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品第七
將釋此品。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釋品名者。依智度論。由信力故。聞而奉行為受。由念力故。久久不失為持。此品正明十三法師受持般若。又令他受。名受持品
經。爾時月光(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第二依文正釋。前五品中。辨正宗訖。故下二品。依教奉持。于中有二。初明受持。后明付屬。此即初也。于一品內。文別有三。初問答正說十三法師。次佛告波斯下。付王受持。后時諸大眾下。明時眾得益。前中有二。初月光王請。后大牟尼如來正說。請中有二。初觀瑞疑念。后發言陳請。此即初也。文有三節。一觀釋迦五種神變。二見臺上寶滿佛。是一切佛化身主者。若準梵網經。是盧舍那佛。或云盧招那。亦云盧折羅。此云照也。以報佛凈色。遍周法界故。又日月燈光。遍周一處。亦盧舍那。一也。或可義翻名寶滿。此佛化千葉釋迦佛。及百億葉上化佛。故言化身主也。三復現千華葉世界上佛者。即是千華葉上千佛。及一一葉上百億佛。其中如上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此當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問此上寶滿佛。于三身中。何身所攝。有說。自受用身。此說不爾。自受用土。無法眾故。有說。他受用身。此亦不然。諸微塵眾。聽佛說故。今解。于化身中本末差別。非受用身(更勘無上依經大乘同性經。毗盧舍那釋迦。有何差別也)
經。白佛言(至)不可以識識
釋曰。自下第二發言陳請。初贊。后請。此即贊也。若依本記。過言說故不可說。過想心故不可解。過覺觀故不可以識識。此當智度論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依解深密經。云心言路絕
經。云何(至)開空法道
釋曰。第二請也。開謂開發。道即圣道。于人法境。開發空慧。名空法道。此中問意。諸佛所說甚深般若。難說難識。云何諸善男子。于此經中。明了覺解。依何觀門。為諸眾生。開法空道
經。大牟尼言(至)為大法王
釋曰。第二如來正說。于中有三。初總標。次善男子其法師下。別釋。后善男子如是諸菩薩下。總結。前中有三。初總標。次別敘。后勸供。此即初也
經。從習忍(至)依持建立
釋曰。第二別敘。依謂所依。持謂攝持。為眾所依。能攝持眾建立正法
經。汝等大眾(至)而以供養
釋曰。第二勸供應知
經。善男子其法師者
釋曰。第二別釋十三法師。文別有二。初諜總名。后次第別釋。此即初也
經。習種性菩薩
釋曰。自下第二次第別釋十三法師。分為十三。此即第一釋習種性。文別有五。一標位列名。二辨類差別。三行業不同。四舉劣顯勝。五入位時分。此即第一標位列名。謂十三法師中。第一法師名習種性菩薩
經。若在家(至)比丘尼
釋曰。第二辨類差別。略辨四眾。一婆差。二優婆差。三比丘。四比丘尼。言婆差者。或云優婆塞。皆訛略也。正言鄔波索迦。此云近事男。鄔波斯迦。此云近事女。索是男聲。斯是女聲。謂彼恒時親承善士。故名近事。廣釋如前。比丘及比丘尼。亦如前釋
經。修行十善
釋曰。第三行業不同。文別有三。初修十善。次修不凈忍。后住在佛家。此修十善。謂不殺生等十善業道。或可十信。十種信心。雖有兩說。本記意存十信
經。自觀己身(至)分分不凈
釋曰。第二修不凈忍。自有三種。一觀六大不凈。二觀諸根不凈。三觀三界不凈。此觀六大。謂諸有情六界成身。所謂四大及空界也。色界有漏識。皆是有漏。可破壞故。名為不凈。六界別觀。故言分分
經。復觀十四根(至)菩提心
釋曰。第二諸根不凈。謂于二十二根中。復觀十四根。以為不凈。所謂眼等五根。有五識情。或可有情數攝。名五情根。五受根者。苦樂憂喜舍。及男女意命。皆是有漏。有無量過。故說十四皆為不凈。信等五根。及三無漏。皆唯善性。過中不說。故觀行者觀十四根。即發無上菩提心也
經。常修三界(至)忍觀門
釋曰。第三觀三界不凈。謂三界系法。皆有漏故。亦是不凈。問曰。四靜慮及無色界。亦有凈法。如何說為不凈邪。解云。不凈自有多種。如瑜伽第二十六卷說。有六種不凈。一朽穢不凈。自有二種。一依內不凈。謂發毛等。二依外不凈。謂青瘀等。二者苦惱不凈。謂苦觸所生受。三下劣不凈。所謂欲界。四觀待不凈。如待無色勝清凈事。色界諸法便似不凈。待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凈。五煩惱不凈。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縛睡眠隨煩惱纏。六違壞不凈。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具說如彼。由此靜慮無色。皆名不凈
