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郊坰第三(8)

  • 榕城考古略
  • 林楓
  • 4469字
  • 2015-12-17 11:12:39

古靈山 在瓜山西,一名大帽山,一曰席帽。千峰奇峻,前有文筆峰,特峭拔,宋陳襄所居。《閩都記》:子孫宋代在婺源、吳航,科第不絕,故名。迄今寥落。宋時像設屏風猶存。又有林憲宅。憲,字文則,隱居教授。宣德、正統(tǒng)間屢聘校文,俱不赴。嘗作真宅,曰“漁海歸航”。山腰有石室,曰“天乙?guī)r”,一名“小方廣”,一名“羅漢洞”。巖西南隅甘泉涌于石上,可資群飲,渴而復盈,石旁多生藍草。舊有隱靈寺,唐咸通間建。又有安德院,唐大中初建。靈源洞,宋嘉祐中建。古靈多佳境,有云灣渡、月山崖、安德泉。懸崖甘冽,如匡廬瀑布。又有贊公房、碧玉潭、落鏡橋、小天臺、蟠龍石、逗云亭,在梵宇中,今多蕪沒。又有古靈廟,在福頂山,神曰正祐王。唐天祐三年降靈,每歲孟春鄉(xiāng)人祈福甚虔。宋時疊加封號。王褒有《題古靈舊隱》詩:“故鄉(xiāng)風景應何有?少年交游恒白首。烏府新推從事賢,誰道折腰羞五斗。因言舊隱似盤谷,夢里惟懷返初服。蕙帶蘿衣江上春,王孫幾望天涯綠。”

芹 洲 在十二都澤苗之西。當永春溪流迅急,歲久壅而為洲,周二十里,洲多產芹,故名。陳氏居之。又以四面皆水號瀛洲。

龍 湖 在九都。界于永福,與古靈隔江對峙,有湖,下有溫泉,俗呼土牛,音訛也。陳氏居之。

由洪塘迤西,為石岊山,在岊江濱,舊淮安縣治。其山秀拔,其石高廣平坦,其江匯五馬、三洲之勝。山有越王亭,下即岊江。江流自北而東,歷侯官市至此歧為二。朱子《石岊江行》詩:“春日江中注,我行溯其波。揚帆指西澨,兩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飛石空嵯峨。綠樹生其間,幽鳥鳴相和。搴蓬騁遐眺,擊節(jié)成浩歌。獨語無人悟,茲懷竟如何?停驂石岊館,解纜清江濱。中流棹歌發(fā),天風水生鱗。名都固多才,我來友其仁。茲焉同舟濟,詎止胡越親。相期豈今夕,歲晚無緇磷。”又《晚發(fā)懷安》詩:“掛帆望煙渚,整棹別津亭。風水已云便,我行安得停。離樽枉群賢,濁醪愧先傾。談笑不知遠,但覺江流清。獵獵甘蔗洲,茫茫白沙汀。斯須復回首,只有遠山青。野色一以暝,川光晶孤明。中流漾華月,極浦涵疏星。酒酣客散歸,茫然獨宵征。起視天宇闊,此身一浮萍。難追五湖游,未愿三閭醒。且詠招隱作,孤舟轉伶俜。”

芋原驛 在石岊江頭,距水口百六十里。

侯官市 在芋原驛對岸,古侯官且治也。唐武德六年,置縣螺江之北。貞元五年,為洪水漂沒,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城。遺民廛居成市。有石塔臨于江滸,與赤塘山對峙。赤塘俗稱塘下。

馬瀆江 在十三都,上接螺女江,匯延、建、邵、汀諸郡水。

螺女江 在十三都石岊對面。上接囦溪,由閩江入海。有螺女祠,緣謝端事而附會也。孫昌裔《侯官市夜洎》詩:“纖月青山外,蘆花白雁邊。宵光看野橈,人語隔江煙。潮落河流淺,天低象緯連。渡頭誰擊柝?愁殺木蘭船。”

