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碑(一十九首)
龍興寺修凈土院記 禮部柳 子厚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畫西方凈土[巾*(穴/登)]記 翰林白 居易
錢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 智圓
凈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 杰
建彌陀寶閣記 同前
延慶寺凈土院記 待制陳 瓘
延慶重修凈土院記 樸庵首座 清哲
開元寺三圣立像記 大智律師 元照
無量院造彌陀像記 同前
靈山安養庵記 給事程 俱
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 總管張 棆
南岳山彌陀塔記 牧庵禪師 法忠
澄江凈土道場記 法真禪師 守一
寶積院蓮社畫壁記 司封鐘離 松
荊王越國夫人往生記 真閣黃 策
馬侍郎往生記 同前
廣平夫人往生記 待制王 以寧
河東鸚鵡舍利塔記 成都尹韋 皋
傳(一十四傳)
天竺五通菩薩請佛傳
東晉蓮社始祖遠法師傳
歷代蓮社繼祖五法師傳
梁京師法悅僧主傳
后魏壁谷神鸞法師傳
梁廬山道珍禪師傳
隋天臺法智法師傳
大宋永明智覺禪師傳
梁貞節處士庾詵傳
大宋無為子楊提刑傳
大宋光州王司士傳
大宋錢唐胡宣義傳
大宋龍舒居士王虛中傳
大宋明州朱氏如一傳
龍興寺修凈土院記
禮部柳子厚
中州之西數萬里。有國曰身毒。釋迦牟尼如來示現之地。彼佛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曰極樂。佛號無量壽如來。其國無有三毒八難。眾寶以為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惱。群圣以為友。有能誠心大愿。歸心是土者。茍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國。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無退轉者。其言無所欺也。晉時廬山遠法師。作念佛三昧詠。大勸于時。其后天臺顗大師。著釋凈土十疑論。宏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賴焉。蓋其留異跡。而去者甚眾。永州龍興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凈土堂于寺之東偏。常奉斯事。逮今余二十年。廉隅毀頓。圖像崩墜。會巽上人。居其宇下。始復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無體空析色之跡。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無之名。而入于實相。境與智合。事與理并。故雖往生之因。亦相用不舍。誓葺茲宇。以開后學。有信士圖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憑公。作大門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阿。環以廓廡。繢二大士之像。繒蓋幢旛。以成就之。嗚呼有能求無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臺十疑論。書于墻宇。使觀者起信焉
岳州無姓和尚碑
同前
維某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終于圣安寺。凡為僧若干年。年若干有名無姓。世莫知其閭里宗族所設施者。有問焉而以告曰。性吾姓也。其原無初。其胄無終。承于釋師。以系道本。吾無姓耶。法劍云者我名也。實且不有名。惡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鄉也。法界吾宇也。戒為之墉。慧為之戶。以守則固以居則安。吾閭里不具乎。度門道品。其數無極。菩薩大士。其眾無涯。吾與之戚。而不吾異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聞者如此。而止讀法華經金剛般若經。數逾千萬。或譏以有為曰。吾未嘗作。嗚呼佛道逾遠。異端競起。唯天臺大師為得其說。和尚紹承本統。以順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動趣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和尚勤求端愨以成至愿。凡聽信者不惑其道。或譏以有跡。曰吾未嘗行。始居房州龍興寺。中徙于是州。作道場。于楞伽北峰。不越閫者五十祀。和尚所嚴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依者曰卓然師。居南陽立山葬岳州。就受戒者曰道穎師。居荊州。弟子之首曰懷遠師。居長沙安國寺。為南岳戒法。歲來侍師會其終。遂以某日。葬于卓然師塔東若干步。其銘曰
道本于一 離為異門 以性為姓
乃歸其根 無名而名 師教是尊
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 大鄉不居
大族不親 淵意內朗 沖虛外仁
圣有遺言 是究是勤 惟勤惟默
逝如浮云 教久益微 世罕究陳
爰有大智 出其真門 近以顯示
俾民惟新 情動生變 物由湮淪
爰授樂國 參乎化源 師以誘導
俾民不昏 道用不作 神行無跡
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 法付后學
施之無斁 葬從我師 無忘真宅
寫是昭銘 刻茲玄石
畫西方凈土[巾*(穴/登)]記
翰林白居易
