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門
諸痰
脈 脈滑者多痰。脈滑大為痰火。寸口洪滑為痰。右寸浮滑而疾為痰嗽。兩關洪滑而細為胃中濕痰。宜下之。左寸關弦滑為痰厥頭痛。關脈滑大者。膈中有痰。宜吐之。病患諸藥不效。
兩關脈。或伏或大者。痰也。按經云。浮滑為風痰。沉滑為痰氣。緊滑為寒痰。或結或伏為郁痰。又曰痰飲。又脈弦甚者飲也。脈浮滑而緊為痰嗽。病患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癥 按丹溪云∶有熱痰。食積痰。風痰。老痰。寒痰。郁痰之異。又云∶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癥。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王節齋云∶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寒濕熱之感。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濁液。變為痰也。或吐咯上出。或凝滯胸膈。或留聚腸胃。或客于脈絡四肢。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但有新久輕重之殊耳。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凝結。咳之難出。漸成惡味。宜詳辨之。
治 按節齋云∶痰生于脾胃。宜實脾燥濕為主。又曰痰隨氣而升。宜順氣為先。分導次之。
蓋氣升屬火。故順氣在于降火。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因中氣以運之。若攻之太重。則胃氣虛而痰愈甚矣。用者詳之。
方 二陳湯痰主方。總治一身之痰。如要上行。加引上藥。如要下行。加引下藥。
陳皮(和脾、消痰、溫中,去白、一錢五分)。
白茯苓(利竅、行濕、和中,去皮、一錢二分)。
半夏(燥濕、除痰、溫中、姜制、一錢二分)。
甘草(和中、瀉火、炙、三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不拘時服。兼有他癥。根據后加減。
春月。宜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加知母、冬。加生姜。
熱痰。加青黛、黃連、栝蔞仁、枳實(各等分)濕痰。加黃芩、蒼術、白術、枳實、香附、倍半夏(余各等分)。
酒痰。加青黛、栝蔞仁、葛粉、蒼術、黃連、扁豆(各等分)。
食積痰。加白術、枳實、山楂、神曲、白豆蔻仁(各等分)。
風痰。加南星、白附子、僵蠶、皂角、天麻(各等分)、竹瀝、姜汁。
頑痰。加海石、栝蔞仁、香附、青礞石( 金色)、或煎或丸。
寒痰。加白術(一錢五分)、姜汁(半盞)、枳殼、南星、白附子(各八分)、僵蠶、牙皂(各五分)。
郁痰。加蒼術、川芎、香附、栝蔞仁、海石(各等分)。
痰厥頭痛。加川芎(七分)、石膏(一錢五分)、倍半夏。
痰因火逆上。降火為先。加白術(一錢五分)、枳實(一錢)、黃芩、黃連(各八分)、軟石膏( 一錢五分)血虛有痰。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當歸、香附、栝蔞仁(各等分)、竹瀝(一盞)、姜汗(半盞)、帶血者。再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八分)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梔子、黃芩、黃連、白術(各一錢)脾虛。宜補中氣以運痰。加人參、白術、白芍藥、神曲、麥芽(各等分)、兼升提。
內傷挾痰。加人參、白術、當歸、黃 、白芍藥(各等分)、兼竹瀝(一盞)、姜汁(半盞)、傳送。
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結也。加海石、栝蔞仁、杏仁、桔梗、連翹、香附、玄明粉(各等分)、竹瀝、姜汁(各半盞)痰在脅下。加白芥子、貝母、青皮(各等分)、竹瀝、姜汁(各半盞)風嗽。加川芎(七分)、細辛、五味(各五分)、款冬花、貝母(各一錢)寒嗽。加杏仁、麻黃、旋復花、貝母、桔梗(各等分)。
痰嗽。加桑白皮、杏仁、貝母、栝蔞仁(各一錢)、五味子(五分)熱嗽。加桑白皮、地骨皮、天門冬、黃芩、貝母(各等分)嗽而脅肋痛。加枳殼、桔梗、香附、青黛、白芥子(各等分)傷風咳嗽生痰。加黃芩、前胡、紫蘇、桔梗、川芎、白芷(各等分)。
食郁有痰。加南星、香附、黃連、枳實(各等分)。
中脘停痰不下。作嘔。加砂仁、黃連、枳實(各八分)、姜汁(半盞)。
頭眩。加川芎、白芷、天麻(各八分)。
寒熱往來。屬痰。加黃芩(八分)、柴胡(一錢)。
嘔逆屬寒。加丁香、砂仁(各七分)、姜汁(一盞) 屬。加黃連、姜汁、竹瀝。
脾胃不和。加白術、白扁豆、砂仁(各等分)。
