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3章 瘴氣

尋常瘴

春夏之交。乍寒乍熱。其氣忽然蓊郁。忽然發泄。更衣不時。感冒不一。本地人患者不知。醫者無書可考。客寓者每曰水土不服。委之于數而已。其證似風寒頭痛寒熱。而又惡心脹悶。似痢非痢。似瘧非瘧者是也。宜九味羌活湯加減。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二陳湯。此證粵中無時無之。無人覺之。虛弱之體。感而即發。敦濃之人。感不驟發。積久而成。渾渾漠漠。脈證茫然。難治難愈。

暑濕瘴

閩粵皆有之。夏秋之時。久雨陰濕。忽然暑熱山嵐之氣。自下蒸上。人在氣交之中。有一種脹悶不可當之勢。此即瘴癘時也。人能知覺者。即以玉樞丹。水磨服之。立解。平胃散加檳榔。亦佳。

毒水瘴

粵西于云貴接壤處。有水能毒人。其山產五金。皆有毒。況產五色信石者乎。山塢熬信水流下溪。人不知誤吞。則腹脹絞腸而不救矣。初感而輕。用玉樞丹、紫金錠、行軍散、平胃正氣散。亦有得生者。

黃茅瘴

三四月。草深偃俯。久雨濕爛。而時令蒸郁。其性上炎。一種郁勃之氣。入虛人口鼻。

即患瘴悶。輕者用平胃藿香正氣散。重者蘇合丸、七香丸、諸葛行軍散即愈。廣東高雷廉。

及廣西左右兩江皆有之。

孔雀瘴

五六月。雨水泛溢。有孔雀處。其屎積于木葉茸草間。隨澗水流下。人誤吞之于炊爨間必患腹脹而痛悶。輕者正氣平胃散調玉樞丹而愈。重者行軍散、七香散、紫金錠可治之。

最重者。非藥可解。此廣西慶遠、思恩、太平。近交址處居多。鎮遠四城州柳州亦有之。

桂花瘴

全州桂林梧州平樂皆有之。八九月間。香氣如桂。此瘴最急。觸人口鼻即倒仆。此為中瘴。必須同行之人。就其鼻旁。掘一穴。通地氣。亦有得生。但腹痛飽脹。頭暈惡心。重者立危。輕者平胃正氣散。下玉樞丹而活。有善避者。見有黑氣如霧。其香必至。即刳一地穴以身俯地上。口鼻向土潭穴中。勿使香氣入穴。即解矣。其氣不及一餉。即散。故此地人枵腹行路。必用大蒜燒酒。亦避之之意。或先以行軍散搐鼻亦妙。

又近云南交址地方。有糯米飯香。即病而絕。俗名江米瘴。亦可類治。

蚯蚓瘴

二三四月。泥水泛瀾。人犯之。腹脹疼楚。如蚯蚓狀者。青筋蟠現于肚腹。興起痕高。

輕則以蒜搗汁。及土漿敷腹。亦用玉樞丹、紫金錠、姜汁灌入。次進蘇合七香以通之。

蚺蛇瘴

三四五六七月。蚺蛇交媾。穢濁之氣。順水流下。人或犯之。胸腹脹痛異常。口鼻有腥氣。輕則紫金錠、玉樞丹、行軍散、蘇合丸。用之亦有得生。重者一二日即死。

大凡治病之道。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劑。人所共曉。此如舉業題之正面易做。而側取為難。更有外有余而內不足。有內真實而外假虛。陽證似陰。陰證似陽。其中精微深奧之處差之毫厘。繆以千里。瘴癘雖從山川地氣。隨時令而得。亦必乘人本虛。方乃受病。其陽虛火衰者。一時受瘴。因輕而不覺。瘴證變為本病。必虛寒而腹脹滿。大便泄瀉。惡寒手足冷者是也。陰虛火旺者。

瘴輕而不覺。瘴后現為本病。必頭暈口渴發熱。腹脹惡心便赤者是也。再審五臟六腑。各有素常偏患衰弱壯實之分。皆當以此類推。并須消息其夏秋勞逸行役。陰晴暑濕起居所履。庶幾有得。至如瘴脈。初感洪數。虛者大而芤。實者弦而滑。久則變遷。亦總以無力為虛。有力為實也。

震按三農治瘴之方。與古方微有不同。將來刊于古今經驗方按。此不及錄。與治瘴相宜若仍古方之舊者不錄。

吾吳地有痧氣。夏月更多。或腹痛。或脹悶昏仆。若不救之。亦立死。此與瘴氣病情仿佛。刮痧放痧。以行軍散點眼。以痧藥及紫金錠灌喉。皆可立愈。并非疑難證。不必更立一門。而有侈張其說者。如王養吾著晰微補化全書。立六十四卦象方。至謂各種雜證。多由痧氣變遷。成案亦富。然不外散風清暑。豁痰消瘀。破氣攻結諸法。而牽扯入痧。徒滋眩惑。

不足取也。較之吳又可溫疫論。指諸雜證為疫。同一附會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边| 昆明市| 英超| 郯城县| 磐石市| 囊谦县| 安徽省| 长治市| 南华县| 安义县| 藁城市| 盐源县| 阿坝| 宁南县| 类乌齐县| 曲沃县| 西林县| 白水县| 策勒县| 晋中市| 荣成市| 姚安县| 汉源县| 翼城县| 监利县| 梓潼县| 西乌| 昌黎县| 罗定市| 罗江县| 武功县| 怀化市| 叶城县| 江津市| 华阴市| 老河口市| 张掖市| 辉南县| 石楼县| 安平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