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名游

朱文公

公諱熹,字元晦。新安人。宋寧宗時,累拜煥章閣待制。乾道丁亥十一月,訪張南軒于潭州。時洪覺范在峰,公有懷同異,邀張南軒及林擇之,由潭抵岳,后自馬跡橋登峰,遲久,有唱和集,公道步天降,至游屐遣興,吟章調玩,不以方板為限。今寺中人猶能道之。晚歸武夷,遂以終老,卒謚文。明贈先賢,從祀孔子廟廷。而嘉靖乙巳,尹洞山臺合南軒立桐峰下,凌今不廢。

張南軒

公諱栻,字敬夫,別號南軒。先世綿竹人,父浚以中興功第一。公雖將家子,尤以道學為己任,與朱文公交良善。乾道中,出知潭州,同游方廣唱和,有《唱酬序》并詩十八首,見后卷。今合祀祠中。公累拜秘閣修撰、湖南提刑,明贈先賢,從祀孔子廟廷。

林擇之

林擇之,諱用中,閩之三山人。同朱張二先生上峰,始終與游,偕唱和。官爵亡考。

王夫之曰:“方廣之游,唐以上闕。宋得三子,而一幾絕。兩公屹然。峻削其列,后之視今,誰曙誰滅?萬星其熒,以敵晨月。”

顧東橋

顧磷,字華玉,別號東橋。吳縣人。官撫楚中丞;奉祀南岳。喜詠諷流覽,信宿方廣,作二詩去。

鄒東廓 子善、孫德溥附

東廓先生,諱守益,字謙之。安福人,試禮部第一,累官國子祭酒。與余姚、溫陵諸君子同以雅志新學自任,所游從者日至。登岳,憩方廣,有作見后卷。子跡泉諱善,孫四山諱德溥,俱以文章儒術著隆萬間,先后游方廣,有詩記,三世于岳唱嘆相躅,明興一氏而已。

尹洞山

尹洞山,諱臺。永新人。與甘泉、東廓諸子登岳雅集,問二夫子跡,愴然久之,為立祠。盡刻詩板,買山垂祀。當其時,天下無事,講帷森立,諸君子雅有人望,修素期于清泉茂林間,詢吊往跡,理弦竹籩豆,愾然如見古人。自今言之,誠綦盛已。先生累官大宗伯,祀于岳。

湛甘泉

甘泉先生,諱若水。廣南人。時新會陳徵君者,唱正學,英絕皆瓣香向之。先生聞道良久,宦游過岳,陟方廣,問二夫子祠,追和其詩,與洞山、東廓諸子扳蘿吟嘯,旬日乃去。先生累官大司馬,受知世廟,卒謚文簡。

羅念庵

余聞之長老:羅殿撰念庵者,郡給諫祝公詠之年友也。一旦,祝公門啟,閽者帚治廡舍,有方袍布巾操吳音者,呼“祝詠何在?”闔室盡訝,奔以告,給諫曰:“此吾念庵也。”攝衣追之,已去。迨三十里及焉。褫舄踏芒屩,入衡山,嘯詠良久乃歸。衡之人士至今以為美談。殿撰諱洪先,字達夫。江西吉水人。正德間,廷對第一。忤大珰,出官,終贊善。閑恣江湖,所至攬山川,論道而去。至岳,知二夫子憩蓮峰久,欣然游之,作唱和序。方廣名游,當世廟中諸先生濆集,而后陽和張太史、楊武陵、譚寒河之流,乃繼以接跡,以暨于今。先武后格來者不窮。王子曰:“余俟之巳。”

劉安成周宛陵

二公游不詳,皆以嘉靖壬子有和念庵詩,蓋其后也。安成諱陽,號三峰,官侍御。宛陵諱怡,號訥溪,官給諫。

趙文敏張江陵

文敏公諱貞吉,字恒之。內江人。江陵相公居止,字叔大。兩公以才略相業冠嘉、萬間,誹歌間作,顧沒后,人益思之。俱游方廣,有詩。后二公六十年,有名臣游者,武陵楊中丞自有傳。

曾文簡公 曾祠部、伍學參附

王夫之曰:“為楚人,趾名山下,望岳如衣袂,而或不得游。至岳矣,或不取徑方廣。徑方廣矣,或詩與文莫助之。又或吟且記,而人不足以將之,若嚴分宜之流。下迨周圣楷,又不可勝數。而趾岳之下,幾為虛挾。曠古以來,登林岫者永嘆隆邱,非此物邪?”衡山先代無人士,宋初有朱昂者,以詩著乾德間,今于岳無考,況方廣乎!而湘潭彪居正德美侍兩夫子游,亦怯寒不果,殊為嘆詫。明興,衡人游者雖不一足,以予所聞,岣嶁祝子習于岳者,而闕然此峰無可憶拾。近則伍定相學父見于詩序。蓋至方廣,吟詠訖寂陳。太常宗契,詩流也,而無登于舊志,俱不得采,采者三人。

