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郊坰第三(7)
- 榕城考古略
- 林楓
- 4635字
- 2015-12-17 11:12:39
西禪寺 一名怡山,亦曰域山,距城西五里而遙。梁仙人王霸所居。有寺古號信首,隋末圯。咸通八年,觀察使李景溫招長沙溈山僧大安來居,起廢而新之。十年,改名清禪;尋又改延壽。后唐長興中,閩王延鈞奏名長慶。淮兵焚毀,惟佛殿、經藏、法堂、西僧堂僅存。天圣中營葺,始就,周垣九百丈,居三千人。有奎華閣,明遠、紫翠二亭,放生池諸勝。景祐五年,敕號怡山長慶。明宣德二年重建,屢修。茲寺為侯官叢林第一。舊有西宮,王霸居此,鑿井煉藥,有白龜吐泉,點瓦成金之異。后委蛻于所居皂莢樹下。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建沖虛觀,以祀霸及徐登、董奉、任放,為四仙祠。萬歷初,馬恭敏森卜兆其地,遂移建于東。按寺志:沖虛觀,舊在寺前東南,今廢。西南僅存數椽,俗呼小伽藍。有白龜井,亦枯廢。寺內外有七井,俱唐開山僧懶安浚。四圍多荔樹,福州荔枝以西禪、開化二寺所產為著。寺之荔,宋時植者,舊有百余株。其法堂前后四株,傳為五代僧慧稜手植,至今猶存。 宋蔡襄《和王介夫游西禪兼呈黃承制》詩:“山城只有四圍青,海國都無一點塵。荔子豐標全占夏,荷花顏色未饒春。水邊清吹傳觴久,路上殘陽立馬頻。不是閑來夸景物,欲將謠俗寄王人。”李覯《游怡山長慶寺》詩:“行行金碧里,氣象恍如春。不記來時路,自嫌衣上塵。院香知有佛,僧靜似無人。十載京華夢,相逢一欠伸。”李綱《西禪寺斗東堂》詩:“杰閣雄樓杳靄間,佳辰良夜共躋攀。斗回高柄臨華棟,月涌清光出遠山。急景行將悲晼晚,此身難得到寬閑。世間百慮何時了,且對金樽一解顏。”明王偁《秋夜宿怡山古剎》詩:“別路繞珠林,秋來落葉深。一燈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已覺空門幻,還驚旅況侵。坐聞鐘鼓曙,離思轉沉沉。”鄭善夫《病起步西禪》詩:“一春伏枕鶯可憐,病起野池生白蓮。偶爾梳頭出城郭,便因看竹到西禪。天晴求食鳥雙下,日午閉門僧獨眠。明發螺江有行役,紅塵白雁異風煙。”謝肇淛詩:“城西十里路,春樹變鳴禽。遠寺尋鐘入,山僧避客深。雨花天外落,石塔洞中陰。悟得空門意,吾生已陸沉。”黃道周《宿怡山招提》詩:“路折城西地已幽,寒云更繞寺門流。深林何處堆黃葉,老衲無心任白頭。山近重陽常欲雨,人經多難易悲秋。偶然坐覺蒲團穩,誰擬閑身幾日留。”
石湖橋 在美宅里西宮前。
西禪浦 在西禪寺前。外臨三港為江,俗名西河口。內有小浦達于河渠,有渡達鳳岡諸處。
度洪山橋而西,為洪塘,有洪山寺。在橋西。明正德間布政使陳珂建。萬歷六年修,尋圯,甲寅重創。謝肇淛詩:“山下洪江江上村,江云山靄共黃昏。早潮歸后暮潮到,一片寒聲繞寺門。”
洪塘之山,皆曰洪山。其支者曰:
東岐山 嶺上有里社最盛。環山之下,為洪塘市。