石門峽 在十二都。溪口甚狹,僅可容舟。當大江沖流,夏秋淫潦泛入數(shù)里,田為巨浸,舊曾填塞。

白龍洲 在十五都。初與甘蔗洲相聯(lián),大江流于洲北;后為洪水所沖,江徙而南,白龍、甘蔗遂隔水相望。

竹 崎 在十六都,與甘蔗相望。有榷關,近移五縣寨,巡檢駐此。

小目溪 在十六都。源出永福溪里,鴻山最大,山下村落成聚,雞犬相聞,達于永福、閩清界。

唐舉山 在十八都。隔江為葉洋,為蒙溪。上有圓峰閣,一曰圓通。一峰聳秀,臨于江滸,有閣祀馬仙,俗名觀音崎。

黿 溪 在十九都,俗呼源口溪,多產黿。旁有小金沙院、鼓山園,其山徑達于閩清、永福三縣交界處,曰源隔。明陳椿《源口夜泊》詩:“投宿江干日欲斜,隔村雞犬幾人家。夜來清夢隨漁父,棹入桃源拾落花。

下 崎 在二十三都,臨江維舟處也。山居之農,由茲出入,有徑達于閩清。

由萬安橋折而西,為聞政橋,在芋原東南,一名文振,有亭其上,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通谷山 在四十三都、聞政橋南,一名桃源洞。巀嶪多奇勝,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巖亭、高潔臺、一線天、六華巖諸勝,稱十八景。宋翰林潘牥讀書于此。《名勝志》:有桃源井,亢旱不渴。圖讖云:桃源井半,將軍石畔。義殊難曉。徐熥《游通谷洞》詩:“小徑斜通谷,攀躋及晚晴。草荒尋鳥道,磴險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鏡平。石間題舊刻,半是紫苔生。”曹學佺《游通谷洞》詩:“山行不覺暑,為入洞門幽。藥澗微風度,松濤亂影流。潭猿聲外雨,野鶴夢中秋。況與鄉(xiāng)園近,無勞托外游。”徐《游通俗洞》詩:“石馬臥斜曛,松聲咽水濆。危橋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猶異代聞。豐碑頹折盡,留得掘余墳。”

靈光橋 在洞口。《名勝志》:岊江之上稍折而東,為靈光山,有橋曰靈光橋,即桐口橋也。桐江之水出焉。明萬歷六年重建,為亭其上,后圯。天啟間,郡人曹學佺復建,今圯。

大嘉山 由桐口入里許,俗呼李公山,以李忠定綱墓得名也。墓舊為僧神晏塔。

由芋原而西,為黃石溪,即石岊江上流。源自分水關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峽。

沙 溪 自水口至芋原總名。中有沙壅成洲,因名。上有沙溪山。

葛岐嶺 俗呼蟛蜞(嶺)。上通鐵嶺,下通桐口。

陳塘溪 源出懷安十四都,縈紆至此入江。歲旱則堰石為壩,舊有橋。

白石灘 在陳塘溪西。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樹木蓊郁。

甘蔗洲 在十五都,與竹崎相望。倚山臨水,民居鱗萃,有馬仙宮、五顯廟。

陳湖鋪 在陳店洋。上通葉洋,下通鐵嶺。

葉 洋 蒙 溪 在三十四都,源出連江,溪口有橋,去白沙五里。

白沙驛 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遙。

大瀨鋪 在三十三都。上通松嶺,下通白沙。

大目溪 距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古田,沿溪以數(shù)十里達于雪峰。宋李彌遜《大目溪》詩:“造物隨人意,輕帆百里間。舟痕風力健,客枕櫓聲閑。山合塵蹤斷,秋高爽氣還。望州相見處,騫直透三關。”