曾文簡公諱朝節,字直卿。官大宗伯。以文望清節著神廟時,與陽和張太史之流游方廣,有詩,見后卷。時同游者,伍讓益齋,工隸楷,善詩,以大參歷貴州學使;曾鳳儀舜卿,世江西,僑耒修,白業,早歲棄官,歸臥峰下。三君子以有托傳,非他湮沒比,干祀之下會有知者,揣予所記,或籍之以永世。奇尤相逼,孤騫不誚,我以答三君子也。

張太史

陽和張太史,游以萬歷中,賦以四詩,韻以二夫子,和以直卿、益齋、舜卿三先生,而傳其稿于舊志。太史諱元忭,浙人。善詩,敦交誼,曾出徐渭于獄。

張無名 鄧觀察、岳祠部附

張無名諱博。讀書嘯臺,掃落葉鋤野橡,積石累土,袖卷而往,欣然忘日夕。岳祠部和聲過之,揖無名,起置酒,酣呼達旦,大書臺字,留贈詩去。鄧觀察,其同邑人也,時餉酒佐吟。無名后歸粵,觀察亦徙官去衡。嘯臺懸蘿十余年,寒河譚子乃易之。觀察諱云霄,字虛舟。東莞人。治兵衡郴間,修岳志。無名屢上公車,不第,仕次亡考。

楊中丞

中丞諱鶴,字修齡。楚武陵人。好客下士,坐間常數百人。詩文清粲閑遠,琴篆行草,下至名花觴弈,無不旁曉,造于精眇。以大中丞理晉兵。才既雅備,揮制不滯,竟以此中忌者,謫戍粵。過衡山,芒屨竹杖上方廣。公修博多髯,扳崖如飛,山僧驚為神人。徹夕留寺,大書滿紙,盈幾十幅,歡呼數日乃去。后歸武陵,卒。

譚寒河

明興二百五十年,有寒河譚子,以詩著。其交最深者,閩蔡清憲公復一,今少司馬蜀朱公之臣,同里鐘退谷惺。游情交道,冠于一時。尋吳虎邱,泛秦淮,遲回西湖。歸而自念其為楚人辭菊水,一舠泳潭,以丁巳春上岳至方廣焉,其題游詩也,曰:“余將以此為游首。”遂號《游首集》。而于方廣則又謂其宜自為記,寫云吹泉,拾之如渴,坐樹陰,觀流響,易嘯臺之名,想尊者之跡,若不忍去。出岳,蓋逐步而望之。作書報朱蔡二公,夸鐘伯子,歸而名其堂曰“岳歸”。今記碑立洗衲石上,苔蘚蝕剝,予將求好石易之,未果。譚子諱元春,字友夏。郢之竟陵人。早以文章犯時忌,聞于朝,遂棄衫服。后學使周鉉吉強之出,乃反服。丁卯,楚解試第一,上公車,書不報。祟禎甲戌,卒于長店。所著諸集行于世。

彭大令

嘉靖中,有彭大令簪,長宰南岳,至峰,祀二賢,作記。今勒石寺側,自寺火后,諸名跡毀敗,存者此石,彭令以不湮其幸也已。

王夫之曰:“自譚寒河后,近之游者有吾師高匯旃先生世泰,今楚撫堵公胤錫。”高游以崇禎壬午臘月,尋訪徹暮,舉野燒數十里,燭若白日,駭鹿沖筍輿,公快叫以為奇絕。堵游以弘光乙酉暮春,踏新雨,問余兄弟匿跡處,討續夢庵,欣然將登之,下岳,舉詩相示索和。二公為近代偉人,諮古跡,躡絕嶠,逸溪撫蘿,山中人謂野癯寒衲不能過之。后有來者,求文字于鼎彝歌功之外,余此言其實錄已。

祀典

凡蓮峰名剎一,小剎殆十,名剎山廣寺中大雄殿供三世如來,鈴鐸之音,隨林葉鳴墜。食法喜而居寺下者百有余眾。有精舍靈源,分廊集侶,歲時早薯,缽衣粲備,亦南岳之一道場也。

