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脈癥治方
  • 吳正倫
  • 4991字
  • 2015-12-21 16:00:18

人參(二錢五分) 白術(三錢) 黃 (一錢五分蜜炙) 甘草(四分) 白茯苓(一錢二分)川芎(七分) 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黃(一錢) 白芍藥(一錢二分) 桂(三分) 如虛甚者。

加熟附(一錢) 以行參 之功。

上用姜棗煎。食遠服。

老人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本方。去黃 、熟地、甘草,加牛膝、陳皮、春。倍川芎、夏。加麥門冬(一錢)、黃芩(八分)、秋冬。加炒黑干姜(五分)、倍當歸(此丹溪先生養母之法也)男婦大病后。氣血虛損。脾胃不足。本方去芎桂,加山藥、陳皮、麥門冬(各等分)。

男子真陰虛損。加黃柏、知母、麥門冬、地骨皮(各等分)。

婦人胎產虛損。本方去桂,加香附(一錢五分) 煎調鹿角膠服。

大吐血后虛損。加麥門冬、側柏葉(各一錢)、去黃 、川芎、桂。

男子遺精白濁。或夢遺精滑。加黃柏、知母(俱童便浸炒各一錢)、山藥、芡實。

鹿角霜(各一錢五分)、龍骨(五分)。

婦人赤白帶下。日久。或湛濁黃瘦潮熱。加升麻、柴胡(各五分)。

男婦心虛手振。加麥門冬、酸棗仁、天麻(各一錢)、白芷(五分)、去桂。

心脾血虛。晝則怠墮嗜臥。夜不能寐加麥門冬、酸棗仁、山藥(各等分)、遠志(減半)、圓眼肉(五個)、去芎、桂。

健忘、怔忡。加麥門冬、陳皮、竹茹(各等分)、去芎、桂、腳軟無力。加牛膝、黃柏、木瓜、防己、去川芎(各等分)脾胃虛弱。畏寒易泄。加陳皮(一錢)、干姜(五分)、倍白術,去川芎、當歸、地黃。

肝虛眼目昏暗。加黃連、扁豆、甘菊花(各等分)、去 桂。

男子左尺既虛。右尺亦微。命門火衰。陽事不舉。加熟附子(一錢)、沉香(五分)。

氣血兩虛。眩運。加半夏、天麻(各一錢)。

自汗盜汗。加麻黃根(一錢五分)、去桂、婦人胎產有汗。加同上。

瘡瘍潰后。或平后氣血俱虛。用本方。加防風(八分)、去桂、婦人產后諸疾。加黑干姜、(八分)、去芍藥。

產后惡露不行。腹疼。加牡丹皮、紅花、干姜(炒各八分)、去參、 。

產后惡露不止。加赤石脂、續斷、地榆(各等分)。

婦人胎動。或痛或漏。加黃芩、枳殼、阿膠、艾葉、砂仁(各等分)、去桂。

婦人經水澀少。或行。或作痛。氣血虛也。用本方。

小兒諸疳。加胡黃連、使君肉、山楂、蘆會(各等分)、去黃 、桂、川芎、或丸或散皆可。(此十全大補湯加減法也)。

又方 加減人參固本丸養心補脾。清肺滋腎。

天門冬(去心二兩) 麥門冬(去心二兩) 生地黃(二兩) 山藥(一兩五錢) 枸杞子(一兩去梗) 五味子 (去梗五錢) 熟地黃(二兩四錢另用酒煮) 人參(一兩去蘆上五味正方) 黃柏(四制一兩五錢) 知母(同上制一兩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兼有他癥。根據后加減。

有汗。加黃 、知母(各一兩)。

有痰火。加貝母、黃芩(各一兩二錢)。

遺精。白濁。夢遺。加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各一兩)、山茱萸(一兩五錢)、龍骨、(五錢)。

