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風淫所勝,治以辛涼,佐以苦甘。
苦桔梗(二錢) 連翹(二錢) 甘草(一錢) 銀花(三錢) 桑葉(二錢) 香豆豉(三錢)荊芥穗(八分) 杏仁(二錢)煮兩杯,分二次服,熱退為度,二帖熱退。
十八日 胃熱,夜間口中液自出,與和胃陰法。
生石膏(六錢) 麥冬(三錢,連心) 半夏(五錢) 白蔻仁(錢半) 云苓(五錢)二十二日 諸癥皆減,去石膏,加:麥冬(二錢)二十八日 胃中向有飲聚,不寐,服半夏湯已愈。后因痰涎自出,與涼陽明亦減,余飲未除,與外臺茯苓飲意。
云苓(五錢) 枳實(錢半) 生姜(三片) 洋參(二錢) 廣皮(錢半) 大棗(二錢,去核)麥冬(四錢,連心) 半夏(三錢)煮二杯,分二次服。
吳 五十七歲 六脈洪數,右寸獨大,酒客痰多,肺熱之至。
生石膏 防己(三錢) 杏仁(五錢) 苡仁 半夏(五錢) 云苓皮(五錢)
五月初十日 加廣皮三錢,至五月二十日,共服二十帖。
二十六日 酒客形體壯盛而陽痿,為濕中生熱,非精血之虛,其象顯然。與諸痿獨取陽明法。
半夏(五錢) 黃柏(五錢) 生石膏(三兩) 苡仁(八錢) 木通(三錢) 云苓皮(八錢)防己(四錢)
六月十二日 去黃柏二錢,木通三錢,以喉嗆太久,今可兼清肺氣,加:苦梗(三錢) 飛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二十日 脈洪數,右大于左,喉啞痰多,戒油膩。
生石膏(四兩) 半夏(六錢) 蘇葉(錢半) 蘇梗(錢半) 苦桔梗(三錢) 杏仁(五錢)炙甘草(一錢)七月二十一日 生石膏(三錢) 生甘草(一錢) 半夏(六錢) 茯苓皮(六錢) 杏仁(四錢) 苦桔梗(四錢)
八月初四日 右寸脈獨大,金實無聲,已效而未全愈,照前方再服三劑。前后共服三十余帖,計石膏三百數十兩。
嚴 三十九歲 五月初二日 六脈弦細短澀,吐血三年不愈,兼有痰飲咳嗽,五更出汗。經謂陽絡傷則血上溢。要知絡之所以傷者,有寒有熱,并非人之有絡,只許陽火傷之,不許寒水傷之也。今人見血投涼,見血補陰,為醫士一大痼疾。醫士之疾不愈,安望病家之病愈哉。此癥陽欲亡矣,已難數治,勉照脈癥立方。
半夏(六錢) 干姜炭(三錢) 五味子(二錢) 云苓(五錢) 小枳實(二錢) 桂枝木(三錢) 廣皮炭(三錢) 焦白芍(三錢)
初六日 據云飲食已增,午后五心煩熱如故,脈和緩,諸病必究眠食,得谷者昌,方無可轉。至午后之熱,方即甘溫除大熱法也。因脈稍和緩,去干姜炭。
十三日 前后共服過十帖,汗斂食增,血亦不吐,頭中發空,得甜食則咳減,中氣虛也。加甘草三錢以補中氣,再服四帖,以其脈仍緊也。前后共服十四帖,諸癥向安。惟脈之弦緊如故,咳甚則欲嘔,于原方去五味,減甘草,再服四帖。
二十一日 諸癥皆漸減,痰亦漸濃,心悸甚。加:枳實(一錢)四帖。
二十五日 脈弦細如故,咳嗽日減,夜甚陽微,陰盛可知,午后身熱已減,惟食后反覺嘈雜,胸中有水狀,少時即平,于原方加:干姜(一錢) 枳實(二錢)
三十日 汗停嗽減,五心煩熱亦減,脈弦數,夜間咳甚,服熱藥反不渴,飲尚重也。病痰飲者,冬夏難治。
桂枝(三錢) 半夏(六錢) 枳實(五錢) 白芍(三錢) 云苓塊(五錢) 苡仁(五錢) 炙甘草(一錢) 干姜(一錢) 五味子(錢半) 廣皮炭(三錢)
六月初四日 前方已服四帖,脈弦緊不數,仍不知渴,于前方加:甘草(錢半) 干姜(二錢)再服三帖。
