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豹見說,便叫道:“高將軍,難道你不曉得?京師張居正獨占朝綱,欺壓群僚,私存國寶,蒙蔽幼主,致天下生民涂炭,四海悲哀。我想你做個總兵,難道朝廷忠奸還不曉得?還要在此守關怎么?快快開關,放我過去,早除奸佞,換個清平世界。”總兵聽說,暗暗思想:“我是張居正門下,張太師是我恩人,命我守關,此恩安敢有忘?但他為人奸佞,舉朝皆知,誰知楊家遠隔邊界也知。但我為守關之主,可容他過去!”便喝道:“楊豹,你這除奸去佞的話,自有朝廷作主,與你楊家何干?明明借端生事。快快回去,萬事俱休;若有半聲不肯,我的鋼鞭打下,立刻即死。”楊豹大怒,把長槍照面挑來,高總兵展開鋼鞭,兩人在關下大戰二十余合。
那高爺怎敵得楊家小英雄?心中想道:“楊家將果然名不虛傳。”撥轉馬頭,敗下陣來,楊豹緊緊相追。守關兵卒放過總兵,正要閉關,卻被楊豹趕到,連挑數個,把著城門,招呼后兵搶入城中。楊豹傳令:“眾軍士:太太有令,不許殺傷軍民,快快趕到京師。”眾人應聲:“得令!”即刻穿出北門,直望京師而來。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第二十六回 林天佐請兵銷差 佘太君上表除暴
為承師命遞征書,萬里歸鞭得意如。
同是丹心扶社稷,卻教明主把奸鋤。
且說忠臣海瑞自救孫成以后,隨即回京。心存除奸,志安社稷。只因圣上護短,所以不能扳倒奸賊。今喜得陳三枚、周元表二人病體己痊,只待林天佐請兵回來,一同奏本。只怕此番張居正必不能逃了。”海爺正在思想,家人來報:“啟爺:奉差岣屺山林公回京請見。”海爺大喜,忙叫:“請進。”
天佐來到書房,拜見恩師。海爺道:“賢契一路風霜。到那岣屺山,可曾見到那老令婆么?”天佐將見令婆之事細述一遍。海爺大喜道:“賢契,此功不小,且你吃了楊家這酒,必定福壽綿長。”林天佐道:“若得如此,專賴恩師的福庇。方才恩師說,陳、周兩位有病,于今可好了么?”海爺道:“且喜平安,正要打點明日復旨。”
師生正在言說,家人來報:“陳、周兩位老爺特來拜謁!”
海爺道:“妙呵!正來得好,快請相見!”家人領命,傳出:“二位老爺,家爺有請!”二人移步進入書房。拜見方畢,海爺便叫:“林賢契過來,見了陳先生。”陳爺問道:“此位貴人尊姓大名?”海爺道:“就是周年兄的同年二甲第九名的進士,新任翰林編修。”陳爺道:“原來就是林先生。”林爺道:“不敢!”二人見禮畢,周爺又與林爺同年相見。海爺道:“林賢契代老夫往岣屺山走了一遭,今日老夫與他接風,難得二人又到。左右快快備酒!”
