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且說三王軍尚未動,早有人報知呂祿。祿即傳敕命灌嬰為將,呂牽、耿淹副之,三人領兵二十萬出城迎敵。軍至霸陵橋下寨。灌嬰、耿淹商議,問眾將曰:“吾立信旗一面,如順漢者,立信旗東,如順呂者立信旗西。”令畢,眾軍皆立于信旗東,惟有呂牽立于旗西,灌嬰持劍斬之,將呂牽首級曉諭入報。呂須知之,呂須大怒,即令兵部判官酈其明率眾,今夜放火遍燒漢大臣之宅。其明得令退回私宅,準備以待天晚。忽阿茶公主乃是劉肥子,劉章之妻,知此密事,密遣文字報與劉章。章得文字送與王陵,陵看罷大驚,遂遍請文武大臣,須臾各官俱至,陵舉酒三巡畢,陵喝將陳平綁下,取火焚之。眾官失色,不知甚事。陳平曰:“吾有何罪?”陵怒曰:“當日封呂氏三王,爾言漢天下在爾身上管取,今日卻有酈其明舉火焚漢大臣之宅。”平曰:“公從何得知此事?”陵曰:“劉章之妻阿茶公主文字可據。”平笑曰:“且將計策詐憑蕭老相公處置,吾決不落于呂須之手。”言畢令人將酈其明父親推來。平怒問曰:“爾子酈其明舉火焚漢臣之子宅。爾知否?”父言無有此事。平曰:“喚爾子來對證!”霎時酈其明至見父跪于階下,左右持劍在手。酈其明曰:“吾父何罪?刀劍圍簇。”平曰:“爾是漢臣,卻聽呂祿之言,要焚文武之宅。阿茶公主文字存證,爾何隱諱?據爾罪不免死;若依吾三事,恕爾之罪,如或不依,即時便斬據。吾之見爾合聽從,成功立績,顯得忠孝兩全,留芳青史,揚名萬代,豈不美乎?”平復執其明之手而笑曰:“尊意若何?”酈其明躬身曰:“言誠當也,但不知三事為何?”平曰:“第一,詐發三道告急馬,第二,敕令周勃領兵迎敵,給付軍印,第三漢兵若動,先獻后宰門,且留爾父于此為質,如不依吾言,或有漏泄,先斬爾父,后誅全家老少。”酈其明尋思此事可為,乃曰:“愿依相公鈞令。”其明辭別,文武各散。其明回家即時詐發告急馬。第一道告急馬奏說關外三王領雄兵七十萬把了關口,第二道告急馬奏說軍馬已至華州。第三道告急馬奏說軍馬已至霸陵川下寨。

呂祿聽知,一連三道告急,心中大懼,忙宣陳平問曰:“關外三王引七十萬雄兵已逼長安,誰可退敵?”平曰:“三王兵多將廣,當時只有韓信可敵,今朝中惟有周勃兵機深沉,可以退之。”呂祿急宣周勃賜與兵印,勃辭謝領兵而去。呂祿入宮,說與呂須。呂須曰:“中陳平之計矣。”祿默然,悔懊不及。時至黃昏。酈其明點兵方至后宰門。被樊亢奪門而入,將酈其明殺訖,引三千軍入內向六宮中搜尋呂氏家屬。至未央宮前,亢傳令眾軍休得入內,為母在此故也。呂須見子亢至,笑而迎曰:“吾兒縱欲為漢忠臣,焉可殺母乎?”樊亢怒問曰:“漢天下何如挾呂謀劉皆是母也。”言訖舉劍斫母頭于地下,遂令軍士大搜宮殿,將呂氏家屬三千口寸斬無留。后人有五言詩以譏呂后、呂須詩曰:

