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齊民要術
  • 賈思勰
  • 12740字
  • 2015-12-23 11:34:59

黍祭第四

《爾雅》曰:“囗,黑黍。囗,一囗二米。”郭璞注曰:“囗亦黑黍,但中米異耳。”

孔子曰:“黍可以為酒。”

《廣志》云:“有牛黍,有稻尾黍、秀成赤黍,有馬革大黑黍,有囗黍,有溫屯黃黍,有白黍,有囗芒、囗鴿之名。囗,有赤、白、黑、青、黃囗鴿,凡五種。”

按今俗有鴛鴦黍、白蠻黍、半夏黍;有驢皮囗。

崔囗曰:“縻,黍之秫熟者,一名囗也。”

凡黍、囗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谷底為下。

地必欲熟。再轉乃佳。若春夏耕者,下種後,再勞為良。

一畝,用子四升。

三月上旬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夏種黍、囗,與囗谷同時;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為候。諺曰:“椹囗囗,種黍時。”燥濕候黃囗。始章切種訖不曳撻。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種之,萬不失一。凍樹者,凝霜封著木條也。假令月三日凍樹,還以月三日種黍;他皆仿此。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晚黍悉宜也。

苗生垅平,即宜杷勞。鋤三遍乃止。鋒而不耩。苗晚耩,即多折也。

刈囗欲早,刈黍欲晚。囗晚多零落,黍早米不成。諺曰:“囗青喉,黍折頭。”皆鄧濕踐。久積則囗郁,燥踐多兜牟。囗,踐訖即蒸而囗於劫反之。不蒸者難舂,米碎,至春又土臭;蒸則易舂,米堅,香氣經夏不歇也。黍,宜曬之令燥。濕聚則郁。

凡黍,黏者收薄。囗,味美者,亦收薄,難舂。

《雜陰陽書》曰:“黍‘生’於榆。六十日秀,秀後四十日成。黍‘生’於巳,‘壯’於酉,‘長’於戌,‘老’於亥,‘死’於丑,惡於丙、午,忌於丑、寅、卯。囗,忌於未、寅。”

《孝經援神契》云:“黑墳宜黍、麥。”

《尚書考靈曜》云:“夏,火星昏中,可以種黍、菽。“火,東方蒼龍之宿,四月昏,中在南方。菽,大豆也。”

《汜勝之書》曰:“黍者暑也,種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時有雨,囗土可種黍。諺曰:“前十鴟張,後十羌襄,欲得黍,近我傍。”“我傍”,謂近夏至也,蓋可以種晚黍也。一畝,三升。

“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無實。

“黍心初生,畏天露。令兩人對持長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欲疏於禾。”按疏黍雖科,而米黃,又多減及空;今囗,雖不科而米白,且均熟不減,更勝疏者。汜氏云:“欲疏於禾”,其義未聞。

崔氏曰:“四月蠶入簇,時雨降,可種黍、禾,謂之上時。

“夏至先後各二日,可種黍。

“蟲食李者黍貴也。”

粱秫第五

《爾雅》曰:“囗,赤苗也;芑,白苗也。”郭璞注曰:“囗,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谷也。”犍為舍人曰:“是伯夷、叔齊所食首陽草也。”

《廣志》曰:“有具粱,解粱;有遼東赤粱,魏武帝嘗以作粥。”

《爾雅》曰:“粟,秫也。”孫炎曰:“秫,黏粟也。”

《廣志》曰:“秫,黏粟,有赤、有白者;有胡秫,早熟及麥。”

《說文》曰:“秫,稷之黏者。”

按今世有黃粱;谷秫,桑根秫,囗天囗秫也。

粱、秫并欲薄地而稀,一計較用子三升半。地良多雉尾,苗囗穗不成。

種與囗谷同時。晚者全不收也。

燥濕之宜,杷營之法,一同谷苗。

收刈欲晚。性不零落,早刈損實。

大豆第六

爾雅曰:“戎叔謂之荏菽。”孫炎注曰:“戎叔,大菽也。”

張輯《廣雅》曰:“大豆,菽也。小豆,囗也。囗方迷反豆、囗豆,留豆也。胡豆,囗胡江反囗音雙也。”

《廣志》曰:“種小豆,一歲三熟,囗甘。白豆,囗大可食。剌豆,亦可食。囗豆,苗似小豆,紫花,可為面,生朱提、建寧。大豆:有黃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長;有楊豆,葉可食。胡豆,有青、有黃者。”

《本草經》云:“張騫使外國,得胡豆。”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種,及長梢、牛踐之名。小豆有囗、赤、白三種。黃高麗豆、黑高麗豆、囗豆、囗豆,大豆類也。豌豆、江豆、囗豆,小豆類也。

春大豆,次囗谷之後。二月中旬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三月上旬為中時,用子一斗。四月上旬為下時。用子一斗二升。歲宜晚者,五、六月亦得;然稍晚稍加種子。