鐵纜橋 在大目溪。內有潭,曰豐濟潭,舊傳有龍,二年一興,興則暴雨沖溪。乃以鐵纜,纜橋上,并鑄以鐵佛鎮(zhèn)之,乃不為患。

渡大目而西,為松嶺鋪,在大目埕。上通湯院,下接大瀨,東有白沙新驛。

雙髻峰 在二十四都。距雪峰八十里,小箬之水出焉。上有鰲峰嶺,山形險峻,巖谷幽邃,四面危巒,繚繞回抱。《閩都記》:山有石在土中,唐人掘取供玩。其麓有湯泉院,出溫泉。唐僧師復卜居于此,后移綏平里。師復嘗作偈云:“直待眾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宋蘇軾賞之。有曾鞏、程師孟、蔣之奇諸公留題,冠蓋南北多集于此,蓋小箬舊署驛也。按:今綏平里有雙峰寺,唐咸通五年建。初,僧師復與觀察使林袞同業(yè)儒,赴舉至揚子渡口,師復有出塵之想,因賦詩,有“君自成龍我成道”之句,浩然而歸,卜筑于雙髻峰下。久之,移居綏平里。六年,以觀察使李瓚請,賜額“護圣禪院”。紹興三十一年,為富樞密直柔功德院。后人作四悅堂,像瓚、袞、師復及周樸,以其同游且同趣也。堂前一峰秀拔,下有小溪,宛如臨安靈隱寺飛來峰狀。

梅埔山 在二十五都,界侯官、閩清。下有鐘潭,相傳潭水中有鐘,莫知年代。唐貞元中,僧維亮欲取之,見蛟龍出,遂不敢近。木多梅,果多梨。梅溪之水出焉;其西為小箬。

小箬溪口 舊有驛,今廢。其西為大箬,山居各村,多由此出。

仁 溪 亦名安仁溪,在二十五都。源出連江;溪以西,界于古田。

郡北門外,即舊北夾城之遺愛門,以郡守元絳得名也。為遺愛橋,即門外板橋。東為北園,西為西湖。濱湖有教場。

觀音亭 臨北湖上。

銅盤山 在城北五里太平鄉(xiāng)。《閩都記》:有大小銅盤,連屬者為竹柄山。

五峰山 俗名五鳳。由大鵬搏而來,五峰峙列秀聳,延亙教里,為郡后扆。稍南為羅峰山。五代晉天福二年,方士言于閩王昶:有白龍晝見于此,因作白龍寺。今寺廢,地猶稱白龍。其北為杜塢。

興圣坑 俗訛為丞相坑。在螺峰山南,舊有院,今廢。

馬鞍山 在三都,以形似名。宋時有地藏院。

大夫嶺 在馬鞍山稍西,相傳有大夫墓在焉。

杜塢山 連屬者為程田山。

拜郊山 在杜塢西。閩越王燔柴處,有址。

鳳池山 在馬鞍山北。《名勝志》:山椒有池,廣可三四畝,相傳有五色鳥浴此,故名。有泉曰水簾。五代漢乾祐元年,忠懿王易升山僧田,為尚賢夫人墳,建塔于此。宋紹興八年,為顏岐功德院,又改顯忠祠。宋初,有擢秀亭,提刑喻涉賦詩,倅幕皆屬和。又有鳳池軒、覽輝亭、華嚴閣諸勝,俱宋時建。建炎二年,進士題名于此。崇寧中陳璀被放,亦居于此。宋曾鞏《游鳳池山》詩:“經(jīng)年聞說鳳池山,蠟屐方偷半日閑。笑語客隨朱閣下,醉醒身在白云間。溪橋野水清猶急,海岸輕寒去卻還。為郡天涯亦瀟灑,莫嗟流落鬢毛斑。”元絳《游鳳池山》詩:“州人未識鳳池山,朱轂時來此往還。四座杯盤在天上,滿軒風雨落人間。千圍古樹排旌蓋,百道飛泉響佩環(huán)。誰為霜綃圖景象,翠微高處一衰孱。”李綱《游鳳池山》詩:“鳳去空余舊浴池,竹梧交蔭翠參差。云隨屐齒生松磴,泉合琴心瀉石陂。幽討平生如此少,清閑今日許誰知?道人為筑紬書室,仗屨來游更卜期。”

