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寒時不可極厚盛熱亦必著單臥服或腹脛已上覆

被極宜人冬月綿衣莫令甚厚寒則頻添數層如此

則令人不驟寒驟熱也故寒時而熱則減則不傷于

溫熱時而寒則加則不傷于寒寒熱不時妄自脫著

則傷于寒熱矣寒欲漸著熱欲漸脫腰腹下至足脛

欲得常溫囗上至頭欲得稍涼涼不至凍溫不至燥

衣為汗濕即時易之熏衣火氣未歇不可便著夫寒

熱均平形神恬靜則疾疚不生壽年自永

論飲食

飲食所以資養人之血氣血則榮華形體氣則榮衛

四肢精華者為髓為精其次者為肌為肉常時不可

待極饑而方食極飽而方徹常欲不饑不飽青牛道

士云凡食太熱則傷骨太冷則傷筋雖熱不得灼唇

雖冷不得凍齒冷熱相攻而為患凡食熱勝冷少勝

多熟勝生淡勝咸凡食汗出勿令洗面令人少顏色

食飽沐發作頭風凡所好之物不可偏囗囗則傷心

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藏氣不均是以天有

五行人有五臟食有五味故肝法木心法火脾法土

肺法金腎法水酸納肝苦納心甘納脾辛納肺咸納

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制土土

制水水制火火制金金制木木制土故四時無多食

所制之味皆能王之臟也宜食相生之味助王氣也

五臟不傷王氣增益飲食合度寒暑得宜則諸疾不

生遐齡自永矣

論居處

傳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故人居處隨其方所皆欲

土厚水深土欲堅潤而黃水欲甘美而澄常居之室

極令周密勿有細隙致風氣得入風者天地之氣也

能生成萬物亦能損人初入腠理之間漸至肌膚之

內內傳經脈達于臟腑傳變尤甚盛暑不可露臥自

立春后至立秋前欲東其首立秋至立冬前欲西其

首常枕藥枕其熱藥性太熱則熱氣沖上太冷則冷

氣傷腦唯理風平涼者乃為得宜

藥枕方 此枕治頭風目眩

蔓荊子八分 甘菊花八分 細辛六分 吳白芷

六分 芎藭六分 白朮四分 通草八分 防風

八分 囗本六分 羚羊角八分 犀角八分 黑

豆五合揀擇令凈 石上菖蒲八分

右件藥細銼成碎末相拌令均以生絹囊盛之欲

其氣全次用碧羅袋盛之如枕樣內藥直令緊實

置在盒子中其盒形亦如枕內藥囊令出盒子唇

一寸半晚來欲枕時揭去盒蓋不枕即蓋之使藥

氣不散枕之日久漸低更入藥以實之或添黑豆

令如初三五月后藥氣歇則換之勿枕旬日或一

月耳中微鳴是藥抽風之驗

論藥石

或問曰夫金石之藥埋之不腐煮之不爛用能固氣

可以延年草木之藥未免腐爛焉有固駐之功答曰

夫金石之藥其性慓悍而無津液之潤盛壯時未受

其害及其衰弱毒則發焉夫壯年則氣盛而能制石

滑則能行石故不發也及其衰弱則榮衛氣澀則不

能行石弱則不能制石無所制而行者留積故人大

患焉無益而損何固駐之有或問曰亦有未虛而石

發者乎答曰憂恚在心而不能宣則榮澀滯不能行

石熱結積而不散隨其積聚發諸癰瘡又有服石之

人倚石熱而縱佚恃石勢而行淫乃不曉者以為奇

效精液焦枯猛熱遂作洞釜加爨罕不焦然問曰金

石之為害若此農皇何以標之于本經答曰大虛積

冷之人不妨暫服疾愈而止則無害矣又問云石勢

慓悍臟衰則發今先虛而服石者豈能制其勢力乎

且未見其害何也答曰初服之時石勢未積又乘虛

冷之甚故不發也又問曰草木自不能久豈能固人

哉答曰服之不倦勢力相接積年之后必獲大益夫

攻療之藥以疾差而見功固駐之方覺體安而為效

形神既寧則壽命日永矣

保生月錄

昔巢居士事東海青童君苦心屈節奉師溽暑冱寒

無懈無怠僅二十年乃口授八方使八節制服以應

八卦若人未能跨鶴騰霄優游于乾坤之內守灝然

之氣容色不改壽滿百年須服此藥神仙秘妙不可

輕泄能久服必登上仙

艮卦東北

王君河車方

紫河車一具首生并壯盛胞衣是也挑血筋洗數十

遍仍以酒洗陰干者和各藥 生地八兩補髓血

牛膝四兩主腰膝 五味三兩主五臟 覆盆子四

兩主陰不足 巴戟二兩欲多世事加一兩女子不

用 訶黎勒三兩主囗中氣 鼓子花二兩膩筋骨

苦囗二兩治諸毒藥 澤瀉三兩補男女人虛

甘菊花三兩去筋風 菖蒲三兩益精神 干漆三

兩去肌肉五臟風炒黃 柏子仁三兩添精用仁

白茯苓三兩安神 黃精二兩補脾胃 蓯蓉二兩

助下元女人不用 石斛二兩壯筋骨 遠志二兩

益心力不忘 杏仁四兩炒黃去皮尖去惡血氣

苣勝子四兩延年駐形

一方有云石英三兩縮腸余曰不必加此

右二十二味共搗為末煉蜜如桐子大酒下或鹽

湯下服三料顏如處子昔王仙君傳與蘇林子立

盟歃血不爾違太上之科

震卦正東

青精先生囗米飲方

白粱米一石南燭汁浸九蒸九曝干可有三斗已上

每日服一匙飯過一月后服半匙兩月后服三分之

一盡一劑則風寒不能侵須發如青絲顏如冰玉若

人服之役使六丁天兵侍衛

巽卦東南

龜臺王母四童方

辰砂四兩本方原用伏火丹砂六兩一時難得且未

當輕用 胡麻四兩凈九蒸九曝炒微黃 天門冬

四兩去心 茯苓六兩 茯神六兩 黃精六兩

桃仁四兩去皮尖

右七味合為末煉蜜為丸搗萬余下夏月丸服余

月散服如桐子大每二十丸能服八年顏如嬰童

肌如凝脂不可漫傳以獲天譴

離卦正南

彭君麋角粉方

每用麋角注曰麋鹿之大者角丫叉不齊白如象牙

出水澤中非山獸也大者二十斤一副生海邊取用

一兩具解為寸段去心中黑血色惡物用米泔浸之

夏三日冬十日一換泔浸約一月已上似欲囗即取

出入甑中蒸之覆以桑白皮候爛如蒸芋曬干粉之

入伏火硫黃一兩以酒調三錢一服此方彭祖服之

得壽成仙有人于鵠鳴山石洞中得石刻方與此同

坤卦西南

風后四扇散

五靈脂三兩延年益命 仙靈皮三兩強筋骨 松

脂二兩去風癇 澤瀉二兩強腎 白朮二兩益氣

力 干姜二兩益氣 生地黃五兩補髓血 石菖

蒲三兩益心神 肉桂一兩補不足 云母粉三兩

長肌肥白

右藥十物如法搗洗一萬杵煉蜜為丸桐子大每

服三四十丸

兌卦正西

夏姬杏金丹

杏子六斗煮水滾三四沸放下杏子以手或棍捶摩

令皮去大煮半晌漉起放盆中去核清汁得若干取

鐵鍋放糠火上以羊脂油四斤擦入釜中擦之不已

盡此四斤脂為止下杏釜中熬之糠火細細不斷三

四日藥成如金光五彩色每服一二匙服之變老成

少顏色美好夏姬服之上升

干卦西北

天地父母七精散

竹實三兩九蒸九曝主水氣日精 地膚子四兩太

陰之精主肝明目 黃精四兩戊己之精主脾臟