經。住在佛家
釋曰。第三住在佛家。文別有二。初明住在佛家。后修六和敬。此即初也。謂空無我佛所住處。名為佛家。此習種性。初證空理。故名為住
經。修六和敬(至)波羅蜜道
釋曰。第二修六和敬。謂住佛家故。修六和敬。所謂三業同戒同見同學八萬四千波羅蜜。為六和敬
經。善男子(至)有退有進
釋曰。第四舉劣顯勝。文別有二。初舉劣。后是定人下。顯勝。前中有二。初上釋劣位。后雖以下。釋通伏難。前中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此即法說。謂習忍以前十信菩薩。有退有進。故名劣位
經。譬如輕毛隨風東西
釋曰。第二舉喻。可知
經。是諸菩薩亦復如是
釋曰。第三合喻。可知
經。雖以十千劫(至)名不定人
釋曰。第二釋通伏難。文有兩節。初牒三伏難。后而不可下。標宗。略答十善菩薩。有其三義。一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菩提心。當入習忍位。三亦常學三伏忍。以具三義。謂應不退。如何說言有退有進。故作此言。雖有三事。而不可字名。是習種性。是名不定人
經。此定人者(至)圣人性故
釋曰。第二顯其勝位。文別有二。初明證理。后明離過。此即初也。謂十住位。初證生空理。由此證得圣人性故。名為定人。亦是不退。問此種性菩薩。為如此經。定不退耶。或有即耶。解云。設爾何失。若廣分別。如前已說
經。必不起(至)無有是處
釋曰。第二離過。有其四重。一不起五逆。所謂殺父母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二不起六重。如優婆塞經第四卷受戒品說。一殺生。二偷盜。三淫蕩。四妄語。五沽酒。六謗說在家出家四眾過失。廣說如彼(余經或說四重八重。四重者。一貪嫉。二慳。三嗔。四謗。三寶藏言八重者。即菩薩八重。前四重上加僧四重。即名八重。言十重者。前六重上加貪等四。名為十重。今此說六犯。即失戒法。名為重法。過中極重。名為重也)三者不起二十八輕。亦如優婆塞經受戒品說。一不供養父母師長。二耽樂飲酒。三污惡不能瞻視病苦。四見有乞者。不能多少隨宜。而與空遣還者。五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優婆夷等。不起奉迎禮拜問訊。六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七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八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九受招提僧眾具床座。十疑水有蟲故便飲之。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十二獨宿尼寺。十三為于財命。打罵奴婢童仆外人。十四若以殘食施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十五若畜貓貍。十六畜養象馬牛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凈施未受戒者。十七若不貯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十八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凈水。及陸種處。十九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稱賣物。一說價已。不得前劫。舍賤趣貴。斗稱量物。仕前互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二十若于非處非時行欲。二十一赍估反賣。不輸官稅。盜弄去者。二十二若犯國制。二十三若得新谷果苽菜茹。不先奉獻師供養三寶。先自受用者。二十四僧若不聽說法贊嘆。輒自作者。二十五道路若在諸比丘前沙彌前行。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二十七若養蠶者。二十八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為作方便。付屬所在。而舍去者。四不起諦法。謂定位者。不謗佛法。經書言非佛說
經。能以一阿僧祇(至)僧伽陀位