西 山 在云程山東。村落駢廣,太常卿許谷祖居之。
云程山 自西山吸江而下,居下豎塔右麓。以象文筆,林、鄭二姓居之。林副使玭、御史瑭、參議文纘、僉事壁、知府塋,鄭長史閡、僉事元韶、知府惇典,其著也。山有白馬廟,航海者多乞靈焉。
妙峰山 山有林廷選、玭、瑭墓,山椒舊時亭榭頗多,今皆廢。上有妙峰寺,境極幽曠。宋天圣間建,明成化間修,國朝順治間重修。上為宋中書舍人林遹讀書處。
石倉園 在洪塘山麓。明曹學佺別業,有浮山堂、石橋、臨賦閣、春草亭、石倉、語江亭、長至臺、石君聽泉閣、夜光堂、梵高閣、淼軒、梅花館、林亭、澗室、荔支閣、碧泉庵、竹醉亭、琴書社、南池諸勝。綠沼翠巖,奇葩異草,與四庫圖書,照耀煙波之上。近易數主,諸跡皆蕪沒。
金山塔 江渚突出一阜,隨潮高下,水漲而山不沒,名小金山。形家以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舊有橋,以通往來,后拆,今易以渡。元王翰《金山塔》詩:“勝地標孤塔,遙津集百船。岸回孤嶼火,風度隔村煙。樹色迷芳渚,漁歌起暮天。客愁無處寫,相對未成眠。”按:洪塘在前明時,廛市最盛,亞于南臺。而科名閥閱之盛,亦甲于諸鄉。自林、鄭諸大姓外,若翁宗伯正春、張經略居第皆在焉。自倭亂焚毀,地方始消索矣。
自洪塘迤南,為鳳岡,江水回環,周回數十里,中有三十六宅。所植多龍眼、荔支,居人多植果種花為業。有橋二:曰陳橋,曰周宅。而劉宅為大,中有祠祀劉氏諸賢,宋劉彝所居也。按:彝,仁宗朝進士,初從胡瑗學。神宗熙寧初,為制置三司條例官,以論新法不便,罷。復知桂州,以禁交人互市,貶。哲宗元祐初,復為都水丞,遂卒。劉康夫、劉藻、劉嘉譽、劉世南、劉砥、劉礪、劉子玠皆其后也。自鳳岡迤南,至于楊岐,又至吳嶼,為閩侯交界,夾江而居諸村落也。
小君山 在吳嶼。明山人吳洪棲隱于此,王文旭《宿吳隱君故宅》有“早時季子幽居處,石室來游異往年”之句。鄭善夫《訪吳山人隱所》詩:“脫屐吳居士,尋君江水遙。云房生夜氣,蘚牖散春潮。榻靜聞空籟,情高夢九霄。從茲畢靈寶,不赴小山招。”
自洪塘渡江而西,為旗山。在四都。隔江諸峰,演漾欹側,其形如旗,與鼓山東西對峙,逶迤數里,高數百仞。上有勾漏洞、仙人石、旗尾堰諸勝。勾漏洞深不可測,藤籮為戶,棲禽好作人聲,云煙積而成塊。相傳間有寺,曰穩臥軒、曰紫蔗巖、曰碎霞屏、曰接潮峰、曰綠艾莊。繞山之溪,曰錦溪。麓曰太平山。《十國紀年》:王延翰葬于此,恐非。案:王墓在城北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明徐熥《登旗山勾漏洞》詩:“溪山何逶迤,數里入鴻濛。斜日猿聲外,殘云鳥道中。亂峰諸洞隱,萬竹一泉通。趺坐松間石,塵心覺盡空。”“丹成不紀年,古洞白云邊。眾水爭趨壑,孤峰欲接天。路危逢亂石,山盡見平田。日暮休歸去,還期遇葛仙。”環山而居者,曰南北嶼。北嶼一名水西。明林春澤太守宅在焉。宅后有八景,極林居之勝。鄭善夫書“旗山第一峰”大字,刻于石。又有“人瑞峰”三字,亦少谷書。