呂公何物老,二女孰妖精。

聰明多狡險,悍惡最貪淫。

屈害忠良將,刑誅嫡子孫。

欲遷劉氏鼎,謀助呂為君。

天意堅難違,人心豈易平。

相尋身殞滅,濺血穢宮庭。

三千俱殄戮,縻有子遺存。

早知貽禍大,何必用機深。

時大漢惠帝十六年五月初四日樊亢引三千軍入內,誅斬呂祿、呂須并呂氏三千家屬盡皆斬訖。劉氏三王大軍入長安,百姓無不欣喜,鼓樂謳歌。三王入朝聚集文武官員,周勃請三王登位,三王俱不肯受。眾大臣曰:“三王既各推遜不從大義。年長者居之。”于是劉肥登殿,聞空中大喝一聲,如雷之鳴。曰:“不可。”肥止。舉二王劉澤,澤方欲舉步,兩足屈折不能進前。三王劉長上殿,被護龍舉瓜來撾,三王俱各降階。群臣商議曰:“原來三王悉非真主,且與周勃權國。”勃曰:“老臣安敢當此。”陳平日: “須要權時輔理明綱,待關外諸王俱齊,選有福者為帝。”三王然之。即遣使請關外諸王俱至,仍各遜讓不定,朝中闞帝半載。一日陳平對眾議曰:“臣夜觀乾象,見帝星應在北方之地。昔有河東魏豹之妻薄氏,許負相其為一人之妻,帝王之母。魏豹因而復反,被韓信擒之,擄薄氏進與高帝,帝納為貴妃,住少陽宮,娠孕將滿。呂后嫉妒,恐其生子,先命穩婆守生。囑咐穩婆日:‘若是生女留之,若是生子疾忙換去,賞金千兩,違命者斬。’穩婆領命,看其分娩,報知呂后。后即親至視之,乃是一肉球,沒眉沒眼。呂后回宮,穩婆抱出回至宅中,看時好個嬰兒,穩婆欲損之。忽聞空中大喝:‘不得無禮,此乃三世人主,休要傷害。’穩婆遂潛匿撫養。當時呂后卻將肉球為怪,奏與高帝。帝怒將薄姬貶居北梁州。數年后,穩婆之子劉安抱送太子往梁州進見薄姬。姬視太子,一似高帝狀貌,不勝之喜,賞劉安白金千兩為乳哺之貲。及太子年十五歲,身長八尺,面如冠玉,手垂過膝,兩耳垂肩,龍晴鳳目,其時自北入朝見高帝,帝初不信,太子乃以母言細奏一遍,帝即歡悅,封太子為代王,遣還梁州,與薄氏夫人同理國事。今聞代王賢明,孝哲恭儉仁慈,可為后主。”諸王聽罷,謂眾文武曰:“可遣誰去迎之?”眾舉周勃。

勃即日逕往梁州,先入參見薄氏夫人,具言誅呂一事,特請大王入承君位。夫人不允。少頃代王自書齋出來與勃相見。勃即下拜稱呼萬歲,代王忙掬躬還禮。周勃曰:“漢家半載無主,關外十王皆在長安專候我主入朝登位。”薄夫人曰:“吾兒欲去,依吾言語,日當午時登位則可,過午則不可也。”代王領命拜辭夫人與勃上馬至于長安。百官迎接入內,與諸王相見,遜讓太位至再至三。諸王命群臣扶上龍床。代王曰:“記吾母言,日臨午位方可,時已過午正未?”群臣俱莫敢言。代王乃自仰天祝曰:“吾蒙諸王及諸大臣舉登君位,若果有分為君,太陽退舍還午。”祝畢,太陽連退三舍,正是午時。代王方允設朝,諸王及文武百官拜舞朝賀。即自降詔,大赦天下。(按:代王諱桓,即位為君是為文帝。時帝入承大統乃十七年八月十三日也。)

居此何心希大寶,仰天祝語即回陽。

果然君位非輕可,妒悍區區枉受殃。

當日暫退,次早設朝。群臣禮畢。帝傳旨賞賜諸王及文武有功者,又念三王克復之功,加封劉澤世子為景王,劉長世子為圣王,封賞已訖。賜宴。于內殿大勞諸王及文武群臣。筵中歌舞謳吟,君臣盡歡而罷。明日諸王辭謝,悉出關外還歸本國。不數十日圣王景王以新受命詣關謝恩。帝見二世子甚喜,命留長安習學。倏忽半載。三大工劉長遣使周從來看世子圣王。周從先入朝見帝奏曰:“臣奉王命來看世子。”帝留從數日,遣歸。命之曰:“卿回傳復三王,圣王在此無虞,朕珍愛之,無輕視也。”周從叩頭領旨出朝,回見劉長,具奏帝之恩命。長問曰:“世子住坐何處?”從對曰:“在于未央宮。”長再問曰:“爾于長安旬日,觀圣王、景王舉止何如?”從對曰:“二世子情義無爭。一日圣王、景王閑游至長信宮,見高皇帝御容,二王拜畢,奕棋。景王連敗三局。景王曰:‘吾弟妙著。’圣王曰:‘蒙讓寡人也。’”長聞之大驚曰:“孺子無知焉,敢妄稱寡人。”長因放心不下,恐子年幼獲罪于帝,入辭母親孫氏,親自逕赴長安入朝見帝。拜舞畢,帝慰勞甚至,即宣二世子出齋拜見三王。次日帝設宴待三王。酒中帝親舉杯謂長曰:“朕欲皇兄暫留朝中同輔政事,兄毋拒焉。”劉長得旨,不敢違命,遂居長安從朝弼政,命大夫周從還國,權代理事。從領命去訖。