心下怔忡。屬痰。加麥門冬、枳實、竹茹(各等分)。
脾黃。加白術、濃樸、蒼術(各一錢)、草果(七分)。
胃脘有熱。吞醋吐酸水。加黃連、吳茱萸(炒)、白扁豆、白術(各一錢)、濃樸、蒼術、(各八分)、青皮(五分)、砂仁(五分)。
諸心痛。并胃脘痛。加白芍藥(醋炒)、香附、黑干姜、蒼術、濃樸(各等分)、桂(少許)肥人嘈雜。加撫芎、蒼術、白術、梔子(各等分)。
聞食氣即嘔。加砂仁、白術(各八分)、青皮(五分)。
鼻塞聲重。加麻黃、杏仁、桔梗、桂枝(少)。
濕癥兼痰。加酒芩、羌活、蒼術(各等分)。
痰流注。胸背腰脅作痛。加南星、蒼術、白術、川芎、當歸、羌活(各八分)。
濕痰成痿。加蒼術、白術、黃芩、黃柏(各等分)。
便濁屬痰。加黃柏、蒼術、白術(各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赤濁。再加白芍藥、木通(各八分)。
小便不通。本方加香附、木通、煎服。探吐即通。
婦人脾痛后。二便不通。此痰隔氣聚所致。加木通(一錢五分)煎服。再服探吐。
關格寒在上。熱在下。有痰。本方探吐之。
項強。微動則痛。加酒洗黃芩、羌活、紅花(各八分)。
頸下生核。屬痰。加連翹、桔梗、柴胡、貝母、牛蒡子、青皮(各等分)。
臂下有核。作痛。加連翹、川芎、皂角刺、防風、黃芩(各八分)、蒼術(一錢)、白芷(經水過期。色淡者。痰多也。加川芎(各一錢)腹痛。再加白芍藥(一錢)、阿膠(八分)、艾葉(七分)、官桂(五分)。
孕婦惡阻。本方用半夏曲,加砂仁(七粒)、青皮(五分)。
血運。因氣血俱虛。痰火流上。作運。加芎、歸、參、術、天麻、荊芥穗(各等分)。
氣虛有痰。加參術(各一錢)、竹瀝(一盞)、姜汁(半盞)。
氣實有痰。加香附、枳殼、枳實(各一錢)、荊瀝(一盞)、姜汁(半盞)。
血虛有痰。加當歸、天門冬、知母、栝婁仁、香附(童便制各一錢)。
血實熱有痰。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各一錢) 俱用竹瀝姜汁。
脾虛者。宜補中益氣以運痰。加參、術、歸、 (各一錢)、白芍藥(八分)、升麻(三分)、柴胡(五分)。
痰在脾里膜外。或四肢經絡之中。俱加貝母、白芥子(各一錢)、竹瀝(一盞)、韭汁、姜汁(各半盞)、以開之。
小兒驚風多痰。加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僵蠶、牙皂、薄荷(各七分)、姜汁、竹瀝(共一盞)。
小兒尾骨痛。有痰。加知母、黃柏、澤瀉(各八分)、前胡(五分)、木香(三分)。
中脘痰火吐酸水。加黃連、吳萸(炒錢)、青皮(六分)、白術(一錢二分)、干姜(三分)。
痰膈。加貝母、香附、黃連、吳萸(炒一錢)、木香(五分)、扁豆(八分)、蘆根汁(二盞)、竹瀝(一盞)、姜汁(半盞)。
痰流注經絡。臂膊腰腿作痛。加南星、蒼術、烏藥(各一錢)、羌活、木香(各七分)、當歸、白術(各一錢五分)、白芥子(八分)諸痰火。加貝母、黃芩、黃連、白術、枳實(各等分)、或煎或丸。
痰火郁于喉內。作痛。加貝母、黃芩、黃連、山豆根、玄參、桔梗(各等分)、甘草(生三分)痰火妄行。迷塞心竅。身熱狂言。如見鬼神者。加黃芩、黃連、枳實(各一錢)、石膏(二錢)甚者。加大黃(三五錢)、下之。
諸癇癥。加黃連、南星、川芎、白附子(各一錢)、雄黃、辰砂(各五分為末、后放入)哮喘。加麻黃(一錢五分)、杏仁(一錢)、桔梗、桑白皮(各七分)、貝母(一錢二分)、石膏(二錢五分)。
諸瘧。皆屬于痰。俗云∶無痰不作瘧。加柴胡、青皮(各一錢)、常山(一錢二分)、草果(七分)、烏梅(五個)。
作嘔。加藿香、扁豆、生姜(各等分)。
吞酸。加黃連、吳萸(炒一錢)、枳實(八分)。
頭風。加川芎、當歸、天麻、荊芥穗、防風(各等分)。
眉骨痛。屬痰。兼火。加黃芩、白芷、蔓荊子(各等分)。
中風痰涎。牙關緊急。加南星、白附子、天麻防風(各一錢)、竹瀝、姜汁、皂角(七分)、中痰痰厥。加當歸、白附子(各一錢)、桂枝、牙皂、干姜(炒黑各五分)、竹瀝、姜汁、蔥汁(各一盞)。
上二陳湯加減方法也。須量病患虛實。斟酌用之。庶無差忒。用者宜致思焉。
郁門
諸郁
脈 郁脈多沉弦。或結伏。又沉澀。為血郁。沉伏為氣郁。沉細為濕郁。沉數為熱郁。沉滑為痰郁。氣口緊盛為食郁。又憂郁則脈澀。怒郁則脈弦。思郁則脈緩。時一止。名曰結脈。
癥 丹溪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又云諸病皆生于郁。治之可開。
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凡治氣血痰火之病。必兼郁而治之。斯無憋矣。
治 經云∶木郁則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郁則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則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金郁則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則折之。謂抑之。
