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脈癥治方
- 吳正倫
- 4984字
- 2015-12-21 16:00:18
大黃(三錢) 濃樸(一錢五分) 枳實(二錢)上作一服。姜三片。煎將熟。后下大黃同煎一二沸。溫服大承氣湯治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腹滿。煩渴。并少陰舌干口燥。
大黃(五錢或七錢) 濃樸(五錢) 枳實(二錢) 芒硝(一錢)上作一服。硝黃后下。煎法同前。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
黃連(三錢) 半夏(六錢) 栝蔞仁(去殼三錢)上作一服。姜五片。水二鐘。煎至一鐘。通口服。
大陷胸湯治傷寒五六日不大便。舌干煩渴。日晡潮熱。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按。此大結胸也。以此下之。
大黃(量虛實虛者三四錢實者六七錢煨用) 芒硝(虛者一錢實者二錢) 甘遂(另為末虛者五分實者一錢)上作一服。先用水一鐘。煎大黃至七分。次下芒硝。再煎一二沸。去渣。入甘遂末和勻溫服。如人行十里。若大便已利。勿再服。否則再服一劑。以利為度。
十棗湯治胸痞有水氣或痛。
大戟 芫花 甘遂(各等分)上為散。先將大棗十枚。水一鐘。煎七分調服一錢。弱人半錢。得快利為度。未利再服。
瀉心湯治心下痞。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上作一服。水煎服。
真武湯治汗后肋惕肉 。并太陰身體痛。
茯苓 芍藥 生姜(各二錢五分) 附子(一片) 白術(一錢)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茵陳湯治頭汗出。將欲發黃。
茵陳(五錢) 大黃(三錢) 梔子(肥大者三枚半)上作一服。先煎茵陳。減一半。次下二味同煎。去渣服。大青一物湯治發斑。
大青一兩。水煎溫服。
陽毒升麻湯治陽毒赤斑。狂者吐膿血。
升麻(二錢) 犀角屑 射干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甘草(一錢)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犀角地黃湯治諸血癥。
芍藥(一錢五分) 地黃(二錢五分) 犀角(一錢五分) 牡丹皮(一錢五分)上作一服。先煎三味。以犀角磨水后下。去渣服。梔子豉湯治下后。心下懊 。
梔子(七枚) 香豉(半合)上作一服。用水一鐘半。先煎梔子至一鐘。再下豉同煎至七分。去渣服。得吐止后服。
甘草湯(即炙甘草湯) 治脈結代。心下動悸。
甘草(二錢) 人參(一錢) 生地黃(三錢) 麻仁(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阿膠(一錢) 桂枝(一錢五分)上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棗三枚。水酒各一鐘。煎去渣服。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 白術(各一錢五分) 附子 桂枝(各三錢)上作一服。水煎溫服。得微汗解。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五分)。
蒼術白虎湯即白虎湯。內加蒼術六錢。
黃 加桂湯治虛汗力弱。
黃 (三錢)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姜棗煎服。
人參附子湯理脾溫中。
人參 白術(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附子(一片) 桂枝(一錢五分)上作一服。姜棗煎。溫服。
酸棗仁湯治汗下后。晝夜不得眠。
酸棗仁(二錢) 苦草(五分) 知母(一錢) 麥冬(去心一錢) 白茯苓(八分) 川芎(七分)干姜(七分)上作一服。姜棗同煎。去渣服。
吳茱萸四逆湯治厥逆。
吳茱萸(三錢) 附子(三錢) 干姜(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上作一服。水煎服。
當歸四逆湯治下后厥逆。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一錢五分) 細辛(一錢五分) 甘草 木通(各一錢)上作一服。棗一枚。同煎。去渣服。
葛根解肌湯治發熱而渴。
葛根(二錢) 黃芩(二錢) 白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麻黃(去根二錢)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煎溫服。如脈浮。再服取汗十味芎蘇散治非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川芎(一錢五分) 紫蘇 干葛(各八分) 桔梗(一錢) 柴胡(一錢) 茯苓(八分) 甘草(五分) 枳殼(八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錢二分)上作一服。姜棗煎。溫服。取汗為佳。
人參羌活散治傷寒頭痛。骨節煩疼。惡風發熱。有汗無汗皆可用。此解利非時傷寒傷風。太陽陽明少陽三經之藥也。
人參 前胡 川芎 獨活(各一錢半) 羌活 柴胡(各二錢) 枳殼 桔梗 茯苓 甘草(各一錢)上作一服。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神術散治四時傷寒瘟疫。頭疼身痛。惡寒發熱。鼻塞聲重。
蒼術(五錢) 川芎 白芷 本 羌活(各一錢五分) 細辛 甘草(各一錢)上作一服。姜三片。蔥白三根。同煎熱服。
茵陳五苓散治傷寒發黃。一服其黃從小便出也。
茵陳(五錢) 白術(一錢五分)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桂(五分)上作一服。水煎服。或用五苓散為末。茵陳湯調下。
四逆散治少陰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
柴胡 芍藥 枳殼 甘草(各一兩)。