蔓菁子三兩九蒸九曬主邪鬼明目 松脂三兩煉

令熟主風狂脾濕 桃膠四兩五木之精主鬼忤

苣勝五兩五谷之精九曝

右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二三十丸妙不可述

坎卦正北

南岳真人赤松子

枸杞煎丸枸杞子根三十斤取皮九蒸九曝搗為粉

取根骨清水煎之添湯煮去楂熬成膏和粉為丸桐

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壽增無算

養生月錄

四時養生方

黃帝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

蚤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

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

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凡春三月男子有患五勞七傷陰囊消縮囊下生

瘡腰背疼痛不得俯仰筋脈痹冷或時熱癢或時

浮腫難以行步因風淚出遠視茫然咳逆上沖身

體痿黃氣脹臍痛膀胱攣急小便出血莖管陰子

疼痛或淋瀝赤黃污衣或夢寐多驚口干舌強皆

犯七傷此藥主之

茯苓五錢食不消加一錢 菖蒲五錢患耳加一錢

括蔞四錢熱渴加五錢 牛膝五錢腰疼加一錢

山茱萸五錢身癢加一錢 兔絲子五錢陰痿加一

錢 巴戟天四錢陰痿加五分 細辛四錢視茫加

五分 續斷五錢有瘡加一錢 防風五錢風邪加

一錢 山藥五錢陰濕癢加一錢 天雄三錢風癢

加五分 蛇囗子四錢氣促加五分 柏子仁五錢

氣力不足加一錢 遠志五錢驚悸加一錢 石斛

五錢身皮痛加一錢 杜仲五錢腸痛加一錢 蓯

容四錢陰痿加一錢

右一十八味各依法制度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

蠶豆大每服三丸加至五七丸三餐食前服之服

至一月百病消滅體氣平復神妙無比

黃帝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

蚤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

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

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凡夏三月男子內虛不能飲食健忘悲憂不樂喜

怒無常四肢浮腫小便赤黃清濁淋漓絞痛膀胱

及痛陰囊濕癢口渴飲水腹脹皆犯五勞七傷宜

服內補茯苓丸

茯苓五錢食不消加一錢 杜仲五錢腰痛加一錢

肉桂三錢顏色不榮加五分 山茱萸四錢濕癢

加一錢 附子二錢有風加五分 山藥五錢頭風

加一錢 牡丹皮四錢腹中游風加一錢 澤瀉三

錢水氣加五分 地黃四錢虛弱加一錢 細辛二

錢目昏加一錢 石斛四錢陰濕加一錢 蓯容三

錢痿黃加一錢 生姜二錢

養生部藝文二

壽翁興  唐元結

借問多壽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順所然忘情學草木

始知世上術勞苦化

作分

金玉不見充所求空聞肆

作恣

耽欲清和存王母潛濩無亂黷誰正好長生此

言堪佩服

滑中贈崔高士瑾      王季友

夫子保藥命外身得無咎日月不能老化腸為筋否

十年前見君甲子過我壽于何今相逢華發在我后

近而知其遠少見今白首遙信蓬萊宮不死世世有

元石采盈擔神方秘其肘問家惟指云愛氣常言酒

攝生固如此履道當不朽未能太元同愿亦天地久

實腹以芝朮賤形乃芻狗自勉將勉余良藥在苦口

贈辟谷者  張籍

學得餐霞法逢人與小還身輕曾試鶴力弱未離山

無食犬猶在不耕牛自閑朝朝空漱水叩齒草堂間

贈閻少保  前人

辭榮戀闕未還鄉修養年多氣力強半俸歸燒伏火

藥全家解說養生方特承恩詔新開戟每見公卿不

下囗竹樹晴深寒院靜長懸石磬在虛廊

修養    劉乂

損神終日談虛空不必歸命于胎中我神不西亦不

東煙收云散何蒙蒙常令體如微微風綿綿不斷道

自沖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只知一切

望一切不覺一日損一日勸君修真復識真世上道

人多忤

作誤

人披圖醮錄亦亂神此法那能堅此身

心田自有靈地珍惜哉自有不自親明真汨沒隨埃

絕句    呂巖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有人學得這般

術便是長生不死人

導引   宋朱熹

聞說牛刀久不更閑中應接舊門生向來已悟藏千

界今日何勞倒五行按蹺有時聊戲劇居心無物轉

虛明舉觴試問同亭侶九轉工夫早晚成

養生部總論

素問

上古天真論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

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

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

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

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

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

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

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

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

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

