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攵歷之易攵,即揚字,古通用。今人稱人居官日久,中外屢踐者,曰易攵歷,即書歷試諸艱之意。乃見有讀易攵作剔或寫易攵作剔者,何不考之甚耶!
張端義《貴耳集》曰:“嘗聞老儒言,漢之《周易》,不以乾坤為首卦,然后知《太玄經》以中孚為首卦,即漢之《易》。”邵堯夫曰:“凡一代之國,必有一卦,一君亦有一卦,所謂‘大橫庚庚’是也。”《周禮。筮人》言凡國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字,字書作[1234],《六書正訛》曰:“從竹從[1234]。[1234],古巫字,巫主[1234]。古者以竹代蓍。會意。”
今人稱隱士見用,多曰“渭水飛熊”,蓋用呂尚事,而不知飛之為非也。《史記》:“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麗彡非虎非羆。”后漢崔駟《達旨》云:“漁父見兆于元龜,注引《史記》‘非龍非螭非熊非羆’為證。”然《史》實無“非熊”,獨見于此注。杜詩:“田獵舊非熊。”孟詩:“羆獵有非熊。”則往往循用,而李瀚《蒙求》,亦有“呂望非熊”之句,特無有用飛字者,且熊又安能飛?俗士可笑,一至于此。
今人不知甲字義,而謂令甲即法律,大誤。《漢書。宣帝紀》:“令甲死者不可生。”如淳注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顏師古曰:“甲乙,若今之第一篇第二篇也,則令甲為最先之令矣。故《江充傳》有令乙騎乘車。”可以互證。至于房室有甲乙次第,科目亦有甲乙次第,漢謂大世宅“甲第”,隋唐以來謂登科目亦曰甲第。
古時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須湯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湯投之,稍著火即色黃而味澀,不中飲矣,乃知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
學舍曰學官,俗謂學宮,非也。漢賈誼《治安策》曰:“學者所學之官也。”師古注:“官謂官舍,蓋官者,管也,一職立一官,使之典管,故以官舍名官。”又《劉歆傳》:“諸子傳說,猶廣立于學官,為置博士。”
今以學作黌宮,其字于古無據。考《白虎通》:“諸侯之學曰[1234]宮,半者象玉之璜也。”是黌當為璜。字書雖收黌字,而《說文》甚辨其非,論字者當以《說文》為正。
《詩。召南》:“于嗟乎騶虞。”宋戴氏《鼠璞》曰:“騶虞,二人也。言文王田獵,雖騶從虞人之賤,皆有仁心,故嘆美之。”其說極是。
安石著《新經周禮義》二十二卷,熙寧中設經義局,自為《周官義》十余萬言。后楊中立著《周官辨疑》一卷以攻安石。
張采曰:“《周禮。冬官》之亡,不盡系秦禁。《孟子》曰:”諸侯去其籍。‘今案冬官所屬,皆應囗囗畎澮,度地量居,則當井田不行,《冬官》已先漫滅,蓋戰國時固不可詰。然《別書》載沅州劉有年,洪武中為監察御史,永樂中上《儀禮。逸經》十八篇。一云永樂初,太平守劉有年進《逸禮》。則知唐所亡之書,明初猶有表獻者矣。“
謁見,師古注:“謂謁者書刺自言爵里,若今參見尊貴而通名也。”又《史記》:“酈生踵軍門上謁,案劍叱使者,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入報。”則謁即今之名帖矣。凡言謁見,謂先帖而后見也。
昔人謂“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蒙山在蜀雅州,其中峰頂尤極險穢,蛇虺虎狼所居,得采其茶,可蠲百疾。今山東人以蒙陰山下石衣為茶當之,非矣。然蒙陰茶性亦涼,可除胃熱之病。