四人一同坐下,飲過三巡,陳三枚開言道:“不知林先生到岣屺山,有何貴干?”海爺道:“只因老夫扳不倒張居正,故此勞往岣屺山,請楊家將起兵前來,除剔奸佞。且喜他不辭勞苦,見了楊令婆。楊令婆已許發兵,想不日可到了。”陳爺道:“呀呵,妙呵!這便是圣上洪福齊天了。”海爺又道:“令婆現有表章上達天聽,我不便代他條奏,須送到千歲府中,央他上奏方好。”三人齊道:“尊見極是。我們奉陪恩師同到徐府如何?”海爺道:“這極好!”吩咐端正手本投進。各人立刻上馬,挨次出門,不上一時,早到徐府。
徐府家人將手本投進。徐千歲聞知,忙出廳吩咐:“請進。”
海爺帶來周、林、陳三位,上廳道:“千歲在上,海瑞率三門人拜見。”千歲道:“又來客套了,常禮罷。”四人依次行禮畢,坐下。茶罷,千歲開言道:“國老,前承你救了舍妹夫,尚未報答。”海爺道:“豈敢!不瞞千歲說,我海瑞扶弱除強,是我的本性。”徐千歲問道:“陳、周二位賢契好了?”二人忙欠身道:“托賴千歲洪福。”海爺道:“今有岣屺山楊府佘老太君,有本章一道,說道他兵馬不日來京,除奸剔佞,這本必須千歲代奏方妥。”千歲聽罷道:“有這等事?”海爺將本呈上。千歲接了,微微笑道:“難得楊令婆肯出力相助,我明日與他代奏便了。但這國寶作何計較?”海爺道:“國寶明日也要進上。”千歲吩咐家將,取出三樁寶貝放在正中桌上,大家同來細看,果是至寶。海爺道:“如今且別,明日各人行事罷。”四位辭出,不表。
次日早晨,但見文武百官俱集,傳旨:“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班中閃出一位大臣,俯伏金階奏道:“臣定國公徐電見駕,愿我主萬歲!萬萬歲!”皇爺道:“皇叔平身。”千歲道:“今有岣屺山楊令婆有本奏上。”皇爺命取進,鋪在龍案之上,只見本章上寫道:岣屺山楊佘氏奏聞大明皇帝: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為清理朝綱事。切念陛下承祖宗之基業,受萬里之江山,君正臣良,萬民樂業,方可長享太平之盛世。今有輔佐張居正,騷擾朝綱,蒙蔽朝廷耳目,賣官寓爵,殺害忠良,私睡龍床,抽換國寶,丈量加征田地,稅入私門,種種奸惡,難以表白。伏愿皇上速奮朝綱,以泄萬民之忿恨;斬元惡之首,除羽翼之黨,保萬世之基業,以慰四海之民心。
今臣領兵前來,觀政上國,乞速施行,不勝戰栗之至。
皇爺看罷,心中大喜。忙宣張居正至龍案旁,將本與他觀看。居正看完,忙俯伏奏道:“臣啟陛下:楊家將乃宋朝之臣,歷遼、金、元三朝,不服王化,自歸海外,盤占岣屺山,與我國家風馬牛不相及,有何為國除奸之理?他明明要奪中國花花世界,藉端起兵。望皇上速發大兵,阻截楊家兵馬,庶免大患。”
未知皇爺旨意如何,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獻奇寶張大師結舌 嘉智義孫娘子榮封
真情敗露枉徒然,秦鏡澄時鑒不偏。
曾似冰清巾幗女,褒嘉智義萬世傳。
再說皇爺聽居正啟奏,發兵阻截楊家兵馬,心中憂慮,進退不決,正在驚疑,只見耳目官海瑞俯伏奏道:“臣啟陛下:楊家將久居太行山,歷代并不征收錢糧。他世代忠良,并無過患,謹守外臣之職。今張居正欺君罔上,每多不法。楊家將乃是遠方之臣,今朝為國除奸。臣乃耳目之臣,豈容坐視?望陛下將居正拿下,以正國法,以服遠人之心,天下幸甚!”張居正忙奏道:“臣與海瑞向來不睦,但臣輔相陛下多年,從無差錯。今不作速發兵阻截,楊家將兵馬入京,只怕江山不保!”
