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飲食入胃即吐。遍醫不效。先生用炒黑小茴香一錢。桂酒炒當歸二錢。自制鹿角霜一錢五分生楂肉三錢。川芎八分。菟絲子一錢五分。水送阿魏丸七分。八劑而愈。次用烏雞煎丸原方半料。永不復發。又一人患瘧疾補早。左脅成痞。連于胃腕。按之痛甚。用炒桃仁為君。

佐以阿魏、穿山甲、鱉甲、麝香。丸服。全消。此二條較之臨證指南所載者為更佳。故附于此。予又親見杭州一富家婦患痞塊。用黑神丸大效。每痛作嘔脹不堪。服此即愈。數十服后百苦皆除。然半年外。以他病暴殞。因思漆身為癩之言。臟腑豈堪常漆耶。清純沖和之氣耗喪于此藥而不覺也。再觀丹溪治方提領。用參、術、歸、芍等煎湯。下保和丸二十五。

龍薈丸十五。治馮氏女。先用左金丸、青六丸。后用參橘桃芍丸。治盧子裕瘧后食酒肉而成塊在左脅。用參、術、柴、苓、枳殼煎湯。下阿魏五。保和二十。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攻塊者。青皮、三棱、桃仁、桂枝、海藻、醋調神曲為丸也。治下邳錢郎。用保和二十。

溫中二十。抑青十。以白術、木通、三棱湯下。此等方法。皆補藥與磨積相半。而必兼清肝之藥。大抵因怒成塊者居多也。又如陳里長男。飽食牛肉豆腐。成塊在右脅。脈弦而數。即明告以此人必性急。塊上不可按。按則愈痛。痛則必吐酸黃苦水。而用荔核、山楂、枳實、山梔、茱萸、人參、姜汁以止痛。繼用皂角煎汁制半夏。合黃連、石堿。用糖球膏為丸以消塊。此仍是治肝為主。磨積為助。學人能逐案細繹之。自有悟處。

王海藏載萬病紫菀丸云。李靈患肥氣。日服五丸。經一年。瀉出肉鱉二枚愈。李知府妻梅氏。帶下血崩七年。骨痿著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取下肉塊如雞子狀愈。以及趙侍郎瀉出青蛇七條。王氏瀉出癩蟲如馬尾者二升。今覽其方。巴霜、川烏甚少。余如人參、黃連、皂莢、川椒等。皆平庸藥。不若耆婆萬病丸之芫花、甘遂、蜈蚣、芫青、石蜥蜴等之有毒也。

何以能著奇功。惜未試之。

又按阿魏丸方甚多。如醫林阿魏十四味。內有石堿、風化硝。小阿魏丸七味。乃棱、蓬胡椒、青皮、木麝二香。心統消積阿魏丸共八味。內有三棱、莪術、牽牛、穿山甲。丹溪阿魏丸治肉積者只四味。又醫林小阿魏丸。即丹溪治陳里長男之三味。卻無阿魏。猶之琥珀膏。只大黃、樸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搗膏貼之。并無琥珀也。總須對證擇用之。

前陰病

東垣治一人。前陰臊臭。又因連日飲酒。腹中不和。求治。曰。夫前陰者。足厥陰肝之脈絡循陰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為五臭。入肝為臊。當于肝經瀉行間。

是治其本。后于心經瀉少沖。乃治其標。如惡針。當用藥除之。酒者氣味俱陽。能生里之濕熱。是風燥熱合于下焦為邪。經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是濕熱之物。亦宜決前陰以去之。治以龍膽瀉肝湯。又治陰邪熱癢。柴胡梢二錢。澤瀉二錢。車前子二錢。

木通五分。生地黃、當歸梢、草龍膽各三分。作一服水煎。以美膳壓之。

震按龍膽瀉肝湯治前陰病之由于濕熱者。今人亦因此案而知之。然此案分量之輕重。與此病則為恰合。非不可移易之數。又當隨病情損益為妥。

丹溪治一人。年少玉莖挺長。腫而痿。皮塌常潤。磨股不能行。二脅氣上沖。先以小柴胡加黃連。大劑行其濕熱。次又加黃柏。降其逆上之氣。挺腫漸收及半。但莖中有一堅塊未消。遂以青皮為君。佐以散風之劑。為末服之。外以絲瓜汁調五倍子末敷之而愈。

一人色蒼黑。年五十余。素善飲。忽玉莖堅挺。莫能沾裳。不可屈腰作揖。常以竹篦為彎弓狀。攔于玉莖之前。但小溲后即欲飲酒。否則氣不相接。蓋濕熱流入厥陰經而然也。專治厥陰濕熱而愈。

震按此亦龍膽瀉肝湯證。上案之用小柴胡加黃連者。以兩脅氣上沖也。下案不認作肝火濕熱。洵是高手。于此見辨病宜詳細。不容少涉模糊。

一婦產后。因子死。經斷不行者半年。一日少腹忽痛。陰戶內有物如石硬塞之而痛不禁。眾醫不識。青林曰。此石瘕病也。用四物加桃仁、大黃、三棱、檳榔、元胡索、附子、澤瀉、血竭為湯。二劑而愈。

薛立齋治一婦人。胸膈不利。內熱作渴。飲食不甘。肢體倦怠。陰中悶癢。小便赤澀。

此郁怒所致。用歸脾加山梔、芎、歸、芍藥而愈。但內熱晡熱。用逍遙散加山梔。亦愈。后因勞役發熱。患處脹腫。小便仍澀。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丹皮而愈。

