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仁術便覽
  • 張潔
  • 3485字
  • 2015-12-17 14:46:57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人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以致瘧疾寒熱交作,肢體黃 (一錢) 半夏 芍藥 人參 白術 當歸(各八分) 甘草(五分) 升麻(三分) 柴胡(一錢) 陳皮(七分) 有汗及寒重加桂香。熱盛倍加柴胡、黃芩。渴加麥門冬、天花粉。上作一服,水二鐘,姜三片煎。

【小阿魏丸】

五月五日午時取獨蒜,不拘多少,搗爛,入黃丹再搗勻,手搓為丸龍眼核大但瘧疾二三日發后,臨發日雞鳴時,以一丸捶碎,井華水面東服之。

【紅丸子】

治食積瘧。

三棱 莪術 青皮 陳皮(各五錢) 干姜 胡椒(各三錢)上為細末,醋煮,面糊丸梧子大。紅礬為衣,每服三十丸,姜湯送下。

一方 治瘧母。此藥消導積塊。

青皮 桃仁 紅花 神曲 麥芽 鱉甲(醋炙) 黃連 三棱 莪術 柴胡 陳皮 甘草海并用醋煮為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空心,溫水送下。

一方 常山飲。

草果 檳榔 常山 陳皮 青皮 杏仁 烏梅 濃樸(各等分)上水煎,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時服。

一方 用白芷、南星、常山各二錢,用無根一拋水煎,露一宿,發日五更服。

【露姜飲】

治脾胃受濕聚痰,發為寒熱瘧疾。用生姜四兩和皮搗絞汁,露一宿,發日五更又方 常山飲。

知母 貝母 常山 草果 檳榔(各等分)上水煎,露一宿,發日五更服。

【寒多萬安散】

治一切瘧疾,寒多熱少,必須先用此藥發散,然后用四獸之類截之。因食蒼術 濃樸 陳皮 檳榔 常山(酒浸) 草果 甘草水煎,露一夜,五更服。

【七寶飲】

治一切瘧疾,無問寒熱多少,及山嵐瘴氣。又治瘧寒多熱少。

濃樸 陳皮 甘草 草果 常山 檳榔 青皮上水酒各半煎,發日五更服。

【六合湯】

治瘧熱多寒少,止截之劑。

人參 知母 草果 貝母 烏梅 白芷 檳榔 常山(各等分)上姜三片,棗二枚,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五更服。

【瘧疾神效方】

常山 濃樸 半夏 茯苓 草果 檳榔 陳皮 甘草(少許) 渴加烏梅一個,久者加僵蠶七個。

上水二鐘,姜三片煎,露一宿,發日五更服。

又【朱砂丸】

朱砂一錢好者,水飛過,棗肉為丸龍眼核大,臨發之日五更酒送下。有痰吐痰,有積去積,永不發。

【四獸飲】

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致陰陽相勝,結聚涎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

人參 白術 茯苓 橘紅 草果仁 半夏 棗子 生姜 烏梅(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加鹽少許淹食,須用濃皮紙裹了,以水濕之,慢火炮令香熟,焙干。每服半兩,水二鐘,煎至六分,未發時并進數服。

水腫

水腫之證,有陰有陽。察脈觀色,問癥須詳。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泄,小便清澀。

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又遍身皮膚光腫如泡,手按成窟,舉手即滿者是。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也。法當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切不可下。忌食羊肉。腰已上腫,宜發汗;腰已下腫,宜利小便。

治方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人參 白術 蒼術(各一錢) 麥冬(五分) 山梔(五分) 豬苓 澤瀉(各五分) 若腹脹少佐濃樸。氣不運加木香、木通。夏月加香薷,氣若下陷加升麻、柴胡。有熱加黃芩。產后必須大補氣血為主,少佐蒼術、茯苓。女人胎腫上水二鐘,姜三片煎。

