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封又曰:朱宗承正室,甲戌秋,體倦吐食,診之略見動脈,詢得停經兩月,惡阻證也。述前治法,有效有不效。如或不效,即當停藥,錄半夏茯苓湯方與之,不效,連更數醫。越二旬,復邀余診。前之動脈不見,但覺細軟,嘔惡日夜不止,且吐蛔兩條。余曰:惡阻無礙,吐蛔是重候。姑安其蛔以觀動靜,用烏梅丸,早晚各二十丸,四日蛔止,嘔亦不作。此治惡阻之變局也,故志之。
第十七節·子煩
(妊婦煩名子煩)丹溪曰:因胎元壅郁熱氣所致。
沈堯封曰:子煩病因:曰痰、曰火、曰陰虧。因痰者,胸中必滿。仲景云,心中滿而煩,宜瓜蒂散,此是吐痰法。妊婦禁吐,宜二陳湯加黃芩、竹茹、旋復花。陰虧火甚者,仲景黃連阿膠湯最妙。
汪 庵《醫方集解》有竹葉湯一方,治妊娠心驚膽怯,終日煩悶,名子煩。因受胎四五月,相火用事;或盛夏君火大行,俱能乘肺以致煩悶。胎動不安,亦有停痰積飲,滯于胸膈,以致煩悶者。
麥冬(錢半) 茯苓 黃芩(一錢) 人參(五分) 淡竹葉(十片)竹葉清煩,黃芩消熱,麥冬涼肺。心火乘肺,故煩出于肺。茯苓安心,人參補虛,妊娠心煩,固多虛也。如相火盛者,單知母丸;君火盛者,單黃連丸;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切不可作虛煩,用梔豉等藥治之。一方茯苓為君,無人參,有防風、知母,有痰者加竹瀝。
第十八節·子懸
嚴氏紫蘇散 許叔微曰:治懷胎近上,脹滿痰痛,謂之子懸。陳良甫曰:妊至四五月,君相二火養胎,熱氣逆上,胎湊心胸,腹滿痞悶,名曰子懸。用此加黃芩、山梔之類。一方無川芎,名七寶散。許叔微云:六七月子懸者用之,數數有驗,不十服,胎便近下。
紫蘇(一錢) 腹皮 人參 川芎 橘皮 白芍 當歸(各三分) 甘草(一分)銼分三服,水一盞,生姜四片,蔥白煎,去渣服。
徐藹輝曰:去川芎,因避升提之故。
汪 庵曰:治胎氣不和,湊上胸腹,腹滿,頭疼,心腹腰脅皆痛,名子懸。因下焦氣實,相火旺盛,舉胎而上,上逼心胸也。每服止用蘇葉一錢,當歸七分,腹皮以下皆五分,甘草二分,無蔥白;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
陳來章曰:芎、歸、芍藥以和其血;蘇、橘、大腹以順其氣。氣順血和,則胎安矣。既利其氣,復以人參、甘草養其氣者。順則順其邪逆之氣,養則養其沖和之氣也。
徐藹輝曰:延胡動血,恐未可用。
趙養葵有命門虛寒,胎上湊心就暖一說。
沈堯封曰:此是百中僅一,非實是虛寒脈證,熱藥不可嘗試。
沈堯封曰:郁姓婦懷妊九月,偶因勞動,遂覺腹痛,胎漸升至胸中,氣塞不通,忽然狂叫咬人,數人扶持不住,病名子上撞心,即子懸之最重者。用旋復代赭湯去參、棗,連灌兩劑,胎墮得生。又一婦,證亦如之,服前藥,胎墮而死。
堯封又曰:陸檢修正室,子上撞心。江穩婆教磨代赭汁服,遂產兩子。一子在上,橫于心下,一子撞著上子,故經一晝夜不至撞心,得不死,產下遂安。
蔥白湯 治胎上逼心煩悶,又治胎動困篤。本草云:蔥白通陽安胎。樓全善曰:此方神效,脈浮滑者宜之。蔥白二七莖,濃煮汁飲之,胎未死即安,已死即出。未效再服。
陳良甫曰:一婦孕七個月遠歸,忽然胎上沖作痛,坐臥不安。兩醫治之無效,遂云胎已死。用蓖麻子研爛,和麝香貼臍中以下之,命在呼吸。余診視:兩尺脈絕,他脈和平。余問二醫作何證治之?答云:死胎。
問何以知之?曰:兩尺沉絕,以此知之。余曰:此說出何書?二醫無答。余曰:此子懸也。若是死胎,卻有辨處: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吐沫,母死子活;唇舌俱青,子母俱死。今面不赤,舌不青,其子未死,是胎上逼心,宜以紫蘇飲。連進至十服,而胎近下矣。
李氏曰:子懸證,火盛極,一時心氣悶絕而死,紫蘇飲連進可救。若兩尺脈絕者,有誤服動胎藥,子死腹中,則憎寒,手指唇爪俱青,全以舌為證驗,芎歸湯救之。