地不求熟。秋鋒之地,即囗種。地過熟者,苗茂而實少。

收刈欲晚。此不零落,刈早損實。

必須耬下。種欲深故。豆性強,苗深則及澤。鋒、耩各一。鋤不過再。

葉落盡,然後刈。葉不盡,則難治。刈訖則速耕。大豆性淡季,秋不耕則無澤也。

種蔣者,用麥底。一畝用子三升。先漫散訖。犁細淺良輟反而勞之。旱則萁堅葉落,稀則苗莖不高,深則土厚不生。若澤多者,先深耕訖,逆囗擲豆,然後勞之。澤少則否,為其囗郁不生。九月中,候近地葉有黃落者,速刈之。葉少不黃必囗郁。刈不速,逢風則葉落盡,遇雨則爛不成。

《雜陰陽書》曰:“大豆‘生’於槐。九十日秀,秀後七十日熟。豆‘生’於申,‘壯’於子,‘長’於壬,‘老’於丑,‘死’於寅,惡於甲、乙,忌於卯、午、丙、丁。”

《孝經援神契》曰:“赤土宜寂也。”

《汜勝之書》曰:“大豆保歲易為,宜古之所以備兇年也。謹計家口數,種大豆,率人五畝,此田之本也。

”三月榆莢時,有雨,高田可種大豆。土和無塊,畝五升;土不和,則益之。種大豆,夏至後二十日,尚可種。戴甲而生,不用深耕。

“大豆須均而稀。

“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也。

“獲豆之法,莢黑而莖蒼,囗取無疑;其實將落,反失之。故曰:‘豆熟於場。’於場獲豆,即青莢在上,黑莢在下。”

汜勝之區種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得千二百八十坎。其坎成,取美糞一升,合坎中土攪和,以內坎中。臨種沃之,坎三升水。坎內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種與土相親。一畝用種二升,用糞十二石八斗。

“豆生五六葉,鋤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

“丁夫一人,可治五畝。至秋收,一畝中十六石。

“種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崔囗曰:“正月可種囗豆。二月可種大豆。”又曰:“三月,昏,參夕,杏花盛,桑椹赤,可種大豆,謂之上時。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小豆第七

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須兼留去歲谷下以擬之。

夏至後十日種者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初伏斷手為中時,一畝用子一斗,中伏斷手為下時,一畝用子一斗二升。中伏以後則晚矣。諺曰:“立秋葉如荷錢,猶得豆”者,指謂宜晚之歲耳,不可為常矣。

熟耕、耬下以為良。澤多者,耬耩,漫擲而勞之,如種麻法。未生白背,勞之極佳。漫擲、犁囗,次之。囗土歷反種為下。

鋒而不耩,鋤不過再。

葉落盡,則刈之。葉未盡者,難治而易濕也。豆角三青兩黃,拔而倒豎籠叢這,生者均熟,不畏嚴霜,從本至末,全無秕減,乃勝刈者。

牛力若少,得待春耕;亦得囗種。

凡大、小豆,生既布葉,皆得用錢齒囗楱俎囗反縱橫杷而勞之。

《雜陰陽書》曰:“小豆‘生’於李。六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成後,忌與大豆用。”

《汜勝之書》曰:“小豆不保歲,難得。

“椹黑時,注雨種,畝五升。

“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

“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盡治。

“養美田,畝可十石;以薄田,尚可畝收五石。”諺曰:“與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也。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發少許,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使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方疫鬼。”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顆,赤小豆七枚,置井中,辟疫病,甚神驗。”又曰:“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令疫病不相染。”

種麻第八

《爾雅》曰:“囗,囗實。囗,麻。別二名”“囗,麻母,”孫炎注曰:“囗,麻子。”“囗,苴麻盛子者。”

崔囗是:“牡麻,無實,好肌理,一名為囗也。”

凡種麻,用白麻子。白麻子為雄麻。顏色雖白,嚙破枯燥無膏潤者,秕子也,亦不中種。市囗者,口含少時,顏色如舊者佳;如變黑者,囗。崔囗曰:“牡麻子,青白,無實,兩頭銳而輕浮。”

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故墟亦良,有點丁破反葉夭折之患,不任作布也。地薄者糞之。糞宜熱。無熟糞者,用小豆底亦得。崔囗曰:“正月糞疇。疇,麻田也。”

耕不厭熟。縱橫七遍以上,則麻無葉也。田俗歲易。拋子種則節高。

良田一畝,用子三升;薄田二升。囗則細而不長,稀則囗而皮惡。

夏至前十日為上時,至日為中時,至後十日為下時。“麥黃種訂,麻黃種麥”,亦良候也。諺曰:“夏至後,不沒狗。”或答曰:“但雨多,沒橐駝。”又諺曰:“五月及澤,父子不相借。”言及澤急,說非亂也。夏至後者,非唯淺短,皮亦輕薄。此變趨時不可失也。父子之間,尚不相假借,而況他人者也?

