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單方

  • 嘔吐門(mén)
  • (清)陳夢(mèng)雷
  • 4483字
  • 2015-12-17 15:16:15

嘔吐陽(yáng)厥卒死者:飲新汲水三升,佳。【《千金方》】

心痛吐水,不下飲食,發(fā)止不定:雌黃二兩,酢二斤,慢火煎成膏,用干蒸餅和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姜湯下。【《圣惠方》】

暴得吐逆,不下食:生滑石末二錢匕,溫水服,仍以細(xì)面半盞壓定。【《寇氏衍義》】

胃弱嘔逆不食:用草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兩,水十盞,煮取汁,入生姜汁半合,白面作撥刀,以羊肉臛汁煮熟,空心食之。【《普濟(jì)方》】

口吐清水:干蘄艾煎湯啜之。【《怪證奇方》】

食已即吐:大黃四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分再服。【《千金方》】

嘔逆厥逆,內(nèi)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麥面一升,水和作彈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吞,覺(jué)病減再作。忌羊肉餳糖。此乃許仁則方也。【《外臺(tái)》】

干嘔不息:葛根搗汁,服一升,瘥。【《肘后方》】

嘔啘不止:白脂麻一大合,清油半斤,煎取三合,去麻溫服。【《近效方》】

嘔逆不止:麻仁杵熬水研取汁,著少鹽吃,立效。李諫議常用極妙。【《外臺(tái)秘要》】

中酒嘔逆:赤小豆煮汁,徐徐服之。【《食鑒本草》】

嘔逆不止:真火酒一杯,新汲井水一杯,和服,甚妙。【瀕湖】

干嘔厥逆:頻嚼生姜,嘔家圣藥也。

嘔吐不止:生姜一兩,酢醬二合,銀器煎取四合,連滓呷之。又殺腹內(nèi)長(zhǎng)蟲(chóng)。【《食醫(yī)心鏡》】

頭運(yùn)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干姜炮二錢半,甘草炒一錢二分,水一鍾半,煎減半服,累用有效。【《傳信適用方》】

嘈雜吐水:真橘皮去白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三日必效。皮不真則不驗(yàn)。【《怪證奇方》】

嘔吐痰水:白檳榔一顆,煨熟,橘皮二錢半,炙為末,水一盞,煎半盞,溫服。【《千金方》】

酢心吐水:檳榔四兩,橘皮一兩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湯調(diào)下。【《梅師方》】

嘔啘厥逆:蘡薁藤煎汁呷之。【《肘后方》】

干嘔不息:蔗汁溫服半升,日三次,入姜汁更佳。【《肘后方》】

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個(gè),陳橘皮一塊,去白焙,水煎熱服。【《十便良方》】

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下飲食:厚樸一兩,姜汁炙黃為末,非時(shí)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圣惠方》】

嘔逆不食:訶黎勒皮二兩,炒研糊丸梧子大,空心湯服二十丸,日三服。【《廣濟(jì)方》】

天行嘔逆,食入即吐:雞子一枚,水煮三五沸,冷水浸少頃吞之。【《外臺(tái)》】

吐逆不止,不拘男女,連日粥飲湯藥,不能下者即效:五靈脂治凈為末,狗膽汁和丸芡子大。每服一丸,煎生姜酒磨化,猛口熱吞,不得漱口,急將溫粥少許壓之。【經(jīng)驗(yàn)】

脾虛吐食:羊肉半斤作生,以蒜薤醬豉五味和拌,空腹食之。【《心鏡》】

天行病后嘔逆,食即反出:用青羊肝作生淡食,不過(guò)三度,食不出矣。【《外臺(tái)》】

嘔逆酸水:羊屎十枚,酒二合,煎一合,頓服;未定更服,必效。若以童子小便煮服,不過(guò)三升愈。【《肘后方》】

食后喜嘔:鹿角燒灰二兩,人參一兩為末,姜湯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嘔吐酸漿:水煎頭垢豆許,服一杯,效。【《普濟(jì)方》】

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xì)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末,每服一錢,柿蒂湯下。

嘔噦不止,厥逆者:蘆根三斤切,水煎濃汁,頻飲二升之。【《兵部手集》】

嘔噦不止:酢和面作彈丸二三十枚,以沸湯煮熟漉出,投漿水中,待溫,吞三兩枚,噦定,即不用再吞;未定,至晚再吞。【《兵部手集》】

嘔噦,心下痞堅(jiān):生姜八兩,水三升,煮一升,半夏五合洗,水五升,煮一升,取汁同煮一升半,分再服。【《千金方》,下同】

干嘔吐逆,涎水沫出:半夏、干姜各等分,二味(口父)咀,以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日三。