制其升達也。此治郁大法。惟火所屬不同。隨其經而治之。故曰火郁則發。當看何經。隨其經而治之也。丹溪云∶郁病有六。氣血痰濕熱食也。氣郁則開之。其癥胸脅痛。脈沉而澀者是也。血郁則行之。或消之。其癥必能食。便紅。四肢無力。脈沉澀是也。痰郁則消而導之。其癥動則喘。寸口脈沉而滑是也。濕郁則燥之。利之。其癥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陰寒則發。脈沉細而濡是也。熱郁則清之。其癥目瞀。小便赤煩咳。脈沉細而數是也。食郁則消之。其癥噯酸。腹飽不能食。左寸脈平和。右寸脈緊盛是也。假令食在氣上。氣升則食自降。
余仿此。凡久惡寒。亦須解郁。郁開病亦隨愈。
方 越鞠丸郁主方。解諸郁。清熱。消痰。順氣。
蒼術(寬中燥濕去蘆一錢五分)、神消食下氣炒一錢)、川芎(和血順氣去蘆一錢)、香附(開郁散結童便浸醋炒一錢五分)、山梔(清熱利痰降火炒一錢二分)上作一服。水煎。或為末。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十丸。白湯送下。蓋氣血痰三癥。多有兼郁。而郁有六。隨癥加減。凡諸郁。春。宜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加吳茱萸、冬。
加吳茱萸、干姜炭。
氣郁。加白術、陳皮(各八分)、木香、檳榔(各七分)、烏藥(一錢) 虛者。兼用四君子湯。
血郁。加當歸、白芍藥(各一錢)、桃仁、紅花青黛、郁金(各八分)。
虛者。兼用四君子湯。
痰郁。加南星(牛膽制)、海石、栝蔞仁(各一錢)、貝母(一錢五分)、桔梗(七分)、白芥子(八分) 痰盛者。兼用二陳湯。
濕郁。加防風、白芷、羌活、白茯苓(各八分) 倍蒼術。
熱郁。加黃連(吳茱萸炒八分)、青黛(八分) 甚者。加酒蒸大黃(二錢五分)。
食郁。加山楂、神曲(各一錢五分)、砂仁、陳皮、枳實(各八分)、針砂(一錢醋炒)木郁。用梨蘆、或瓜蒂散、吐之。吐后。以本方加白術、陳皮、白芍藥(各一錢)、青皮(五分)。
火郁。本方加防風、羌活、柴胡、葛根(各八分)、升麻(五分) 發之。冬月。再加麻黃根)。
土郁。用桂枝、芍藥、濃樸、陳皮、枳殼(各等分)、大黃(三錢)下之。下后。以四君子湯,加芍藥、香附、陳皮、調理。
金郁。加茯苓、澤瀉(各一錢),利之。
水郁。加白術(一錢五分)、陳皮、大腹皮(各一錢)、青皮(五分)、紫蘇梗(六分)怒郁。左關脈弦。加木香、檳榔、青皮、白芍藥(各等分)。
思郁。右關脈結。加白術、陳皮、石菖蒲(各一錢)、木香、沉香(各五分)。
憂郁。右寸脈短澀。加貝母(一錢五分)、陳皮、枳實、烏藥、蘇子(各八分)、木香、檳寒郁。加吳茱萸、干姜(各八分)、木香、沉香(各五分)、蔥白(三節)。
悲哀太甚而郁。加貝母(一錢五分)、茯神、遠志、石菖蒲、木香、砂仁(各七分)。
右越鞠丸。加減方法也。須量虛實新久。斟酌用之。庶無誤矣。
補門
諸虛
脈 形大力薄。為虛損。浮大無力為陽虛。細數無力為陰虛。寸脈浮軟而弱為上虛。尺短澀而微為下虛。左尺短澀不均。為血虛。右寸沉微為氣虛。六脈細微者盜汗。六脈細數者。潮熱。右關脈弦大。為脾虛。又男子右尺脈細微如絲者。為陽衰精竭。女人左尺細微如絲者。
為陰衰經閉。皆不治也。
癥 按集成云∶虛損之癥。皆由色欲過度。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失宜有所勞傷。皆損其氣血。蓋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而胃氣散解。不能滋營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故虛損之癥生焉。病則百脈煩疼。腰痛腳軟。胸滿短氣。心煩不安。耳鳴目眩。咳嗽。
寒熱交作。自汗盜汗。遺精白濁。飧泄食少。食亦無味。不長肌膚。或睡中驚悸。午后發熱。倦怠無力。女子則崩漏帶下。經閉不行。咳嗽。吐血。發熱。皆虛損之候也治 經云∶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參術茸附之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角膠地黃之類。氣虛則補氣。普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兼用四物湯。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痰嗽者清肺。麥門冬黃芩貝母之類。陰虛發熱者。滋陰降火。黃柏知母地骨皮之類。用者詳之。
方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虛損。隨癥輕重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