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沿革

古蓮花峰,其地潭也。數峰相逼,自山西北溷水于是曲流三百余里,至一宿河口入于湘潭。逼水初派,瀑為紓流。傳蕭梁時惠海尊者旉法于此,磬煙際舉,五丈夫集焉。尊者已心億之分別同異,不起于心。法已,五丈夫辭去,尊者訊之,具以龍告,且云:“聞師威儀,以何為供?”尊者曰:“以地大供。”良久,沒去。有頃,雷電振簸,左繞潭,右林樾,籟響夜不停音,遲明視之,迤峰斥潭,平沙如夙洽洽者。居人、山衲俱詫異之。時梁武帝方隆佛教,天下翕然稱之,故其說不中隱,以聞于朝,則惠海尊者鼻祖之自來也。或曰:惠海尊者為方廣開山,蓋海印雙僧之流也。

寺以尊者故建,今寺后拜經臺乃其址,始于天監二年歲癸未,歷陳、隋、唐、宋、元,或革或沿。然此山以龍立,以法沿,由梁以前未顯,實為潭始基之故出梁始。既歷陳、隋、唐、宋、元,明興,寺蓋未絕。年湮久漸圮。嘉靖二年癸未,僧潔空德蘊、義天德仁修之,板屋鐵瓦。潔空者,即偈所謂七十三年老潔空之禪悅也。

又歷九十六年所,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火。僧少庵如峰、安然性柱再建。

又歷甫九年,崇禎元年戊辰,火。己卯,督學使遷治鄖中丞昆山王公永祚、澄川屬僧凝然、性翰。壬午,學使梁溪高公世泰匯旃益命之。性翰出其衣缽、資糧,以隆武元年乙酉十一月十二日再造。與其役者,楚撫義興、堵公胤錫、仲緘。衡陽王介之石子、管嗣裘冶伸、夏汝弼叔直、王夫之而農襄之也。

嗚呼!山豈不以人哉?則朱張二夫子最矣。匪徒峰也,自唐元和韓子登南岳,望藍嶺揮涕焉,嗣宋三百年矣,非二夫子誰可與登岳者?況峰之岧峣一隅,多荒歲月者哉!又非尹子、湛子、劉子諸人之興起于二百年后,則兩夫子不傳。二賢祠者,祠兩夫子者也。湛子若水、尹子臺、劉子陽初建,亡歲月。田與祠,尹子所捐也。

嘉會堂,湛子所命也,以命祠。

祠與寺廢未興,高公世泰問其址,乃立五楹,駢立,窈然幽邃。弘光元年夏,堵公胤錫隘之,作前宇,王介之、夏汝弼、王夫之實經營之。

始火,儀部曾鳳儀舜卿遷祠主于集賢,禮也。《記》曰:“廟火,三日哭。”寄主于別宮,古之道也,不曠食。

祠成,奉主于故宮者,衡山知縣董公我前受于、衡李朱公子覲永、李吳公晉錫。董以癸未殉節死。名祀煌煌,援賢益彰,非其人弗翔,董令協也。

形勝

凡峰勝不系于峰者,弗綴;不倚于峰者,弗綴:小苗裔于峰者,弗綴。故云峰形之勝,自天臺來,南迤徑妙高,折入寺。寺徑菁幽,泉鳴履下,洑出林間,耳不絕潺湲,日窮于蒼翠,到戀響臺下,乃復見妙高以北墳起蜿蜒,其一支也。

自觀音峰來,西援徑數小峰,入寺,有三巘壁立,若倚傍屏護之。錯落口垂,矗為萬疊,而山得不儉,此又其一支也。

自國清東來,徑朝陽,上為潭,水絕潭而東,水氣白,隔山不能壁立,湃騰未息。徑數邱或林麓,或頳岡,峰之水又注焉。又絕,水橋爭接之。入寺,則西峰援大坳以迄乎北,周匝若羅,畫溪繡谷,咸在其中,此又其一支也。

