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多是氣弱,有火兼痰,宜人參、竹瀝之類。切不可作風(fēng)治,兼用風(fēng)藥。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病為甚為虛,宜帶補(bǔ)。廣按: 病發(fā)作則通身而戰(zhàn)掉,皆因氣虛挾痰火所致,正猶火炎而旋轉(zhuǎn)也。火能燥物而使氣液之不足。世人不諳,誤認(rèn)為風(fēng)而用風(fēng)藥,風(fēng)能勝濕,是不足中而又見損也。
《玉匱密鑰》曰:休治風(fēng),休治燥。治了火時(shí),風(fēng)燥了。夫火為風(fēng)燥之本,能治其火,則是散風(fēng)而潤燥,何風(fēng)燥之有哉!此 癥所以宜補(bǔ)氣液而兼散痰火也。以四君、二陳、天花粉、南星、黃芩、黃柏多取效,繼以安神丸。
癇病
顛癇之脈,浮洪大長,滑大堅(jiān)疾。痰蓄心狂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痰聚也。驚與癇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不愈。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必用吐藥,吐后用東垣安神丸、龍薈丸,正宜服。
【通泄散】
治風(fēng)涎暴作,氣塞倒仆。
苦丁香為末,三錢,加輕粉一字,水半合,調(diào)灌良久,涎自出。未出,含沙糖自出。
【墜痰丸】
治風(fēng)癇。
天南星九蒸九曝,為末,姜汁糊丸。每二十丸,人參、菖蒲、麥冬,煎湯下。
【五癇丸】
治癲癇發(fā)作,不問新久,并宜治之。
全蝎(去毒,炒,二錢) 皂角(四兩,捶碎,水半升與白礬同熬干)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南星(炮一兩) 烏蛇(酒浸一夕,去骨,焙) 白附子(炮,半兩) 雄黃(一錢,另研) 白礬(一兩) 蜈蚣(半條去頭足,焙) 朱砂(一錢半另研) 麝香(三錢,另研) 白僵蠶(一兩半,炒,去絲)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姜湯送下。
【引神歸舍丹】
治心氣不足,并治心風(fēng)。
附子(一個(gè),重七錢以上,炮,去皮臍) 朱砂(一兩,水飛) 大天南星(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豬心血,并面糊丸如梧子大。煎萱草根湯下,子午之交各一服。
【追風(fēng)祛痰丸】
治諸癇暗風(fēng)。
防風(fēng) 天麻 僵蠶(炒,去絲、嘴) 白附子(煨。各一兩) 白礬(半兩) 南星(三兩,一半化白礬水浸,一半用皂角漿水浸) 半夏(湯洗七次,曬干為末,分作二分,一分用生姜汁作曲,一分用皂角洗漿作曲)上為末,姜汁糊為丸梧子大。每七八十丸,薄荷湯或淡姜湯食遠(yuǎn)下。
【朱砂安神丸】
治心煩懊 ,心亂怔忡,胸中氣亂,心中痞悶,食入反吐出。
朱砂(四錢,研) 黃連末(五錢) 生甘草(二錢半)上為末,蒸餅丸如黃米大。每十丸,唾津咽下。
【滾痰丸】
治膈痰太甚,作癇。見痰門。
【龍薈丸】
治肝火太甚,作癇。見脅門。
男婦風(fēng)邪顛癇,或狂走不知人事。
辰砂(一兩) 雄黃(一兩) 大附子(一個(gè),重一兩)上為末,豬心血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菖蒲湯下。
一方 治風(fēng)癇。久服,其痰隨小便出。
明礬 細(xì)茶(各等)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茶清下。
顛狂
《脈訣》:顛癇之脈,浮洪大長滑大堅(jiān)疾,痰蓄心狂,脈虛者可治,實(shí)則死。又曰:脈乍大乍小,乍長乍短,此皆邪脈,神志昏亂。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大率多因痰結(jié)于心胸間,治當(dāng)治心神,開痰結(jié)。亦有中邪而成此疾,則以治邪法治之。癲者,神不守舍;狂者,如有所見,經(jīng)年不愈。心經(jīng)有損,是為真病。如心經(jīng)蓄熱,當(dāng)清心除熱;如痰迷心竅,當(dāng)下痰寧志。若顛哭呻吟,為邪所憑,非狂也。燒蠶紙,酒下方寸。卒狂言鬼語,針大拇指甲下,即止。狂之為病,少臥而不饑,笑傲好歌樂,妄行不休。顛之為病,意常不樂。直視仰面曰僵,覆面曰仆。脈三部陰陽俱盛,大率多因痰結(jié)于心胸間,治當(dāng)鎮(zhèn)心開痰結(jié),同癇法。