上熱下寒。加附子(制一兩)、干姜(五錢炮)、沉香(三錢)。

陰虛火動。加知母、龜板(各一兩五錢)、虎脛骨、牛膝(各一兩)。

咳嗽。加知母、貝母、當歸(各一兩五錢)、阿膠、杏仁(各一兩俱妙)。

吐血。加牡丹皮、紫菀、薏苡仁(各一兩)。

腰痛。加杜仲、破故紙、肉蓯蓉(各一兩)。

下元虛冷。陰痿。加熟附子(一兩)、桂(五錢)。

腳膝無力。加牛膝。木瓜、虎脛骨(各一錢)。

眼暗。或翳膜失明。加白芍藥、當歸、甘菊花(各一兩五錢)、川芎、黃連(各一兩)、生甘草(四錢)。一方加犀角。羚羊角(各八錢)、決明子、青葙子、菟絲子、石斛、枳殼(各一兩)名固本還睛丸。治肝腎虛損眼疾有效。

命門火衰。陽事不舉。精氣虛竭。加熟附(一兩五錢)、鹿茸(一兩)、沉香(五錢)男婦上盛下虛。久無孕育。加熟附、鹿茸、巴戟、牛膝(各一兩)、海狗腎(一副)、婦人。再加當歸、蘄艾、香附(各一兩五錢)。

又方 六味地黃丸治男婦腎虛。寢汗潮熱。煩蒸骨痿。婦人經水不調。赤白帶下。

山藥(二兩) 山茱萸(去核二兩)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去木) 澤瀉(各一兩五錢) 淮慶熟地黃(四兩酒煮搗爛)上為末。蜜丸梧了大。每服九十丸。空心清米湯送下。下焦虛寒。加熟附(一兩)、桂心、(一錢)名八味丸。

上焦熱。加麥門冬(一兩五錢去心)、五味(八錢)。

下部濕熱。加木瓜、黃柏、蒼術(各一兩五錢)。

又方 大造丸治男婦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此身衰以類補之義也。夫紫河車者。即胎衣也。

一名混沌皮。蓋兒在胞中。臍系于胞。受胞之養。胞系母腰。受母之陰。丹經云∶父精母血。相合而成。乃受造化生成之物。真元氣也。人從此生。用以補人。固非草木金石所可比也。

古方治虛勞。甚者用之。良有以也。但非常得之物。或者有所嫌忌。故世人不知用耳。一族兄其虛弱僅存形跡面色痿黃。以此味配諸藥為方。名大造丸。服之不二料。而體貌 異。后連生四子。一婦人年僅六十。時以衰憊因病。合此丸。加血藥服之而強健。自此每自制服紫河車。殆有百余料。壽至九十。勝中年人物。且以其藥散諸親屬。取濟甚眾。一人大病愈后。久不作呼聲。服此藥不久。而呼聲出矣。一人足不能履地。服此藥半年。而能行矣。大抵此藥用于女人尤妙。豈紫河車本自出。而各從其類焉者耶。若女人月事不調。兼小產難產。

及多生女。少生男者。夫婦服之。而生子者歷歷可數。制方又另有法。又有只用紫河車一味為丸。治失心風膈癥。無不應驗。臨危將絕氣者。紫河車首經二味為丸。一服可更活二三日。

蓋此補益之功。極其至妙。用之百法百中。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久服耳聰目明。鬢烏發黑。延年益壽。有奪造化之功。豈但小補已哉。故曰大造丸。合諸藥。

亦有至理。詳注于后。

紫河車一具 須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產甚妙。其次壯盛婦人亦可用。米泔水洗凈。新瓦上焙干。

敗龜板 用大的。年久自死者佳。以童便浸三七。將酥炙黃色。凈用板二兩。此藥大有補陰之功。又能補心。

黃柏 用鹽酒炒褐色。凈用一兩五錢。蓋邪火止能動物。不能生物。欲用陽藥滋補。非徒無益。而為害匪輕。此藥能滋腎水。配前藥。滋陰補腎之最者也。用為紫河車之佐。不亦宜乎牛膝 去蘆。酒浸曬干。凈用一兩三錢。此下部藥引諸藥下行為使者也。合前四味足少陰腎經藥也。古方加陳皮。名滋腎丸。加紫河車。名補天丸。是也。