澤多者,先漬麻子令芽生,取雨水浸之,生芽疾;用井水則生遲。浸法:著水中,如炊兩石米頃,漉出。著席上,布令厚三四寸,數攪之,令均得地氣。一宿則芽出。水若滂沛,十日亦不生。待地白背,耬耩,漫擲子,空曳勞。截雨腳即種者,地濕,麻生瘦;待白背者,麻生肥。澤少者,暫浸即出,不得待芽生,耬頭中下之。不勞曳撻。

麻生數日中,常驅雀。葉青乃止。布葉而鋤。頻煩再遍止。高而鋤者,便傷麻。

勃如灰便收。刈,拔,各隨鄉法。未勃者收,皮不成;放勃不收而即驪。囗欲小,囗欲薄,為其易乾。一宿輒翻之。得霜露則皮黃也。

獲欲凈。有葉者喜爛。漚欲清水,生熟合宜。濁水則麻黑,水少則麻脆。生則難剝,大爛則不任。暖泉不冰凍,冬日漚者,最為柔囗也。

《衛詩》曰:“囗麻如之何?衡從其畝。”《毛詩》注曰:“囗,樹也。衡獵之,從獵之,種之然後得麻。”

《汜勝之書》曰:“種囗太早,則剛堅、厚皮、多節;晚則皮不堅。寧失廣西壯族自治區早,不失於晚。獲麻之法,穗勃勃如灰,拔之。夏至後二十日漚囗,囗和如絲。”

崔囗曰:“夏至先後各五日,可種牡麻。”“牡麻,有花無實。”

種麻子第九

崔囗曰:“苴麻,麻之有蘊者,囗麻是也。一名囗。”

止取實者,各斑黑麻子。斑黑者饒實。崔囗曰:“苴麻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

耕須再遍。一畝用子三升。種法與麻同。

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為中時,五月初為下時。

在率二尺留一根。囗則不科。鋤常令凈。荒則少實。既放勃,拔去雄。若未放勃去雄者,則不成子實。

同五谷地畔近道者,多為六畜所犯,宜種在麻、麻子以遮之。胡麻,產畜不食;麻子嚙頭,則科大。收此二實,足供養燭之費也。慎勿於大豆地中雜種麻子。扇地兩損,百收并薄。六月間,可於麻子地間散蕪菁子而鋤之,擬收其根。

《發陰陽書》曰:“麻‘生’認楊或荊。七十日花,和六十日熟。處忌四季——辰、示、戌、丑——戊、己。”

《汜勝之書》曰:“中麻,豫調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種之。旆布葉,鋤之。率九尺一樹。樹高一尺。以蠶矢糞之,樹三升。無蠶矢,以溷中熟糞糞之亦善,樹一升。天旱,以流水澆之,樹五升。無流水,曝井水,勻其寒氣以澆之。雨澤時適,忽澆。澆不欲數。養麻如此,美田則畝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獲麻之法,霜下實成,速斫之;其樹大者,以鋸鋸之。”

崔囗曰:“二、三月,可種苴麻。”“訂之有實者為苴。”

大小麥第十

瞿麥附

《廣雅》曰:“大麥,囗了;小麥,囗也。”

《廣志》曰:“虜水麥,其實大麥形,有縫。囗麥,似大麥,出涼州。旋麥,三月種,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麥,赤而肥,了鄭縣。語曰:‘湖囗肉,鄭稀熟。’山提小麥,至黏弱;以貢御。有半夏小麥,有禿芒大麥,有黑囗麥”

《陶隱居本草》云:“大麥為五谷長,即今倮麥也。一名囗麥,信任囗麥,唯無皮耳。囗麥,上是今馬食者。然則在、囗二麥,種別名異,成人以為一物,謬矣。”

按世有落麥者,禿芒是也。雙有春種囗麥也。

大、小麥,皆須五月、六月囗地。不囗需種者,其收倍薄。崔囗曰:“五月、六月囗科田也。”

種大、小麥,先囗,逐犁囗種者佳。一倍省種子而科大逐犁擲之亦得,然不如作囗耐旱。其山田及剛強之地,則耬下之。共種子宜加五省於下田。凡耬種者,非直土淺易生,然於鋒、鋤亦便。

囗麥,非良地則不須種。芏徒勞。種而必不收。凡種囗麥,高、下田皆得用,但必須良熟耳。高田借擬禾、豆,自可專用下田也。八朋中戊祖前種者為上時,擲者,畝用子二升半。下戊前為中時,用子三升。八月末九月初為下時。有子三升半或四升。