病人干嘔:取羊乳汁飲一杯。

干嘔:酒浸馬原一宿,取汁服之。

又方:煮豉三升,飲汁,佳。

又方:空腹飲姜汁一升。

惡心:取苦瓠瓤并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并下,如蝦(蟲(chóng)麻)衣三升。

又方:服小便一百日佳。

又方:麻子一升,敖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一升,飲盡,日二服,盡一石,瘥一切病,自能飲食。不能酒,任性多少。

治食飲輒吐方:頓服生熟湯三升即止。

上氣嘔吐:芥子二升為末,蜜丸,寅時(shí)以井華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以酒浸服。

針灸

《素問(wèn)》曰:心熱病者,熱爭(zhēng)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wú)汗,刺手少陰太陽(yáng)。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刺足太陰陽(yáng)明。

《靈樞》曰:善嘔,嘔有苦,長(zhǎng)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yáng)血絡(luò),以閉膽逆,卻調(diào)其虛實(shí),以去其邪。

《甲乙經(jīng)》曰: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承光主之。

頭項(xiàng)惡風(fēng),汗不出,凄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頞,頭重項(xiàng)痛,玉枕主之。

醉酒風(fēng)熱發(fā),兩角眩痛,不能飲食,頻滿嘔吐,率谷主之。

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

背痛惡寒,脊強(qiáng)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膈俞主之。胸脅脹滿,背痛,惡風(fēng)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魂門(mén)主之。

振寒瘈瘲,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因?yàn)榀楐邼芍髦W笾洗逃遥抑洗套蟆岵┬亩共恢梗鈹佉茨[,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黃,小便如血,欲嘔,胸中熱,苦不樂(lè),太息,喉痹嗌干,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太陵主之。

熱病煩心善嘔,胸中憺憺善動(dòng)而熱,間使主之。

熱病腹?jié)M,善嘔煩悶,大都主之。

熱病汗不出,善嘔,苦痓,身反折,口噤善鼓頷,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見(jiàn)血立已。

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寒厥足熱,太溪主之。

陽(yáng)厥凄凄而寒,少腹堅(jiān)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

咳而嘔膈,寒食不下,寒熱,皮肉膚痛,少氣不得臥,胸滿支兩脅,鬲上兢兢,脅痛腹(月真),胸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dòng),身常濕濕,心痛無(wú)可搖者,脾俞主之。

肺系急,胷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胸中熱,喘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fēng),汗出,面腹腫,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

寒濯濯,舌煩,手臂不仁,唾沫唇干引飲,手腕攣,指肢痛,肺脹上氣,耳中生風(fēng),咳喘逆痹,臂痛嘔吐,飲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

寒熱咳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臂寒栗,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時(shí)則寒熱,饑則煩,飽則善,面色變,口噤不開(kāi),惡風(fēng),泣出,列缺主之。

寒熱善嘔,商丘主之。

嘔厥寒時(shí)有微熱,脅下支滿,喉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濼脛酸,腋下腫,馬刀瘺,肩腫吻傷痛,太沖主之。

氣疝,噦嘔面腫,奔豚,天樞主之。

胸脅背相引,心下混混,嘔吐多唾,飲食不下,幽門(mén)主之。

咳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俞府主之。

胸滿,咳逆,喘不得,嘔吐煩滿,不得飲食,神藏主之。

胸滿嘔無(wú)所出,口苦舌干,飲食不下,膽俞主之。

胸脅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氣上煩心,紫宮主之。

胸脅榰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fù)出,中庭主之。

傷食,脅下滿不能展轉(zhuǎn)反側(cè),目青而嘔,期門(mén)主之。

脅下榰滿,嘔吐逆,陽(yáng)陵泉主之。

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月真)風(fēng)厥,胸脅榰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

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shí)泄,三焦俞主之。

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

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胸脅榰滿,喘息而沖,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羸瘦,章門(mén)主之。

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熱,腹中(月真)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

風(fēng)眩善嘔,煩滿,神庭主之。如顏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風(fēng)池。

頭身風(fēng),善嘔怵,寒中,少氣,掌中熱,胕急,腋腫,間使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實(shí)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心狂,多飲霍則鼓濁,腹中氣大滯,熱痛,不嗜臥,霍亂,公孫主之。

嘔吐煩滿,魄戶主之。

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吐,脾俞主之。

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

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

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頭維主之。

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栗,脈鼓,氣膈,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氣痛,癃,小便黃,氣滿塞則遺溺,身時(shí)寒熱,吐逆,溺難,腹?jié)M,石門(mén)主之。