地黃 用肥大沉水。懷慶出者佳。蒸熟焙干凈。用二兩五錢。入砂仁末六錢。白茯苓二兩。

作一塊。用稀絹包入銀罐內。用好酒煮七次。去砂仁茯苓。只用地黃。蓋地黃得砂仁茯苓及黃柏。則入少陰腎。此四味。名天一生水丸。秘而不傳。如無銀罐。瓦罐代之。

天門冬 去心。一兩二錢。

麥門冬 去心。一兩二錢。(夏加)。

五味子 去梗七錢人參 去蘆一兩。前四味入手太陰。肺經藥也。二門冬。保肺氣不令火邪侵。降肺下行。

生腎源。其性有降無升。得人參則補而降。本草云多主生子此也。古方加生地黃名固本丸。

又麥門冬五味子三味名生脈散。

此方配合之道。專以補元氣為主。要得首經二盞。最為生化之源。用補肺腎二經。得人參補氣。地黃補血。紫河車以成大造也。凡藥須擇新鮮真正道地者。而制藥又須如法。不則無效。

上藥除地黃。另用木臼搗之。各藥共為細末。酒打米糊為丸。共搗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八九十丸。空心及臥時。用清米湯。或姜湯。白湯。鹽酒。送下。婦人服之。加當歸二兩。去龜板。若男女患怯癥者。去人參。如有遺精白濁。并婦人赤白帶下。加牡礪 粉一兩五錢。

又方 斑龍丸治真陰虛損。老人虛弱。尤宜常服。

鹿角膠(十兩) 鹿角霜(十兩) 白茯苓(去皮五兩) 柏子仁(去殼凈炒十兩) 菟絲子(酒浸蒸搗為餅曬干凈用十兩) 熟地黃(十兩懷慶肥大者酒煮搗膏) 補骨脂(炒五兩)上為末。以鹿角膠用好酒二大碗。洋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漸加至九十丸。

空心清米湯送下。鹽湯亦可。熬鹿角膠霜法用新鹿角三對。重十斤。

將角鋸二寸長一段。于長流水內浸三日。刷去塵垢。如無長流水。

以大缽頭浸。日三次換水亦可。每角十斤。用黃蠟五兩。桑白皮十兩。楮實子二十兩。新汲水四十碗。共入瓦壇內。用桑柴一百二十斤。熬煉三晝夜。水干旋添熟水。勿令露角。三日后取出。將細布絞凈。其角汁用文火收之。滴水成珠。即成膠。其枯角曬干磨為末。即成霜也。大病后。極虛之人。用人參一兩。鹿角膠五錢。煎服。亦大補益。產后加當歸同煎亦妙。老人加白茯苓亦效。一法每角十斤。制如前。裝入鉛壇內。放入釜中。著水浸過壇口下五六寸。封蓋令密。用桑柴煮七晝夜。每日添熟水一次。待七日滿。取出濾去渣。將清汁另放一處。再用人參十兩。甘州枸杞二十兩。另用水二十碗。同熬。約干。將藥渣絞凈。復將渣舂碎。再用水十五碗。又熬干濾凈。將二汁和前鹿角汁一處。以白炭火緩緩熬。至滴水成珠不散。用瓷罐收貯。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點服。治虛勞損極效。

附載名方

風門方(計方九條)

大秦艽湯治血虛中風。及一切血虛風癥。

川芎 川歸 白芍藥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術 白茯苓(各一錢) 細辛(五分) 白芷生地黃 熟地黃(各八分) 秦艽 天麻(各一錢五分)上作一服。姜三片。煎溫服。如天陰雨。加姜七片。春夏加知母。(一錢)。

羌活愈風湯治中風。內外邪已除。宜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仆。

羌活 甘草 蔓荊子 川芎 防風 細辛 枳殼 人參 麻黃 枸杞 甘菊花 薄荷 黃前胡 地骨皮 黃芩 獨活 川歸 知母 濃樸 柴胡 半夏 杜仲 白芷 熟地 防己(各一錢) 白茯苓 秦艽 白芍(各一錢五分) 石膏 生地黃 蒼術(各二錢) 桂心(五分)上作一服。水二鐘。姜五片。煎空心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時。服渣。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麻黃一兩。作四服。一服后。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

