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仁王經疏
  • 圓測
  • 5001字
  • 2015-12-17 14:15:18

經。作中道觀

釋曰。第二作地別觀。謂入無相觀。離于有無。及常斷等。或依十二緣生觀。離斷常故。名中道觀也

經。盡三界集因集果一切煩惱故

釋曰。第三辨所除障。言集因者。總標三煩惱。及業名為集諦。言集業者。別釋罪等諸業。一切煩惱者。別釋根本隨惑等諸煩惱?;蚩杉蛘?。發業煩惱。一切煩惱者。潤業煩惱

經。觀非有非無(至)而無二

釋曰。第四辨觀行相。言一切者。真如一味相。即是一相。名為無相。是以無量義經云。一相即無相也。而無二者。結上一相及無相。皆無有無等二相也

經。證阿那含位

釋曰。第五立果也。謂此地中。雖斷三界一切煩惱。而微細者。猶現在前。是取解深密等云。第七地來諸菩薩眾。猶起三界貪等煩惱。是故此中。立阿那含。阿那含者。翻為不還。據實六地菩薩。亦生欲界。如智度論。今一相配。故言不還

經。復作九阿僧祇劫(至)一切佛土

釋曰。第三修行時分。樂謂愿樂。謂于此地。九阿僧祇集中道觀。隨愿樂力。生諸佛土

經。復次玄達菩薩

釋曰。辨第十法師。文別有三。初標位列名。次入位時分。三常行三空下。辨觀差別。此即標名。玄謂玄遠。達即通達。遠至功用后邊。名之為玄。創入無生忍。名為達也

經。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

釋曰。自下第二入位時分。文有五別。一入位分齊。二辨所滅分辨。三住身分齊。四具諸德。五立果。此即第一入位分齊。語五忍中。第四無生忍。有其三品。此即下品。此地菩薩十僧祇。修下無生忍

經。滅三界習因業果

釋曰。第二所滅分齊。于此位中。滅三界中業果細習

經。住后身中

釋曰。第三住身分齊。住分段生死中。最后一身。至第八地。即成變易報也

經。無量功德(至)皆滿足

釋曰。第四顯具諸德。謂六神通。盡無生智。乃至五分法身。悉皆具足。如是諸德。皆如上說

經。住第十地(至)梵天位

釋曰。第五立果也。謂十三法師中。住第十法師位。于四果中。第四果也。梵天位者。梵者凈也。已住清凈行位故

經。常修三空(至)弘化法藏

釋曰。第三辨觀差別。謂此地中??盏热痢R训脠A滿。具足百萬三昧。又以如來修多羅藏等三藏圣教。弘化眾生

經。復次等覺者

釋曰。次辨第十一法師。文別有三。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后千阿僧祇下。修行時分。此即初也。者謂假者。謂第八地。于一切或時。真俗雙觀。名等覺者

經。住無生忍中

釋曰。自下第二辨觀差別。文別有三。初明有無觀。次辨十力觀。后顯登位差別。前中有二。初配屬忍位。后正明有無觀。此即初也。謂于三品無生忍中。住中品忍也

經。觀心心寂滅(至)無知知

釋曰。第二辨有無觀。文別有三。初別釋有無。次合釋有無。后雙結有無。前中有二。初寂而常用。后用而常寂。此即初也。此地中。觀心心寂滅者。念念皆空故。心心寂滅。此顯常寂靜義。言無相相無身身無知知者。顯常用義。謂常寂故離一切相。而依俗故示現無相。似常空寂故色身。而依俗故常用色身。以常寂故無知。而依故恒能照

經。而用心(至)無住之住

釋曰。第二用而常寂。初之二句。顯其有用。惔怕已下。顯常寂義(有本任于無任之任者謬)

經。在有(至)常萬化

釋曰。第二合釋有無。言在有常修空者。釋上用而常寂。處空常萬化者。釋上寂而常用

經。雙照一切法故

釋曰。第三雙結。謂俗不離真。寂而常用。真不離俗。用而常寂

經。知是處非處。乃至一切智。十力觀故

釋曰。第二明十力觀。謂此位中。學十力觀。舉初后二。顯中間八合。有十力觀。十力差別。義如別章

經。而能發摩訶羅伽位。化一切國土(有本無登字)

釋曰。第三登位差別。摩訶羅伽。若依本記。翻為大圣。即佛法之大將。或云無功用位。或翻大力?;蚍埾?