【五皮散】

治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宜此治,面腫尤妙。

陳皮 桑白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每服五錢,水煎。

【實脾散】

治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此屬陰水。

濃樸 白術 木瓜 大腹子 附子 木香 草果 茯苓 干姜(各一兩) 甘草(五分)上水二鐘,姜五片煎。忌鹽醬,甜物少用。

【加味枳術湯】

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此屬氣水。

枳殼 白術 紫蘇梗葉 官桂 陳皮 檳榔 桔梗 木香 五靈脂(各三分) 半夏 茯苓上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服。

不治癥 先四肢腫,而后歸于腹,大便滑泄,唇黑,缺盆平,臍突,肉硬。男從腳下腫上,女從面上腫下,皆不治。

一方 用赤小豆及各色豆子煎湯,遍身熱洗數次,大小便下惡物效。

【退腫消毒散】

治積水,驚水。飲水過多,停積于脾,或四肢及身熱。

蘿卜子(炒) 小豆(各五錢) 甘草(二分) 陳皮(五錢) 木香(二錢半)每服二錢,姜二片煎。

【理氣化滯健脾湯】

木香(七分) 陳皮(一錢) 濃樸(炒,八分) 豬苓(一錢) 葶藶(炒,七分) 香附(炒,一錢) 枳殼(炒,一錢) 白茯(一錢) 大腹皮(五分) 白術(炒,一錢) 梔子(炒,七分) 商陸(五分) 木通(五分)

【胃苓湯】

治下部濕,胞囊及陰莖腫大加木通、梔子,煎服好。見泄門。

一方 治水腫鼓脹有效。

苦葶藶 甘遂(面裹煨熟,水浸冷用) 商陸根 大戟(各二錢半) 大黃 芫花(炒。各三錢) 輕粉(少許) 黑牽牛頭末一兩上為末,入輕粉再研,溫蜜水調下二錢。忌生冷鹽醬一百日,取下黑黃臭水為效。

一方 五月五日不見日取螻蛄,不拘多少,焙干。凡一病用七個為度。先用七個頭,研為末,治上;次用腹研末,治中;再用足研為末,治下。每食前好酒調下。

一方 治腫,黑牽牛頭末,檳榔為末,等分。如取蟲積,沙糖水調下。忌鹽醬生冷百日。

上為末,每服三錢,好酒空心調下利去水三五次,其腫自消。

一方 水腫從腳下起則殺人。用赤小豆一斗,水二斗,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漬膝下。

若以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豆,亦愈。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內外甚,水腫腹脹,小便赤澀,大便滑泄。此藥下水濕,消腫脹,止瀉,利小便之圣藥也。

又方 治疝氣,并偏效。

葶藶 赤茯苓 豬苓 白術(各二錢五分) 木香(五分) 澤瀉 木通 甘草(各五錢) 官桂(二錢五分) 滑石(三兩)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煎服亦可。

【水腫主方】

五加皮 大腹皮 枳殼 青皮 茯苓 防己(各等分)上一鐘半,姜三片煎。傷食脾虛,泄瀉后發腫,加炒白術、蒼術、麥芽,去枳殼。氣腫加蘿卜子、檳榔(炒。)小便不通加木通、燈心、車前子、琥珀末。伏中濕熱加梔子、蒼術。

上部三陽,腎手浮腫,風濕,宜汗,加麻黃、荊芥、蔥白;足部三陽,腰腹腫,宜下,加黑牽牛、葶藶、芫花。俱宜淡口味,靜心減欲,斷濃味。

【四苓五皮散】

治病后虛腫。不服水土者,尤宜。

白術 澤瀉 豬苓 蒼術 木通 茯苓皮 五加皮 大腹皮 地骨皮 桑白皮 青皮加燈心 如氣脹加木通磨入。不欲食,砂仁、麥芽。心下悶加檳榔、青皮,再加生姜皮,尤好。水煎服。