王孟英按:戊申秋,荊人妊八月,而患咳嗽礙眠,鼻衄如射,面浮肢腫,諸藥不應。諦思其故,素屬陰虛,內火自盛,胎因火動,上湊心胸,肺受其沖,咳逆乃作,是不必治嗽,仍當以子懸治之。因以七寶散去參、芍、生姜,為其胸滿而內熱也;加生石膏以清陽明之火;熟地黃以攝根蒂之陰。投匕即安。今年冬仲,亦以八月之娠,而悲哀勞瘁之余,胎氣沖逆,眩暈嗽痰,脘脹便溏,苔黃口渴。予蠲飲六神湯去膽星、茯苓,加枳實、蘇葉、大腹皮以理氣開郁;黃芩、梔子、竹茹以清熱安胎。一劑知,二劑已。凡子懸因于痰滯者,余每用此法,無不應如桴鼓。
第十九節·妊娠腫脹
沈堯封曰:妊婦腹過脹滿,或一身及手足面目俱浮,病名子滿,或名子腫,或名子氣,或名胎水,或名琉璃胎。但兩腳腫者,或名皺腳,或名脆腳。名色雖多,不外有形之水病,與無形之氣病而已。何則?胎礙臟腑,機栝不靈。腎者胃之關也,或關門不利,因而聚水;或脾不能散精行肺;或肺不能水精四布;此有形之水病也。又腹中增一物,則大氣升降之道窒塞,此無形之氣病也。病在有形之水,其證必皮薄色白而亮;病在無形之氣,其證必皮濃色不變。說見《內經·脹論》,細玩自明。更有痰滯一證,痰雖水類,然凝聚質濃,不能遍及皮膚,惟壅滯氣道,使氣不宣通,亦能作腫,其皮色不變,故用理氣藥不應,加化痰之品,自然獲效。
徐藹輝曰:《靈樞·水脹論》曰:水始起,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愚按于膚脹言皮濃色不變,則水脹之皮薄色變可知矣。存參。
《千金》鯉魚湯 治妊娠腹脹滿,或渾身浮腫,小便赤澀。
沈堯封曰:此治有形之水也,以腹脹滿為主。身腫溺澀上加一“或”字,乃或有或無之詞,不必悉具。
陳良甫曰:胎孕至五六個月,腹大異常,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不早治,恐胎死。或生子手足軟短,宜《千金》鯉魚湯。蓋鯉魚歸腎,又是活動之物,臣以苓、術、姜、橘,直達胞中去水;又恐水去胎虛,佐以歸、芍,使胎得養。真神方也。
當歸 白芍(各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白術(二錢) 橘皮紅(五分) 鯉魚(一尾去鱗腸)作一服,白水煮熟,去魚,用汁一盞半,入生姜三片,煎一盞,空心服,胎水即下。如腹悶未盡除,再合一服。
《金匱》葵子茯苓湯 治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
沈堯封曰:此滑利之劑,亦治有形之水。
葵子(一斤) 茯苓(三錢)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天仙藤散 治妊娠三月成胎之后,兩足自腳面漸腫至腿膝,行步艱難,喘悶妨食,狀似水氣,甚至足指間出黃水者,謂之子氣。此元豐中淮南名醫陳景初制,本名香附散,李伯時更名天仙 散。
沈堯封曰:此理氣方也。腳面漸腫至腿膝,并足指間黃水出,是水與氣同有之證,不得即謂之氣病。必皮濃色不變,方是氣病,用此方為對證。
天仙藤(即青木香 ,洗,略焙) 香附(炒) 陳皮 甘草 烏藥 木香等分銼末,每服五錢,加生姜三片、紫蘇五葉,水煎,日三服。腫消止藥。
齊仲甫曰:妊娠八九月見腳腫,不必治,當易產:因胎中水必多,不致燥胎故也。若初妊即腫者,是水氣過多,兒未成體,恐胎傷壞。
腳腫主男胎。宋少主微行,徐文伯從。見一妊婦不能行,少主脈之曰:此女形也。文伯診之曰:此男胎也,在左則胎色黑。少主怒,欲破之。文伯惻然曰:臣請針之。補合谷,瀉三陰交,應手而下,男形而色黑。
薛立齋案云:一妊婦腹脹,小便不利,吐逆,諸醫雜進溫胃寬氣等藥,服之反吐,轉加脹滿湊心。驗之胎死已久,服下死胎藥不能通,因得鯉魚湯。其論曰:妊婦通身腫滿,或心胸急脹,名曰胎水。遂看妊婦胸肚不分,急以鯉魚湯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惡水,腫消脹去,方得分娩死胎。此證蓋因懷妊腹大,不以為怪,競至傷胎,可不慎哉!