經。千阿僧祇劫(至)見佛三昧

釋曰。第三修行時分。此結住自位經爾所劫。從此以后。功難成故。時分漸多

經。復次慧光神變者

釋曰。次辨第十二法師。文別有三。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后萬阿僧祇下。明入位時分。此即初也。謂第九地四無礙智。化諸有情?;蚱鹆裢?。名為慧光及神變者

經。住上上無生忍

釋曰。自下第二辨觀差別。文有四節。一配忍三品。二明滅心心相。三四眼見法觀。四生凈土。此即第一配忍三位。謂無生忍有其三品。此即上品。而言上上者。前上是勝義。后上順品數。謂此第九地。得四辨等。故言勝也

經。滅心心相

釋曰。第二明滅心相。于此位中。除滅心心有執相故。名言勝也滅心心相。有說滅見分相分二相。故言滅心心相。今解。滅心自性。名為滅心。若滅心上差別。名滅心相

經。法眼見一切法三眼色空見

釋曰。第三四眼觀門。謂法眼見一切法病藥等種種別相。三眼見色空者。謂肉眼見粗色。天眼見粗細?;垩垡娚?。據實慧眼觀諸法空。今對肉天二眼。故但說見色空也。若依本記。法眼見一切真如也。余如前說

經。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凈土

釋曰。第四常生凈土

經。萬阿僧祇(至)佛華三昧

釋曰。第三入位時分。薄伽梵位。此云世尊。具諸德故。亦說九地名世尊。佛華三昧亦復如是。似佛定故。名為佛華

經。復次觀佛菩薩

釋曰。次辨第十三法師。文別有四。一標位列名。二登住時分。三善男子下。諸位相對辨差別相。四常修下。明入位住定。此即第一標位列名。謂此位中。二種觀佛。一眼見者。唯他受用。二定心見。通觀三身

經。住寂滅忍者(至)住金剛臺

釋曰。第二登位時分。文有四節。一配五忍。二逕時分齊。三辨所修德。四顯登住位。言住寂滅忍者。配五忍位。謂寂滅忍。自有二種。一者下品。二者上品。今第十地。即是第五寂滅忍中。位下品忍也。言從始至逕百萬阿僧祇劫者??傆嫃牧暦N性。至灌頂忍。逕百萬阿僧祇劫也。言修百萬阿僧祇劫功德者。辨所修德量。言登一切法解脫者。就當得位。即是妙覺。住金剛臺者。金剛三昧。正明等覺如來?;蚩山饷撟杂袃煞N。一者等覺。二者妙覺。今此金剛雖非妙覺解脫果攝。而成等覺解脫。故名登一切法解脫

經。善男子(至)一切煩惱

釋曰。自下第三諸位相對。辨差別相。文別有五。一伏斷差別。二信見差別。三頓漸差別。四常無常異。五等無等異。此即第一伏斷差別。文別有二。先伏。后斷。此即伏也。謂從習忍。至頂三昧。皆名為伏一切煩惱者。伏義寬故。通名為伏。依本記云。皆名伏者。從十信至金剛末。斷阿賴耶識。一剎那在。故說為伏一切煩惱。廣說如彼

經。而無相信(至)照第一義諦

釋曰。此顯第二斷義狹故。初地已上無漏信位。方能欲斷。言無相者。即是無漏也。無有漏相。故名無相。謂無相信。為無間道。斷滅一切煩惱。生解脫道。照見第一義諦

經。不名為見。所謂見者。是薩婆若

釋曰。第二信見差別。文別有二。初正釋信見。后引說證成。此即初也。除佛已前。但說為信。不名為見。所謂見者。是一切智

經。是故(至)不見不覺(有本云。唯佛所知者謬)