初八日 脈弦緊如故,嗆咳如故,舌苔白滑,加桂枝二錢,再加干姜二錢。
十二日 脈之短澀退而弦細如故,痰飲仍重,再加桂枝二錢,干姜二錢,茯苓三錢,以化飲。
十七日 夜咳已止,是其佳處,咳來日減,亦是最好。左脈沉細,右脈弦緊,飲未盡除,至遍身骨痛,久病之故。古人云勞者溫之,甘溫調營衛而復胃氣,氣旺進食,久久自愈,病減者減其治。
桂枝(三錢) 半夏(五錢) 枳實(五錢) 炙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廣皮(三錢) 五味子(錢半)蠲飲丸,痰飲久驟,未能一時猝去,業已見效,與丸藥緩化可也。戒生冷惱怒。
桂枝(半斤) 廣皮(十二兩) 益智仁(四兩) 干姜(六兩) 小枳實(四兩) 蒼術炭(六兩) 半夏(一斤) 炙甘草(六兩) 云苓(二十四兩)神曲法丸梧子大,每日三服,每服三錢,飲甚時服小青龍湯。
陳 五十一歲 五月初十日 人尚未老,陽痿多年,眩冒昏迷,胸中如傷油膩狀,飲水多則胃不快,此伏飲眩冒狀也。先與白術澤瀉湯逐其飲,再以緩治濕熱之陽痿。豈有六脈俱弦細,而恣用熟地久服六味之理哉。
于術(二兩) 澤瀉(二兩)煮三杯,分三次服。
十三日 已效而未盡除,再服原方十數帖而愈。
李 四十八歲 五月初一日 其人向有痰飲,至冬季水旺之時必發,后因伏暑成痢,痢后便溏,竟夜不寐者多日,寒熱饑飽,皆不自知,大便不通。按暑必夾濕,況素有痰飲。飲即濕水之所化。醫者毫不識病,以致如此,久臥床褥而不得起。議不食,不饑,不便,不寐,九竅不和,皆屬胃病例,與《靈樞》半夏湯令得寐再商。
姜半夏(二兩) 秫米(二合)急流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得寐為度。
十一日 諸竅不和,六脈純陰,皆痰陰為膩補藥所閉,昨用半夏湯,已得寐而未熟,再服前方三帖,續用小青龍去表藥,加廣皮、枳實,以和其飲。蓋現下面色光亮,水主明也。六脈有陰無陽,飲為陰邪故也。左脈弦甚,經謂單弦,飲 也。有一癥必有一癥之色脈,何醫者盲無所知,不知伊芳一生所學何事,寧不愧死。
桂枝(五錢) 姜半夏(六錢) 白芍(三錢,炒) 五味子(二錢) 炙甘草(三錢) 小枳實(五錢) 干姜(二錢) 廣皮(三錢)甘瀾水八碗,煮成三杯,三次服。
十八日 胃之所以不和者,土惡濕而陽困也。昨日純剛大燥,以復胃陽,今診脈象較前生動,胃陽已有生動之機,但小便白濁,濕氣尚未暢行,胃終不得和也。與開太陽闔陽明法。
半夏(二兩) 豬苓(六錢) 滑石(三錢) 秫米(一合) 澤瀉(六錢) 白通草(一錢) 廣皮(三錢) 桂枝(四錢) 云苓皮(六錢)急流水十一碗,分二次煮成四碗,分四次服。
五月初三日 去滑石、通草,加:川椒(三錢,炒去汗)高五十二歲 乙酉五月十六日 脈弦痰飲喘咳,與小青龍去麻辛,加廣皮、枳實。
桂枝(五錢) 姜半夏(六錢) 白芍(三錢) 廣皮(三錢) 炙甘草(三錢) 小枳實(五錢)干姜(二錢) 五味子(二錢)煮三杯,分三次服。二帖。
十八日 已見小效,汗多,加:凈麻黃根(三錢)又三帖。
病減者減其制,去:桂枝 枳實(各二錢)二十四日 服前藥汗少,惟喜嚏,周身酸痛,于原方減干姜一錢,加:杏仁 防己(各三錢)
董 五十四歲 五月二十七日 脈沉細弦弱,咳嗽夜甚,久而不愈,飲也。最忌補陰,補陰必死。以飲為陰邪,脈為陰脈也,經曰無實。
桂枝(六錢) 廣皮(三錢,炒) 白芍(四錢) 半夏(五錢) 炙甘草(一錢) 五味子(一錢) 干姜(三錢) 小枳實(二錢)四帖。