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凈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愿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范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愿于此眾生。此眾生有大因緣于彼國土明矣。不然者東南北方過去現在未來佛多矣。何獨如是哉。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上柱國憑翊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當衰莫之歲。中風痹之疾。乃舍俸錢三萬。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三尺。彌陀尊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屬圍繞。樓臺妓樂。水樹華鳥。七寶嚴飾。五彩張施。爛爛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贍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愿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愿。而偈贊曰
極樂世界清凈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
愿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錢唐白蓮社主碑
孤山法師智圓
圣宋天禧四年春正月十二日。白蓮社主圓凈大師常公。歸寂于錢唐西湖昭慶本寺之上方草堂。壽六十二。臘四十四。越二月三日。弟子輩號咽奉全身。瘞于靈隱山鳥窠禪師墳反右。建塔以識之禮也。其年冬門人之上首曰虛白者。克荷師道。自狀其事。再款吾廬。請吾之辭。傳師之美。以勒豐碑。且言。先人之遺旨也。吾辭不得命。乃文而序之。粵西圣之為教也。清靜而無為。仁慈而不殺。抗辭幽說閎意眇指。大備諸夏。稟化之徒。得其小者近者。則遷善而遠惡。得其大者遠者。則歸元而復性。噫廬山遠公。其得乎大者遠者。與考槃居貞。修辭立誠。識足以表微。行足以作程。是故時賢仰其高企其明。自是有結社之事焉。人到于今稱之。而莫能嗣之。惟公理行謹嚴。修心貞素。聞廬山之風而悅之。且曰。睎驥之馬。亦驥之乘。吾雖無似。敢忘思齊之誡耶。于是乎乃飾其躬。乃刳其心。乃矢結社之謀云。夫率其道必依乎地。尊其神必假乎像。行其化必憑乎言。以為西湖者天下之勝游。乃樂幽閑而示嘉遁焉。無量壽佛者群生之仰止。乃刻栴檀而為之形容焉。華嚴凈行品者。成圣之機要。乃刺身血而書其章句焉。其地既得。其像既成。其言既行。朝賢高其誼。海內藉其名。繇是宰衡名卿邦伯牧長。又聞公之風而悅之。或尋幽而問道。或睹相而知真。或考經而得意。三十余年。為莫逆之交。預白蓮之侶者。凡一百二十三人。其化成也如是。有以見西湖之社嗣于廬山者。無慚德矣。嘗試論之。遠也上地之圣也。公也初心之賢也。實階位不同。名聲異號。然而遠出衰晉。公生圣朝。彼招者悉隱淪之賢。此來者皆顯達之士。絕長益短。古今相埒。不曰盛與美與。公每顧門人曰。國初以來。薦紳先生宗古為文。大率效退之之為人。以擠排釋氏為意。故我假遠公之跡。[言*求]以結社事。往往從我化。而叢碑委頌。稱道佛法。以為歸向之盟辭。適足以枳棘異涂墻塹吾教矣。世不我知。或以我為設奇沽譽者。吾非斯人之徒也。君子曰。昔藥山惟儼。能回李翱之心。俾知佛。而僧傳善之。今茲眾賢。庶幾實相。欽崇大覺。朝宗于性海。共極于義天。非公之力。而誰與其護法之功。代為不侔矣。公諱省常字造微姓顏氏。世為錢唐人。七歲厭俗。十七具戒。若乃托胎之祥瑞。受業之師保傳講習禪之美。砥名礪節之事。則有社客群賢碑序。及門人所錄行狀在焉。此不復云。直書其結社之道已。其文曰
西圣之大。維遠得之廬山之高。維公悅之西湖之社。群賢慕之。有始有卒。不磷不緇。我緣既終。我滅于茲。神游無何。名揚圣時。欲知我道兮。視此豐碑
凈慈七寶彌陀像記
提刑楊杰
杭州南山凈慈道場比丘法真大師守一。結同志洎檀越。用金銀真珠珊瑚琥珀硨磲碼瑙。造彌陀佛像。圣相殊妙。感應非一。無為子瞻仰贊嘆。碎七寶以為微塵。聚寶塵以為佛身。見寶塵即見佛。佛無不是寶。見佛身即見寶。寶無不是佛。七寶世間寶也。眾生貪取無有厭足。不得即嗔癡不能悟。此惡道之因也。七寶既已為尊像矣。則非世間所用。乃出世之寶也。遇寶像者。應生恭敬。嚴奉禁戒。純固定力。了達智慧。此凈土之因也。佛身等于大虛故。不設五藏。以眾生心為心。故會中之人。各書彌陀一愿。每四十八人而彌陀之愿周矣。悉以藏于身中。示愿愿不忘眾生也。髻螺千有二百。一一實以舍利。堅固愿力也。像成之日。以八種香湯。灌沐如來。表八功德水也。人隨意以飲之。均甘露味也。一身清凈。則一切身清凈。一念清凈。則一切念清凈。然則不離娑婆。頓超極樂。一見寶像。成就大緣。豈思議之可及哉乃作偈云
和聚七寶 成如來身 寶即是佛
佛外無寶 佛即是寶 寶外無佛
于不二境 現諸凈土 贊歡巡繞
念念彌陀 當與有情 同超極樂
建彌陀寶閣記
同前
不愿生凈土則已。愿生凈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一生則永不退轉。世尊所謂阿鞞跋致阿惟越致者歟。夫具縛有漏凡夫。初憑信念得生彼土。而三毒邪見未能頓忘。何以知其不退轉耶。蓋以彌陀愿力常所攝持。大光常照。上善常聚。壽命永劫。水鳥樹林。風聲樂響。演暢妙乘。聞其聲者。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未嘗聞斷故也。眾生病之。佛為醫王。法為良藥。僧為視病人。三者現前。病不得而萌矣。以是而言。則一生凈土。何從而有退轉哉。錢唐僧監法寶大師從雅。平生修舉彌陀教觀。參究宗風。樂為偈頌。頗得其趣。又精于醫術。多施藥以濟人。人或以貨資酬之。則曰非我能也三寶之功。必轉施三寶。乃造寶閣。立彌陀大像。環以九品菩薩。海藏經典在其后。清凈蓮池在其前。定觀奧室分列左右。誓延行人。資給長懺。以結凈土之緣。豈獨以比丘身。慕佛大醫。用法良藥而已者哉。實能運慈施療。利與眾同也。其于念三寶之心。可謂不敢間斷矣。入是道場者。觀一切相為非相。則能見彌陀之全體。觀一切法如幻法。則能入凈土之真境。觀我身之無我。則能具比丘之正見。故從一如來而見無量如來。入一凈土而周無量凈土。悟一法身而融無量法身矣。無念而念。無證而證。無修而修。凈土果海。豈易量哉。法寶僧監。建立寶閣凈土道場。誘集凈業之侶。以期安養。則報緣之至。必果遂其所愿也。元祐元年上元日。左朝散郎尚書主客員外郎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無為楊杰述
延慶寺凈土院記
待制陳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