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鬾
論曰:凡小兒所以有鬾病者,是婦人懷娠,有惡神導其腹中胎,妒嫉他小兒令病也。鬾者,小鬼也。妊娠婦人不必悉招鬾魅,亦時有此耳。鬾之為疾,喜微微下痢,寒熱或有去來,毫毛鬢發鬇髯[鬇髯 《千金》卷五客忤作「(上髟下倉)鬡」。]不悅,是其證也。宜服龍膽湯。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此乳,亦作鬾也。令兒黃瘦骨立,發落壯熱,是其證也。
小兒直訣 【宋 錢乙】
瘖
若患吐瀉,或大便后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于陽也,當以地黃丸主之。凡口噤不止,則失音語遲。
【注 按前證多因稟腎小足。蓋腎脈系于舌本,非地黃丸不能治。故患此證者,若仰首吹欠則嗽,如未應,須兼以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若陰火上炎,肺金受傷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嬰集》云:小兒五六歲腎氣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黃丸。】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痹
小兒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仁,痹而不知癢痛,可用郁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之劑發散,汗出后,常服當歸、芍藥、烏附、乳、沒行經和血之藥則愈矣。
菊坡語叢
記
今小兒乳哺時,值母有孕。輒眉心青黑,泄瀉黃瘦,此病俗謂之記。《爾雅翼》言伯勞能療繼病。繼病者,母有娠而乳子,使子得疾如痁。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鬾病
巢氏云:小兒被鬾病者,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繼有胎妊,令兒漸漸羸瘦骨立,毛發稀黃不長,時作壯熱,大便不勻,乃鬾病也。又曰:繼病法當用紫霜丸下鬾乳,以益黃散補之,令小兒斷乳即安。消乳丸、異功散,亦妙劑也。其或他婦人有妊而抱他人嬰兒者,亦有此證,同此治法。有熱者龍膽湯。
本草綱目 【明 李時珍】
繼病
按《淮南子》云:男子種蘭美而不芳,繼子得食肥而不澤,情不相往來也。蓋情在腹中之子故也。繼病亦作鬾病,鬾乃小鬼之名,謂兒羸瘦如鬾鬼也。大抵亦丁奚疳病。
明醫雜著 【明 王綸】
小兒好睡
小兒時時好睡,乃脾虛困倦也,不必用溫膽湯。睡中驚動不安,是心血虛而火動也。蓋心虛則驚動,宜清心安神,養血降痰。及胸膈有痰,亦作驚動;又脾胃有傷,郁滯不清,亦驚動不安。此又脾胃與痰所致,非由心血也。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則補脾胃。
【注 愚按前證。若因心脾氣虛有痰,宜用參、朮、茯苓、五味以補心氣,當歸、芍藥、棗仁以養心血,桔紅、半夏以開痰滯。若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用膽星、天竺黃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用山楂、神曲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若因母飲酒,致兒醉好睡者,以甘草、干葛煎湯解之;不應,用四君子湯。】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諸失血證
小兒九道出血,何為而然?蓋人之所有者,血與氣也。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榮養百骸,灌溉絲脈,升降上下,榮衛諧和,自然順適,一或不調,疾由生矣。或外為六淫所侵,內因七情所沮,氣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內外抑郁,不能流注以榮于身,必有妄動之患。叔和以芤脈為失血之義,在七表屬陽故也。陽明主乎多氣多血,未有不因熱而得,蓋氣血俱熱,熱郁內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
有在襁褓患此證者,固非七情所傷,皆因乳母執著,不自寬釋,及咬辛辣之物,流于乳絡,兒飲之后,停滯不散,郁蒸于內,亦能動血。或居重幃暖閣,火氣熏逼,不令常見風日,積溫成熱,熱極則涌泄,或吐或衄,大小腑亦多血來者。
有氣虛而邪熱乘之,則血不能循流故道,滲于諸經,亦生走失之證。其面晄白,脈沉微,血淡紫,口氣緩是也。
又況嬰孩脆弱,易虛易實。因熱內攻,血隨氣行,或壅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瀉血、溺血之證。然而血不茍動,因氣使之;風不自生,因熱而起。由是而論,可以類推。治法先明虛實,審得病源,隨經施治,藥餌無差,則不失其機要。
實則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絲茅根,或苦參亦好,并用水煎服;或(口父)咀五苓散合五和湯,亦加絲茅根、苦參水煎;及投消毒飲。次用局方雞蘇丸、三黃丸間服。
虛則理中湯及人參芎歸湯,皆可服。間有醫者,見其血盛,以為熱極,過投涼劑,遂使血寒不能歸源而妄流,其色紫黯而凝滯,或成小片,當服姜、附之劑以溫之,自然流暢,毋致妄行為佳。
吐血
《全嬰論》云:夫吐血,榮衛氣逆也。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衛相濟,不失常道,一有所勝,則致妄行。血者水也,決之東則東流,決之西則西流,氣之使血,其勢如此。巢氏云: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于血,血性得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則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又或飲食太飽之后,脾胃內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之物,氣血相沖,因傷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氣逆,而目浮腫而嗽吐血者,是虛損也。