《爾雅。釋親》:“父之弟,先生為世父,后生為叔父。女子謂弟之子為侄。”皆學者所當知。而今乃稱父之弟為伯叔,兄弟之子曰侄,舛矣。蓋伯仲叔季,弟中之次。《詩》曰:“伯氏吹塤,仲氏吹篪。”又:“叔兮伯兮”。《書》:“仲叔季弟。”《唐書》:“狄仁杰諫武后曰:”未聞侄為天子而姑于廟者。“則古人稱伯仲叔侄之義也。今父之兄弟,當稱伯父叔父;兄弟之子,當稱猶子。
古人量酒,多以升斗石為言,不知所受幾何。或云米數,或云衡數,但善飲有至一石者,其非一石米及一百斤明矣。案朱昱《雜記》云:“淮以南酒皆計升,一升曰爵,二升曰瓢,三升曰觶。”此言較近。蓋一爵為升,十爵為斗,百爵為石。以今人飲量較之,不甚相遠耳。
《禮》有醢醬、卵醬、芥醬、豆醬,用之各有所宜,故圣人不得其醬不食。今江南尚有豆醬,北地則但熟面為之而已,寧辨多種耶?又《桓譚新論》有延醬,漢武帝有魚腸醬,南越有延醬,晉武帝與山濤致魚醬,《枚乘七發》有芍藥之醬,宋孝武詩有匏醬,又《漢武內傳》有連珠云醬、玉律金醬,《神仙食經》有十二香醬,今閩中有蠣醬、鱟醬、蛤蜊醬、蝦醬、魚醬、珠螺醬,嶺南有蟻醬,則凡聶而切之腌藏者,概謂之醬矣。乃古之醢,非醬也。
六朝時呼食為頭。晉元帝謝賜功德靜饌一頭,又謝赍功德食一頭,又劉孝威謝賜果食一頭,一頭即今一筵也。然古未前聞,不知何義。
稻有水旱二種。又有秫田,其性黏軟,故謂之需米,食之令人筋緩多睡,其性懦也。作酒之外,產婦宜食之。又謂之江米。
百谷之外,有可以當谷者,芋也,薯蕷也。閩中有番薯,似山藥而肥白過之,種沙地中,易生而極蕃衍,饑饉之歲,民多賴以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種也。
婁堅,字子柔,蘇州府太倉人,書法為三吳第一。嘗曰:“董華亭質美而未學者也。”
《后漢書》:“梁鴻娶孟光,舉案齊眉。”注:“以案為古宛字。”又《漢書。霍光傳》:“許后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長樂宮,親奉案上食。”注:“已前解為宛矣。”
《尸子》曰:“楚人有粥矛及盾者,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無以應也。”矛盾二字,蓋本之此。
《詩》:“夏屋渠渠。”毛注:“夏,大也。”鄭箋:“屋,具也。渠渠,猶勤勤也。言君始于我厚,設禮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正與字書以夏屋為大俎相合。自朱子以屋為房屋,謂渠渠為深廣,呂氏嚴氏皆從之,今人則通稱房屋為夏屋矣。
唐初溫大雅撰《創業起居注》,后房玄齡、許敬宗、敬播等以編年體為《實錄》,姚思廉始撰《紀傳》三十卷。顯慶初,長孫無忌與于志寧、令狐德、劉胤之、楊仁卿、顧胤接其后事,復為五十卷。龍朔中,敬宗又領史職,所作紀傳,或希時旨,或釋私憾,毀譽多失其真。后李仁實、牛鳳及皆有續傳,而鳳及悉收姚、許諸本,欲使其書獨行,唐事遂殘落殆盡。已而劉知幾與朱敬則、徐堅、吳競更撰之,韋述因加筆削,刊去《酷吏傳》為一百十二卷。至德、乾元以后,于休烈、令狐等又足之,柳芳又仿編年法作《唐歷》四十卷。
《孟子》注:“公輸子名班,魯之巧人也。”世盡以公輸魯班為一人。囗閱《太平廣記》,載魯班,墩煌人,莫詳年代,巧侔造化。又六國時有公輸班,為木鳶以窺宋城,似兩人。又《古樂府》:“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則明系兩人矣。