渡合山橋,有爐峰石屹立于阛闐間者,曰南嶼。民居鱗次,廛市為西南諸鄉冠。江水貫穿于南北嶼間者,曰蜆江。地多產蜆,故又名小山曰蜆山。江有沶沫魚、獨腳蟶,勝比江東鱸蟹。山谷釀酒最擅名,曰紅老。又產香絲筍、仙爪姜、紫香蕷等。徐詩:“山當曲塢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黃鎬詩:“紫姜綠筍供租稅,赤蜆銀魚代稻梁。”陳薦夫詩:“馬江西吸旗陽水,象嶺南襟筆架山。”王維褒詩:“桕樹千叢多傍水,梅花到處結為村”羅恭詩:“蒔圃遠攜斤斧去,灌田多背桔槔行。”讀諸詩,多恍佛此鄉之風景矣。
響石崖 在旗山陽。明少保黃鎬別業。有桂巖、鰲石諸勝。山畔萬松如棘,有石累然伏土中,人行其上,璘璘有聲。
錦溪草堂 在北嶼。明太守林春澤所居,有竹齋、石筠亭、茂對亭諸生。春澤早歲能詩,與鄭善夫、方豪、張經等唱和。晚喜讀易,年逾期頤,筋力不衰,登涉如少年。卒之日,端坐而逝。子孫皆顯達,人稱水西林氏。
且閑堂 在旗山北。明少司徒林應亮所居,中有頤老軒。葉文忠相國云:公束發登朝,備位亞卿。晚告歸,筑堂見志,滿百歲,邦人艷之。又有硯北山居,為少司馬林如楚別業。
石松寺 在三都旗山麓,一名石嵩。宋大中祥符三年建,初名靈鳳;紹興十年,僧天石于石上種松,因易今名。成化九年重建。后多頹廢;萬歷間興復。天石種松三本,有自刻詩云:“偃蓋覆巖石,歲寒傲霜雪。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月。”明林春澤《石松寺》詩:“翠旗峰下叢林晚,有客相攜眼倍明。天迥風高雙鳥逸,江空木落萬山清。嵐光未縱煙霞老,野興偷隨杖履輕。誰信昨非今更是?我今方得古人情。”陳價夫《晚過石松寺》詩:“看山不覺深,拄杖入雙林。古意坐來淡,秋云行處陰。白蓮重結社,芳草自知心。卻恐歸時路,明朝不可尋。”
象 山 在旗山南。山形如象蹲伏,故名。內有洞,蝙蝠如飛鴉蛇虎蛟龍交斗,巖蜂結蜜成石。居民以蒔姜蕷靛為生。晌午炊煙冷冷,數家雞犬相聞。其下曰:梅溪。盤旋里許,澗水潺湲,梅樹如繡,縱橫巖石上下,恒多觴吟過客。山畔有象鼻庵,僧無還居之。宋時為鐵冶場。偽學禁起,朱子遁跡于此。又有青芝洞,為明董應舉侍郎之讀書處。
白鶴山 在五都旗山南。松徑縈紆十余里,有鶴巢其頂。澗水冷冷,與鶴鳴相應。唐同光二年建寺,曰仙宗。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有歷峰亭、洗缽池、曇花磴、樞松關、金雞巖、卓錫泉、垂籮徑諸景。
崎頭山 在七都在象山之東。峰巒奇秀,上有仙人石,下橫長江,曰浯江。江濱巨石橫浸,為蘇崎,為濟度處,蓋大江之支也。山半石磯臨水,號醉漁。其旁囗山、月山、龍崎山。
尋山庵 耕隱亭 在垚沙浯江之濱,皆參政唐澞別業。澞少耕作負薪,自資起家。歷官登萊參政,晚歸詠其中。按《三山志》:尋山庵,舊記作寺。閩光里,同年置。