自大小坳來,通天一栝,北下鳥道危崖,乃得泉石,青蔥幽咽,宜游者之樂憩乎!此峰徑之勝,莫妙于兩坳。然自寺望之,僅見出道,不見勝處,其一支也。

凡入蓮峰,觀其簇立,疊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蓮峰,四山向拱之,天臺揖之,兩坳奔之,觀音翼之,前曠后窈,知形之自來也。凡入蓮峰,亭午見日狂,飚見風,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開,知寺之自基也。凡入蓮峰,山見幽,水見咽,林見未得之樹,馴不畏人見猿鹿。人靜道生,知兩夫子之有樂于此也。山勝蓋備矣。

譚子曰:“方廣宜自為記。”夫自岳來者,目淫于能仁,心醉于福昌,渡北斗嶺,登親生坡,固知岳之不窮也。得方廣而后饜焉,而且得不系之岳。岳之有方廣,天地之有蜀也。蠶叢道盡,是有錦城。今割蜀而委之,是昔者小宜有五丁之辟也。然奇險幽異,觀于蜀者淺天下。譚子曰:方廣宜自為記,大辭也。

雨光初霽,林樾洗潔,若碧若縈,蜿其北峙者,湘鄉之荊紫也。山不盡荊紫,荊紫最映。下為平田,中間數十里若一畦,此又一大支也。

古諺曰:“湘隨峰轉,望衡九面。”由衡陽下者,西見白百岣嶁,南見荊紫。由衡山下者,昭潭之間,高或見祝融,或見天柱,未有見蓮花者。湘為岳鏡,峰匿其英,殆山之隱逸者與?

峰雪最絕,曉云時口,彌望森白,人立其中,天與四映。春晴之夜,月檐聞響,蕭瑟噌吰,困泉初細。雖非賞者,凄感肌魂,果不復信有人間世矣!

《衡岳志》曰:“蓮花峰。方廣導居其下,四水縈繞,山如蓮瓣。”

名跡

嘉會堂 兩夫子同三山林用中唱和跡也。(后毀,今建)

天下名山 宋徽宗御書,降于方廣,立坊。(后毀)

古鑊 寺有千僧鑊。(今毀)

娑羅泉 寺后,傳有娑羅樹覆其上。

洗衲石 石平向,泉水逸其上,薄流清駛,如可洗濯,即惠海尊者洗濯處也。太守海南李燾斗野鐫其上。

補衲臺 寺右,惠海尊者補衲處,一石鼎立,林樾幽集。一曰嘯臺。

嘯臺 補衲之別。粵人張博讀書其上,岳和聲鐫之。

戀響臺 譚友夏元春以易嘯臺也。

車轍亭 寺右,相傳百八阿羅議運糧于此,憩力分餐,以為靈跡。

岳游碑記 競陵譚友夏元春撰,朱菊水司馬時分帥鄖子,命衡倅陳允問鐫之。樹陰泉上,乃譚子所自擇處。記見后卷。貌云響水,誠一時之絕構也。

古馬跡橋 平田流水,上此即岳矣。張南軒記云登馬跡橋即此。

飛來鐘 相傳飛來。凡寺多托之。此鐘鳴異常鐘,知非人間金火物,信寺寶也。

卓錫泉 高禪飛錫地,或雙僧之流卓杖于此。

靈源閣 譽禪師所居,以館洪覺范。宋以上名剎也。

甘露滅齋 靈源閣之別,覺范有銘,見《禪宿志》。其去甘露滅者,萬法未起,本無甘露,而何有滅?萬法既起,乃知甘露,于是費滅。傳謂范少罹憂患,隱衡岳,乃立此齋,則其早年未離文字而得魔,固非禪覺之夙達也。

潭字 黑沙潭三字,大徑三尺。蒼蘚剝白,游者或見之。

峰字 妙高峰。寺右。鐫縣岸上。

涌幾 王夫之鐫。詩敘曰:“大坳而下,平橋叢石間覺有異。已忽兩石臨水,下石承上石,旁壁頂覆,可度可登。予命人為級,穿折于肩肘之間,攙度裂處,顧其逼郁,尚以翔移為苦。造形以來,悠悠者誰望而目之?則經此者,又可知矣。舉酒酹石,貌以涌幾。今往后來,游覽相積,風雨苔蘚之所不忌,則此石其傳也已。時崇禎甲申陽月望后:

