雨日。雌雄皆斬去六翮,無令得飛出。常多收秕、稗、胡豆之類以養(yǎng)之,亦作小槽以貯水。荊藩為棲,去地一尺。數(shù)掃去尿。鑿墻為窠,亦去地一尺。唯冬天著草——不茹則子凍。春夏秋三時則不須,直置土上,任其產(chǎn)、伏;留草則囗蟲生。雛出則著外許,以罩籠之。如鵪鶉大,還內(nèi)墻匡中。其供食者,又別作墻匡,蒸小麥飼之,三七日便肥大矣。

取谷產(chǎn)雞子供常食法:別取雌雞,勿令與雄相雜,其墻匡、斬翅、荊棲、土窠,一如前法。唯多與谷,令竟冬肥盛,自然谷產(chǎn)矣。一雞生百馀卵,不雛,并食之無咎。餅、炙所須,皆宜用此。

瀹音囗雞子法:打破,瀉沸湯中,浮出,即掠取,生熟正得,即加鹽醋也。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xì)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孟子》曰:“雞、豚、狗、斃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家政法》曰:“養(yǎng)雞法:二月先耕一畝作田,秫粥灑之,刈生茅覆上,自生白蟲。便買黃雌雞十只,雄一只。於地上作屋,方廣丈五,於屋下懸簀,令雞宿上。并作雞籠,懸中。夏月盛晝,雞當(dāng)還屋下息。并於雷鋒中筑作小屋,覆雞得養(yǎng)子,烏不得就。”

《龍魚河圖》曰:“玄雞白頭,食之病人。雞有六指者亦殺人。雞有五色者亦殺人。”

《養(yǎng)生論》曰:“雞肉不可食小兒,食令生囗蟲,又令體消瘦。鼠肉味甘,無毒,令小兒消谷,除寒熱,炙食之,良也。”

養(yǎng)鵝、鴨第六十

《爾雅》曰:“舒雁,鵝。”

《廣雅》曰:“囗鵝,野鵝也。”

《說文》曰:“囗囗,野鵝也。”

晉沈充《鵝賦序》曰:“于時綠眼黃喙,家家有焉。太康中得大蒼鵝,從喙至足,四尺有九寸,體色豐麗,鳴聲驚人。”

《爾雅》曰:“舒鳧,鳧鶩。”

《說文》云:“鶩,舒鳧。”

《廣雅》曰:“囗、鳧、鶩,鴨也。”

《廣志》曰:“野鴨,雄者赤頭,有距。鶩生百卵,或一日再生;有露華鶩,以秋冬生卵:并出蜀中。”

鵝、鴨,并一歲再伏者為種。一伏者得子少;三伏者,冬寒,雛亦多死也。

大率鵝三雌一雄,鴨五雌一雄。鵝初輩生子十馀,鴨生數(shù)十;後輩皆漸少矣。常足五谷飼之,生子多;不足者,生子少。

欲於廠屋之下作窠,以防囗故事片狐貍驚恐之害。多著細(xì)草於窠中,令暖。先刻白木為卵形,窠別著一枚以誑之。不爾,不肯入窠,喜東西浪生;若獨(dú)著一窠,後有爭窠之患。生時尋即收取,別著一暖處,以柔細(xì)草覆藉之。停置窠中,凍即雛死。

伏時,大鵝一十子,大鴨二十子;小者減之。多則不周。數(shù)起者,不任為種。數(shù)起則凍冷也。其貪伏不起者,須五六日一與食,起之令洗浴。久不起者,饑羸身冷,雖伏無熱。

鵝鴨皆一月雛出。量雛欲出之時,四五日內(nèi),不用聞打鼓、紡車、大叫、囗、犬及舂聲;又不用器淋灰,不用見新產(chǎn)婦。觸忌者,雛多厭殺,不能自出;假令出,變尋死也。

雛既出,另作籠籠之。先以粳米為粥糜,一頓飽食之,名曰“填嗉”。團(tuán)黨委爾喜軒虛羌丘尚切量而死。然後以粟飯,切苦菜、蕪菁英為食。以清水與之,濁則易。不易,泥塞鼻則死。入水中,不用停久,尋宜驅(qū)出。此既水禽,不得水則死;臍未合,久在水中,冷徹亦死。於籠中高處,敷細(xì)草,令寢處其上,。雛小,臍未合,不欲冷也。十五日後,乃出籠。早放者,非直乏力致困,又有寒冷,兼烏鴟災(zāi)也。

鵝唯食五谷、稗子及草、菜,不食生蟲。《葛洪方》曰:“居‘射工’之地,當(dāng)養(yǎng)鵝,鵝見此物能食之,故鵝辟此物也。”鴨,靡不食矣。水稗實(shí)成時,尤是所便,啖此足得肥充。

供廚者,子鵝百日以外,子鴨六七十日,佳。過此肉硬。

大率鵝鴨六年以上,老,不復(fù)生伏矣,宜去之。少者,初生,伏又未能工。唯數(shù)年之中佳耳。

《風(fēng)土記》曰:“鴨,春季雛,到夏五月則任啖,故俗五六月則烹食之。”