三潭,舊傳海尊者擾龍之地。歲旱,郡邑長宰輒召巫,旌旆鼓吹,雜以儺唱,使泅者偕巫詣水次,視奔流乳穴,急入奪水,出瓶,盎之。負才數十里,油五立至,風雨相繼。傳者以水之重輕為驗,潭次無祠,凡禱事修于龍潭寺,而后及潭寺,去方廣十里,距潭隔岫,擁出如圓。壺禱誠必應,則亦修祀事者之巨典也,萬歷二十有二年,神宗皇帝既承頤養,乃奉慈懿,施僧田,建藏經閣,以藏法寶,僧真表實尸之。閣今廢矣。想神廟孝事兩之法典,若恫乎見之。閣有田以飼護藏者。嗚呼!前惟慈氏,爰有樓。閣大圣紹降,以繼孝則,埤之漢儀。輯瑞為越。施千萬年,岳與無極,以俟我文孫之耿烈者也。

二賢祠,歲中春秋上丁,衡山邑博肩輿而至,躬祀乎祠下,禮也。中遷之集賢,原火也。既而反之,大報始也。牲,豕一,羊二,籩豆焫火備于邑。紹自嘉靖中毛大令,中興于董令。而過者宜祭,或不備牲,涓揖于主下,稱名拜贊,自高堵二公昉也。不牲而涓,非舊也,以意起為禮也。卒然遇師,不備贄,可不見乎?古之為禮也,幽以準,義以推。過而涓揖,禮意焉耳。然則有司何隆?曰:“丁必恪,爵必躬,以延無窮。”

祭文

維明嘉靖二十七年,歲次戊申,八月朔,越祭日,衡山知縣毛紹齡等致祭于晦庵朱先生、南軒張先生。于惟二公,學本身心,功多訓詁,繼續往圣,啟迪后人,偕游祝融,駐節方廣,吟弄風云,陶適性情。仰止當年,宛然如昨。過化之地,明薦攸宜。束帛用將,微牲是肆。外匪盡物,內則告虔。以擇之林先生配。尚饗

祭田

寺有常住,不隨僧遷,以寺定,方廣,大林也,而田少,游衲至者,飯于僧缽,居峰下。立峰望者,可不恥諸!然而有豪者起,猶爭微末于僧飯之余,良可憤悼!王子曰:“余揭其田以正告之,凡寺凡祠兩祀,寸壤無不與者,以愧之無窮。”

本寺曰童子庵,曰文家沖凡二石九斗八升今存寺。

萬歷乙卯,僧性澄募田,曰下馬跡橋者,曰樓房者,一百一十畝八分;曰雙江口者,四斗,今存寺。

藏經殿,奉明肅皇太后欽施,曰上馬跡橋者,五百零八升七合,今存殿。

右寺住持者,凡正節夏臘飯,集眾游僧及薦紳大夫游屐過者給之,而殿之燈香尚贏取于僧,以俟后之好事者。

二賢祠祭田,曰天柱寺者,六石四斗八升。曾遷祭集賢,奇田二石。今祭反矣,兵備海南陳公、永李姑蘇吳公,歸田于祠,著令不移。

右祠祭田,凡二祭。邑博至,游費、胥役之飼取給焉;祠間毀,則理其甍檐,刈其甃所。僧之侍香火獲其余,無幾矣。

禪宿

方廣海尊者

南岳方廣海尊者,每誦經,有五白衣長者列坐聽之。尊者異焉,乃詢其姓,又詢其居。白衣者自稱非人,乃此山龍王也,愿獻寺基。尊者諾之。一夕擁沙為平地,遂建剎焉。

方廣深禪師

南岳方廣深禪師者,上堂,僧問:“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境界。未審意旨若何?”師曰:“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

方廣有達禪師

南岳方廣有達禪師,僧問:“學人上來,便請相見。”師曰:“袖里金椎,腦后看。”云:“破二作三,又作麼生。”師曰:¨惜取眉毛。”僧便喝,師曰:“放過即不可。”僧云:“瞎。”師便打。