用愈風湯三兩。大黃一兩。亦分四服。臨臥時一服。得微利為妙。常服之藥。不可失四時之轉運。如春初。大寒之后。加半夏(一錢)、木通(二錢)、柴胡、人參(各一錢)、此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夏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一錢)此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加防己、白術(各一錢)、茯苓(一錢五分)以勝脾土之濕也。秋。加濃樸(一錢)、藿香(五分)、桂(三分)此迎而奪太陰之氣也。冬。加附子(五分)、桂(三分)、當歸(一錢)以勝少陰之氣也。此四時加減之法也。

三化湯治中風。外有六經之形癥。先以續命湯隨癥治之。內有便溺之阻隔。后以此湯導之。

濃樸(姜制)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上每服一兩。姜三片。煎服。

桃仁承氣湯治血癥。小腹急。胸脅脹痛。宜此下之。

桃仁(二十枚) 桂枝(一錢) 芍藥(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大黃(三錢) 芒硝(七分)上作一服。姜煎。先煎藥熟。后入芒硝溶化服。

烏藥順氣散治中中風。順氣疏風。

麻黃 陳皮 烏藥(各一錢) 僵蠶 川芎 枳殼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八分) 干姜(五分)上用姜棗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瓜蒂散治中風。痰涎塞盛。以此吐之。

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上各研為細末。合和再研勻。每服一錢。以香豉一合。水一鐘。煎七分。調下。取吐為度。

蘇合香丸治中風。順氣。化痰。并治傳尸瘵疾。鬼疰瘴瘧。瀉痢赤白。小兒驚風等癥。

沉香 丁香 訶梨勒(煨用皮) 麝香 青木香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子(炒) 蓽茇 白術 白檀香(各二兩) 薰陸香(另研) 蘇合香油(和入安息香膏內) 龍腦(另研各一兩) 朱砂(另研飛過) 烏犀角(鎊各一兩)上藥和勻。用安息香膏。并煉蜜和丸。如芡實大。蠟包。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

隨癥調引下。

朱砂安神丸治心風失志。健忘。言語錯亂。

朱砂(七錢另研) 黃連(膽汁炒一兩)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上用淮生地黃二兩。熬膏。入少蜜為丸。金箔為衣。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

牛黃清心丸治風熱驚風。

南星(制) 半夏曲(各一兩) 甘草(五錢) 牛黃(一兩另研) 辰砂(七錢另研) 雄黃(五錢另研) 麝香(三錢另研) 人參(一兩五錢) 白術(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山藥(四兩) 黃連(膽汁炒一兩五錢) 當歸 川芎 麥冬 防風 白芍藥(各一兩) 黃芩 柴胡 杏仁桔梗(各八錢) 犀角末(七錢) 大棗(五十個) 干姜(五錢) 肉桂(五錢) 金銀箔(各五帖) 龍腦(一錢) 珍珠(五錢另研) 琥珀(五錢另研) 羚羊角末(七錢)上藥除另研外。余共為細末。薄荷二兩。麻黃三兩。熬膏。入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朱砂金箔為根據。每服大人一丸。小兒半丸。隨癥調引下。

寒門方(計方三十條)

人參白虎湯治傷寒煩渴不已。

石膏(八錢) 知母(五錢) 甘草(一錢五分) 人參(三錢)上作一服。入粳米半合。同煎服。

小柴胡合白虎湯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粳米是也。

黃 建中湯黃 (蜜炙) 芍藥(各二錢五分) 桂枝(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上作一服。姜棗煎。臨熟。加飴糖三茶匙同服。

小承氣湯治傷寒五六日不大便。腹脹滿。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稻城县| 凉山| 卓资县| 原平市| 濉溪县| 南川市| 嘉鱼县| 青田县| 新蔡县| 丹棱县| 北碚区| 故城县| 宁武县| 仁化县| 仁寿县| 黄山市| 阜康市| 乡城县| 栾川县| 禹城市| 松溪县| 武邑县| 泸定县| 普兰店市| 奇台县| 象山县| 阿瓦提县| 庄河市| 威宁| 封丘县| 张家口市| 德阳市| 邢台市| 黄大仙区| 绍兴市| 丹江口市| 沁阳市| 金塔县| 龙游县| 武穴市| 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