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象山語要
- 陸九淵
- 1574字
- 2015-12-19 16:05:28
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生天地之間,稟陰陽之和,抱五行之秀,其為貴孰得而加焉。使能因其本然,全其固有,則所謂貴者固自有之,自知之,自享之,而奚以圣人之言為?
惟夫陷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則其所貴者類出于利欲,而良貴由是以浸微。圣人憫焉,告之以「天地之性人為貴」,則所以曉之者,亦甚至矣。
誦其書,聽其言,乃類不能惕然有所感發,獨膠膠乎辭說議論之間,則其所以聽之者不既藐矣乎?
孟子言知天,必曰「知其性則知天矣」;言事天,必曰「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中庸》言贊天地之化育,而必本之「能盡其性」。人之形體與天地甚藐,而孟子《中庸》則云然者,豈固為是闊誕以欺天下哉?誠以吾一性之外無余理,能盡其性者,雖欲自異于天地,有不可得也。
而今未有篤敬之心、踐履之實,拾孟子性善之遺說,與夫近世先達之緒言,以盜名干澤者,豈可與二子(告子、荀卿)同日道哉?
智者術之原
誰獨無是非之心哉?圣人之智,非有喬桀卓異不可知者也,直先得人心之所同然耳。
圣人之智,明切洞達,無一毫私意芥蒂于其間。其于是非利害,不啻如權之于輕重,度之于長短,鑒之于妍丑,有不加思而得之者。......雖酬酢萬變,無非因其固然,行其所無事,有不加毫末于其間者。
爍金為刃,凝土為器,為網罟,為耒耜......是圣人之智見于創立者,猶皆因其固然,而無容私焉。
老氏者,......其言則曰「絕圣棄智」,又曰「以智治國國之賊」,是直泛舉智而排之。世之君子常病其污吾道,而不知其皆售私術者之過也。使術之說破,則為老氏者將失其口實,而奔走吾門墻之不暇,其又何污焉?
劉晏知取予論
天下有皆不足之病矣,而有皆不足之理乎?聞之曰「川竭而谷盈,丘夷而淵實」,天下蓋未始不足也。
方其上之不足也,不必求之于下也,其可以足之者,固有存乎其上焉者矣。下之不足也,不必求之上也,其可以足之者,固有存乎其下焉者矣。
將輸之利害不明,則費廣于舟車之徭;儲藏之利害不悉,,則公困于腐蠹之蔽。物苦道遠,則尋以輸尺,斛以輸斗;吏污法弊,則私良公害,私盈公虛,此所謂不必求之下焉者也。
富賈乘急而騰息,毫民困弱而兼并;貪胥旁公而浸漁;繩甕不立,而連阡陌者猶未已也;糟糠不厭,而余芻豢者猶爭侈也。此所謂不必求之上焉者也。
創殘之余,而向敵之甲未解也;饑疫之后,而饋軍之輸未艾也。上方宵旰,而民且囂囂。而晏也遑遑于其間,深計密畫,推羨補缺。國不增役而民力紓,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非夫知取予之說,妙取予之術,疇克濟哉?
晏之取予出于才而不出于學,根乎術而不根乎道。......世主之忠臣而圣君之罪人也。
《易》之理財,《周官》之制國用,《孟子》之正經界,其取不傷民予不傷國者,未始不與晏同,而綱條法度,使官有所守,民有所賴,致天下之大利,而人知有義而不知有利,此則與晏異。......故論之以圣人之道,照之以君子之智,蓋未免于可詆。
雖然,才之難也久矣,道不稽諸堯舜,學無窺于孔孟,毋徒為侈說以輕議焉可也。
政之寬猛孰先論
五刑之用,謂之天討,以其罪在所當討而不可以免于刑,而非圣人之刑之也,而可以猛云乎哉?
蠻夷滑夏,寇賊奸宄,舜必命皋陶以明五刑。然其命之之辭曰:「以弼五教,期于無刑。」皋陶受士師之任,固以詰奸慝、刑暴亂為事也,然其復于舜者曰「御眾以寬」,曰「罰弗及嗣」,曰「罪疑惟輕」,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
寬猛之說古無有也,特出于左氏載子產告太叔之辭,又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之說,而托以為夫子之言。嗚呼,是非孔子之言也。且其辭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使人君之為政,寬而猛,猛而寬,而其為民者,慢而殘,殘而慢,則亦非人之所愿矣。
《語》載夫子之形容曰「威而不猛」,《書》數羲和之罪曰「烈于猛火」,《記》載夫子之言曰「苛政猛于虎也」。故曰「猛」者惡辭也,非美辭也。是豈獨非所先而已耶?是不可一日而有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