小麥宜下田。歌曰:“高田種小平等,囗囗不成穗。男兒在他鄉,那得不憔悴。”八月上戊社前為上時,擲者,有子一升半也。中戊前為中時,用子二升。下戊前為下時。有子二升半。

正月、二月,勞而鋤之。三月、四月,鋒而更鋤。鋤麥倍收,皮薄面多;而鋒、勞、鋤各得再遍為良也。

令立秋前治訖。立秋後則蟲生。蒿、艾簞盛之,良。以蒿、艾蔽窖埋之,亦佳。窖麥法:必須日曝令乾,及熱埋之。多種久居供食者,宜作劁才囗切麥:倒刈,薄布,順風放火;火既著,即以掃帚撲滅,仍打之。如此者,經夏蟲不生;然唯中作麥飯及面用耳。

《禮記月令》曰:“仲秋之月,……乃勸人種麥,無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鄭玄注曰:“麥者,接絕續乏之谷,尤宜重之。”

《孟子》曰:“今夫囗麥,播種而囗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囗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所養,人事之不齊。”

《雜陰陽書》曰:“大麥‘生’於杏。二百日秀,秀後五十日成。麥‘生’於亥,‘壯’於卯,‘長’於辰,‘老’於巳。‘死’於午,惡於戊,忌於子、丑。小麥‘生’於桃。二百一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忌與大麥同。蟲食杏者麥貴。”

種瞿麥法:以伏為時。一名“地面”。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田三四升。畝收十石。渾蒸,曝乾,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甚滑。細磨,下絹囗,作餅,亦滑美。然為性多穢,一種此物,數年不絕;耘鋤之功,更益劬勞。

《尚書大傳》曰:“秋,昏,虛星中,可以種麥。”“虛,北方玄武之宿;八月昏中,見於南方。”

《說文》曰:“麥,芒谷。秋種厚埋,故謂之‘麥’。麥,金王而生,火王而死。”

《汜勝之書》曰:“同田有六道,麥為首種。種麥得時,地不善。幫至後七十日,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晚種則穗小而少實。

“當種麥,若天旱無雨澤,同薄漬麥種以酢且故反漿并蠶矢;夜半漬,向晨速投之,令與白露俱下。酢漿令麥耐旱,蠶矢令麥忍寒。

“麥生黃色,佃於太稠。稠者鋤而稀之。

“秋鋤以棘柴耬之,以壅麥根。故諺曰:‘子欲富,黃金覆。’‘黃金覆’奢,謂秋鋤麥、級柴壅麥根也。至春凍解,棘柴曳之,害絕其乾葉。須麥生,復鋤之。到榆莢時,注雨止,付款二把手背復鋤。如此則收必倍。

“冬雨雪止,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後雪,復如此。則麥耐旱、多實。

“春凍解,砂土,種旋麥。平生根茂盛,莽鋤如宿麥。”

汜勝之區種麥:“工大小如上農夫區。禾收,區種。凡種一畝,有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踐之,公種土相親。五根成。鋤區間秋草。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秋旱,則以桑落時澆之。秋雨澤適,勿澆之。春凍解,棘柴律之,突絕去其枯葉。區間草生,鋤之。大男、大女治十畝。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十畝得千石以上。

“小麥忌戌,大麥忌子,‘除’日不中種。”

崔囗曰:“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後十日,種美田。唯囗,早晚無常。正月,可種春麥、囗豆,盡二月止。”

青稞麥。特打時稍難,唯映日用碌碡碾。右每十畝,用種八斗。與大麥同時熟。好收四十石;石八九斗面。甚作飯及餅囗,甚美。磨,總盡無囗。鋤一遍佳,不鋤亦得。

水稻第十一

《爾雅》曰:“囗,稻也。”《郭璞》注曰:“沛國今呼稻為囗。”

《廣志》云:“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有蓋下白稻,正月種,五月獲;獲訖,其莖根復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長,米半寸,出益州。囗有烏囗、黑囗、青函、白夏之名。”

《說文》曰:“囗,稻紫莖不黏者。”“囗,稻屬。”

《風土記》曰:“稻之紫莖,囗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

《字林》曰:“囗力脂反,稻今年死,來年自生曰‘囗’。”

按今世有黃甕稻、黃陸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飛蜻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奴亂反米,俗云“亂米”,非也。有九囗秫、雉目秫、大黃秫、棠秫、馬牙秫、長江秫、惠成秫、黃般秫、方滿秫、虎皮秫、薈柰秫,皆米也。

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選地欲近上流。地無良薄,水清則稻美也。

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中旬為下時。

先放水,十日後,曳陸軸十遍。遍數唯多為良。地既熟,凈淘種子;浮者不去,秋則生稗。漬經三宿,漉出;內草囗市規反中囗之。復經三宿,芽生,長二分。一畝三升擲。三日之中,令人驅鳥。