【控痰丹】
治痰迷心竅,時(shí)時(shí)顛狂,如有所見。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上末,煮面糊丸梧子大,曬干。臨臥姜湯下,或熱水下三十丸,利去痰飲為愈。
【葉氏雄朱丸】
治男子?jì)D人因驚憂失志,或思慮過度,氣結(jié)不散,積成痰涎,留在心包,穣塞心竅,狂言妄語,叫呼奔走。常服,安魂定魄,補(bǔ)心益氣。
朱砂(一錢半) 白附子(一錢) 雄黃(明凈者,一錢半)上為細(xì)末,豬心血丸梧子大,別用朱砂為衣。每三丸,人參、菖蒲、湯下。
一方 治狂邪無時(shí),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用苦參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煎薄荷湯下。
【茯神散】
治婦人心虛與鬼交通,妄有所見聞,言語錯(cuò)亂。
茯神(一兩半) 茯苓 人參 石菖蒲(各二兩) 赤小豆(半兩)上每服八錢,水一鐘半煎。食前通口溫服。
【寧神化痰湯】
治男子?jì)D人因氣惱或遇事受驚,神出舍空,痰留心竅,心神不明,妄言叫呼,奔走失志等疾。
南星 半夏 橘紅 赤茯 桔梗 枳殼 甘草 香附 烏藥 人參 菖蒲 茯神(各等) 皂
驚悸怔忡
心中驚悸,脈必代結(jié)。飲食之悸,沉伏動(dòng)滑。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shí),以朱砂安神丸。
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shí)。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dòng)屬虛。時(shí)作時(shí)止者,痰因火動(dòng)。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多是痰。尋常者,多是痰。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類。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如人所捕。
【茯苓飲子】
治痰飲蓄于心經(jīng),怔忡不已。
赤茯苓 半夏 麥門冬 陳皮(各一兩) 沉香(不見火) 甘草 檳榔(各五錢)上每服八錢,姜三片,水煎服。
【養(yǎng)心湯】
治憂愁思慮,傷心,驚悸不寧。治停水,怔忡,加檳榔、赤茯苓。
黃 白茯 茯神 半夏曲 當(dāng)歸 川芎(各五錢) 甘草(四錢) 辣桂 遠(yuǎn)志(去心,姜汁
【加味定志丸】
治痰迷心膈,驚悸怔忡。
遠(yuǎn)志(二兩) 人參(一兩) 菖蒲(二兩) 白茯(三兩) 琥珀 郁金(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每三十丸米湯下。
【加味朱砂安神丸】
治血虛,心煩懊 ,驚悸怔忡,胸中氣亂。
朱砂(五錢,飛,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二錢半) 生地(一錢半)當(dāng)歸(二錢半) 上四味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五十丸,唾津送下。
【益榮湯】
治思慮過度,耗傷心血,天君不寧,怔忡恍惚,夜多夢寐,小便赤白濁。
當(dāng)歸 黃 小草 酸棗仁(炒) 柏子仁(炒) 麥冬(去心) 茯神(去木) 白芍紫石英(各一兩,另研) 木香(不見火)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上每服四錢。水一鐘半,姜五片,棗一枚煎。
【健忘丹】
治心虛損,遇事多驚,作事健忘。讀誦詩書健忘,猶可服。
遠(yuǎn)志(去心,一兩) 石菖蒲(去毛,一兩) 黃連(姜炒,五錢) 歸身(酒洗,二兩) 枸杞(甘州,二兩) 酸棗仁(炒,一兩) 麥冬(去心,一兩) 甘菊花(五錢) 生地黃(五錢) 人上煉蜜丸,朱砂三錢為衣。每五十丸茶下。