六月初一日 加云苓(三錢) 小枳實(二錢)十七日 其人本有痰飲喘咳,服小青龍,胃口已開。連日午后頗有寒熱,正當暑濕流行之際,恐成瘧疾,且與宣通三焦。
杏仁(三錢) 半夏(四錢) 云苓皮(五錢) 白蔻仁(錢半) 枳實(三錢) 苡仁(五錢)廣皮(三錢) 藿梗(三錢) 青蒿(二錢)二帖。
十九日 寒熱已止,脈微弱,去蔻仁、青蒿,加桂枝、干姜,以治其咳。
二十二日 咳減寒熱止,胃開,嗽未盡除,脈尚細小,效不更方,服至不咳為度。
周 二十二歲 正月初七日 六脈弦緊,右脈沉取洪大,先從腰以上腫例。舌白滑喘而咳無汗,從溢飲例之大青龍湯,去甘藥,為其重而滯也。
麻黃(六錢,去節) 細辛(二錢) 生姜(三錢) 杏仁(五錢,去皮留尖) 生石膏末(一錢) 炙甘草(二錢) 桂枝(五錢) 大棗(二枚,去核)煮成三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即止后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如上法。
十一日 溢飲,脈緊,無汗,喘咳,浮腫,昨用大青龍汗出,腫消,喘咳減,與開太陽闔陽明法。
半夏(五錢) 蒼術炭(二錢) 桂枝(錢半) 廣皮(三錢) 豬苓(三錢) 茯苓塊(五錢)苡仁(五錢) 澤瀉(三錢) 飛滑石(五錢)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十數帖,后加:益智仁(二錢) 蓮子(五錢)
陳 七十六歲 正月初十日 懸飲脈弦,左脅不快,為水在肝法,當用十棗湯。近八旬之老人,難任藥力,與兩和肝胃可也。
半夏(五錢) 青皮(三錢) 旋復花(三錢,包) 廣皮(三錢) 香附(五錢) 小枳實(三錢) 淡吳萸(三錢)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服十數帖。
二十三日 脈結加:杏泥(六錢)三帖。
覺羅 六十二歲 壬戌正月十三 酒客痰飲哮喘,脈弦緊數,急與小青龍去麻辛,加枳實橘皮湯不應。右脅痛甚,此懸飲也,故與治支飲之小青龍不應,應與十棗湯。以十棗大峻,降用控涎丹。
甘遂(五錢) 大戟(五錢) 白芥子(五錢)神曲糊丸梧子大,先服十三丸不知,漸加至二十一丸,以得快便下黑綠水為度,三服而水下喘止,繼以和胃收功。
汪 室女 伏暑夾痰飲,與三仁湯重加半夏、廣皮,屢效而熱不退。痰不除,右脈微結,中有塊痰,堵塞隧道。因延郟芷谷兄針中泉穴,紫血出后,繼咳老痰二口。以后用藥無不見效,半月后伏暑痰飲皆愈矣。
錢 三十二歲 甲子八月初十日 咳嗽胃中停水,與小青龍去麻辛,重加枳實、廣皮五帖,已愈八九。因回母家為父祝壽,大開酒肉。其父亦時醫也,性喜用人參,愛其女,遂用六君子湯,服關東參數十帖。將近一年,胃中積水脹而且痛。又延其父治之,所用之藥,大抵不出守補中焦之外。治愈脹而愈痛,以致胸高不可以俯,夜坐不可以臥,已數日不食。其翁見勢已急,力辭其父,延余治之。余視其目欲努出,面色青黃,胸大脹痛不可忍,六脈弦急七八至之多,余曰:勢急矣,斷非緩藥所能救。因服巴霜三分,下黑水將近一桶,勢稍平,以和脾胃藥調之。三四日后漸平,胃大開,于是吃羊肉餃三十二枚,胃中大痛一晝夜。又用巴霜一分五厘,下后痛止。嚴禁魚肉,一月而安。
