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 象山語要
- 陸九淵
- 1555字
- 2015-12-19 16:05:28
武帝謂汲黯無學(xué)
「陛下內(nèi)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于不義乎?」「弊中國以事夷狄,庇其葉而傷其枝?!谷赭鲭m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帝且曰「古有社稷臣,黯近之矣。」
張釋之謂今法如是
張廷尉當(dāng)渭橋下驚乘輿馬者以罰金,文帝怒,張廷尉爭以為不可更重,是也。然謂「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方其時,上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平也,一傾,天下用法皆為輕重」,則非也。廷尉固天下平也,天子獨不可平乎?法固所與天下公共也,茍法有不善,為廷尉者豈可不請之天子而修之,而獨曰今法如是,可乎?
虞書曰:「宥過無大?!怪軙唬骸改擞写笞?,非終,乃為眚災(zāi),適爾,既道及厥辜,時乃不可殺?!箍h人聞蹕匿橋下久,謂乘輿已過而出,至于驚馬,假今有敗傷,亦所謂有大罪非終,乃為眚災(zāi)適爾,是固不可殺。釋之不能推明此義,以去文帝之惑,乃徒曰法旭是。此后世所以有任法之弊,而三代政刑所從而亡也。
雜說
皇極之建,彝倫之?dāng)?,反是則非,終古不易。是極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是非之致,其可誣哉?
是理之在天下,無間然也。然非先知先覺為之開導(dǎo),則人固未免于暗。故惟至明而后可以言理。學(xué)未至于明而臆決天下之是非,多見其不知量也。
念慮之正不正,在頃刻之間。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是不正。此事皆在其心。《書》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世固有兩賢相值而不相知者,......如老泉之于王臨川,東坡之于伊川先生是也。
誠使圣人者并時而生,同堂而學(xué),同朝而用,其氣稟德性,所造所養(yǎng),亦豈能盡同?
至其同者,則禹益湯武亦同也。......雖田畝之人,良心之不泯,發(fā)見于事親從兄、應(yīng)事接物之際,亦固有與圣人同者。指其同者而言,則不容強異。
然道之廣大悉備,悠久不息,而人得之于道者,有多寡久暫之殊,而長短之代勝,得失之互居,此小大廣狹淺深高卑優(yōu)劣之所從分,而流輩等級之所由辨也。
主于道則欲消,而藝亦進(jìn),主于藝則欲熾而道亡,藝亦不進(jìn)。
《書》疏云:「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四分度之一?!固祗w圓如彈丸,北高南下。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出地下三十六度。南極去北極直徑一百八十二度強。天體隆曲,正當(dāng)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春分日行赤道,從此漸北。夏至行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極六十七度,去南極一百一十五度。從夏至以后,日漸南至,秋分還行赤道與春分同。冬至行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南極六十七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其日之行處,謂之黃道。又有月行之道,與日相近,交路而過,半在日道之里,半在日道之表。其當(dāng)交則兩道相合,去極遠(yuǎn)處兩道相去六度,此其日月行道之大略也。黃道者,日所行也。冬至在斗,出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出赤道北二十四度。秋分交于角,春分交于奎。月有九道,其出入黃道不過六度,當(dāng)交則合,故曰交蝕。交蝕者,月道與黃道交也。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近世尚同之說甚非。理之所在,安得不同。
古之圣賢,道同志合,咸有一德,乃可共事。然所不同者,以理之所在,有不能盡見。
誠君子也,不能,不害為君子;誠小人也,雖能,不失為小人。
宇宙內(nèi)事,是己分內(nèi)事。己分內(nèi)事,是宇宙內(nèi)事。
學(xué)者規(guī)模,多系其聞見。孩提之童,未有傳習(xí),豈能有是規(guī)模?
無德而富,徒增過惡,重后日之禍患,今日雖富,豈能長保?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故君者,所以為民也?!稌吩唬骸傅挛┥普陴B(yǎng)民。」
君不行仁政,而反為之聚斂以富之,是助君虐民也,宜為君子之所棄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