稻苗長七八寸,陳草復起,以囗侵水芟之,草悉膿死。稻苗漸長,復須薅。拔草曰薅。虎高切。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量時水旱而溉之。將熟,又去水。

霜降獲之。早釗米青而不堅,晚刈零落而損收。

北土高原,本無陂澤。隨逐隈曲而田者,二朋,冰解地乾,燒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納種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歲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須栽而薅之。溉灌,收刈,一如前法。

畦囗大小無定,須量地宜,取水均而已。

藏稻必須用簞。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氣則爛敗也。若欲久居者,亦如“劁麥法”。

舂稻必須冬時積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若冬舂不乾,即米青赤脈起。不經霜,不燥曝,則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雜陰陽書》曰:“稻‘生’於柳或楊。八十日秀,秀後七十日成。戊、己、四季日為良。忌寅、卯、辰。惡甲、乙。”

《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澤之地種谷也。謂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以囗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鄭司農說‘囗’、‘防’:以《春秋傳》曰:‘町原防,規偃囗’。‘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揚其芟’:‘以其水寫,故得行其田中,舉其芟鉤也。’杜子春讀‘蕩’為‘和蕩’,謂‘以溝行水也。’玄謂偃囗者,畜流水之陂也。防,囗旁囗也。遂,田首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囗也。澮,田尾去水大溝。作,猶治也。開遂舍水於列中,因涉之,揚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

“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殄,病也,絕也。鄭司農說‘芟夷’:以《春秋傳》曰:‘芟夷、囗崇之。今時謂禾下麥為’夷下麥‘,言芟刈其禾,於下種麥也。’玄謂將以澤地為稼者,必於夏六月之時,大雨時行,以水病絕草之後生者,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澤草所生,謂之芒種。”“鄭司農云:‘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禮記月令》云:“季夏……大雨時行,乃燒、囗、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鄭玄注曰:“囗,謂迫地殺草。此為欲稼萊地,先囗其草,草乾,燒之,至此月,大雨流潦,畜於其中,則草不復生,地美可稼也。‘囗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爐為之。’”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囗。”注曰:“土潤,溽暑,膏澤易行也。糞、美,互文。土囗,囗囗之地。”

《孝經援神契》曰:“囗、泉宜稻。”

《淮南子》曰:“蘺,先稻熟,而農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獲。”高誘曰:“蘺,水稗。”

《汜勝之書》曰:“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行之有效。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稻地美,用種畝四升。始種稻欲溫,溫者缺其囗,令水道相直;夏至後大熱,令水道錯。”

《崔囗》曰:“三月,可種筻稻。稻,美田俗稀,薄田欲稠。五月,可別稻及藍,盡夏至後二十日止。”

旱稻第十二

早稻用下田,白土勝黑土。非言下田勝高原,但夏停水者,不得禾、豆、麥,稻田種,雖澇亦收,所謂彼此俱獲,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種者,用功多;高原種者,與禾同等也。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囗,濕則污泥,難治而易荒,囗囗而殺種——其春耕者,殺種尤甚——故宜五六月囗之,以囗以麥。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至春種稻,萬不失一。春耕者十不收五,蓋誤人耳。

凡種下田,不問秋夏,候水盡,地白背時,速耕,杷、勞頻煩令熟。過燥則堅,過雨則泥,所以宜速耕也。

二月半種稻為上時,三月為中時,四月初及半為下時。

漬種如法,囗令開口。耬耩囗種之,囗種者省種而生科,又勝擲者。即再遍勞。若歲寒,早種慮時晚,即不漬種,恐芽焦也。其土黑堅強之地,種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踐之;濕則不用一跡入地。稻既生,猶欲令人踐垅背。踐者茂而多實也。

苗長三寸,杷、勞而鋤之。鋤唯欲速。稻苗性弱,不能扇草,故宜數鋤之。每經一雨,輒欲杷勞。苗高驚行則鋒。天雨無所作,宜冒雨薅之。科大,如囗者,五六月中霖雨時,拔而栽之。栽法欲淺,令其根囗四散,則滋茂;深而直下者,聚而不科。其苗長者,亦可捩去葉端數寸,忽傷其心也。入七月,不復任栽。七月百草成,時晚故也。

其高田種者,不求極良,唯須放心地。過良則苗折,廢地則無草。亦秋耕、友情、勞令熟,至春,黃囗納種。不宜濕下。馀法悉與下田同。

胡麻第十三

《漢書》,張騫外國得胡麻。今俗人咱為“烏麻”者,非也。

《廣雅》曰:“狗虱、勝茄,胡麻也。”

《本草經》曰:“在麻,一名巨勝,一名鴻藏。”

按今世有白胡麻、八囗胡麻。白者油多,人可以為飯,惟治脫之煩也。

胡麻宜白地種。二、三月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五月上旬為下時。月半前種者,實多而成;月半後種者,池而多秕也。