趙 四十六歲 正月三十日 太陽痹則腰脊痛,或左或右,風勝則引也。或喘或不喘者,中焦流飲,上泛則喘,不泛則不喘也。切戒豬肉生冷,與一切補藥,周年可愈。六脈洪大已極,石膏用少,萬不見效,命且難保。
生石膏(六兩) 云苓皮(五錢) 白通草(一錢) 桂枝(五錢) 半夏(五錢) 黃柏炭(二錢) 杏仁(五錢) 小枳實(五錢) 生苡仁(五錢) 防己(四錢)煮三杯,三次服。四帖。
二月初二日 于前方加:豬苓(三錢) 滑石(一兩) 小枳實(三錢)四帖。
初七日 于前方去黃柏炭,加:半夏(五錢) 桑皮(三錢) 石膏(四兩)二十七日 減石膏止留一兩。
二十八日 石膏仍用四兩,因拜掃停藥六天。
二十九日 右脈洪大已減,右膏只用一兩。
三月一日 石膏每日用二兩。
十一日 石膏每日用一兩,因感燥氣,停藥五天。
十二月十三日 石膏每日用二兩,共服九帖。
十四日 石膏每日用三兩,停藥十天。
二十二至三十日、四月初一至初五日 自淮安復至紹興,又診得洪大之脈,較前已減七八,然較之平脈,仍大而有力。現下小便赤濁,陰痿,牙縫臭味復出。痹痛雖止,陽明太陽二經濕熱未凈,太陰化氣未復。
十五日 生石膏(四兩) 杏仁(四錢) 云苓皮(五錢) 苡仁(五錢) 晚蠶砂(三錢) 海金砂(五錢) 滑石(六錢) 木通(三錢)四帖。
十九日 脈漸退,減石膏至二兩,加:姜夏(五錢) 廣皮(三錢)二十至二十二日 每日用石膏一兩。
二十三至二十六日 每日用石膏二兩。
二十七日 小便不利。
杏仁(四錢) 云苓皮(五錢) 生苡仁(五錢) 海金砂(五錢) 木通(三錢) 飛滑石(六錢) 姜半夏(五錢) 陳皮(三錢) 生石膏(四兩)四帖。
五月初一日 感風寒,服桂枝湯。
初四日 仍服前二十七日方。三帖。
內飲招外風為病。
桂枝(四錢) 廣皮(三錢) 杏仁(三錢) 白芍(二錢) 枳實(五錢) 半夏(五錢) 炙甘草(錢半) 干姜(一錢) 防己(三錢)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熱粥一碗,覆被令微汗即解,得汗后余藥不必啜粥。四帖。
十一日 前因風寒夾飲之故,用小青龍法。現下風寒解而飲未除,脈復洪大,仍與大青龍與木防己湯合法,兼治飲與痹也。
桂枝(六錢) 杏仁(四錢) 防己(四錢) 半夏(六錢) 廣皮(三錢) 飛滑石(六錢) 云苓皮(六錢) 木通(三錢) 小枳實(三錢) 生石膏(六錢)八帖。
十四日 其人本有痹癥痰飲,現下盛暑發泄,暑濕傷氣,故四肢酸軟少氣,口中膠膩欲嘔,與局方消暑丸意。
云苓塊(一兩,連皮) 炙甘草(三錢) 姜夏(六錢) 鮮荷葉(一張去蒂) 姜汁(每杯三匙)煮三杯,三次服。三帖。(十九至二十三日停藥)二十四日 仍服十一日方,至六月初七日止,共服十一帖。
六月初八日 停藥。
十八日 氣急欲喘,新感暑濕之故,于原方加:廣皮(二錢) 小枳實(二錢)五帖。
二十二日 桂枝(四錢) 杏仁(四錢) 防己(四錢) 半夏(六錢) 廣皮(三錢) 枳實(三錢) 滑石(六錢) 云苓皮(六錢) 木通(三錢) 生石膏(六兩)四帖。
二十七日 于原方減石膏三兩,加滑石六錢,共成一兩二錢,木通二錢,共成五錢,蠶砂三錢。
四帖。
六月二十九日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蒼術(三錢,炒枯) 桂枝(三錢) 藿香(三錢) 云苓皮(六錢) 半夏(五錢) 豬苓(四錢) 澤瀉(四錢) 姜汁(每杯三匙)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