案《博古圖》,古器俱有款識。款謂陰字,是凹入者;識謂陽字,是凸出者。款在外,識在內,夏器有款有識,商器無款有識。識音熾,今人讀款識如見識之識已謬,而有以器物形象為款制者,尤謬之謬也。
康熙戊辰年夏逢龍之變,殉難者乃湖北巡撫科囗糧道葉映榴、松江人囗囗囗囗囗等諸公耳。其他授偽職者,則有督標中軍傅爾學,受偽職為巡撫;督標左營靳其功,受偽職為糧道;督標右營王相、城守李囗、督標前營李囗及撫標沈嘉相,皆受偽職為總兵。其中惟沈嘉相駢楊兆先、于嘉魚,首先反正,而王相繼之,其他皆駢首受戮。
夏逢龍于金口敗后,逃至黃岡縣,為生員易為勝所獲,送至將軍瓦代軍前磔死。其始事于五月二十二日,獲于七月二十二日,僅兩月耳。
夏逢龍倡亂時,以譚以禮為偽東閣大學士;蔡囗為偽西閣大學士,以胡耀乾為偽中軍,趙得為偽總兵,鎮守黃州府;漢陽人方囗為漢陽府偽知府,易正印為關防。
湖廣提督徐治都,自常德提兵由西南來,軍駐金口,檄辰州協鎮郭忠孝。忠孝至后二日,盛言金口失地利,不可駐兵,與提督左,遂命駐大均山。提督出兵屢不利,失二把總,急招忠孝來,忠孝恐失大均,辭,得檄而后至。提督見忠孝,涕泣以全軍付之,令其總統,后卒成功。
夷陵鎮總兵嚴弘自西來,駐兵蔡甸。偏沅將軍馬囗自西南來。荊州將軍噶囗,統滿兵由北來,至應城縣,為賊所困。江南將軍瓦囗,統兵自東來,未至而賊滅。
《史記。始皇本紀》曰:“夫寒食者利衤豆褐。”《漢書。貢禹傳》:“衤豆褐不完,班彪王命論思有衤豆褐之褻。”注:“衤豆褐之褻,音樹,謂僮豎所著布長襦也。褐,毛布之衣也。”荀卿、淮南諸子亦有之,皆音樹,絕無言短褐者。杜詩“顛倒在短褐”應是誤刻。
宋初有《內庭日歷》,樞密院錄送史館,所記不過朝見辭謝而已。景德中,始詔王旦、楊億等十九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天圣囗年,詔呂夷簡、宋綬、陳堯佐等加入真宗朝史,共為一百五十卷,王、蒲宗孟、李清臣又撰英、仁兩朝史,為一百二十卷。非寇準而是丁謂,蓋托之神宗詔旨。神宗又使曾鞏合纂五朝國史,曾鞏以憂去。紹興末,李燾、洪邁始修神、哲、欽、徽四朝史。邁奏四朝諸臣雖貴顯,而無事跡可書者,用遷、固史劉舍、薛澤、許昌例,囗為列傳,書成,共三百五十卷。建炎后,有趙之、李心傳、陳均等書,皆編年也。遼有室防、蕭韓家奴、耶律庶成、耶律嚴等所記,金有完顏勖、宗弼、紇石烈良弼、王若虛等所紀。
臏,五刑中去膝蓋骨之名。齊將孫臏,為龐涓斷其足,故稱孫臏,其名逸不可考,臏非名也。黥,墨刑在面之名。漢英布嘗坐法,黥,人稱黥布,黥非姓也。今人不察,而稱武官有“媲臏并黥”之語,豈不可笑?
《世說》曰:“殷仲文讀書半袁豹,則筆端不減陸士衡。”蓋惜其有才而不學也。若以半豹作稱頌語用,似有未妥。
周賓《所識小篇》曰:“唐以來六曹尚書各有四司,以本行為頭司,余為子司。頭司者,吏部郎中、戶部郎中之類是也。明初亦仍其職,但改本部郎中皆為總部郎中。洪武二十三年,乃改吏部總司曰選部,戶部曰民部,禮部曰儀部,兵部曰司馬,刑部曰憲部,工部曰繕部,二十九年始定令稱焉。”近見南京一儀部郎為人撰文,自稱曰總部,彼蓋止知禮部之有總部,而不知各部皆有之也。明初官稱與今異者甚多,余嘗纂為《明初官制》一卷。
關音引,目眶也;兆,灼龜也,二者蓍見幾微,皆先事而知之。《韻注》云:“吉兇形兆,謂之兆朕。”今人誤以關為朕,又倒為朕兆,于古無據。
《韻會》注:“生曰名,死曰諱。”《左傳》:“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禮記。祭義》曰:“文王忌日,必哀稱諱。”是名諱二字,其別久矣。今問人之名曰尊諱,自道其名曰賤諱,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