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故能入于脈。夫榮者陰血也,所主在心,統化在脾,藏內在肝,宣布在肺,輸泄在腎,灌溉一身,滋養百脈諸經,由此而生毓焉。然血之所統者氣也,故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陽生陰長,夫倡婦隨之道也。若氣一傷則變證百出,故妄行則吐衄,衰涸則虛勞,降下則便紅,熱陷則溺赤,滲于腸胃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漏,此皆氣有殄戾之乖,而血乃生滲溢之患。然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小兒患之,多因稟賦積熱,或食膏梁厚味,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治法,若氣虛血弱,當以人參補之;陽旺則陰生血也。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湯加參、朮。浮而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或無力,腎虛也,六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肺胃熱也,犀角地黃湯,后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尺脈數而無力,陰虛也,用六味地黃丸。若面黃目濇眵多手麻者,脾肺虛也,用黃芪芍藥湯。
衂血
衄血者,是五臟熱結所為也。血隨氣行,通流臟腑,冷熱調和,不失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結,得熱而流散,熱乘于血,血隨氣發,溢于鼻竅也。又有因傷寒瘟疫,諸陽受病,不得其汗,熱無所泄,故從鼻而出也。
春冬衄者,用生地黃研取汁,加生蒲黃少許,砂糖井花水浸服之,愈。
秋夏衄者,用車前草一握洗凈,同生姜一處研取汁,入生蜜一匙,先拌滓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車前草生姜汁飲之,即愈。
又方:生蘿卜取根搗自然汁,仰頭滴入鼻管中,即止;次以新汲水和蜜、蘿卜汁飲之,良。
因驚仆氣散,血無所羈而致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肺散,后用地黃丸。右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后用楊氏地黃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頰間赤色,用四物湯加山梔。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唇色白,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初病元氣未虧,乳食如常,發熱壯熱,二便秘結,作渴飲水,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當治邪氣。若病久元氣已虧,食少發熱,口干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臥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補正氣為要。
便血尿血
大便下血者,是大腸熱結,損傷所為也。臟氣既傷,風邪自入,或蓄熱,或積冷,或濕毒流于脾胃,或甘食傷于臟腑,因茲冷熱交擊,疳濕互作,致動血氣,停留于內,凝滯無歸,滲入腸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脹冷氣,在內攻沖,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風冷乘虛,客入脾胃,或瘀血在于腸胃,濕毒下如豆汁,又甘傷于臟,亦能便血。若上焦心脾積熱,施注大腸,亦令大便下血也。亡血,脾弱必渴,久則血虛,其人必肌體萎黃,頭發不黑矣。
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經絡,循環腑臟,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經云: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又云:氣主呴之,血主濡之。蓋榮血為水谷之精氣,灌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若脾胃有傷,榮衛虛弱,行失常道,故上為衄血、吐血,下為尿血、便血矣。若外感風邪則血鮮,為腸風,內傷則血濁,為臟毒。又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入小腸則小便出血。然小兒多因胎中受熱,或乳母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六淫外侵而成。若因乳母食厚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動肝火者,加味小柴胡湯。憂思郁怒者,加味歸脾湯。稟父腎燥者,六味地黃丸。兒有積熱,小便出血者,實熱用清心蓮子飲,虛熱用六味地黃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黃湯;風邪外侵者,倉廩散。病后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糞前見血者,四君加黃連制吳茱萸。糞后見血者,四君加吳茱萸制黃連。若嬰兒以治母為主,余當臨證制宜。
瘖
經云:舌者,音聲之機也;喉者,音聲之關也。小兒卒然無音者,乃寒氣客于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致其門闔不啟,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轉運言語,則為舌喑。此乃風冷之邪客于脾之絡,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蓋舌乃心之苗,心發聲為言,風邪阻塞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若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喑。此亦為風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然或風痰阻塞,或因心經氣虛,或因脾之脈絡受風,或因風痰滯于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致喑。大抵此證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厭干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咳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悉屬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卒失瘖