精嚴寺 在七都。唐長興二年建,初號潯湖塔院。大中祥符六年,升為精嚴寺。元符間始大辟土莽,為游人憩息之所。內有指柏堂、妙觀亭、普照軒、羅漢洞、獨露庵,上有小臺、金界亭,又北有臺山、普現庵、萬圣臺、盤陀石、金明窟、清涼臺、月華庵、華峰亭、竹洞、綠陰亭、喜見亭諸勝,楊朏為記,后圯。洪武間重建,今復圯。
嶼頭山 在十都,一名花嶼。《名勝志》:周圍有六橋,曰:合潮、玉浦、鄭嶼、溫陽、后山、王丘,皆擅花木之勝。宋林安宅居此,俗名上溪。西為斗門山,有嶼曰:董嶼、月嶼、環嶼,民居鱗次。
超山寺 在十三都。元泰定初建。《閩都記》:隔大江沿浦而入,有孤阜突起,山下有四門江橋,旁為石門山,二山對峙,中貫諸溪,望之如門。有伍仲襄廟。明王湛《超山寺》詩:“朝踏山中云,夕宿山中月。禪扉閟寂寥,塵想于焉絕。陰郭翳亂藤,石磴埋殘雪。達曙淡無眠,鐘聲在林樾。”陳椿《重游超山寺》詩:“扁舟一葉泝江潮,古寺風幡影動搖。門掩白云行處近,林含青靄望中遙。月華隱映三千界,水氣浮沉十四橋。因向支公重證果,便思脫屐飛塵囂。”陳鳴鶴《重登超山》詩:“磴險全依竹,橋危半引藤。煙霞前日客,鐘鼓隔云僧。疊嶂已千折,孤峰更一層。不愁歸路晚,猶有過山燈。”
龍潭山 在十一都,一名西山。《萬歷府志》:山下有潭,龍居之。歲旱禱雨,以磁瓶涂蠟于口,懸而下之,以有無得水,測雨候。潭中群魚游泳,無敢捕者。有靈石四,若龜、蛇、劍、印,溪源之水出焉。旁有屋數楹,祀張真人,俗稱溪源宮。東為龍臺山,與侯官市赤塘山對峙,西為竹崎。明陳椿《溪源即事》詩:“逶迤尋仙路,青溪繞洞門。桃花遙辨徑,流水曲通村。繞樹迷黃蝶,攀條墜白猿。人疑河上老,地是武陵源。幾處闡雞犬,多年長子孫。種麻生事熟,鉆燧古風存。濡泳魚偏樂,飛翔鳥欲言。花邊覘甲子,木末候朝昏。天遠鸞驂度,風高鶴吹喧。愿言投秘要,服食已無諼。”
十四門橋 在招賢里。疊石為橋,釃水十四道,故名。
自洪塘迤南渡江,為仙崎,本名陰崎,與陽崎對峙。樹木陰翳,居民稠密,臨于江滸。江即名陰崎江,源出永福明溪,行者南北必由此出涯以濟。鄭潛避地瓜山,乃創義渡,置田以給舟子,處士吳海為記。
瓜 山 聯方山西。《閩都記》:有三巒直下,分派如瓜,故名。中巒居人環繞。宋潘柄、元鄭潛皆居此。明徐《舟次瓜山》詩:“鄭公渡口石橋斜,山色重重碧似瓜。遙望炊煙青不斷,蓼花深處見人家。”按:潘柄,字謙之,與兄植皆從朱子游。其學以務實為本,不干仕進,學者稱瓜山先生。鄭潛,字彥昭,歙縣人。元至正中為泉州路總管,致仕,寓居于此。嘗建義學,置義渡。其瓜山精舍之東,樹以樗,曰樗臺,自號樗庵。子居貞,明洪武中舉明經,歷官河南參政,與方孝儒友善,坐其黨死。見《表忠錄》,有文集數卷。別業曰檜亭。徐詩:“萇弘碧草無尋處,剩有詩名在汗青。”孫昭谷詩:“義氣摻當靖難日,死生甘受黨人名。”孫炎,隱居教授;曾孫名垍,著有《耕云稿》。
澤苗江 俗稱白苗,源發永福,歷侯官古靈而下,東巖則瓜山、黃巖、大鵬諸山之水,匯流至此,至陰崎乃與陽崎江合。江之陽,張氏居之。十二都又能南陽山,瓜山之支也。山巔有烏江潭,潭有四,以風、云、雷、雨為名。巖石險怪,人跡罕到。每潭闊丈許,相傳有龍居之。歲旱,有禱輒應。