海瑞又奏道:“臣保楊家將兵馬決無為害。只乞皇上速除張居正,不可遲延。”
皇爺心中無定,便問兩班文武,此事如何調處。閃出徐國公奏道:“臣徐電,敢以合家性命,保楊家將兵馬無害。”君臣正在議論,忽見班中又閃出二臣,俯伏金階奏道:“臣兵科給事陳三枚,臣新科進士周元表,蒙圣恩特差正副使往荊州搜寶,得三樁寶貝,來京見駕。”皇爺道:“取來!”內侍領旨,到午門外抬進放在金階。
皇爺舉目觀看,問道:“這寶貝叫作何名?”海爺忙跪下道:“臣昔年奉先帝之命,往外國封王,曾見過此寶:一名醉仙塔,一名醒酒氈,一名夜明珠。此珠黑夜拿來手中,光如明月一般。醉仙塔用金盤一只,將塔放在盤內,取水從塔頂淋下,遂成好酒,不論好量,只吃一杯,立刻醉倒;扛放醒酒氈內,其人立醒。真是外國之寶。這是外國進貢朝廷,被張居正用假的調換。無法無君,罪不容誅。”萬歲道:“張居正,這寶貝是那里來的?”居正道:“臣該萬死!這寶原來是外國送與臣的,臣該進上才是。但臣想萬歲宮內異寶甚多,故未曾奏聞。臣該萬死!”皇爺道:“既是外國送與先生的,赦卿無罪。”
陳三枚又奏道:“臣往荊州搜寶,又有張華蓋四子張嗣修蓄養士兵。家將沈勇,手下有幾千兵馬,霸占嬰山,搶奪人家子女,擄掠百姓錢財,縱橫無忌;又在路上興兵搶寶。張嗣修實有謀篡之心,望萬歲速拿解來京審問,則天下蒼生咸感陛下隆恩,永保太平之樂矣。”萬歲道:“據卿所奏,有何憑據?”三枚道:“其夜,賊眾將臣搶上嬰山,捆綁囚禁,待來朝送至張府處死。幸有荊州難婦邱孫氏,被賊搶掠在山,守節不辱,困在寨中。她憐臣被困,盜取鑰匙放臣。臣就與她同奔至荊州,見了理刑孫成,送她回家。我主若問憑據,只須調邱孫氏來京審問,便知不是臣冒奏。”皇爺聽了,想道:“張居正果然不法。”
便道:“知道了,不必再奏。難得卿搜寶有功,加升大理寺少卿,更兼吏部事務;周卿加為刑部主事。”二人謝恩。
海爺又奏道:“嬰山賊將沈勇,招集人馬,恐有反亂之事,宜敕荊州文武起兵征剿。再宜孫成見駕,審問張嗣修謀逆。”
皇爺即命兵部:“行文到荊州,著孫成會同總兵等官協力征剿。還有邱孫氏貞節可嘉,封為智義夫人。再傳圣旨一道,將張府門前下馬牌打碎,內監召回京都。孫成加為都察院,仍管荊州理刑事。”海爺又奏道:“張居正法該抄族,陛下若不忍加罪,亦當暫禁天牢。倘其楊家將兵馬一到,將他獻出,可保國家無事。”皇爺道:“京都城內,九門外城,速撥兵將把守,再撥兵馬司帶羽林軍一千,圍住張居正府第,不許私放一人出城。該地方管守房屋,不許運動家中什物。張先生暫且告假,隨班上朝。”
張居正又奏道:“臣為國家效力二十余年,望我王開一線之恩,赦臣還鄉。”海爺忙奏:“圣旨已下,不必違逆。”即此退班,皇爺起駕回宮,百官退出。張居正行至午門,深深打躬道:“老千歲、海大人,犯官全仗二人周旋,留些體面。”
二人只做聽不見。
徐千歲至府,立刻差撥家將,將張居正前后門把守,不許放張家父子私自出去,并家人搬運物件。須要小心嚴守。
海爺回府,寫了書信,差人赍至荊州,交與孫成。孫成將書一看,乃是通知京中張家敗露之事,預先密令孫成關防張府脫逃寄頓等情,另有圣旨在后。要知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乳娘府下馬牌推倒 皇都城無敵將團圍
乍榮乍辱一生身,好是鷦鷯暮與晨。
燕北忽傳烽火急,只因除暴救黎民。
那日孫成接到海爺書信,正在預防張府,忽報圣旨來到,孫爺忙令安排香案,跪下宣讀。
詔曰:張華蓋頗有過失。將內監召回京師,乳娘府前下馬牌即行除去。荊州理刑為官清正,加封,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仍管理刑之事。即會同武職,征剿嬰山一帶地方土賊,并審明張嗣修不法之事。事定之日,回京見駕。荊州邱孫氏,貞節可嘉,敕封為智義夫人,著地方官立匾旌賞。欽哉,謝恩!