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咳者。加五味、干姜、悸者。加桂、腹痛。加附子、瀉利重者。濃薤白湯調下。
正陽散治陰毒面青。四肢冷。
附子(一兩) 干姜 甘草(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另研) 皂莢(去皮弦子酥炙一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煎五分。去渣熱服。
暑濕門方(計方二十八條)
生脈散夏月常服。以救天暑之傷庚金也。
人參(三錢) 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時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霍亂吐瀉。水谷不分。
甘草(三兩) 杏仁(四錢) 干姜(四錢) 肉桂(四錢)上先將甘草。用白糖蜜同炒黃熟。次入干姜同炒。復入杏仁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取起出火毒。再入肉桂合和一處。搗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鐘。煎七分。溫服。如煩躁。以井花水調下。或以沸湯點服亦可。
益原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
滑石(桂府者六兩) 甘草(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加蜜少許。井水調下。如欲發汗。以蔥白淡豆豉湯調下。
五苓散治伏暑。身熱。煩渴。吐瀉。小便不利。此分陰陽藥也。
白術 茯苓 豬苓(各一兩五錢) 澤瀉(二兩五錢) 桂(五錢或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下。或 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
參苓平胃散治暑濕傷脾。泄瀉。脾胃不和。不伏水土。
人參(一兩) 白術(二兩) 白茯苓(二兩) 濃樸(二兩) 甘草(一兩) 陳皮(二兩) 蒼術(三兩)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或 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亦可。或用神曲打糊為丸每服八十丸。米飲下亦妙。
保和丸治食積。虛者。以補脾藥調之。
山楂(二兩)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蘿卜子(炒) 連翹(各半) 一方加白術。
(二兩) 名大安丸。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飲下。
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大小便結滯不快。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 枳殼(麩炒) 莪術 黃連(各一兩) 黃柏 香附 大黃(各三兩) 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生姜湯下。
清暑助行丸夏月出行服。此能清暑爽神川百藥煎(一兩五錢) 人參(三兩) 甘草 麥門冬(去心) 烏梅肉 干葛粉(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雞頭實大。每服二丸。含化能解暑。
滲濕湯治寒濕身重腰冷。小便不利。大便泄瀉。此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也。
白術 白茯苓 蒼術(各二錢) 陳皮 干姜 甘草(各一錢) 丁香(二分)上作一服。加棗一枚。煎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脈沉。發熱。兼理寒濕。
麻黃 細辛(各一錢五分) 附子(二錢五分)。
上作一服。先煎麻黃一二沸。次下二味同煎服。
吳茱萸湯溫中。去濕。止嘔。
吳茱萸 生姜(各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上作一服。水二鐘。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術半夏天麻湯治風痰眩運。或濕痰身重。
天麻 白術 半夏(各一錢) 黃芩(炒) 柴胡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八分) 甘草(生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水一鐘半。煎八分服。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去蘆一錢) 升麻 葛根(各七分) 白術(一錢) 蒼術 當歸(一錢)人參 甘草 黃芩 苦參(各七分) 知母 豬苓(各八分) 澤瀉(一錢) 茵陳(一錢五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水煎。食遠服。以善膳壓之。
羌活附子湯治胃寒咳逆。
羌活 附子 茴香(各一錢五分) 木香(一錢) 干姜(五分)上作一服。水一鐘。食鹽一捻。煎半鐘。熱服。
羌活勝濕湯治肩背項強痛不能回顧。腰似拆。項似拔。此足太陽經。氣郁不行。以風藥散之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 甘草(各三分) 如身重沉沉然。此經中有寒濕也。加漢防己(一錢) 輕則加附子(一錢) 重加桂枝(一錢) 水煎服越鞠二陳湯治濕痰郁痛。
香附(一錢五分) 蒼術(一錢五分) 川芎 山梔(各一錢) 半夏(制一錢五分) 茯苓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神曲(炒一錢)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服。
三拗湯治痰喘水氣。
麻黃(三錢) 杏仁(去皮尖二錢) 甘草(五分)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神秘湯治喘急不得臥者。