種欲截雨腳。若不緣濕,融則不生。一畝用子二升。漫種者,和以耬耩,然後散子空曳勞。勞上加人,則土厚不生。耬耩者,為沙令燥,中半和之。不和沙,下不均。垅種若荒,得用鋒、耩。

鋤不過三遍。

刈束欲小。束大則難燥;打,手復不勝。以五六束為一叢,斜倚之。不爾,則風吹倒,損收也。候口開,乘車詣田斗藪;倒豎,以小杖微打之。不定期叢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盡耳。若乘濕橫積,蒸熱速乾,雖曰郁囗,無風吹虧損之慮。囗者,不中為種子,然於油無損也。

崔囗曰:“地月、在朋、四月、五月,時雨降,可種之。”

種瓜第十四 茄子附

《廣雅》曰:“土芝,瓜也;其子謂之囗力點反。瓜有龍肝、虎掌、羊囗、兔頭、囗音溫囗大真的、貍頭、白囗、和無馀、縑瓜,瓜屬也。”

張孟陽《瓜賦》曰:“羊囗、累錯,囗子、廬江。”

《廣志》曰:“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敦煌之種為美。胸懷瓜、縑瓜、貍頭瓜、蜜囗瓜、女臂瓜、頭號髓瓜。瓜州大瓜,大如斛,出涼州。囗須、舊陽城御瓜。有青登瓜,大如三升魁。有桂枝瓜,長二尺馀。輥地溫良,瓜至冬熟。有春白瓜,細小小瓣,宜藏,正月種,三月胡秋泉瓜,秋種,直月熟,形如羊角,色黃黑。”

《史記》曰:“召平者,故秦東陵侯。在破,為布衣,家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從召平始。”

《漢書進志》曰:“敦煌,古瓜州,地有美瓜。”

王逸《瓜賦》曰:“落疏之文。”

《永嘉記》曰;“就嘉美瓜,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增,行甜清快,眾瓜之勝。”

《廣州記》曰:“瓜,冬熟,號為‘金釵瓜’。”

《說文》曰曰:“囗,小瓜,囗也。”

陸機《瓜賦》曰:“栝樓、定桃,黃囗、白摶,金駐,蜜囗,小青、大斑,玄囗、素腕,貍首、虎蹯。東陵出於秦谷,桂髓起於巫山”也。

收瓜子法:常歲歲先取“本母子”瓜,截去兩頭,止取中央子。“本母子”者,瓜生數葉,便結子;子復早熟。用中輩瓜子者,蔓長二三尺,然後結子。用後輩子者,蔓長足,然後結子;子亦晚熟。種早子,熟速而瓜小;種晚子,熟遲而瓜大。去兩頭者:近囗子,瓜曲而細;近頭子,瓜短而囗。凡瓜,落疏青黑者為美;共、白及斑,雖大而惡。或種苦瓜子,雖爛熟氣香,其味猶苦也。

又收瓜子法:食瓜時,美者收取,即以細糠拌之,日曝向燥,囗則簸之,凈而且速也。

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刈訖即耕。頻煩轉之。

二月上旬種者為上時,三月上旬為中時,四月上旬為下時。五月、六月上旬,可種藏瓜。

凡種法:先以水凈淘瓜子,以鹽和之。鹽和則不籠死。先臥鋤耬卻燥土,不耬者,坑雖深大,常雜燥土,故瓜不生。然後掊坑,大如斗口。納瓜子四枚、大豆三個於堆旁向陽中。諺曰:“種瓜黃臺頭。”瓜生數葉,掐去豆。瓜性弱,苗不獨生,故須大豆為之起土。瓜生不去豆,則豆反扇瓜,不得滋茂。但豆斷汁出,更成良潤;勿拔之,拔之則土虛燥也。多鋤則饒子,不鋤則無實。五谷、蔬菜、果囗之屬,皆如此也。

五六月種晚瓜。

治瓜籠法:旦起,露未解,以杖舉瓜蔓,散灰於根下。後一兩日,復以土培其根,則迥無蟲矣。

又種瓜法:依法種之,十畝勝一頃。於良美地中,先種晚禾。晚禾令地膩。熟,劁刈取穗,欲充茇方末反長。秋耕之。耕法:弭縛犁耳,起規逆耕。耳弭則禾茇頭出而不沒矣。至春,起復順耕,亦弭縛犁耳翻之,還令草頭出。耕訖,勞之,令甚平。

種囗谷時種之。種法:使行陣整直,兩行微相近,兩行外相遠,中間通步道,道外還兩行相近。如是作次第,經四小道,通一車道。凡一頃地中,須開十字大巷,通兩乘車,來去運輦。其瓜,都聚在十字巷中。