孫成謝恩已畢,即差人將張府下馬牌打碎,趕去八員內監。
又做成匾額,同府縣官到邱家懸掛。
次日孫成坐堂,監中調出張二子。兄弟二人,每人先打四十大板,然后問道:“張嗣修,你招兵買馬,謀為不軌,速速招來。如再不招。左右取夾棍伺候!”嗣修受刑不過,只得招道:“呀呵!公祖大人,只因當年有個江西客人,善曉風水,更知麻衣相法。他說犯人命當大貴,父親不合聽了相士之言,在嬰山私招兵馬。”孫爺問:“那士兵頭領叫什么名字?”嗣修道:“士兵頭領原是山東響馬,名叫沈勇。”孫爺道:“如何于今不見?”嗣修道:“自從欽差搜寶之后,他就死了。那些士兵見沒了頭領,放火燒寨,各自散去。”孫爺道:“既已招明,左右抬過一邊。再換明修上來!”孫爺道:“張明修,可知罪么?”明修道:“犯人知罪了,只望大人開恩。”孫爺道:“既如此,再扯下去打。”左右又把明修按倒,重打四十大板。
明修爬不起來,孫爺喝叫抬下去。左右把明修抬出。
孫爺又叫押嗣修過來。嗣修道:“大人開恩呵!”孫爺道:“嗣修,你家有犯禁的東西么?”嗣修道:“只有一件五爪龍袍。”孫爺就傳經歷廳:“煩貴廳至張家取五爪龍袍呈驗,如若抗拒,將張太太鎖了來,不可徇情。”經歷領令,立刻上轎,來到張府。張太太出來相見。經歷道了言語。太太思想:“此事隱瞞不得。”只得吩咐侍女,內房取龍袍交與經歷。經歷忙忙回轉,呈上。孫爺抖開一看,便問嗣修道:“這是你穿的?”
嗣修道:“是犯人做的。”孫爺喝叫:“扯下去打!”左右扯倒,打到五十,已是死了。孫爺道:“再打二十!”左右又打二十板,真叫做:死也不饒人。孫爺想道:“料不能活。”就叫將尸首拖出去。
孫爺退入后衙,立刻叫家人收拾行李,次日發牌起行赴京。
文武官員盡來遠送。百姓手執香茶,一路不斷,直至碼頭,方肯轉回,不表。
且講楊家將楊豹、焦天兵馬進了潼關,秋毫無犯。看看來到京城,安下營寨,守城將官看見,十分準備。楊、焦二將出馬,向城上喝道:“守城將官聽著:俺乃是楊家將楊豹、焦天是也。我奉楊老令婆將令,提兵到京,為國除奸,速速奏與萬歲知道,拿出奸相張居正,立刻退兵;如不將他獻出,恐后悔無及。”守城將官聽了,飛馬入朝奏知萬歲。萬歲暗想:“此番張先生性命必不能保了。”便開口道:“朕想楊家將乃宋朝之臣,他自霸占岣屺山,朕不計較他。他不思赤心報國,反敢興兵犯關,明明欺侮寡人。兩班文武,誰敢領兵去退賊兵,與國分憂?”班中早閃出耳目官海瑞。不知奏什么,下回分解。
第二十九回 海恩官諫主獻奸相 岳金定走馬捉周連
再講楊家兵馬圍任皇城,皇爺問道:“誰人出城退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