【天王補(bǔ)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qiáng)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驚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療咽干,育養(yǎng)心神。
人參(去蘆,五錢) 當(dāng)歸(酒浸,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去心,一兩) 天冬(去心,一兩) 柏子仁(一兩) 酸棗仁(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五錢) 玄參(五錢) 丹參(五錢) 桔梗(五錢) 遠(yuǎn)志(去心,五錢) 生地(酒浸,四兩) 黃連(酒炒,二兩)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朱砂五錢,另研為衣。煎燈心竹葉湯,臨臥下。
一方 多石菖蒲、熟地黃、杜仲、百部、茯神、甘草六味。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方見下血門。
虛損
《脈理提綱》曰:氣虛脈細(xì),或緩而無力,左手弱;血虛脈大,或數(shù)而無力,右手脈弱。
陽虛脈遲,陰虛脈弦,真氣虛脈緊。指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qiáng)則生;女人久病,人迎脈強(qiáng)則生,弱則死。
【四君子湯】
補(bǔ)氣,和胃,進(jìn)食。白術(shù)(去梗,米泔浸,切,土炒,用白者)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等) 水煎,溫服。
【四物湯】
補(bǔ)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
當(dāng)歸(去蘆,酒洗) 白芍藥(酒炒) 川芎 地黃(男子多用熟,女人多用生,酒制)水煎,溫服。
【八物湯】
平補(bǔ)氣血,調(diào)和陰陽。
即四君子、四物湯,二方合用。
【十全大補(bǔ)湯】
治男子?jì)D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此藥性溫平補(bǔ),常服生氣血,壯脾胃。
即前四君子、四物湯內(nèi)加黃 、肉桂,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養(yǎng)神湯】
治勤讀誦,勞苦。清爽精神。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歸身(一錢) 丹參(五分) 貝母(去心,一錢) 黃連(五分) 白術(shù)(一錢) 知母(去毛,酒炒,一錢) 陳皮(一錢) 菖蒲(五分) 五味子(九粒) 姜三片,水煎,食遠(yuǎn)服。
【柴胡四物湯】
治血虛陰虛,午后或夜分發(fā)熱。即四物湯合小柴湯相合服。有汗加地骨皮,無汗加牡丹皮。
【雙和散】
補(bǔ)益氣血。治虛勞少力,大病后宜服。
黃 (一兩) 地黃(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川芎(一兩) 肉桂(七錢半) 芍藥(七錢半) 甘草
【黃益損湯】
治諸虛勞倦。
肉桂 地黃 半夏 甘草(各三錢) 石斛 當(dāng)歸 川芎 黃 白術(shù)(各一兩) 芍藥(一兩半) 五味子(五錢) 木香(三錢) 熱加柴胡。 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補(bǔ)陰散】
即滋陰降火湯加麥門冬、遠(yuǎn)志去心。一切虛損俱宜服,作丸服亦好。
一方 治陰虛火動(dòng),盜汗發(fā)熱,咳嗽唾血,身熱脈數(shù),肌肉消瘦,色欲成勞者。
川芎(一錢) 地黃(一錢) 芍藥(炒,一錢三分) 當(dāng)歸(一錢三分) 黃柏(蜜水拌炒,七分) 知母(蜜水拌炒,一錢) 甘草(炙,五分) 白術(shù)(一錢三分) 天冬(去心,一錢) 陳皮(七分) 干姜(炒黑,三分) 姜三片,水煎服。