瓜生,比至初花,必須三四遍熟鋤,勿令有草生。草生,脅瓜無子。鋤法:皆起禾茇,令直豎。其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廂高微雨時,得停水。瓜引蔓,皆沿茇上。茇多則瓜多,茇少則瓜少。茇多則蔓廣,蔓廣則歧多,歧多則饒子。其瓜會是歧頭而生;無歧而花者,皆是浪花,終無瓜矣。故令蔓生在茇上,瓜懸在下。

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聽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踏則莖破,翻則成細,皆令瓜不茂而蔓早死。若無茇而種瓜者,地雖美好,正得長苗直引,無多盤歧,故瓜少子。若無茇處,豎乾柴亦得。凡乾柴草,不妨滋茂。凡瓜所以早爛者,皆由腳躡及摘時不慎,翻動其蔓故也。若以理慎護,及至霜下葉乾,子乃盡矣。但依此法,則不必別種早、晚及中三輩之瓜。

區種瓜法:六月雨後種囗豆,八月中犁囗殺之;十月又一轉,即十月中種瓜。率兩步為一區,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土壅其畔,如菜畦形。坑底必令平正,以足踏之,令其保澤。以瓜子、大豆各十枚,遍布坑中。瓜子、大豆,兩物為雙,藉其起土故也。以糞五升覆之。亦令均平。又以土一斗,薄散糞上,復以足微躡之。冬月大雪時,速并力推雪於坑上為大堆。至春草生,瓜亦生,莖葉肥茂,異於常者。且常有潤澤,旱亦無害。五月瓜便熟。其掐豆、鋤瓜之法與常同。若瓜子盡生則太囗,宜掐去之,一區四根即足矣。

又法:冬天以瓜子數枚,內熱牛糞中,凍即拾聚,置之陰地。量地多少,以足為限。正月地釋即耕,逐囗布之。率方一步,下一斗糞,耕土覆之。肥茂早熟,雖不及區種,亦勝凡瓜遠矣。凡生糞糞地無勢;多於熟糞,令地小荒矣。

有蟻者,以牛羊骨帶髓者,置瓜科左右,待蟻附,將棄之。棄二三,則無蟻矣。

汜勝之區種瓜:“一畝為二十四科。區方圓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糞。糞與土合和,令相半。以三斗瓦甕埋著科中央,令甕口上與地平。盛水甕中,令滿。種瓜,甕四面各一子。以瓦蓋甕口。水或減,輒增,常令水滿。種常以冬至後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種之。又種薤十根,令周回甕,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賣之,與瓜相避。又可種小豆於瓜中,畝四五升,其藿可賣。此法宜平地。瓜收畝萬錢。”

崔囗曰;“種瓜宜用戊辰日。三月三日可種瓜。十二月臘時祀炙囗,樹瓜田四角,囗。”“胡濫反。瓜蟲謂之囗。”

《龍魚河圖》曰:“瓜有兩鼻者殺人。”

種越瓜、胡瓜法:四月中種之。胡瓜宜豎柴木,令引蔓緣之。收越瓜,欲飽霜。霜不飽則爛。收胡瓜,候色黃則摘。若待色赤,則皮存而肉消也。并如凡瓜,於香醬中藏之變佳。

種冬瓜法:《廣志》曰:“冬瓜,蔬囗。”《神仙本草》謂之“地芝”也。傍墻陰地作區,圓二尺,深五寸。以熟糞及土相和。正月晦日種。二月、三月亦得。既生,以柴木倚墻,令其緣上。旱則澆之。八月,斷其梢,減其實,一本但留五六枚。多留則不成也。十月,霜足收之。早收則爛。削去皮子,於芥子醬中,或美豆醬中藏之,佳。

冬瓜、越瓜、瓠子,十月區種,如區種瓜法。冬則推雪著區上為堆。潤澤肥好,乃勝春種。

種茄子法:茄子,九月熟時摘取,擘破,水淘子,取沈者,速曝乾裹置。至二月畦種。治畦下水,一如葵法。性宜水,常須潤澤。著四五葉,雨時,合泥移栽之。若旱無雨,澆水令徹澤,夜栽之。白日以席蓋,勿令見日。

十月種者,如區種瓜法,推雪著區中,則不須栽。

其春種,不作畦,直如種凡瓜法者,亦得,唯須曉夜數澆耳。

大小如彈丸,中生食,味如小豆角。

種瓠第十五

《衛詩》曰:“匏有苦葉。”毛云:“匏,謂之瓠。”《詩義疏》云:“匏葉,少時可以為羹,又可淹煮,極美,故云:‘瓠葉幡幡,采之亨之。’河東及揚州常食之。八月中,堅強不可食,故云:‘苦吉’。”

《廣志》曰:“有都瓠子,如牛角,長四尺。有約腹瓠,其大數斗,其腹窈挈,緣帶為口,出雍縣;移種於他則否。朱崖有苦葉瓠,其大者受斛馀。”

《郭子》曰:“東吳有長柄壺樓。”