釋曰。第二引說證成。知見覺三。異名同體。雖通因果。皆得此名。今從勝說。故唯在果

經。唯佛頓解。不名為信。漸漸伏者

釋曰。第三漸頓差別。唯佛頓解。不名為信。漸漸伏者。所以者何。頓斷一切二障盡故。但名為見。不名信者。亦不名為漸漸伏者

經?;垭m起滅(至)無生無滅

釋曰。第四常無常異?;蚩蔁o礙。與解脫異。即依此文。自有兩釋。一真諦三藏立如是義。佛果功德。菩提涅槃。皆無生滅。故通伏難。以三宗義。謂外難云。無間道時。慧有生滅。如何能生無生滅智。故作此言。金剛時慧雖有生滅。能證知無生滅理。由斯勝慧。證理深故。此心若滅。便能證得累盡涅槃。亦能證得無生無滅。常住菩提。故前經言。薩云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凈。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二慈恩三藏。作如是說。金剛時慧雖有生滅。而能證解無生滅理。故能證得果盡涅槃。亦能證得常住法大菩提也。前經所說常住不變者。就勝說故。且說實相。而非觀照

經。入理盡金剛三昧(至)等無等等

釋曰。第五等無等異?;蚩蔁o間與解脫異。文別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此即法說。謂入理盡金剛三昧。清凈無染。同道后真如際等。于道前法性真如也。言而未能等無等等者。謂佛世尊下不及故。名為無等。與諸佛齊。故名為等。金剛已還無能等。無等等也

經。譬如有人(至)無不斯了

釋曰。第二舉喻??芍?

經。住理盡三昧。亦復如是

釋曰。第三合喻。應知

經。常修一切(至)佛慧三昧

釋曰。第四入位住定。謂此位中。一切六度。及四攝等。行已滿足。具功德藏。入婆伽度。住佛慧三昧。梵音婆伽度。此云世尊。即十號中之一位也。住此位中。觀三身三昧。方得圓滿

經。善男子如是(至)等無有果

釋曰。就依請正說十三法師。文別有三。初標。次善男子下。別釋。后善男子下。結嘆。上來已釋兩段訖。此即第三結嘆勝德與佛無異

經。佛告波斯(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自下第二付王受持。文別有四。一贊用勸持。二大王是般若下。贊名勸持。三大王我今下。釋勸所由。四大王今下。稱名付屬。初中有二。前略贊勸持。后大王下。廣贊勸持。略中有五。一應時勸持。二勸持所由。三結屬諸王四外人征詰。五如來釋。此即初也。謂我正法滅時。受持一部仁王般若

經。大作佛事(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第二勸持所由。有其三種。一大作佛事。謂滅惡生善。二國土安立。三萬姓快樂。或可初一內護。后二外護。如是利益。皆由般若

經。是故付屬(至)清信女

釋曰。第三結屬諸王

經。何以故

釋曰。第四外人征詰

經。無王力(至)解其義理

釋曰。第五始來正釋

經。大王吾今(至)帝王歡喜

釋曰。自下第二廣贊勸持。文別有二。初總標。除難福生。后問答分別。別釋七難。此即初也。三千大千世界分齊。義如常釋。言七福者。如本記說。返前七難。以為七福。七福者。一萬姓愛重國王。二四海賓伏。三怨敵退散。四國王自受已身。五四方歌贊。六百姓豐樂。七未來入善道