夢遺精滑加牡蠣、龍骨、山茱萸。若咳嗽盛加桑白皮、栝蔞仁、馬兜鈴、五味子。若痰盛加姜半夏、栝蔞仁。若盜汗加牡蠣、酸棗仁、浮小麥。若潮熱盛加桑白皮、沙參、地骨皮。
若加桑皮、貝母、黃連、栝蔞仁(炒。)若嘔血、吐血出于胃,加山梔、黃連、干姜、蒲黃、姜汁、韭汁。若咯唾血出于腎,加桔梗、玄參、側(cè)柏葉。勞瘵不治癥,形削氣多,趺腫,溏泄,面紅發(fā)喘,古今不治。
【五福延壽丹】
治男子女人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未及半百而須發(fā)早白,行路艱難,形容羸瘦,眼目昏花,遠(yuǎn)年近日咳嗽,吐痰見血,夜夢遺精,并婦人久不生育,服之有子甚多。
五味子(六兩) 肉蓯蓉(四兩,酒浸,焙) 牛膝(三兩,酒浸) 菟絲子(酒浸,炒,二兩) 杜仲(姜炒斷絲,三兩) 天冬(去心,二兩) 廣木香(一兩) 巴戟(去心,二兩) 山藥(二兩) 鹿茸(酥油炙透,一兩) 車前子(炒,二兩) 菖蒲(焙,一兩) 澤瀉(去毛,一兩) 生地(一兩,酒洗) 熟地(一兩,酒制) 人參(去蘆,一兩) 乳香(一兩,另研) 沒藥(五錢,另研) 枸杞子(一兩) 大茴(炒,二兩) 覆盆子(一兩) 赤石脂(囗,一兩) 地骨皮(二兩) 杏仁(去皮尖,一兩) 山茱萸(去核,二兩) 柏子仁(一兩) 川椒(去目,合口炒,七錢) 川楝肉(炒,一兩) 遠(yuǎn)志(去心,一兩) 龍骨( ,五錢) 白茯苓(去皮,共三十二味為細(xì)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用男初胎者,米泔水洗凈,焙) 敗龜板(童便浸七日,酥炙透,二兩)黃柏(去皮,鹽酒炒,一兩半) 杜仲(去皮,酥炙斷絲,一兩半) 牛膝(去苗,酒浸曬干,一兩二錢) 生地黃(四兩,入砂仁末六錢、白茯苓重二兩者,稀絹袋盛藥,沙器煮干,添酒七次上末,連地黃石臼中搗極勻,酒米糊丸梧子大。空心臨臥鹽湯、白湯任下,冬月用酒送。
男一方 加人參一兩,夏月加五味子五錢。婦人服,加當(dāng)歸二兩。
制河車法:先用米泔水洗過,將河車輕輕擺開,換洗泔五次,不動(dòng)筋膜,此乃初結(jié)之真氣也。將竹器全盛,長流水中浸一刻取生氣,提出,以瓦小盆全盛,于木甑內(nèi)緩之蒸之極熟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末內(nèi),略和勻,此天元正氣汁也。河車放石臼內(nèi),木椎擂千下如糊樣,通將前藥汁末同和勻,再搗千余杵,眾手為丸。此全天元真氣,以人補(bǔ)人最妙,世所少知,用火焙酒煮及去筋膜,大誤也。
【滋陰百補(bǔ)丸】
專治女人氣血?jiǎng)趥蛔悖庩柌缓停Ш幔母固弁矗凰硷嬍常?羸乏力,并皆治之。
香附子(一斤去毛,分四分。酒浸四兩,鹽水浸四兩,醋浸四兩,童便浸四兩,俱炒干)益母草(四兩,端午日采) 當(dāng)歸(六兩) 川芎(四兩) 熟地(四兩) 芍藥(三兩,炒) 白術(shù)(上末,煉蜜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空心,砂仁湯、或醋或酒俱可送下。
【又滋陰百補(bǔ)丸】
治丈夫女子諸虛百損,扶陰助陽,健脾胃圣藥也。浸酒服尤妙。
枸杞(甘州,二兩) 杜仲(姜炒,斷絲,二兩) 當(dāng)歸(酒洗,二兩) 南知母(去毛,酒炒,二兩) 生地(酒洗,二兩) 熟地(酒洗,二兩) 人參(去蘆,二兩) 牛膝(酒洗,焙,一兩) 干山藥(一兩) 山茱萸(去核,一兩) 菟絲子(酒煮,一兩) 黃柏(酒炒,三兩) 瑣陽(酥炙,一兩五) 麥冬(去心,一兩) 天冬(去心,一兩) 如心神不寧,眩暈惡逆,加菖蒲、茯神、遠(yuǎn)志、蓮肉、姜半夏、各一兩。
上各制凈,秤足分兩,為細(xì)末。外將好白術(shù)一斤去梗,水洗二三次,切成片,水七八碗,熬至二碗,留汁。再將渣用水五碗,再熬至二碗,去渣不用。將前后汁四碗,共熬至二碗半如稀糊,和前藥末丸如梧子大。每五六十丸,鹽湯或鹽酒送下。
【滋陰降火湯】
即前補(bǔ)陰散。
【三補(bǔ)丸】
治上焦積熱,泄五臟火。
黃芩 黃連 黃柏(各等分)上為細(xì)末,蒸餅丸。
一方 治酒色過傷少陰。
黃柏(炒,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條芩(炒,五錢) 龜板(酒炙,五兩) 夏加砂仁(三上蒸餅丸,每三十丸,食前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