自遺愛橋迤東,為北園,延亙數(shù)里,有曲池,通于西湖。明權珰行游處,今多圯廢。

苔 泉 一名龍舌泉,在龍腰山。泉甘而冽,有石刻“苔泉”二字。其側舊有二亭,曰洗心,達于北軒,亦中貴所治。泉之上有石泉院,唐元和間建,今俱廢。

龍腰山 即越王山之半蟠城外者。按《閩都記》:閩時嘗議鑿通城外濠,有言此龍脈不可斷,遂止。舊有護脈巨碑,今辟為大路,通井樓門。

陳觀察巖墓 在太平鄉(xiāng)。歲久湮沒,土人盜開墓穴,銘石遂出,文為參軍黃璞撰。康熙四十三年,郡人林佶、林侗見之,與諸生陳沂廣等移石郡學。五十年,郡人李范修復巖墓,復納石于冢,建亭其上。今亭復圯。

劉巡檢廟 郡志:巡檢名濬。元至正間,為連江縣寧,善巡檢,殺賊有功。既又與賊遇,被執(zhí),死之。帥府上其事,贈福建行省檢校,詔立廟北門外,春秋致祭,今廢為里社。

社稷壇 在郡北大鵬山之南,俗名北壇山。其陽為梅柳山,有梅柳二夫人廟。先是壇在城南七里許,唐遷南澗寺東,閩時遷烏山之陰,元初移法海寺,明洪武初移今所。其北地名王墓,傳為王延翰葬所,即太平地藏也。《十國紀年》云:在南嶼太平山,恐悮。

臥龍山 距城五十里,一名伏龍。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巖。石園而聳,叩之則諸山響應,又名應石。有寺曰安國,初名龍邱。中有得愛亭,為前代刺史勸之所,后易名翠楚。又有箋經(jīng)臺、放生池諸勝,今悉蕪沒。石刻題詠甚多,漫漶不可讀,而程師孟、陳襄、陳莘老、錢光弼諸名尚可識。宋元絳《臥龍山》詩:“朱轓何事獨來頻,不為溪山只為民。最愛年年禾稻熟,時豐定有壤歌人。”程師孟《與陳襄劉彝湛俞同游臥龍山》詩:“聞說林泉便訪尋,平田一徑陟孤岑。松陰落處宜諸客,荔子生時值萬金。盡放遲回官舍近,不妨閑處石門深。四邊稻熟征租了,稍愜微官出郭心。”明高瀔《翠楚巖歌》:“紅塵不上山人山,巾舃瓢瓢蒼翠間,草樹幾湮千古跡,煙霞難改萬蜂顏。天開翠楚臥云根,品字中分石是門。莫向此中留篆刻,古來名字燭苔饗。巖頭老鶴迎人舞,巖下白云逐水流。回望冶城煙火里,幾人來此共天游。臥龍山對蓮花開,赤日遙光倒影來。萬壑香風扶我醉,一筇涼雨逐仙回。”

義 井 在臥龍山下,有石欄刻字。

北溪漁隱 距城北十里北溪上,劉渙隱處。渙字孟潛,侯官人。日持長竿釣溪上,興至則歌詩自娛。宋哲宗元祐中,郡守許懋聞于朝,渙固辭不出,人號為北溪翁。渙有詩云:“杜門謝客漁樵外,垂老攤書煙水間。”

藍光墓 在元沙山。明王偁《吊藍光墓》詩:“曾將孤憤負當時,老判南荒眾豈知?王氣已隨陵谷變,劍歌空對海天悲。秋風白發(fā)驚殘夢,落日窮泉有所思。欲吊懷沙雙鶴遠,不堪惆悵淚如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沂市| 奈曼旗| 巴里| 汕尾市| 茶陵县| 昔阳县| 孟连| 三门峡市| 湘潭县| 于田县| 河北省| 达日县| 龙泉市| 武隆县| 北票市| 重庆市| 牡丹江市| 夏河县| 伊春市| 衡山县| 镇康县| 托克逊县| 大姚县| 宁都县| 凭祥市| 沐川县| 宁陕县| 永善县| 高要市| 淄博市| 邹城市| 姜堰市| 建德市| 抚松县| 宁河县| 申扎县| 界首市| 汤原县| 磐安县| 汾阳市|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