巢氏云: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聲音之門。門戶有暴寒氣,客于喉厭,得寒即不能發聲,故卒然失音也。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病后喑
錢氏論腎怯失音相似病,吐瀉及大病后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故也,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卒病耳。
癎瘥語喑
巢氏《病源》云:小兒發癎瘥后,六七歲不能語,乃風癎發之時,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瘈瘲,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搐如數,皆由小兒當風取涼,乳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癎發瘥后,不能語者,是風癎。因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后發瘈瘲是也。心之聲為言,開竅于口,其癎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語也。
不寐
經曰:陽明,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夫人身之衛氣,晝則行于陽,夜則行于陰。陽主動,陰主靜。寤則魂魄志意散于腑臟,發于耳目,動于肢體,而為人身指使之用;寐則神氣各歸五宮而為默運之妙矣。若脾胃氣盛則腑臟調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為平和之氣。若胃氣一逆,則氣血不得其宜,腑臟不得其所,不寐之證,由此生焉。當用四君、遠志、酸棗仁。肝腎虛熱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慮過度者,歸脾湯。精神短乏者,人參養榮湯。病后余熱者,酸棗仁湯。膽虛不得眠者,人參竹葉湯。肝火不寧者,加味小柴胡湯。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棗仁。夜啼驚哭不寐,各詳別證,當參求之。
喜笑不休
經曰:心藏神有余則笑不休。又曰:在臟為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又: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謔狂妄。又云:少陰所至為喜笑。又云:精氣并于心則喜。此數者,皆言屬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為腹痛,此水乘于火,陰擊于陽,陽伏熱生,狂妄譫語,不可聞,心之損矣。扁鵲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腎水虛涸,不勝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黃丸。肝火熾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余兼別證,各從其證而參治之。
繼病
繼病者,以他人相近,病能相繼,故曰繼病。女子氣血上為乳汁,下為經水。小兒飲交乳且病,況其大分已榮于胎,而乳汁之漓可知,能無使兒病乎?則又何鬼神之咎為也!《千金》炙伏翼熟嚼哺兒,而懷妊者帶伯勞鳥毛白馬眼,不能滋榮氣血,乃徒剝裂禽獸。
海藏云:坐者為相繼,死者為傳尸。有脈而無氣,謂之尸厥;有氣而無脈,謂之行尸。
丁奚、哺露、客忤、無辜,四異病也。
陽易、陰易、百合、狐惑,四奇病也。
渴
潔古論渴有三種:
一者,實熱積于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
二者,因久病,或取轉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朮散。
三者,因患濕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里證者,宜五苓散主之。
《百間》云: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傷寒后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利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痢脾虛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
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黃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腎水虛熱者,用六味丸。其余疳證發熱,各詳本證。胎稟所致者,當各審其因。若悞用寒涼降火,脾胃復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海藏云:治發渴,四君子加干葛、枇杷葉,先以棗湯煮過炙干,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許,同煎服,亦治虛渴法也。
濕熱
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吃水,大多腹脹泄瀉,此病得之心臟熱,心與小腸合,小腸亦受熱,小腸既熱,其氣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熱,滲泄不及,轉入大腸。如治之先下淋藥。后下涼心臟藥,然后止渴,乃效。此五苓散證也。
幼幼近編 【明 陳治】
尾骨痛
痛甚屬痰,二陳加木香、陳皮、前胡、黃蘗、知母。至陰分作痛,屬陰虛濕熱,六味丸加當歸、牛膝、防己、黃蘗、知母、肉桂、紅花。
方
白蘚皮湯 【《千金方》】 治小兒客鬾挾實。
白蘚皮 大黃 甘草各二兩 芍藥 茯苓 細辛 桂心各十八銖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葛花解酲湯 【《錢氏直訣》,下同】
白豆蔻 砂仁 葛花各五錢 干生姜 白朮 澤瀉 神曲炒黃,各二錢 白茯苓 陳皮 人參 豬苓各一錢半 木香五分 青皮三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薛己曰:按前湯氣味辛散,不得已用之耳。蓋酒病服之雖效,頻服則陰損元氣,折人長命,可不慎哉!