《脈經(jīng)》曰:左手關(guān)前寸口陰絕者,無(wú)心脈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熱,時(shí)時(shí)善嘔,口中傷爛,刺手太陽(yáng)經(jīng),治陽(yáng)。

左手關(guān)上陰絕者,無(wú)肝脈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yáng)經(jīng),治陽(yáng)。

右手關(guān)上陰絕者,無(wú)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jié)M身重,四肢不欲動(dòng),善嘔,刺足陽(yáng)明經(jīng),治陽(yáng)。

《千金方》曰:期門(mén)主目青而嘔。

膽輸、章門(mén)主脅痛不得臥,胸滿,嘔無(wú)所出。

章門(mén)主心痛而嘔。

商丘、幽門(mén)、通谷主喜嘔。又云:商丘主脾虛冷,人病寒,不樂(lè),好太息,多寒熱,喜嘔。

俞府、靈墟、神藏、巨闕主嘔吐胸滿。

率谷主煩滿嘔吐。

天容主咳逆嘔沫。

胃腧、腎腧主嘔吐。

曲澤主逆氣嘔涎。

中庭、中府主嘔逆吐,食不還出。

石門(mén)主嘔吐。

石門(mén)主嘔吐。

維道主嘔逆不止。

少商、勞宮主嘔吐。

絕骨主病熱欲嘔。

大鍾、太溪主煩心滿嘔。

魂門(mén)、陽(yáng)關(guān)主嘔吐不住,多涎。

隱白主膈中嘔吐不欲食。

膈腧主吐食,又灸章門(mén)、胃脘。

巨闕、胸堂主吐食。

頭維主喘逆煩滿,嘔沫流汗。

魄戶中府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

俠白主咳,干嘔,煩滿。

少海主氣逆呼吸,噫噦嘔。

巨闕主煩心,喜嘔。

百會(huì)主汗出而嘔,痓。

商丘主寒熱,好嘔。

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

腎腧主頭身熱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濼,欲嘔。

尺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

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jié)M,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干嘔灸心主,尺澤亦佳。

又方: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又方:干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不停,灸手間使五十壯。若四肢厥脈,沉絕不止者,灸之便通。此起死人法。

吐逆嘔不得食,灸心腧百壯。

吐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腧百壯。

吐變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壯。

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

吐逆食不住,灸胃脘百壯,三報(bào)。

吐逆飲食卻出,灸脾募百壯,三報(bào)。【章門(mén)穴也】

吐嘔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三報(bào)。

吐逆霍亂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壯。

噫噦嘔逆,灸石關(guān)百壯。

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病,灸上椎并兩乳上第三肋間,各止七壯。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wú)滋潤(rùn),灸幽門(mén)上,隨年壯。穴在俠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

脾中風(fēng)者,其人但踞坐而腹?jié)M,身通黃,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腧百壯,服續(xù)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復(fù)治。

導(dǎo)引

《古今醫(yī)統(tǒng)》曰:嘔吐導(dǎo)引法,正坐,兩手向后,捉腕摩肋,上下七息,左右換手亦然。除腹冷,宿氣積胃口,飲食進(jìn)退,吐逆不下。

又法:偃臥展脛,兩手左蹺兩足踵,以鼻內(nèi)氣,自極七息,除腹中食嘔。

又法:坐直舒兩腳,以兩手挽兩足,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以兩手直交兩足底腳痛舒,以頭枕膝下自極十二通,愈腸胃不能受食吐逆。

《保生秘要》曰:吐酸導(dǎo)引法,先念背推開(kāi)至腎,其于腎處,想水升上頂門(mén),滴下心頭以洗之。

傷食嘔吐導(dǎo)引法,按寅卯辰候,空心披衣起床,正身直立,雙手用力拿兩肘膊,腳尖著地,腳跟雙懸起,倒力舂二九之?dāng)?shù)。醉飽勿令,恐傷臟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稻城县| 堆龙德庆县| 莒南县| 台州市| 通化县| 乌兰县| 汉川市| 邮箱| 郯城县| 建昌县| 广安市| 栖霞市| 庆安县| 武宣县| 房山区| 江阴市| 新建县| 应城市| 渝中区| 施秉县| 吉木萨尔县| 婺源县| 西青区| 城市| 龙山县| 西充县| 南充市| 乳山市| 施秉县| 保康县| 灵璧县| 天台县| 布尔津县| 体育| 韩城市| 丹江口市| 汾西县| 康乐县| 巩义市| 临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