且說張石慶自太后貶謫于外,失志蕭條。及聞代王即位,民物一新,不勝之喜。一日思想曰:“子春于濟州二王處為上大夫,前去晉謁,求一安身。”妻子商議已定,即日收拾行李,早至濟州,訪問子春第宅,直入進見。子春一見石慶來至,大開笑顏,禮畢置酒相待。席間二人敘談說印之事。子春欣悅謝之。石慶曰:“自太后貶辱之后,淹滯困郁,特來參遏舅舅,尋些勾當。舅意如何?”子春曰:“此無難也。”隨奏二王劉澤,具言當日兵印皆是張石慶所奏,后太后知大王欲取長安,將石慶貶為庶人。今甚貧困,來見大王。劉澤聽罷大喜曰:“石慶在于何處?”子春曰:“現在臣家。”澤命召至殿下相見,即封石慶為本郡太守,仍賜宴待之。石慶謝恩抵任去訖。

時帝在位四年,萬民富庶,四海升平。忽日邊關告急,北番犯境,軍馬五十萬將至代州。帝宣文武商議,命劉長聚兵拜周勃為帥。勃奏曰:“臣年六十有八,不堪為將。臣舉一人可為上將。”帝問是誰?勃曰:“臣弟周勣,字亞夫。現為刑院官。智勇足備,可當大任,必無負也。”帝喜宣至見畢,即封亞夫為大將軍,賜以兵印。左翼將徐邁,右翼將劉祀,統領大軍五十萬。當下辭帝出城。亞夫傳令,自領中軍,屯于細柳,徐邁安營棘門,劉祀安營霸上。克日進發代州。時帝既敕三將出城,親命輿勞軍。先至棘門營中,將士音樂迎送,次至霸上,將士亦以音樂迎送;及至中軍細柳營,營門緊肅,將士不容車駕入營。近臣喝曰:“皇上親勞三軍,何不放入?”眾軍士曰:“軍中只聞將軍令,不聞天子宣,恐有夾帶奸細。”帝大驚,命左右入報亞夫。亞夫出接帝至帳上。亞夫曰:“甲胄在身不能拜舞,望恕臣罪。”帝謂亞夫曰:“卿能掌軍嚴肅如此。”亞夫曰:“不足道也。”帝又問曰:“為將之道何如?”亞夫曰:“將有五整,對軍士不得驕傲,軍未食將不食,軍未寢將不臥,暑不執扇,雨不張蓋,此五者是五整也,”帝喜曰:“將軍若此,戰無不勝矣。卿去代州,劉武手下雄兵二十萬一并與卿掌握。”亞夫領旨,帝出營見文武百官俱擋在轅門之外。亞夫送帝及轅門,啟曰:“甲胄在身,不敢遠送。”帝上車回顧三軍肅靜,旗隊嚴明。嘆曰:“亞夫真將軍也,適來霸上棘門如兒戲耳。”

有詩曰:

文帝鑾輿親勞軍,將軍亞夫有威名。

轅門不聽天子命,今日方知細柳營。

車駕已回長安,亞夫傳令三軍拔寨,望北進發,早至代州,守將劉武接著。次日即與番軍對陣,亞夫擺成陣勢。番軍望見漢陣部位整齊,軍威雄壯,思難迎敵,乃畏怯不戰,遁還本國。亞夫遂入代州安民,撫慰守將。不日傳令班師入朝奏帝。帝甚歡悅,加封賜賞,犒勞軍兵,仍命文武群臣設宴慶賀。自此四夷拱服,萬國咸寧。

有詩曰:

細柳將軍北戍雄,陣前破敵笑談中。

自從戰罷邊塵靜,鐵券金書受敕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正安县| 四子王旗| 获嘉县| 绥阳县| 合江县| 新乐市| 普陀区| 会昌县| 什邡市| 东乡族自治县| 潼南县| 甘孜| 周宁县| 绍兴县| 文山县| 平利县| 原平市| 集安市| 平阳县| 蓬溪县| 康马县| 渝中区| 宁强县| 车致| 新晃| 全椒县| 福建省| 靖远县| 扶绥县| 集安市| 南华县| 沙洋县| 长治县| 潞西市| 兴国县| 铁力市| 嵩明县| 容城县| 阳朔县|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