智京和尚

方廣智京和尚嗣知道平。

懷紀和尚

方廣懷紀和尚嗣泐潭洪英。

隆禪師

方廣隆禪師嗣大易玄。

譽禪師

方廣譽禪師失嗣。

繼通禪師

方廣繼通禪師嗣上藍順。

覺范洪禪師

覺范洪禪師,新昌彭氏子,謁寶峰克文和尚,令看玄沙,未徹語。一日忽有省,呈偈云:“靈云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花。叵耐釣魚船上客,卻來平地摝魚蝦。”峰可之。師博敏,兼善詩文,每為世所忌,而嘗罹憂患。后歸自海外,隱于衡岳之方廣,名其齋曰甘露滅,自制其銘,敘曰:“政和四年春,予還自海外,過衡岳,謁方廣譽禪師。館于靈源閣之下,因名其居曰甘露滅。道人法泰,請曉其說。予曰:三祖,北齊天平二年得法于少林,隱于皖公,終身不言姓氏。老安,隋文帝皇開七年,括天下私度僧尼驗勘,安曰:本無名,遂遁于嵩山。二老厭名跡之累而精一其道蓋如此,予實慕之,乃為之銘曰:吾聞甘露,食之長生。而寂滅法,谷神不死。唯佛老君,其意謂此。我本超放,憂患纏之。今知脫矣,須發伽梨。空遁嵩少,粲逃潛霍。是故覺范,隱于衡岳。山失孤峻,玉忘無瑕。當令舌本,吐青蓮花。”師后歸筠溪而終,度臘凡五十八,謚寂音尊者。

潔空和尚

潔空和尚,弘治中自南陽隱南岳方廣,七十三臘,端坐而逝。遺偈曰:“七十三年老潔空,提起西來又弄東,于今撒手歸何處,一輪明月照秋空。”

物產

香稻 九月始熟,圓長豐香,種種之佳者也。

羅漢芋 芋根以夜半采之,磨漿飛定,熟煮如炊五斗粟,久乃可食。煮者屏言語,事若秘密,聞人聲則辛沸不可嘗。亦云鬼芋,取此。

茶 沿山皆茶。冬雪初霽,吐白花,滿川谷,彌望新粲,異香拂人。寒蝶凍余,迎距宛轉如春日。雨前采筍芽,明焙,以峰泉試之,浮乳甘香,不在徽歙下矣。

筍 山筍遭野燒,當春怒起,則筍甚盛。燒食尤脆美。僧曝制者,扳崖敲火,煮于林間,及干轉餉山下人,以為厚遺。

方竹 繞節皆刺,密布如乳紋,然不甚廉峭。李衛公所寶,或不僅此。

百合 根窠大如叢木,高至盈丈,花開鮮爛可喜。下采百合食之。

苦菜 圓芽旋抽,葉類車前草,采其心,如卷書旋帽者,曝干。山僧冰路絕糧,得勺米同煮食,以御寒月,或醋油炸之,可餐。入春始香美,冬中采者,略不可食。

龍須草 生峻石崖下。昔有人于車轍亭下采之,墜下江岸,經危坡絕壁里許,人略無損,亦一奇也。

落葉松 繁葉如刺柏,霜后盡脫,蓋檜栝之別種。

鶯桃 樹大如常桃,中春花間紅紫,聞結子可餐。今黑山遍地多有之。

香蕈 絕香者生峰下,有乳菇雜真,而香味頓殊。

巨材 楓杉檜楠之流,千章插霄,一望蒼郁。近頗傷于樵采,山中人始知愛之。二十年后可復初觀矣。

千層石 雨后或久晴坌起,滿地晶耀,薄才一紙。析之,逾數十重,輕脆如白玻璃,隔石視之,可辨云樹。

虎 山中虎,傳不噬人。予聞其嘯,郁洞穹窿然,深林黑月,簌簌栗人。

鹿 牡者角茸高駿,牝者無角差小,以百為群,山脊樹杪所向而有,取麂者乘初生捕之,哺以羊乳,即馴鹿矣。

山牛 一角類牛,其鳴鎗然,如扣銅器,大者數百斤,或獵得之。

野彘 力尤偉絕,能超屋絕澗,拔木裂地。山中不常有,頗為稼害。

豪豬 其行颼然,挾箭而游,猬之屬也。

猿 山果熟時,自毗盧各洞來者,動以千計,山中人頗厭其擾,然黠不能致。杪枝危壁,其騰益速。拂面不畏人,食果盡,乃去之。

兔 藏茆根下,小者才如拳,可掬弄。又山鼠類兔,峰亦多有,俱深褐色,以缺唇為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永清县| 夏津县| 平阳县| 巴青县| 瑞金市| 比如县| 清徐县| 百色市| 新竹县| 苏尼特右旗| 西丰县| 高安市| 南宁市| 杂多县| 高清| 遂宁市| 西乌珠穆沁旗| 泽普县| 乌兰浩特市| 邹平县| 鹰潭市| 鸡西市| 文登市| 开封市| 平乐县| 上蔡县| 曲阜市| 垫江县| 凯里市| 太康县| 枞阳县| 鹤岗市| 靖远县| 东莞市| 黑龙江省| 霍州市| 彰化县| 澎湖县| 梁河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