菖蒲丸 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門冬 麥門冬各去心,一兩,焙
右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后腎虛不語,宜服地黃丸。
止汗散 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燒
右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吉氏家傳方 治小兒患后聲不出。
酸棗仁去殼,一錢 白茯苓半錢 朱砂二錢
右件為末,丸如豆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通關散 治小兒驚風并退,只是聲啞不能言。
天南星炮為末 每服嬰孩半字,三五歲半錢,八九歲一錢,豮豬膽汁調下,令孩兒吃咽入喉中,便能言語。
集驗方 治小兒驚退而啞,不能言語。
木通銼 防風去蘆 川升麻 羚羊角屑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少許,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又
臘月牛膽釀天南星不拘多少
右研細,每服半字,薄荷湯調下,臨臥服。兒大者,服一字至半錢。
千金大補心湯 治小兒癎瘥后,風冷留滯于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
黃芩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石膏 半夏 遠志肉各四兩 生姜六兩 飴糖一斤許 大棗二十枚 桂心 甘草 茯苓 地黃 阿膠 麥門冬各三兩
右件藥(口父)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煎半盞服之。
中風失音方 《圣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舌根強硬。
陳醬汁半合 人乳二合
右件藥相和令勻,少少與兒服之。
張渙竹瀝膏 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牙關緊急。
竹瀝依法旋取 地黃汁 蜜各半合,已上攪勻 桂心為末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取末,各一兩
右件都一處調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皂子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救生菖陽湯 治小兒中風,昏迷不語。
石菖蒲 天麻 生烏蛇肉 全蝎 白僵蠶 附子炮去皮臍 羌活 人參 白附子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姜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濾去滓,溫熱,時時服。
醒脾散 治小兒驚搐后不語。
甘草炙,一錢 冬瓜子 防風各半兩 人參一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入竹葉數片,燈心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臨臥。
傷寒失喑方 茅先生治傷寒失音,語不得。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方 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能語。
桂指面大 右含桂口中,漸漸聲音如舊。
人參芎歸湯 【《證治準繩》,下同】 治九道血妄行。
人參 川芎 當歸酒洗,各半兩 荊芥二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黃芩丸 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黃芩為末
右煉蜜丸如雞豆大,三歲一丸,濃鹽湯下。柏葉石榴花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磁器末,治嘔血,破血,止血。
茅花湯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
右,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四物湯 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芍藥 川芎各一錢
右,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溫病,失于表汗,致內有瘀血,吐血,面色黃,大便黑,及瘡痘出,多以此解之。
犀角鎊 牡丹皮各一兩 生地黃汁八錢 赤芍藥七錢
右,每服二錢,水煎服。
黃芪芍藥湯 治衄多歲,面黃眼濇,多眵手麻。
黃芪三兩 羌活半兩 甘草炙 升麻 葛根 芍藥炒黃,各一兩
右,每服三錢,水煎服。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證百出,實非風也。此出升陽滋陰例。
人參黃芪散 治血勞客熱,消瘦倦怠,口燥咽干,日晡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胸滿,食少作渴,咳吐時有膿血。
天門冬去心,三兩 半夏 知母炒黃 桑白皮 赤芍 黃芪 紫菀 炙草 鱉甲醋炙,各半兩 白茯苓 柴胡 秦艽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各二兩 人參 桔梗各一兩
右銼散,每服三五錢,水煎服。一方有生姜。