《釋名》曰:“瓠畜,皮瓠以為脯,蓄積以待冬月用也。”

《淮南萬畢術》曰:“燒穰殺瓠,物自然也。”

《汜勝之書》種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畝。作區,方深一尺。以杵筑之,令可居澤。相去一步。區種四實。蠶矢一斗,與土糞合。澆之,水二升;所乾處,復澆之。

“著三實,以馬囗囗其心,勿令蔓延;多實,實細。以藁薦其下,無令親土多瘡瘢。度可作瓢,以手摩其實,從囗至底,去其毛;不復長,且厚。八月微霜下,收取。

”掘地深一丈,薦以藁,四邊各厚一尺。以實置孔中,令底下向。瓠一行,覆上土,厚三尺。二十日出,黃色好,破以為瓢。其中白膚,以養囗致肥;其瓣,以作燭致明。

“一本三實,一區十二實,一畝得二千八百八十實。十畝凡得五萬七千六百瓢。瓢直十錢,并直五十七萬六升文。用蠶矢二百石,牛耕、功力,直二萬六千文。馀有五十五萬肥囗、明燭,利在其外。”

《汜勝之書》區種瓠法:“收種子須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受一石者,得收十石。先掘地作坑,方圓、深各三尺。用蠶沙與土相和,令中半,若無蠶沙,生牛糞亦得。著坑中,足躡令堅。以水沃之。候水盡,即下瓠子十顆,復以前糞覆之。既生,長二尺獨創性,便總聚十莖一處,以布纏之五寸許,復用泥泥之。不過數日,纏處便合為一莖。留強者,馀悉掐去,引蔓結子。子外之條,亦掐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子,留三子即足。旱時須澆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遙潤,不得坑中下水。”

《崔囗》曰:“正月,可種瓠。六月,可畜瓠。八月,可斷瓠,作蓄瓠。磚中白膚實,以養囗致肥;其瓣則作燭致明。”

《家政法》曰:“二月可種瓜、瓠。”

種芋第十六

《說文》曰:“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齊人呼芋為‘莒’。”

《廣雅》曰:“渠芋;其莖謂之囗。”公杏反“藉姑,水芋也,說曰烏芋。”

《廣志》曰:“蜀漢既繁芋,民以為資。凡十四等:有君子芋,大如斗,魁如杵囗車轂芋,有鋸子芋,有旁巨芋,有青邊芋:此四芋多子。有談善芋,魁大如瓶,少子;葉如散蓋,紺色;紫莖,和丈馀;蝗熟,味長,芋之最善者也;式可作羹囗,有澀,得飲乃下。有蔓芋,緣枝生,故里次二三升。有雞子芋,色黃。有百果芋,魁大,了繁多,畝收百斛;么百畝,以養彘。有早芋,七月熟。有九百芋,大而不美。有象空芋,大而弱,使人易饑。有青芋,有素芋,子皆不可食,式可為菹。凡此諸芋,皆可乾臘,又可藏至夏食之。又查子芋,出葉俞縣。有魁芋,無旁子,生永昌縣。有大芋,二升,出范陽、新鄭。”

《風土記》曰:“博士芋,蔓生,根如鵝、鴨卵。”

《汜勝之書》曰:“種芋,區方深皆三尺。取豆萁內區中,足踐之,厚尺五寸。取區上濕土與糞和之,內區中萁上,令厚尺二寸,以水澆之,足踐令保澤。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踐之。旱,數澆之。萁爛。芋生子,皆長三尺。一區收三石。

“又種芋法:宜擇肥緩土近水處,和柔,糞之。二月注雨,可種芋。率二尺下一本。芋生根欲深,囗其旁以緩其土。旱則澆之。有草鋤之,不厭數多。治芋如此,其收常倍。”

《列仙傳》曰:“酒客為梁,使囗民益種芋:‘三年當大饑。’卒如其言,梁民不死。”按芋可以救饑饉,度兇年。今中國多不以此為意,後至有耳目所不聞見者。及水、旱、風、蟲、霜、雹之災,便能餓死滿道,白骨交橫。知而不種,坐致泯滅,悲夫!人君者,安可不督課之哉?

崔囗曰:“正月,可菹芋。”

《家政法》曰:“二月可種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海阳市| 利辛县| 广饶县| 探索| 新蔡县| 英吉沙县| 广德县| 班戈县| 井陉县| 黄石市| 镇远县| 东乡县| 峨山| 太湖县| 西城区| 石首市| 邓州市| 大化| 阿勒泰市| 井冈山市| 吉安县| 太康县| 淮南市| 丹东市| 忻州市| 大宁县| 石楼县| 新闻| 元阳县| 鄂托克前旗| 来宾市| 景德镇市| 宜昌市| 湘阴县| 吉林省| 新绛县| 淳化县| 青州市| 西畴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