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象山語要
- 陸九淵
- 1562字
- 2015-12-19 16:05:28
與朱濟道
此理在宇宙間,未嘗有所隱遁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順此理而無私焉耳。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極,安得自私而不順此理哉?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谷宋┎荒芰⒑醮笳?,故為小者所奪,以叛乎此理,而與天地不相似。誠能立乎其大者,則區(qū)區(qū)時文之習(xí),何足以汩沒尊兄乎。
「象山講學(xué)不說玄說虛,說的都是平平實實、常人皆知的東西。因為此理本自平實,本自簡易。只是人們不能平實看待它,把它視為很了不起的東西,張大虛聲,把著一事,動輒要做君子,成圣賢。因此象山極為反對助長之病,反對把一個圣賢橫在心中。其實汲汲講學(xué),只是為做個平平常常人、不違自己本心有人。」
二
此理非可以私智揣度附會。若能知私智之非,私智廢滅,此理自明。若任其私智,雖才高者亦惑;若不任私智,雖無才者亦明。
后生讀書時,且精讀文義分明、事節(jié)易曉者,優(yōu)游諷詠,使之浹洽,與日用相協(xié),非但空言虛說,則向來疑惑處,自當渙然冰釋矣??v有未解,固當候之,不可強探力索,久當自通。所通必真,與私意揣度者天淵不足喻其遠也。
與吳子嗣三
人誰無過,過而不改,是為過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四
第當勉致其實,毋倚于文辭。......有德者必有言,誠有其實,必有其文。實者本也,文者末也。今人之習(xí),所重在末,豈惟喪本,終將并其末而失之矣。
學(xué)無端緒,雖依放圣賢而為言,要其旨歸已悖戾,龐雜膚淺,何足為據(jù)?若所謂「致其譽聞,不泯泯碌碌」者,尤不可不辯。人有實德,則知「疾沒世而名不稱」者,非疾無名,疾無德也;「令聞廣譽施于身」者,實德之發(fā),固如是也;「庶幾夙夜,以永終譽」者,其德之常久而不已也。
五
前書「致其聞譽」之說,乃后也學(xué)者大病。不能深知此病,力改敝習(xí),則古人實學(xué)未易言也。
六
古所謂責成者,謂人君委任之道,當專一不疑貳,而后其臣得以展布四體以任君之事,悉其心力,盡其才智,而無不以之怨。人主高拱于上,不參以己意,不間以小人,不維制之以區(qū)區(qū)之繩約,使其臣無掣肘之患,然后可以責其成功。故既已任之,則不茍察其所為,但責其成耳。
古所謂賞罰者,亦非為欲人趨事赴功而設(shè)也?!柑烀械?,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其賞罰皆天理,所以納斯民于大中,躋斯世于大和者也。此與后世功利之習(xí)燕越異鄉(xiāng)矣。
八
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違異,況于人乎?誠知此理,當無彼己之私。善之在人,猶在己也。故「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之彥善,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胥訓(xùn)告,胥?;?,胥教誨」,此人之情也,理之所當然也。
與李宰二
人非木石,安得無心。......「人之所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謂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所貴夫?qū)W者,為其欲窮此理,盡此心也。有所蒙蔽,有所移奪,有所陷溺,則此心為之不靈,此理為之不明,是謂不得其正。其見乃邪見,其說乃邪說。一溺于此,不由講學(xué),無自而復(fù)。
故正理在人心,乃所謂固有。易而易知,簡而易從,初非甚高難行之事,然自失正者言之,必由正學(xué)以克其私,而后可言也。
然孟子既沒,其道不傳。天下之尊信者,抑尊信其名耳,不知其實也。
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沒,此道不明。今天下士皆溺于科舉之習(xí),觀其言,往往稱道《詩》《書》《論》《孟》,綜其實,特藉以為科舉之文耳。誰實為真知道者!
與王順伯
荊門之除,官閉境勝,事力自贍,無匱乏之憂,又假以遲次,使得既泉石之事,究學(xué)問之樂,為幸多矣。
人之才智各有分限,當官守職,惟力是視。......至于此心此德,則不容有不同耳。
二
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本心無有不善,吾未嘗不以其本心望之,乃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齊王可以保民」之義,即非以為其人所為已往者皆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