釋曰。第四入位時分。梵音阿僧祇劫。此云無數劫。謂日月歲數。不可數故。名阿僧祇。或三災等劫。不可數故。乃至大小乘宗。三大阿只。名阿僧祇。今于此中。依日月歲數。非三災等。僧伽陀位者。相傳釋云。性種性。或云離著。謂證人空而不執著我有情等。此意說云。一僧祇修行習忍。始入性種性
經。復次性種性
釋曰。第二性種性。文別有三。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后入位時分。此即初也。初學名習。數習成性故。十行乃名性種性也
經。行十慧觀
釋曰。第二辨觀差別。于中有五。一行觀行。二滅障。三知俗。四練觀。五修行。此即初也。言行十慧觀者。謂四念處三善根及三世觀。如前教化品中說
經。滅十顛倒
釋曰。第二滅障。言滅十顛倒者。謂四念處觀除四顛倒。三善根觀除其三毒。或三世觀除三世執。定有過去因。有未來果。及現在因果執。皆不順理。并名顛倒
經。及我人知見(至)不可得
釋曰。第三知俗。謂我人知見者。依世俗說。分分假偽。而非實有。但有名即是名假。但有受即受假。但有法即法假。由此道理。實不可得。故知我人等者。皆世俗有
經。無定相(至)修道空觀
釋曰。第四練觀無定相者。總標我法。無其定相無自他相故者。別釋我法無自他相。此即兩釋。一云。無自相者。顯無我相。無他相者。顯無法相。一云。無自相者。無人我法我相。無他相者。無人我法我二種我所相。修護觀門者。如上觀門。未得名修。已得名護。已上文意義趣難了。有諸異說。恐繁不述
經。亦常行百萬(至)念念不去心
釋曰。第五修行。謂此位中。觀漸勝故。行諸波羅蜜常不離心
經。以二阿僧祇(至)波羅陀位
釋曰。第三入位時分。波羅陀者。若依本記。翻名守護。謂道種性位。其行堅牢。不失自性。名守護位。此明十行以二僧祇行正道法。得住十回向也。若依本記。配屬十行。名道種性。便違經說伏忍圣胎三十人
經。復次道種性
釋曰。第三道種性。文別有三。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后入位時分。此即初也。地上圣道之種性故。名道種性。故上經云。修行上伏忍。進入平等道。名為道種性
經。住堅忍中(至)無生無滅
釋曰。第二辨觀差別。于中有二。初辨觀差別。后受報勝劣。前中有三。初總標觀相。次別敘十觀。后舉勝簡劣。此即初也。住十堅心名住忍。謂此位中觀一切法。皆是無生。生既不成。便無住滅。是觀空義
經。所謂五受(至)不可得故
釋曰。第二別敘十觀。所謂五受三界二諦。言五受者。有漏五蘊貪等所取。名五受蘊。由觀彼故。得五分法身。觀三界得三空忍。觀二諦得無常無生二忍。廣如前說。如是十法。無自他相。及如實性。不可得故。皆說為空
經。而常入(至)心心寂滅
釋曰。第三舉勝簡劣。謂此位中雖行十忍。而滿分中簡前九忍。而行第十真諦忍觀。即說無生忍觀。名為第一義諦觀也。心心寂滅者。寂謂寂靜。滅謂除滅。即彼心行。念念寂靜。滅除散動。故名心心寂滅
經。而受生三界
釋曰。第二受報勝劣。文別有三。初標。次征。后釋。此即總標。雖心寂靜。而受生三界果報
經。何以故
釋曰。第二征也。謂外詰云。已得寂滅。如何能受分段報耶
經。業習業報(至)順道生
釋曰。第三正釋。謂由舊業熏習力故。而受三界分段生死。能為圣道之所依止故。名順道生。或可為化有情。受六道身。隨順圣道故。言順道生。雖有兩釋。前說為勝。如上所說。種性菩薩。不生惡道故
經。復以三阿僧祇劫(至)正位
釋曰。第三入位時分。言平等圣人地名。謂入初地圣道。離能所取相。或可初地雙證二諦。故言平等阿毗跋致。此云不退。謂初地已上。證理不退。名不退。謂三阿僧祇修諸度故。當入圣位。當住不退
經。復次善覺菩薩摩訶薩
釋曰。第四善覺。文別有五。一標位列名。二辨修差別。三以四下。入藏時分。四無三界下。明受生差別。五常修下。登位分齊。此即第一標位列名。準上可知
經。住平等忍(至)不去心
釋曰。第二辨修差別。文別有二。初顯二智別相。后如是善男子下。重顯二智同異。前中有二。初立二章。后入無相舍下。別釋二章。此即初也。言平等忍者。第一章明其實智離有無相。名平等忍。言修行四攝念念不去心者。立第二方便智。謂以四攝化眾生。名方便智
經。入無相舍(至)貪煩惱
釋曰。自下第二別釋二章。于中有二。初釋實智。釋上平等。后無量下。顯方便智。釋上四攝。前中有三。初總標實智。滅三界貪。次別釋實智。證三無為。后顯無為。離有無相。此即初也。離三輪舍。無貪性故。能滅三界貪欲煩惱
經。于第一義(至)為法性無為
釋曰。第二別釋實智。證二無為。文別有三。初法性無為。次擇滅無為。后非擇滅無為。此即初也。此有兩名。一者法性。二者虛空
經。緣理而滅(至)無相無為
釋曰。第二擇滅無為。謂緣真如滅一切煩惱等相。所顯真如。為擇滅無為。此有三名。一者擇滅。體即是智。擇謂簡擇。擇所得滅。故名擇滅。二數緣滅。數謂慧數。慧數所得。名數緣滅。三智緣滅。擇之與智。其義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