第二十節·妊娠經來
王叔和曰:婦人月經下,但少,師脈之,反言有娠。其后審然,其脈何類?曰:寸口脈陰陽俱平,營衛調和,(沈注:寸口脈陰陽俱平,自然營衛調和也。)按之則滑,浮之則輕。(沈注:重按之以候陰分,則滑是有余之象;浮取之以候陽分,則輕是不足之象。竊謂此即陰搏陽別之義。)陽明少陰,各如經法。(沈注:沖隸陽明主血,任隸少陰主精。各如經法,精血無損,是有妊而不墮之象。)身反灑淅不欲食,頭痛,心亂,嘔吐,(沈注:諸證經所謂身有病而無邪脈,妊子也。)呼之則微,吸之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沈注:呼出之氣微數,吸入之氣舒徐不驚,是陽氣多溢于外。令陽氣不足于內,陰脈滑則陰血內盛,所以月見經來。六經養成句無解,尚須查詳。)陰見陽精,汁凝胞散,散者損胎。
(沈注:若陰分虛而陽精乘之,胞中必散,方是胎墮。然胞中若散,脈必散而不滑,今脈滑無虞也。)設復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是故令激經也。(沈注:設陰陽俱盛必雙胎。今氣不足而血有余,非雙胎,乃激經也。)考異:“月經下”,周本作“經月下”。“但少”,周本作“但為微少”。“娠,作嘔,何類?”周本下有“何以別之?”四字。“按之則滑”,周無“則”字。“不欲食”,周本下有“飲”字。“嘔吐”,周本作“嘔噦欲吐”。“呼之則微”,周作“呼則微數”。“吸之不驚”,周作“吸則不驚”。“散者損胎”,周作“散者損墮”。
《產乳集》曰:妊婦月信不絕,而胎不損,問產科熊宗古。答云:此婦血盛氣衰,其人必肥。既妊后,月信常來,而胎不動。若便以漏胎治之,則胎必墮;若不作漏胎治,則胎未必墮。宗古之言,誠為有見。然亦有未必因血盛者,榮經有風,則經血喜動,以風勝故也。則所下者,非養胎之血,若作漏胎治,投以滋補,是實實也,胎豈有不墮?若知是風,專以一味風藥投之,經信可止,即不服藥,胎亦無恙。亦有胎本不固,因房室不節,先漏而后墮胎者,須作漏胎治,又不可不審!沈堯封曰:妊娠經來,與漏胎不同。經來是按期而至,來亦必少,其人血盛氣衰,體必肥壯。漏胎或因邪風所迫,或因房室不節,血來未必按期,體亦不必肥壯。且漏胎之因,不盡風邪、房室,更有血熱肝火諸證,不可不察脈辨證。風入脈中,其脈乍大乍小,有時隆起。所云一味治風藥,是舉卿古拜散。(沈注:即華佗愈風散。
荊芥略炒為末,每服三錢,黑豆淬酒調服。)血熱證必五心煩熱,治以黃芩、阿膠涼血之藥。肝火內動,脈必弦數,并見氣脹腹痛,治以加味逍遙散。房勞證脈必虛,宜人參;或虛而帶數,宜六味湯。
虞天民曰:或問妊婦有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有三五個月,其血大下而胎不墮者;或及期而娩;或逾月而生。其理何歟?曰: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名曰盛胎。其婦氣血充盛,養胎之外,其血有余故也;有數月之胎而血大下,謂之漏胎:因事觸胎,動其沖脈,故血下而不傷子宮也。然孕中失血,胎雖不墮,氣血亦虧,多致逾月不產。曾見有十二三月、十七八月或二十四五個月生者,往往有之,俱是氣血不足,胚胎難長故耳!凡十月之后未產者,當大補氣血以培養之,庶無分娩之患。
李氏曰:胎漏自人門下血,尿血自尿門下血。
蕭賡六云:胎漏下血,頻出無時;尿血溺時方下,不溺則不下。
沈堯封曰:尿血,小薊飲子妙。
王孟英按:懷孕屢漏之后,氣血耗傷,有遲至三四十月而生者。或謂妊娠帶下,多主生女,亦大不然也。吳醞香大令五令媳,素患帶,婚后帶益盛,繼漸汛愆,醫皆以為帶所致,久投溫澀無效。余診之,脈甚滑數,以懷麟斷,清其胎火而愈。及期果誕一子。
第二十一節·子淋、轉胞
徐藹輝曰:此“淋”字,與俗所云“赤淋”淋字不同。彼指赤帶言,系女精;此系指小水言也。
妊婦淋曰子淋。小便不出曰轉胞。子淋小便頻數,點滴而痛;轉胞頻數,而溲少不痛。淋屬肝經陰虧火熾;轉胞因膀胱被胎壓住。膀胱止有一口,未溺時其口向上,口端橫一管,上半管即名下焦,下半管即是溺孔。未溺時,膀胱之底下垂如瓶狀,其口在上,與下焦直對,溺從下焦滲入,故曰“下焦者,別回腸,而滲入膀胱焉。”欲溺時,大氣舉膀胱之底,如傾瓶狀,其口向下,從溺孔注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轉胞一證,因胎大壓住膀胱,或因氣虛不能舉膀胱之底。氣虛者補氣,胎壓者托胎。若浪投通利,無益于病,反傷正氣。
徐藹輝曰:汪 庵又謂胞系轉戾,臍下急痛為轉胞,溲或數或閉。二說小異。
子淋方生地 阿膠 黃芩 黑山梔 木通 甘草 水煎服。
丹溪治一妊婦小便不通,令一婦用香油涂手,自產門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即用人參、黃 、升麻大劑煎服。又治一婦轉胞,用參、歸煎服,探吐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