一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晡熱。似癢似痛。此肝脾郁結之病。

蓋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先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車前、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氣。漸愈。更以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調理。更以生豬脂和藜蘆末涂之。而收一婦人陰中挺出一條。五寸許。悶痛重墜。水出淋澀。小便澀滯。夕與龍膽瀉肝湯分利濕熱。朝與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諸證漸愈。再與歸脾加山梔、茯苓、川芎、黃柏間服。調理而愈。后因勞役。或怒氣。下部濕癢。小水不利。仍用前藥而愈。亦有尺許者。亦有生諸蟲物者。用此法治之。

一婦人陰內痛癢。內熱倦怠。飲食少思。用參、囗、歸、術、陳皮、柴胡、炒梔、車前升麻、芍藥、丹皮、茯苓。治之而愈。若陰中有蟲癢痛。亦屬肝木。以桃仁研和雄黃末。

納陰中以殺之。仍用清肝解郁。或以雞肝納之。取蟲之法也。

立齋又曰。余奉侍武廟湯藥。勞役過甚。飲食失節。復兼怒氣。次年春。莖中作癢。時出白津。時或痛甚。急以手緊捻乃止。此肝脾之氣虛也。服地黃丸及補中益氣加黃柏、柴胡山梔、茯苓、木通而愈。丁酉九月。又因勞役。小便淋瀝。莖癢竅痛。仍服前湯加木通、茯苓、膽草、澤瀉及地黃丸而愈。

一男子莖中痛。出白津。小便秘。時作癢。用小柴胡加山梔、澤瀉、炒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頓愈。又兼六味地黃丸而瘥。

震按立齋諸案。治法詳備。可補東垣丹溪之未逮。且以補藥解郁平肝。又開一局。蓋院使擅長于補。其用參、囗、歸、術。如布射僚丸。百發百中也。末案純用清理。又知其非一味蠻補者。

〔附〕一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醫莫能治。搗馬鞭草涂之而愈。

一人莖頭腫大如升。光如水泡。以二陳加升麻、青黛、牡蠣。二劑而愈。

一人玉莖硬不痿。精流不歇。時如針刺。捏之則脹。乃為腎滿漏疾。用韭子、破故紙各一兩為末。每三錢。日三服。即止。

一人在山亭裸體而臥。其陰莖被飛絲纏繞。陰頭腫欲斷。以威靈仙汁入水浸洗而愈。

陽痿

周慎齋治一人。年二十七八。奇貧。鰥居郁郁不樂。遂患陽痿。終年不舉。溫補之藥不絕。而證日甚。火升于頭。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湯稍安。一日讀本草。見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氣而生。能通人身真陽。解心經之火郁。因用斤余。炒香去刺成末。服之效月余諸證皆愈。

張景岳曰。余嘗治一強壯少年。遭酷吏之恐。病似脹非脹。似熱非熱。絕食而困。眾謂痰火。宜清中焦。余診之曰。此恐懼內傷。少陽氣索而病及心腎。大虧證也。遂峻加溫補。

兼治心脾。一月而愈。愈后雖形健如初。而陽寂不舉。余曰根蒂若斯。腎傷已甚。非少壯所宜之兆。速宜培養心腎。庶免他虞。彼不肯信。未及半載。竟復病而歿。可見恐懼之害。其不小者如此。

〔附〕一少年新婚。欲交媾。女子阻之。乃逆其意。遂陰痿不舉者五七日。以禿筆頭燒灰。酒下二錢而起。

震按巢氏病源。以腎間動氣。為人之根本。故老年而能御女。七十歲至八十歲猶生子者其動氣之稟于生初者獨濃也。濃則剛。陽自不痿。生子之時。已是大壽。至不能生子而死諒必又有數年。豈非耄耋乎。亦有六十歲左右即陽痿者。必不能至大壽。須任其自然。絕意淫欲。尚可延齡。設以興陽藥內服外洗。求為御女之事。不數年而死矣。又如壯年無病而陽痿。其人多夭。少年虛損而陽痿。其死立至。皆由腎間動氣早衰也。動氣即命門真火。所以生長元氣。煦燠元陰。故氣曰陽氣。精曰陽精。其盈虧俱得于先天。盈者雖斫喪而無傷。

虧者雖葆養而不足。并非藥石所能擴充。乃扁鵲新書載王超老淫故事而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此說荒唐。斷不可信。又考宗筋聚于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及陽明少陽沖任督蹺九脈之所會。而九脈之中。陽明為之長。內經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所以胃強善啖之人。其于欲事必強。反是則痿而不舉。或舉而不堅。是胃氣能為腎氣之助。古云。精生于谷。又云。男子精盛則思色。其道理可喻矣。新書之言。不過如宋人揠苗耳。況丹藥之害。可勝言哉。

陰吹

張路玉治一仆人之婦。經閉三月。少腹痛貫徹心。而陰吹不已。與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復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连云港市| 奎屯市| 东港市| 调兵山市| 益阳市| 大新县| 鲁甸县| 华宁县| 南乐县| 静安区| 游戏| 普洱| 石渠县| 乳山市| 巴彦县| 南涧| 云南省| 肇庆市| 大连市| 东方市| 桦川县| 略阳县| 孙吴县| 祁东县| 绵竹市| 牡丹江市| 林芝县| 灵寿县| 湘乡市| 古蔺县| 兴义市| 塔城市| 西吉县| 买车| 吉林市| 睢宁县| 嘉善县| 新乡县| 渝中区|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