作囗子法:“純?nèi)〈气啠瑹o令雜雄,足其粟豆,常令肥飽,一鴨便生百卵。俗所謂“谷生”者”。此卵既非陰陽合生,雖伏亦不成雛,宜以供膳,幸無囗卵之咎也。

取囗木皮,《爾雅》曰:“囗,魚毒。”郭璞注曰:“囗,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無囗皮者,虎杖根、牛李根,并任用。《爾雅》云用。《爾雅》云:“囗,虎杖。”郭璞注云:“似紅草,粗大,有細(xì)節(jié),可以染赤。”凈洗細(xì)莖,囗,煮取汁。率二斗,及熱下鹽一升和之。汁極冷,內(nèi)甕中,汁熱,卵則致敗,不堪久停。浸鴨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咸徹則卵浮。吳中多作者,至數(shù)十斛。久停彌善,亦得輕夏也。

養(yǎng)魚第六十一 種莼、藕、蓮、芡、芰附

《陶朱公養(yǎng)魚經(jīng)》曰:“威王聘朱公,問之曰:‘聞公在湖為漁父,在齊為鴟夷子皮,在西戎為赤精子,在越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曰:‘公任足千萬家累億金,何術(shù)乎?’

“朱公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以六畝地為池,池中有九洲。求懷子魯魚長三尺者二十頭,牡魯魚長三尺者四頭,以二月上庚日內(nèi)池中,令水無聲,魚必生。至四月,內(nèi)一神守;六月,內(nèi)二神守;八月,內(nèi)三神守。‘神守’者,鱉也。所以內(nèi)鱉者,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為之長,而將魚飛去;內(nèi)鱉,則魚不復(fù)去在池中,周繞九洲無窮,自謂江湖也。至來年二月,得魯魚長一尺者一萬五千枚,三尺者四萬五千枚,二尺者萬枚。枚直五十,得錢一百二十五萬。至明年,得長一尺者十萬枚,長二尺者五萬枚,長三尺者五萬枚,長四尺者四萬枚。留長二尺者二升枚作種。所馀皆貨,得錢五百一十五萬錢。候至明年,不可勝計也。’

“王乃於後苑治池。一年,得錢三十馀萬。池中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

“所以養(yǎng)魯者,魯不相食,易長又貴也。”如朱公收利,未可頓求。然依法為池,養(yǎng)魚必大豐足,終天靡窮,斯亦無貲之利也。

又作魚池法:三尺大魯非近江湖,倉座難求;若養(yǎng)小魚,積年不大。欲令生大魚法:要須載取藪澤陂湖饒大魚之處、近水際土十?dāng)?shù)載,以布池底,二年之內(nèi),即生大魚。蓋由土中先有大魚子,得水即生也。

囗:

《南越志》云:“石囗,似紫菜,色青。”

《詩》云:“思樂泮水,言采其茆。”毛云:“茆,鳧葵也。”《詩義疏》云:“茆,與葵相似。葉大如手,赤圓,有肥,斷著手中,滑不得停也。莖大如箸。皆可生食,又可囗,滑美。江南人謂之囗菜,或謂之水葵。”

《本草》云:“治囗渴、熱痹。”又云:“冷,補(bǔ)下氣。雜囗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謂之淳菜,或謂之水芹。服食之家,不可多啖。”

種囗法:近陂湖者,可於湖中種之;近流水者,可決水為池種之。以深淺為候,水深則莖肥而葉少,水淺則葉多而莖瘦。囗性易生,一種永得。宜凈潔,不耐污,糞穢入池即死矣。種一斗馀許,足以供用也。

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jié)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dāng)年即有蓮花。

種蓮子法:八月、九月中,收蓮子堅黑者,於瓦上磨蓮子頭,令皮薄。取囗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囗頭平重,磨處尖銳。泥乾時,擲於池中,重頭沈下,自然周正。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既堅厚,倉卒不能生也。

種芡法:一名“雞頭”,一名“囗喙”,即今“芡子”是也。由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曰“雞頭”。八月中收取,擘破,取子,散著池中,自生也。

種芰法:一名菱。秋上子黑熟時,收取,散著池中,自生矣。

《本草》云:“蓮、菱、芡中米,上品藥。食之,安中補(bǔ)藏,養(yǎng)神強(qiáng)志,除百病,益精氣,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餌之,長生神仙。”多種,儉歲資此,足度荒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南澳县| 伊金霍洛旗| 顺昌县| 杭锦旗| 延津县| 定西市| 平顶山市| 临泽县| 正阳县| 华宁县| 时尚| 南岸区| 南投县| 连云港市| 滨州市| 永胜县| 昌都县| 精河县| 精河县| 德令哈市| 资讯 | 佳木斯市| 吴忠市| 军事| 吴旗县| 那曲县| 镇远县| 云阳县| 浑源县| 格尔木市| 阳山县| 筠连县| 隆回县| 横峰县| 航空| 郁南县| 望奎县| 武穴市| 邢台市|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