陳皮(去白) 桔梗 紫蘇 五味 人參 桑白皮 茯苓(各等分) 木香(三分)上作一服。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胃實。大便秘。譫語。
大黃(四錢) 甘草(二錢) 芒硝(一錢)上作一服。先煎大黃甘草待熟。再下芒硝。即去渣。溫服。
平胃散治濕傷脾胃不調。
蒼術(二兩) 濃樸(姜制) 陳皮(各一錢五分) 甘草(七錢)上為末。每服三錢。米飲調服。或每服五錢。煎服亦可。
錢氏白術散治一切吐瀉。
人參 白術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 干葛(各八分) 藿蘆香(八分) 木香(五分)上作一服。姜棗煎服。或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草豆蔻丸 治寒濕心腹作痛。
草豆蔻(去殼面裹煨一兩四錢) 橘紅 吳茱萸 干姜 益志 人參 黃 (各八錢) 生甘草炙甘草 當歸 青皮(各六分) 澤瀉 半夏(各五錢) 桃仁(七十粒) 麥芽 神曲(各七錢) 姜黃 柴胡(各四錢)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姜湯下。
金花丸治嘔吐。制肝補脾。
半夏(湯泡七次姜汁浸炒二兩) 檳榔(一兩) 雄黃(五錢另研)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煮雄丸治大實心痛。
雄黃(一兩另研) 巴豆(五錢) 白面(二兩)上為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沸湯下藥二十四粒。煮二三十沸。澇入冷水。沉冷一時。下二丸煮藥湯。晝夜二十四丸。服盡得微利為度。備急丸治傷寒冷之物。及治心腹卒痛。
大黃 干姜 巴豆(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下。
瀉青丸治肝熱當歸 川芎 龍膽草 防風 山梔 大黃 羌活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二丸。白湯下。
豬脊髓丸治陰虛諸癥。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龜板(酥炙各二兩) 熟地黃 山藥 枸杞子 杜仲(酥炙去絲) 牛膝(去蘆各一兩五錢)上為末。雄豬脊髓三條。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炒鹽湯下。
青娥丸治腎虛腰痛。
杜仲 肉蓯蓉 川巴戟(去心) 小茴香 破故紙 青鹽 胡桃肉上為末。用豬腰一副。蒸熟搗爛。和藥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酒下。
清空膏治偏正頭痛。由風濕熱上壅所致。
川芎(五錢) 柴胡(七柴) 黃連(一兩二錢一半酒浸一半炒)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一兩)甘草(炙一兩五錢) 黃芩(三兩一半生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茶少許。調如膏。臨臥抹在口內。以少湯下。如若頭痛。加細辛二分、太陰脈緩有痰。減羌活、防風、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偏頭痛。減羌活、防風、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熱惡熱而渴。只以白虎湯加白芷、治之。
燥門方(計方五條)
清燥湯治血虛筋痿。由燥勝也。
人參 黃 當歸 白術(各一錢)陳皮 茯苓 黃柏 蒼術 麥門冬 生地黃(各八分) 豬苓 澤瀉 黃連 神曲(各七分)甘草(三分) 五味(十二粒) 升麻(三分) 柴胡(四分)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濃樸湯治氣虛秘結濃樸 芍藥(各一錢五分) 枳殼 陳皮 白術(二錢五分) 甘草(五分) 半夏曲(一錢)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時服。
麻仁丸治大便結。風秘脾約。
麻仁(去殼) 郁李仁(去殼各一兩五錢) 大黃(三兩) 山藥 防風(去蘆) 枳殼(去穣麩炒各一兩五錢)檳榔 羌活(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七宣丸治大便結燥。小便赤澀。
桃仁(去皮尖炒二兩) 柴胡(五錢) 枳殼(八錢) 木香(二錢五分)甘草(一兩) 大黃(煨五兩) 郁李仁(去殼皮一兩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食前臨臥。各一服。以利為度。
滋腸五仁丸治津枯竭。大腸秘澀。傳導艱難。宜此而潤之。
柏子仁(五錢) 桃仁(去皮尖) 杏仁(去皮尖各一兩) 郁李仁(去殼五錢) 松子仁(去殼衣二錢五分) 陳皮(四兩另為末) 加當歸(二兩合陳皮為末)上將五仁另研為膏。入陳皮當歸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火門方(計方十條)。
黃連解毒湯治諸熱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各等分)上為 咀。每服五六錢。水煎服。
枳殼大黃湯下積熱積滯。
大黃(三錢或五錢) 濃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枳殼(一錢)上作一服。棗一枚。姜一片。同煎。食遠溫服。
桂枝大黃湯即前方去枳殼。加桂枝、一錢五分、是也。專治腹痛。
清神益氣湯補中。養血。去濕熱。
人參(一錢五分) 白芍藥 白術 甘草 陳皮 麥門冬 茯苓 升麻(各八分) 澤瀉 蒼術防風(各一錢) 生姜五味 青皮 黃柏(各六分)上作一服。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
瀉黃散治脾熱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上為末。蜜酒拌。略炒。白湯送下。
涼膈散治諸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