柏枝飲 治小兒衄血、吐血。
柏枝干者 藕節干者
右,等分為末,三歲半錢,藕汁入蜜沸湯調下。一方,白芍藥為末,磨犀角汁調,治咯血衄血。
辰膠散 治小兒吐血。
阿膠炒 蛤粉等分 辰砂少許
右為末,和粉紅色,三歲一錢,藕汁和蜜調下。
紫參散 治吐血。
紫參 山梔 生地黃各一兩 刺薊一分,燒灰 亂發一分,燒灰俱存性,已上搗羅為極細末,次用 蒲黃 伏龍肝各一分,并細研
右件都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茹湯調下。
湯氏地黃丸 治榮中熱及肺壅鼻血生瘡,一切丹毒。
生地黃 赤芍藥 當歸 川芎各等分
右(口父)咀,水煎去滓,量大小加減服。如鼻衄臨熟入生蒲黃少許,生瘡加黃芪等分,丹毒加防風等分,同煎,累驗。
麥門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粒 麥門冬去心 黃芪各一錢
龍膽丸 治小兒衄不止。
黃連 龍膽草各等分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或作散子,以濃鹽水送下。
蘗皮湯 治小兒衄血。
蘗皮 當歸身 人參 生地黃各五分
右,水煎服。
槐花散 治衄血。
槐花炒,一兩 蒲黃半兩 川百姜一分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蘗皮湯
蘗皮 山梔子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三歲一錢,水一小盞,煎三分,去滓服。
膠黃散 治小兒大衄,口鼻內出血不止。十五六歲兒陽盛,多此病。
阿膠一兩 蒲黃半兩
右為末,三歲半錢,生地黃汁微煎調下,食前服。
五倍丸 治小兒大便下血,如腸風臟毒。
五倍子干
右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訶灰散 治小兒因疳大便有血。
訶子燒灰存性
右為末,米湯調下,食前服,三歲一錢。
桃膠丸 治小兒小便出血,陰莖中痛。
桃膠一塊,如棗大
右,水一盞半,煎三分,日進三服。下石子如豆,石盡止藥。
火府散 治小兒小便出血。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黃芩
右為末,水一盞,煎六分,不時溫服。
車前散 治熱盛積于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半兩,燒為粉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銼 川(石卜)硝各一分
右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服。
三黃湯
黃芩 黃連 黃蘗各等分
右,水煎服。
圣惠黃連散 治小兒心肺積熱,渴不止,咽喉干痛。
黃連去須 川升麻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焙 射干 元參 甘草炙微赤銼 桑根白皮 黃芩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一兩沸,放溫,時時與兒呷之。
麥門冬散 治小兒心肺熱壅,口渴不止。
麥門冬去心 梔子仁 犀角屑 甘草炙 知母 黃芩各半兩
右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煎五分,不計時候服,亦可量兒大小加減服。
圣惠銀飲子 治小兒熱渴不止。
銀五兩 石膏 寒水石 蠶蛹繭各二兩
右件藥,以水三升入銀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銀石,次下蛹繭煎至七合,去滓,每服半合,不計時候,溫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瓜蔞根散 治小兒熱渴不止,煩悶。
瓜蔞根三分 黃芩 知母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瓜蔞根三分 黃芩半兩 小麥半合
右件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生葛汁 竹瀝各二合
右件汁相和令勻,不拘時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
茅先生胡黃連散 治小兒諸渴及疳渴,解諸熱。
胡黃連 麥門冬 干葛 元參 甘草炙 枇杷葉炙去毛
右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一盞,生姜一片,同煎五分,后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溫服。
圣惠蘆根散 治小兒壯熱不止。
蘆根 黃芪蜜炙 人參 甘草炙 麥門冬 知母各半兩
右件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溫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麥門冬湯 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后,胃中虛熱,渴欲飲水。
麥門冬 甘草 龍骨各四分 枳實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后,渴不止,取水芹煮濃汁飲之,間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服。
蘆根飲子 治小兒壯熱渴,兼吐不止。
生蘆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參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一錢 粟米三合