曠古登應少,問之石不知。此山初得主,于岳覺增奇。葉動鳴泉處,橋寒亭午時。有來增勝概,切莫突西施。”

附麗

南石廩峰 在岳西南,其上方闊十丈,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闔。《湘中記》云:“開則歲豐,闔則歲儉。”上有承天寺、玉清宮故址、風穴、雷泓、鬼栽石、誦經壇、陳真人煉丹臺。傳有胡浮先生者,蓋得道士,嘗乘白鹿游之。峰下白羊坪。寺之址也。

西白云峰 在石水源上,有石灰庵,出五松樹下,聞水田聲,即衡陽矣。

東北天堂峰 火嶺頭、煉泥填,皆其地也。又為潛圣峰。

潛圣峰 在岳右。昔高僧希遷游南岳,尋方廣惠海尊者,了無蹤跡,一日見精舍號方廣,遇尊者,詰之,留一宿去。

妙高峰 寺后。左潛圣,右妙高,其中平坦,即五龍擁沙成地之跡。

天臺峰 寺西,天臺智者拜楞嚴處也。有拜經臺遺跡,

西北獅子峰 下山矣,峙若蹲猊,鼻目巉刻,然柿蒂峰亦名獅子,王子游此下,易其名曰旋帽。自峰下視之,若累發,光髹宛然,小頭嶺、石梯子、段宿嶺,皆寺地也。

南桐油嶺 有西明寺,林泉曠異,下可安步。

明月峰 有承天、楚日二寺遺址,與寺對。逾之,即小嵩山。

排子嶺 明月峰后,蓮峰之支裔,垂結于此。

黃沙潭 黑沙潭 白沙潭 從蓮花峰下注水右繞,三潭系之。舊傳梁海尊者送五龍王各居其所。沙以色分,黃沙最上,黑沙最勝。林官瀑,寒風射人,森森不可久。即虎跡黃葉,四時皆有、兩潭傾注,驚湍泛日,誠絕觀也。至白沙稍夷下,即馬跡橋。

溪波巖 寺西朝陽寺下,山穴郛開,中容一畝,有僧結室于此。相傳虎猿經,巖留嘯而去,不敢久睨。出寺西北去,即望見之。

黑山 寺西,渡兩澗,過雙江口,絕壁如立,山菁幽特甚。自馬跡橋來者,二十里外,四望蒼黃,郁藍懸浸,如在頂際。向背數四,乃見山植楓粟桃梓,大者合抱。世廟時,郡建雍王府第曾命官采,下至一宿河口,至不繼,乃輟。今兩傍微徑,夾三潭而下,傳即本道也。近稍凋謝矣。而夏風瑟響,冬雪瓊峙,猶為巨勝。中有小靜室數十,或立或圮不常。

鐵牛庵 黑山下古剎也。邇年有慈嚴師卓錫于此,曾翻藏方廣。會火,將及師處。安坐不動,曰:“吾將脫。”此火競風回,師以無恙。乙酉,乃寂去。庵存。

大小坳 萬木千章,幽泉曲澗,下有老營,竹樹菁蒙,以抵能仁。

親生坡 “親生”語出佛典。下坡渡橋,兩林蔭山,非亭午不見日。有野庵,火毀矣。址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沙洋县| 杭锦旗| 河南省| 海林市| 鄂托克旗| 沧源| 边坝县| 金乡县| 平阳县| 迁西县| 九龙县| 垦利县| 密云县| 清远市| 谷城县| 介休市| 昆明市| 临海市| 贵定县| 乐清市| 桑植县| 施甸县| 柏乡县| 耒阳市| 特克斯县| 泰安市| 罗平县| 周口市| 白水县| 河津市| 西乌| 搜索| 娱乐| 宜兰县| 玛纳斯县| 马边| 灵石县| 体育| 沧源|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