【十棗丸】

治水氣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通。

甘遂 大戟 芫花(醋炒)上為末,棗煮熟去皮核,為丸。每四十丸清晨熱湯下,利黃水為度,未利再服。

【續隨子丸】

治遍身浮腫,喘悶不快。

人參 防己 赤茯(炒) 木通 木香 檳榔 續隨子 海金沙(另焙。各五錢) 苦葶藶

【香平散】

香附 黑牽牛 三棱 莪術 干生姜等一斤,入平胃散末半斤。每服二錢半,滾白水或姜湯調下。

【海金沙散】

治水腫要方。

海金沙(一錢) 白術(一錢) 蒼術(八分) 濃樸(一錢) 陳皮(八分) 澤瀉(七分) 豬苓(七分) 茯苓皮(一錢) 五加皮(五分) 生姜皮(五分) 大腹皮(五分) 商陸(七分) 甘草皮(五分)上水二鐘,煎至一鐘,稍熱服。渣再煎服。

【三花神佑丸】

見濕門。

鼓脹

鼓脹,外堅中空,似鼓也。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肝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相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切不可下,宜遠音樂,斷濃味,戒暴怒,無有不安。脈浮大而滑實者生,濡小而虛微者死。脹滿脈弦,脾制于肝。

洪數熱脹,遲微冷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惡。

治方人參(八錢) 白術(一錢) 陳皮(一錢) 蒼術(一錢) 濃樸(姜制,五分) 澤瀉(五分) 麥門冬(五分) 白茯苓(一錢)上水一盞半,煎服。若朝急暮寬者,倍人參、白術,肥白人氣虛者同。若朝寬暮急者,加姜炒黃連、歸身、酒芍藥、香附、川芎、生地黃,去人參,黑瘦人氣熱者亦同。氣下墜者,宜加升麻。日夜急,氣血皆虛,俱補之。如脈實堅人壯盛者,或按之不堅不痛,則可下之,消之,以補之。

治一切蠱脹并氣虛中滿單腹脹方茯苓皮 草果皮 五加皮 大腹皮 甘草皮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姜皮 木通皮 木瓜皮大腹子 車前子 葶藶子 菟絲子 紫蘇子上各等分,水二盞,煎至八分服之。如要斷根,將十五味藥等分為細末,各一錢五分,用雄豬肝一個,不見水者,先用溫水煮一滾取出,用竹尖鉆孔數個,入藥在內,蒸熟切片,搗蒜蘸食之。不過一二個,永不發也。

一方 治鼓脹氣滿。用苦丁香為末,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三服見效

【廣茂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濃樸 黃芩 益智 草豆蔻 當歸(各五錢) 黃連(六錢) 半夏(七錢) 廣術 升麻紅花(酒洗) 吳茱萸(各二錢) 甘草(生) 柴胡 澤瀉 神曲(炒) 青皮 陳皮(各三錢) 渴加葛根。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

一方 鼓脹。用家旱蛤蟆兩三個,裝入公豬肚子內,蒸熟食之好。

一方 治氣鼓脹滿。

蒼術(二兩) 南木香(一兩) 黑礬(少許)上清水煎服。

一方 治氣鼓水腫及大便不通。用頭上有蓋蜣螂,每一個入巴豆仁一個,燒存性,研細末。酒調四分,空心服。利去水妙。

一方牛黃(一分) 道人心(即老柳內心,一錢焙干) 巴豆(一錢,去油)共合一處,丸。每服七丸,黃酒送下。

一方 治腫脹。

海金沙 濃樸 茯苓皮(各一錢) 白術 蒼術(各八分) 陳皮 澤瀉 豬苓 桑白皮(各七錢) 五加皮 生姜皮 大腹皮 甘草(各五錢) 商陸(七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沅江市| 望奎县| 堆龙德庆县| 长海县| 板桥市| 融水| 黎平县| 五指山市| 安丘市| 贵定县| 长武县| 卫辉市| 新余市| 榆树市| 巴彦淖尔市| 舞阳县| 新邵县| 怀宁县| 长宁区| 莎车县| 定安县| 山阳县| 洛宁县| 衢州市| 高陵县| 海林市| 调兵山市| 吉安市| 定边县| 中卫市| 南乐县| 沁阳市| 台湾省| 德钦县| 永仁县| 栾川县| 都昌县| 上杭县| 舒兰市|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