右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瓜蔞湯 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后虛熱渴。
瓜蔞五分 黃芩三分 知母 蘆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麥門冬三合
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錢氏白朮散
人參切去頭 白朮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甘草銼炒 藿香葉各一兩 干葛二兩,銼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小方脈論方 治渴先下淋藥。
郁金 滑石各一兩 旱蓮子半兩
右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蔥湯調下,急進三服涼心藥。
又 欲止渴,先涼心臟。
烏賊魚骨 海浮石各一兩 蒲黃炒半兩
右末,每半錢,用枇杷葉湯下。
仲景酸棗湯 治虛勞煩不得眠。
酸棗仁炒一錢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藭 生姜各五分
右,水煎服。
本事鱉甲丸 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
鱉甲 酸棗仁炒 羌活 黃芪炒 牛膝酒炒 人參各一兩 五味子五錢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膽二經因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真珠別研細,七錢半 當歸 熟地黃各一兩半 人參 酸棗仁炒 柏子仁各一兩 犀角屑 茯神 沉香 龍齒各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日午夜臥各一服。
人參竹葉湯 治虛煩不得眠。
人參 竹葉 甘草各二錢 半夏 小麥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單方
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一盞,煎五分服,當吐出。【《千金方》】
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服之。【《圣惠方》】
小兒年至四五歲不語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千金方》】
舌蹇語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酢湯送下。【《救急方》】
治小兒吐血:燒蛇蛻皮末,以乳汁服之,并治重舌。【《千金方》】
又: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小兒尸疰勞瘦,或時寒熱:用鱉頭一枚燒灰,新汲水服半錢,日一服。【《圣惠方》】
小兒哭疰:梳頭垢,水服少許。【《千金方》】
治小兒悞吞針:取磁石如棗核大,或吞或含,其針立出。
治小兒悞吞鐵物等:用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服之即下。
治小兒蠷螋咬,繞腹匝即死,連搗蒺藜葉敷之。無葉,子亦可。
又:取燕窠中土,豬脂和敷之,干即易之。
治小兒悞為諸骨及魚骨刺入肉不出者:水煮白梅肉研爛,調象牙末,厚敷骨刺處自軟。【《醫學綱目》】
小兒悞吞錢:用炭燒紅急搗為末,煎湯呷,士效。【《古今醫統》】
治小兒卒腹皮青黑:以酒和胡粉敷上。若不急治,須臾便死。仍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母有娠,乳兒有病如瘧痢,他日亦相繼腹大,或發或差:以紅紗袋盛夜明砂,與兒佩之。【海藏方】
小兒生十余月后,母又有娠,令前兒精神不爽,身體痿瘁,名為鬾病。用伏翼燒灰細研,以粥飲調下五分,日四五次。伏翼即蝙蝠也。【《圣惠方》】
醫案
張從政《儒門事親》曰:陳州長吏一小兒,忽病寐而不寤。一日,諸醫作睡驚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欲以大驚丸及水銀餅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無疾,何驟有驚乎?以子之病乃問于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平和。戴人曰:若驚風之脈當洪大而強,今則平和,非驚風也。戴人竊問其乳母,曰:爾三日前曾飲酒醉否?乳母遽然笑曰:三日前夫人以煮酒見餉,酒味甚美,三飲一罌盡而睡。陳酒味甘而戀膈,酒氣滿乳,兒亦醉也。乃銼甘草、干葛花、縮砂仁、貫眾煎汁,使飲之,立醒。
一小兒悞吞一銅錢,在咽中,不能上下,諸醫皆不能取,亦不能下,乃命戴人。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凈白表紙令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鬠之狀;又別取一著縛針鉤于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一探之,覺鉤入于錢竅,然后紙卷納之咽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
王綸《明醫雜著》曰:楊永興子七歲,停食吐瀉后,好睡,睡中兼驚,久治不愈。余曰:好睡是脾氣虛困也,善驚是心血虛怯也。蓋心為母,脾為子也。此心火不能生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治之而愈。