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

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

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

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

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

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

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

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

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

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

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

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

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

春三月此謂發陳

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萬物啟故從新故

曰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天地之氣俱主生發而萬物亦以生榮

夜臥早起廣步于庭

夜臥早起發生氣也廣寬緩也所以運動生陽之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東方風木之氣直上巔頂被發者囗達肝木之氣

也緩和緩也舉動舒徐以應春和之氣志者五臟

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

怒者也是以四時皆當順其志焉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皆所以養生發之德也故君子啟蟄不殺方長不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春氣以應養生

之道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謂逆其生發之氣也肝屬木王于春春生之氣

逆則傷肝肝傷則至夏為寒變之病因奉長者少

故也蓋木傷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時反

變而為寒病

夏三月此為蕃秀

蕃茂也陽氣浮長故為茂盛而華秀也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故為天地氣交陽氣施

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

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夜臥早起養長之氣也無厭于長日氣不宜惰也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

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使志

無怒而使華英成秀華者心之華言神氣也

使氣得泄若所樂在外

夏氣浮長故欲其囗泄氣泄則膚腠宣通時氣囗

暢有若好樂之在外也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凡此應夏氣者所以養長氣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心屬火王于夏逆夏長之氣則傷心矣心傷至秋

為痎瘧因奉收者少故也蓋夏之陽氣浮長于外

至秋而收斂于內夏失其長秋何以收至秋時陰

氣上升下焦所出之陰與上焦所逆之陽陰陽相

搏而為寒熱之陰瘧也夫陽氣發原于下焦陰藏

春生于上夏長于外秋收于內冬藏于下今夏逆

于上秋無以收收機有礙則冬無所藏陽不歸原

是根氣已損至冬時寒水當令無陽熱溫配故冬

時為病甚危險也 有云逆夏氣則暑氣傷心至

秋成痎瘧此亦邪氣伏藏于上與陽氣不收之義

相同但四時皆論藏氣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

不當獨以夏時為暑病也

秋三月此為容平

容盛也萬物皆盛實而平定也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寒氣上升故天氣以急陽氣下降故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雞鳴早而出塒晏與雞俱興與春夏之早起少遲

所以養秋收之氣也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陽和日退陰寒日生故使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曲松县| 绥化市| 井研县| 岳阳市| 南陵县| 丹东市| 广灵县| 米泉市| 湖南省| 永和县| 正安县| 东乡县| 宁河县| 易门县| 宁陕县| 湘乡市| 迁西县| 高要市| 开原市| 博湖县| 宜章县| 景东| 西华县| 隆安县| 类乌齐县| 大田县| 墨玉县| 兴化市| 驻马店市| 建德市| 蒙阴县| 玉溪市| 屏边| 苗栗市| 子洲县| 根河市| 固始县| 雷波县| 左贡县|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