經。云何為難

釋曰。第二問答分別釋七難。文別有二。先問。后答。此即問也

經。日月失度(至)為一難也

釋曰。第二答也。就答七難。即分為八。此即第一日月失度難也。謂時節轉異。多令饑餓。數量轉異。多刀兵起。色相轉異。多疾病也

經。二十八宿(至)為二難也

釋曰。第二星宿變怪難

經。大火燒國(至)為三難也

釋曰。第三大火焚燒難

經。大水漂沒(至)為四難也

釋曰。四大水漂沒難

經。大風吹殺(至)為五難也

釋曰。第五大風吹殺難

經。天地國土(至)為六難也

釋曰。六亢旱不熟難

經。四方賊來(至)為七難也

釋曰。第七惡賊侵逼難。廣釋七難。具如本記

經。大王是般(至)龍寶神王

釋曰。第二贊名勸持。文別有二。初贊名殊勝。后勸持王供養也。此即初也。然此八名。諸說不同。一云。八中初一顯實相般若。是諸凡圣心神體故。第二明觀照般若。生諸國王慧解心故。后六辨文字般若。有六勝因。護國土故。一云。此能與凡圣為依。故名神本。能生王位。故譬父母。能護身命。故譬神符。能治邪魔。名辟鬼珠。能滿諸愿。故名如意珠。令國安隱。名護國珠。明顯因果。名天地鏡。法中最勝。威力難思。名龍寶神王。本記云。六識名心。第七名識。第八名神。此經能與凡圣八識為依。故名為本。能生世出世國王。故譬父母。外道魔王不能降伏。故喻神符。能除不活等五種怖畏。名辟鬼珠。能攝利眾生。名如意珠。能降七難。名護國珠。能顯所知。名天地鏡。道前道后。清凈不異。名龍寶神王。廣說如彼

經。彼佛告(至)以經置。上

釋曰。第二勸王供養。文別有二。初示供養法。后別示行住供養。此即初也。法有六事。一九色幡長九丈。二九色華高二丈。三千枝燈高五丈。四九玉箱。五九玉巾。六七寶案。言九色者。依本記云。白黑黃赤青。此是五塵色。并四大色為九。四大色者。地依灰色。水依頗梨色水精?;鹱鞴馍鹬?。風作煙色

經。若王行時(至)罪過不生

釋曰。第二行住供養。文別有二。初行時供養法。后住時供養法。此即行時也

經。若王住時(至)如事帝釋

釋曰。第二住時供養。如經可知

經。大王我今五眼(至)七難安起

釋曰。第三釋勸所由。文別有二。初明三世諸王福有興衰。后明未來護持。大作利益。此即初也

經。若未來世(至)往護其國

釋曰。未來護持。文別有三。一標章舉數。二次第別釋。三結釋勸供養。此即初也

經。一金剛吼(至)往護其國

釋曰。自下第二。次第別釋。文顯可知

經。是大力士(至)而供養之

釋曰。第三結釋勸供。是五大力士者。結五菩薩。五千神王等者。釋成利益。當立像形下。勸供養。勸供養法。如五神王因緣經中說。雷電吼菩薩因緣中。教人作讀經寫經法。法用者。應作一團屋。八面安壁。外薝隨力莊嚴。今其精好。八角之中。開小門通人入出。于其室內。置八面床。留小空地。擬人行處。八壁內外。香泥涂飾。一一壁上。各量身坐當兩眼前。以開兩吼。使得見經。正當二手。復開二孔。得容二手。來去捉經。欲讀經時。安經壁外經架案上。壁內壁外。并燒好香。香湯豆面。以浴身手。及將瀨口。善須看風。若也東風。即東壁外安置經卷。在壁內向東讀經。使風吹口氣。隨風西去。不熏經卷。以口有番氣。故作此屋。寫經類贊。法用如前(更勘)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准格尔旗| 马边| 安达市| 井陉县| 黑水县| 云阳县| 化德县| 梅州市| 兴海县| 密云县| 无为县| 南漳县| 克拉玛依市| 外汇| 平陆县| 双城市| 青州市| 海南省| 灵璧县| 灵山县| 罗甸县| 岐山县| 洞口县| 梨树县| 新安县| 隆子县| 宁蒗| 西藏| 隆昌县| 拜泉县| 碌曲县| 宁津县| 柞水县| 门源| 东阿县| 古蔺县| 沅陵县| 毕节市| 周宁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