《薛氏醫案》曰:治一小兒言遲患泄瀉,聲音不亮,雜用清熱等劑,聲如痖,飲食少思,去后多在侵晨。朝用地黃丸加五味子,夕用補中益氣湯,其泄頓止;卻專服前丸,不兩月,其言漸亮而愈。
一小兒白睛多而黑睛少,吐瀉后喉喑口渴,大便不實,朝夕悉服地黃丸而痊。后患瀉,其喉復喑,仍服前丸遂愈。
一小兒壯熱吐血,或兼衄血,又腮鼻準赤色,乃肺胃積熱,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四劑,而血并止。后因母飲酒復作,用清胃散,母子服之而愈。
一小兒吐血不止,鼻準赤色。審其乳母有郁熱,用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母子并服各數劑,血少止;又用八珍湯加柴胡、牡丹皮而愈。
一兒因母屢恚怒,發熱吐血,或時衄,用加味小柴胡湯之類,治其母并愈。后其母因勞役兼怒氣,致兒患驚搐,或用抱龍丸,又加吐血。予以加味逍遙散,母子病愈。厥后乳母仍勞役發熱,此兒即驚搐,或吐血,或衄血,母用補中益氣湯,子用犀角地黃湯,頓愈。
一小兒十歲,因傷厚味吐血,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解食毒,清胃熱;又用四君、牡丹皮、升麻調補脾胃而愈。惟肢體倦怠,兩手作麻,用黃芪芍藥湯數劑而安。
一小兒吐血,因乳母火郁發熱,兩脅作痛,后吐血,以加味歸脾湯加吳茱萸制黃連治母,兒不時飲數匙,月余并愈。后因母怒,吐血寒熱,兒亦吐血,先用加味小柴胡湯二劑,后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悉愈。
一女子年十四歲,因驚寒熱發搐,服鎮驚之藥,更吐血,尋衣撮空,身如炙,煩躁不眠,飲食不入,脈洪大而無倫次,按之豁然而空。用加減八味丸料二劑,諸證悉退。脈息按之如絲,無氣以動。用人參一兩煎服不應,仍用人參一兩、附子五分,二劑元氣頓復。
一女子十三歲,因怒吐血,咬牙發搐,用加味逍遙散加釣藤鉤而愈。次年出嫁。懷抱郁結,胸滿食少,吐血面赤,此因肝火動而血熱,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用六味丸及歸脾湯加山梔、貝母而愈。
一小兒十四歲,發熱吐血,屬足三陰虛,余謂宜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不信,仍用寒涼降火,前證愈甚。或謂曰:小兒未有室,何腎虛之有?參、芪補氣,奚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而其精亦暗耗矣。又褚氏云:男子精未滿而卸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正此謂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而愈。
王少參孫女年十二歲,脾胃素弱,后成疳證,發熱小腹膨脹,堅直,大便溏瀉,氣喘咳嗽,徹夜煩躁不睡,鼻塞眼暗譫語,其脈大而無根。用人參一兩,附子三分,腹脹漸減,脈漸斂;然猶尋衣撮空。鼻孔出血,用六味地黃丸料二服如脫;乃晝服獨參姜附湯,夕服地黃丸料,脈漸有根,諸證漸愈;又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停食夜驚腹涌,服消食丸,瀉數次,尋衣撮空,面青黃或色白,此脾土受傷,肺金休囚,肝火旺而然也,先用異功散加升麻以補脾土,用六味地黃丸料以滋肝血,稍定,各二劑漸愈;即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間以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膝癰,誤觸其膝,出血甚多,患前證惡寒面白,此陽隨陰散而虛寒,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三分四劑,未應;用人參一兩,附子五分,姜、棗煎服,稍定;又二劑,頓退;又朝用異功散,夕用八珍湯而安。
一小兒傷風表汗后,患前證,惡風面白,手足冷,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汗頓止而諸證漸退;又用四劑而安;乃服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飲冷,手足并熱,先用黃連瀉心湯,末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黃丸料,煎服頓愈。常服此丸則安,月許不服仍復作,又服,愈矣。
一小兒患前證,面青赤,此肝心二經風熱所致也,用柴胡梔子散、六味地黃丸漸愈;又因乳母大怒發熱,先用加味柴胡湯,又用加味逍遙散,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年十四歲,用心過度,飲食失節,喜笑不休,脈洪大而虛,面色赤而或白,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次秋科舉,飲食勞倦,前證復作,或兼譫語,脈洪大,按之微細如無,用人參一兩,姜、棗煎服稍定,又三服而愈。又因勞役用心,自汗作渴煩躁,似癎證,先用當歸補血湯二劑頓安,又十全大補湯而尋愈。
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以人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水一斗,煎汁五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一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白湯化下,服盡一升,自后聞雷自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